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玄贊 第十九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玄贊 第十九卷

  沙門大乘基撰

  隨喜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後六品明能行人。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行功德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興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滿果。自下三品明未滿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隨喜福果多小。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興。三者論雲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為第四聞法。指如隨喜功德品說。由從他聞能生隨喜故名聞法。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釋名者。隨者順從之名。喜者忻悅之稱。身心順從深生忻悅。以此為因生功德果。此品廣明故名彼品。隨所聞思修皆生隨喜心。論經從初但說聞故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隨喜。亦教勸人。何故不名勸人之品。答從本為名。因自隨喜方勸人故。又二俱是隨喜所攝。故合為名

  經。爾時彌勒(至)為得幾所福

  贊曰。品文分二。初彌勒請。後世尊答。此初。有二。長行.頌故

  經。爾時佛告(至)汝當善聽

  贊曰。下世尊答。分三。初挍量為問。次彌勒答。後佛告成。初文復分三。初明能隨喜者。次明所挍量境。後於汝意雲何下正以為問。初文有二。一明初首隨喜者。二指所挍量後隨喜者。初文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處後。明展轉。巷陌者玉篇雲東西為陌。陌道也

  經。若四百萬億(至)滿八十年已

  贊曰。下所挍量境。中有四。一生數類。二所施具。三年歲。四得道此初三也。生類中有二。一別示有五。一六趣。二四生。三形類。四想殊。五足異。此等義門如別章說。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此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故以為名。二如是等結

  經。而作是念(至)具八解脫

  贊曰。此令得道。有二。初起念。後化導

  經。於汝意雲何(至)寧為多不

  贊曰。正以為問

  經。彌勒白佛(至)阿羅漢果

  贊曰。此彌勒答。世果已多。況令得聖

  經。佛告彌勒(至)所不能知

  贊曰。下佛告成。有二。初成第五十。後成第一者此初也。隨喜一念當得菩提。所化眾生倍於上數。故福為多。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眾生。故福為劣。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經。阿逸多(至)不可得比

  贊曰。下成第一者。文分為五。初總明初人隨喜功德勝前無比。二往聽聞隨喜之果。三勸聽分座隨喜果。四受教往聽隨喜果。五舉劣成勝。此初也

  經。又阿逸多(至)所坐之處

  贊曰。此第二聽聞隨喜果。第三勸聽隨喜果。亦得六通.金剛寶座。此據世果非出世故。病得臥聽此據非病。處寬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經。阿逸多(至)共生一處

  贊曰。下第四受教往聽隨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莊嚴。後見佛聞法。此初也。得解法伴為善友也

  經。利根智慧(至)無諸可惡

  贊曰。下福慧莊嚴。利根智慧也。余皆是福攝。福中有五。一聲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眾相。百千萬世通下諸果。口相有五。一氣。二舌。三龈齶等無病。四齒無六惡。五唇無十惡。不褰縮者褰舉也。縮短也。或作莤字。不粗澀者有細潤也。不瘡胗。胗音居忍反。唇上瘡謂之胗。又之忍反。今從初。有作緊緊缦非瘡胗也。不喎者口不戾也。喎音苦蛙反

  經。鼻不[月*扁][月*弟](至)不可喜相

  贊曰。此鼻及面相。[月*扁]音方顯反。應作匾字。[月*弟]音湯嵇反。應作[匚@虎]字匾[匚@虎]薄也。曲戾魯帝反乖也。窊曲者窊音玉篇於瓜烏瓜二反凹也。耶下也。曲枉也。細小也

  經。唇舌牙齒(至)人相具足

  贊曰。眾相有六

  經。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誨

  贊曰。見佛聞法

  經。阿逸多(至)如說修行

  贊曰。五舉劣成勝

  經。爾時世尊(至)不可為譬喻

  贊曰。十八頌為二。初八頌傍隨喜。後十頌正隨喜者。此初。有三。初二頌標隨喜者。次五頌挍量後。一頌結成

  經。如是展轉聞(至)常從其口出

  贊曰。下十頌正隨喜者。分五。此有二。一頌總明初人隨喜五頌受教往聽隨喜

  經。若故詣僧坊(至)其福不可限

  贊曰。此有三。初二頌聽聞隨喜。一頌勸聽分坐隨喜。一頌舉劣成勝

  法師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六品能行人。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福。未明正能行法師之福。今正明之。故此品來。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中初品總明得果多少。後品引已證成得者。故此品興。三者論解法力有五。第五讀誦持說常精進品示現。此品佛告常精進持說等功德。故此品來

  釋名者。依法修行可為軌范故名法師。唯能行者非所行法。此品明法師之功德。故名法師功德品

  解妨者。何故前法師品佛告藥王。寶塔.天授告諸菩薩並天人四眾。安樂行品獨告文殊。如來壽量.分別功德.隨喜功德獨告彌勒。此法師品告常精進。不告余耶。答法師品明人.法二師。藥王過去不吝軀命以弘經法。以法為師身為法師。是故偏告。寶塔法證。天授人證勸示眾人故。總告之。安樂行品明離毀傷三業善行。文殊每勸修行多為眾生善友。自亦以行為先。故偏告文殊。壽量品明三佛菩提。分別功德明道證階降。隨喜功德挍量勸示希求佛果。自非位齊正覺智階大聖。何由識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圓證。故此三品獨告彌勒。此之一品亦合告之。以常精進名.行雙符故唯偏告。行五師之妙行獲六千之勝德。非直自行修成曩劫。亦復非常精進而不可證。豈由懈逸之所克成。故偏告於常精進也

  經。爾時佛告(至)若書寫

  贊曰。大文分三。初告修行法師差別。次顯所得功德多少。後顯六根殊勝果用。此初也。據實法師總有十種。此略說五。一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例余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初三易而不論。後二難而不說。舉中五種例難.易故

  經。是人當得(至)皆令清淨

  贊曰。此顯所得功德多少。初辨後結。古有二解。一雲十善為本。一善皆有九善助成。各成十行。十行各有自作.教他.贊歎法勝及贊行十善者。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耳.舌.意三。聽聞.談說.心得法義。修行力勝具足三品各千二百。余三根劣都無上品故唯八百。若依十善為首修成此德。余經亦爾。六根功德亦應如是。何但此經。二雲六根各有百福。一一皆以十善莊嚴。合成一千。六根合此總有六千。三根勝故增得二百。三根劣故各減二百。古解引正法華.及莊嚴論六品各一千。眼.鼻.身三並與二百其數何也。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今以因助未見所由。今正解者。本論之中唯說三根各千二百.余三各八百不得將莊嚴論例同此經。又未勘彼二文。今且為四釋。一者於此經中修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於此十中一一相資轉成百行。百行各四。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合成四百。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三根勝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八百。二者因於此經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善資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合成四百。三品修習成千二百。三根勝劣增減同前。此經勝妙獨成此德余經不然故無此德。此文略故說五法師。其實十種。一一為首余行助成。皆獲爾德。又依此經。六根皆唯說五法師。非十種者。今有二解。一雲此五法師一一兼修十善。即成五十。自作.教他.贊勵.慶慰五十。各四即成二百。一一根門雖皆二百。眼.鼻.身劣並有耳.舌.意三助之。自類不相助故並本成八百。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故耳.舌.意成千二百。二雲未見文說不可虛卜。經雲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論雲諸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如經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有解在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中。非於十信力猶弱故。今解唯在四善根位。以其肉眼見大千故。解脫分位未能如是。解脫分位見一洲之化佛。決擇分位見大千之化佛。即如經雲三千大千一化佛境。故知決擇分方見大千界。不爾一化佛境說誰所見耶。論雲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眼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在殿上坐。色應眼見鼻能知故。乃至說法故聞香知者。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說法應智知以鼻根知故。此義有二。一雲諸根互用唯在十地。唯識等雲得自在位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故非地前可名自在諸根互用。其前所說見聞大千通地前位。初地已上見百世界。非唯三千故。又初地上實見一百三千大千。據一化佛境且言見大千。於理無爽。二者諸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唯識等是。若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此本論說地前得在凡夫言。許通於下互用中故。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用。故非地前有互用也

  經。是善男子(至)悉見悉知

  贊曰。下第三段別顯六根殊勝作用。初眼。長行有三。一肉眼非通下皆准知。二所見近遠。三見業報

  經。爾時世尊(至)肉眼力如是

  贊曰。五頌分四。一敕聽。一數。二近遠。一眾生及結。小教說二乘天眼見大千。今說持經力凡夫眼見大千。初地菩薩見一百大千世界。六根功德多少不同。所得境界大千無別。修因勝劣果德不同。識用不差大千鹹等。又德是內成由因增鹹。境是一化外取量同。只如二乘傍取遂有二千三千。宿命.天眼所知過.未俱成八萬。又如初地天眼見百大千。勝二乘等。宿命.生死但知百劫。劣二乘等。不可一例

  經。復次常精進(至)而不壞耳根

  贊曰。耳。長行有四。一德量.二境量.三所聞差別.四結勝。差別有七類。初十二雜起聲。次十二六對聲。次八八部聲。次三三災聲。次三惡趣聲。次二出家聲。後四聖人聲。菩薩地說。勝解行位久修菩薩。無驗。咒術用皆驗故。六根清淨必在地前凡夫上位。非於下中

  經。爾時世尊(至)三千世界聲

  贊曰。十八頌分三。初一標。次十四頌上後三結勝。此初也

  經。象馬車牛聲(至)悉皆得聞之

  贊曰。第二頌上。十四頌分四。初八頌欲界聲。次一頌半色界聲。次一頌半出家聲。後三頌賢聖聲。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者。依一三千界中十方四天下世界。非數大千界為十方。又得三千是凡夫耳。此是十地乃至佛位。故得十方亦不相違

  經。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贊曰。結勝也

  經。復次常精進(至)種種諸香

  贊曰。鼻。長行有四。此中有二。一德量。二境量。上下既遠。雲何能知。若根遙知不至取故。壞根不壞境若至能取豈一切香皆就根耶。論雲此是智境鼻根知故。定智遙知依鼻根取故名聞香。非鼻實能離中取境。又諸根互用鼻尚見色。況依眼耳之智不取大千香耶。得假似香非得實體。許離取體壞境性故

  經。須曼那華香(至)憶念不謬

  贊曰。此中有二。第三差別。第四結成。雖聞此香下是。差別有二。初凡後聖。凡中。復二。初欲界。後色界。欲界復二。初非天後天。非天有二。一境物。二生身。天亦有二。初境物後天身。色界雲何有香。此通果香非業果也。華嚴經雲。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此據依形通力所變。彼據似形定力所變。故不相違。然瑜伽雲。勝定果色當知唯有顯色等相。以彼香等生因阙故

  又無用故者。依托色界為定本質。變定境者即無香.味。依欲境有。又加行心劣生因阙無。因強則有。菩薩有二乘無。聖人有凡夫無。佛弟子有外道等無。以劣弱故。然瑜伽雲。勝定果色於一切色皆得自在。故知定果通變一切

  經。爾時世尊(至)先得是鼻相

  頌曰。三十頌。分三。初一頌標。二十八頌上。後一頌結。二十八頌上。中分二。初二十三凡香後五聖香。凡香復二。二十一頌欲界香。二頌色界香。欲界分二。初七略明人天香。後十四頌廣明人天香。初復有二。五頌略頌人中境物及眾生香。後二略頌天中眾生及境物香。十四頌廣明香。中分二。初九人中香後五天中香。人中有三。初二境物香次五眾生香後二伏藏香。五頌眾生中。初二現生香後。三隱生香。五頌天中分四。一華.二宮.一天.一戲。五頌聖中分四。二比丘.一菩薩.一佛.一眾生

  經。復次常精進(至)無不美者

  贊曰。舌。長行有三。一德量。二根用。三舌具用。此初二也。此無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既不能知。雲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應亦得嘗三千界味。但以頌文說舌具用。聲遍大千。故不說嘗味。香離質而可有。味離質而便無。故不說得三千界味。經中亦說佛有鼻.舌通過於眼.耳

  經。若以舌根(至)深妙法音

  贊曰。下舌具用。分五。一巧說法。二多眾來聽。三得供養。四近賢聖。五擁護說法。多眾來聽有三。一天。二龍等。三四眾來聽

  經。爾時世尊(至)或時為現身

  贊曰。八頌半。分二。初一舌根用。余舌具用。舌具用分四。一半巧說法。三眾來聽。一供養。二賢聖護

  經。復次常精進(至)現其色像

  贊曰。身。長行有四。一德量。二喜見。三境量。四差別。差別有三。一器界。二上下。三賢聖

  經。爾時世尊(至)一切於中現

  贊曰。七頌半。分五。一喜見。一半獨見。一半境量。二半差別。後一結勝。差別有二。一半境。一賢聖

  經。復次常精進(至)經中所說

  贊曰。意。長行有七。一德量。二遠廣。三無窮。四順理。五境量。六顯勝。七真實。無窮中一月四月等。且舉月時之分齊。差別中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所動作三性行相。心所戲論言說分別諸法性也。或身語意如次配之

  經。爾時世尊(至)一時皆悉知

  贊曰。十一頌。分五。此中有三。初一頌半遠廣。半頌無窮。二頌差別

  經。十方無數佛(至)於眾無所畏

  贊曰。第四有四頌。頌真實分四。一能持。一不忘。一如說。一無畏

  經。持法華經者(至)持法華經故

  贊曰。第五有三頌顯勝。分三。一顯勝。一喜敬。一巧說。恐文繁廣大分科判。與長行別應各配悉

  常不輕菩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四。一者能學行人雖有六品。分為四段。此為第四。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樂行。修忍辱等流通此經。當得安樂今說此經。勸勵時會。故此品來。二者三品明未滿果中。前明行行六根清淨。未知得者實誰是耶。今說自身往行彼行得六根淨。勸勵時會。故此品來。三者欲顯行安樂行威勢無比。我為不輕行安樂行。眾生於時行損害我。初雖受苦還由我力並得佛道。況親自行而不作佛。今說此緣以利時會。故此品來。四者論說六種記中。此明具因菩薩與記。故此品來

  釋名者。常者恆義。不輕者恭敬義觀他四眾具佛性因。勸他修行必得作佛。三業恆時虔恭敬仰。故名常不輕

  解妨者。何故此品獨告得大勢。欲明經之威神。能令順修行者疾得作佛。違經惡人亦能速拔其苦。故唯告彼不告余人。問此品亦明威音王佛。何故唯以不輕為名。答佛因彼說非正明故

  經。爾時佛告(至)身意清淨

  贊曰。品文分四。初牒前違順所生罪福。以示眾人。第二別顯於說經持經之人違順人相。第三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第四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此初也。罪如前譬喻品。功德如次前品

  經。得大勢(至)皆同一號

  贊曰。下第二別顯於說經人違順人相。有三。初標時節。次所遇佛。後顯能行違順人相。此初二也。所遇佛中有二。一初佛。二後佛。初佛有六。一名.二劫.三國.四說法.五壽住.六涅槃。諸佛同名威音王者。顯說法華音聲如王尊勝。有大威勢能令眾生獲大利樂。即常不輕臨終所得。此法華經廣饒益是

  經。最初威音王如來(至)有大勢力

  贊曰。下顯能行違順人相。中有八。一惡人益勢.二善士增勤.三語加能忍.四身害能受.五善名既起.六勝果遂生.七惡人從化.八善士增道。此即初也

  經。爾時有一(至)當作佛故

  贊曰。第二善士增勤。有三。一標名二釋名。三彰行。而是比丘下是。菩薩比丘者顯是菩薩而非比丘。若是比丘而非菩薩。皆非此行。初不可怪後犯戒故。我深敬汝等不輕慢者。有佛本性住種姓故。此敬報身如來藏也。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者。有種姓者若起習性。發心修行必得佛故。又依法身如來藏故。一切皆有我深敬汝。若行菩薩道發起。修習報身如來藏者。當得作佛。無畏德女經說。菩薩為度憍慢嗔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回向之心。又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菩薩禮諸眾生。問此初四眾凡逢皆禮。禮比丘尼及與白衣。豈不犯耶。答菩薩比丘不作是禮。禮即有犯。今作是禮。所以不犯。菩薩於性罪必持。遮罪有犯勸利大故。若但比丘非菩薩者。禮即有犯不禮無犯。又禮四眾而不犯獨禮一而便虧。又敬佛性非禮身故。既不專讀誦。亦不專禮拜二事兼故。新學比丘禮維摩足。未有知故非舊學故。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讀誦。但為禮拜。若爾應言不讀誦經。何用專字。故知不專讀誦。亦不但行禮拜是此中意

  經。四眾之中(至)汝當作佛

  贊曰。第三語加能忍。初語加後能忍

  經。說是語時(至)為常不輕

  贊曰。第四身害能受。第五善名既起。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經。是比丘(至)是法華經

  贊曰。第六勝果遂生。有三。一聞法能持。二六根清淨。三增壽說法。若常不輕。不先披讀像法之中法華經者。豈於臨終聞即能持。先不修因果如何起。已前禮拜是四十心位。聞法根淨四善根位。增壽命故得大善寂漸為理觀觀真理故

  經。於時增上慢(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第七惡人從化有二。一惡人從化。二所化轉多。大神通力增壽根淨。樂說辨力憶偈說法大善寂力漸為谛觀聞法解理

  經。命終之後(至)心無所畏

  贊曰。第八善士增道。有五。此文有四。一遇佛說法。二遇佛持誦。此二在凡四十心位。由如此故。三得六根常淨。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無畏。故知常得六根清淨。入初地中。菩薩。理應住生死以化物。常值佛者未入十地。不遇諸佛。如破漏船。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以少湯投大冰池。初雖少消後還冰積。煩惱未離不遇佛者利生亦爾。故增自行必須遇佛。華嚴經說十地中言。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一切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願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也。若依論釋無畏有二。一菩薩無所畏。二佛無所畏。佛無所畏正等覺等是。今是菩薩無所畏。一為眾生說法無所畏。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後三並名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一。知一切眾生欲.解.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二不見十方有來問難。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三一切眾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善能決斷一切疑故。離前五怖畏得此四無畏入於初地。後入八地方離怖因

  經。得大勢(至)當得作佛

  贊曰。第五緣修道滿入諸地。後更得見佛說是經典

  經。得大勢(至)三藐三菩提

  贊曰。下第三大段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分二。初會不輕。後會四眾。此初。有二。初會身。後會法

  經。得大勢(至)不退轉者是

  贊曰。此會四眾。有三。初會初行惡行果。二會中途從化果。畢是罪下是。後會古今眾。問善現聲聞猶住無诤之行。將護眾生而為利益。何故菩薩強記四眾令他打罵招斯罪報。答菩薩地言。菩薩常以安隱樂教化眾生。非安隱樂如實知之。隨力方便教令斷除。若初苦而後安。彼雖憂惱要當饒益。是則菩薩依巧方便。若初雖樂而後不安。彼雖憂苦不欲去之。以方便力要為斷除。何以故後必樂故。今者不輕觀初雖苦。後還化導令入道故。如大良醫觀病重者。要先發其病後與藥令差。亦如捕魚師巧出泉魚。如大獵師巧出熊罴。知因嗔有益。令彼嗔度之。知因貪有益令彼貪而度之。如化YIN女恣而後度。二乘不能。故住無诤現雖除诤。不能究竟除他诤故。菩薩自證無诤真如。拔彼诤根。畢竟還令彼亦證此真理無诤故。初雖起诤後還令滅诤。是行大無诤。不同二乘現小無诤。故無妨也

  經。得大勢(至)書寫是經

  贊曰。第四大段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有二。初經利大。後勸流通

  經。爾時世尊(至)疾成佛道

  贊曰。十九頌半頌後三段。分三。初十頌於說經人違順之相。次三頌半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後六頌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此初。有二。初一半所遇佛。後八頌半行違順者。行違順者中分五。初三惡人益勢善士增勤。次一語加能忍身害能受。次二勝果遂生次。一惡人從化。後一半善士增道。不頌善名既起。罪畢已者。惡罵.加害轉重令輕。先業罪故

  經。彼時不輕(至)聽法者是

  贊曰。結會今古。分二。初半會身。後三會眾

  經。我於前世(至)疾成佛道

  贊曰。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有四。初二前化諸人。一是經難聞。一此經希說。後二勸勿生疑

  如來神力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三流通中。此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禀命行。故神力囑累付囑令行。余之六品受命流通付囑分二。一作神通令信付囑。二手摩頂令行付囑。今此即初。付囑於他恐不生信。故作神通放光等示。令知世尊有大神通。久不妄語。出言谛實。令生信解方以言付。故此品來。二者依第二科中。上來初一品是序分。次十九品為正宗訖。自下八品是流通分。神力.囑累勸信付授。後之六品禀命流通。勢與前同下更不述。三者論雲修行力有七。第二說力有三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顯佛世尊有此神力故。能說法皆實不虛。勸示眾生。故此品來

  釋名者。分身能寂俱號如來。妙用無方曰神。威勢能摧為力。分身等佛各現妙用莫可方比。威勢能摧邪見不信以勸生信。如來神力此品廣明。名如來神力品

  解妨者。問湧出佛曾所化。何假現通信生。答湧出久信不假神通。勸發初機須現神力。又信有淺深付有輕重。若不現通以付恐付猶輕。若不更令信深。彼信尚淺。希法易行。故現神力。問何故此經付屬要現神力。余經付屬無此事故。答此經秘密會二歸宗。余經不然故現神力

  經。爾時千世界(至)而供養之

  贊曰。品文分二。初湧出請。後如來付此初。有二。初標後釋。不但欲以濟他兼希自行。故請當說。不爾亦言便為無用。真謂真實。淨謂離染。大法謂一乘。身恭.語演.述心三請

  經。爾時世尊(至)現大神力

  贊曰。下文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中復二。初現神力。後言付囑。初文有七。一標現神力。二出舌放光。三謦欬彈指。四地皆振動。五彼見歸依。六合蓋成帳。七世界通一。此初也。略為三義故現神力。一為顯經勝德以勸流通。此下長行佛告上行等菩薩是。二為悅眾生令生信故。初一行頌是。三見諸菩薩發願流通順諸佛心故現神力。第四頌是

  經。出廣長舌(至)放無量光

  贊曰。下第二段出舌放光。有三。一釋迦出舌放光。二分身出舌放光。三明時節。此初二也。古德相傳有七神力。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彈指。五地動.六合蓋.七變土。今加為八。謂示現。即令他方遙見於此。六通之中初神境通。有二。一能變二能化。能化謂無而忽有。謂化身化語化境。能變謂轉換舊質此謂十八變。一震動。地六動等也。二熾燃。身之上下出水火等。三流布。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四示現。示現他方諸界趣等種種事物。令諸眾會皆悉遙見五轉變。轉地為金水為酪等。六往來。於一切處縱身往來一切無障。七卷。八舒。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以一芥納於須彌。展一毛充於法界等。九眾像入身。能以諸世界內身毛孔等。十同類往趣。應物現形為說妙法。事訖還沒令不識知。十一顯。十二隱。於大眾中隱沒自身復令顯現。十三所作自在。謂轉有情令其往來。及己身等默語一切皆得自在。十四制他神通。謂佛.菩薩.二乘聖凡。漸次皆能制伏下位所現神通。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十六能施憶念。於法失念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為說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災患得諸安樂。十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頓照無量國作大利樂事。此八神力第一出舌是第八舒。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第三謦欬此即能化。無而忽有故非十八變。或此及第四彈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第五地動是第一震動。第六令他方見此是第四示現。第七合蓋是第七卷。第八通為一土是。第五轉變轉多為一轉穢為淨故。今佛出舌者。論雲令憶念故。信佛所說。如佛入婆羅城乞食不得。後出城已逢一女人施佛臭飯[米*定]汁。佛記當果。時有婆羅門深生不信。佛出舌示彼。方信佛所記不虛。凡舌至鼻際尚不妄語。況覆面輪。廣如經說。至梵世者有語表故。上無語故更不至上。放光者警覺有緣破癡暗故。一一毛孔者表此經慈.悲一乘平等顯皆備故。無數光者具萬德故。遍十方者覆一切故。由多寶佛已證經訖。更不現通。但化佛示現

  經。釋迦(至)還攝舌相

  贊曰。此明時節愚者心迷謂是小時。智者情解滿百千歲。轉換其心令彼不覺。又報化之利有殊。聖凡之見有別。又佛現神力實百千歲。佛神力令眾生不覺。然促不延時為論。但說世尊八十入滅。又聖凡眾所聞雖同。經時證道獲悟全別。亦不相違

  經。一時謦欬(至)地皆六種震動

  贊曰。第三段謦咳彈指。第四段動地也。論雲謦咳者說偈令聞故。既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論雲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地動者警策十方未發心者令發心故。謦音去挺反。玉篇咳也聲也。欬音苦愛反。玉篇逆氣也

  經。其中眾生(至)牟尼佛

  贊曰。第五彼見歸依。有三。一睹見生欣。二空聲教示。三依言敬禮

  經。以種種華香(至)如一佛土

  贊曰。第六合蓋成帳。第七世界通一初散華後成帳。散華者。聞法華經。合成蓋者。三乘初殊後成於一。覆蓋一切此界生故。世界通一者。智心無礙淨土不殊。唯有一乘更無余故。上表神力八種不同。論唯解三出舌.彈指.謦咳之義余經有五非勝不釋。三多余經無從勝釋之。又此三種正付囑用。所以偏釋。余通非正故不說之

  經。爾時佛告(至)如說修行

  贊曰。下言付囑。有五。此中有四。一結前神力無量難思。二為囑累說德難窮。三顯四種皆此經說。一權實之道。二神通之力。三佛所藏理。四智慧深事四結成勸授

  經。所在國土(至)而般涅槃

  贊曰。第五勸隨喜供養。初標後釋。釋由四義故應供養。法身妙理此中具。故蘊道處名道場。成道處.得菩提處.說法處.涅槃處.道場總也。下三別釋

  經。爾時世尊(至)現無量神力

  贊曰。十六頌分二。初四頌神力。後十二頌付囑。此初。有三。一頌標現意。二頌五神力。一頌順佛心

  經。囑累是經故(至)不可得邊際

  贊曰。下十二頌付囑。中分三。二標無窮。八半別歎。後一半結勸。此初也。歎持經者福以勸眾人

  經。能持是經者(至)畢竟住一乘

  贊曰。此別歎為五。一半見佛。二歎喜。一得法。一半能說。二半能益。能說之中諸法義者義無礙。名字法無礙。言辭詞無礙。樂說辨才無礙。四無礙滿如風無礙

  經。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

  贊曰。下結勸也

  囑累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二。一依今時經品次第者。付囑有二。上已神力令信付囑。此是摩頂令行付囑。故此品來。二者依本論。此品於普賢品後說。故論雲護法力者。謂普賢品.及後品示現。此手摩頂佛自護法令其流行。故此品來

  釋名者。囑謂付托累謂重疊。再三付托令其護持故名囑累品。托應作噣。付應作囑

  解妨者。為以一手摩諸菩薩頂。為諸菩薩各一手摩耶。答一手一時。神力大故。各一手摩妙用周故。然諸菩薩各見獨摩。由此深心依言領受

  經。爾時釋迦(至)廣令增益

  贊曰。品文分四。一如來付囑。二菩薩敬受。三令塔等還。四眾皆歡喜。初中有三。初三業加持付囑令行此經。二若有眾生不信受者下。若不信受此經令行余經。三汝等若能如是下。結成勸意為報佛恩。初文又三。初以手摩頂付令流布。廣作饒益。次復摩頂付令受持。普令聞知。後釋所以勸令演說。此初也。初二段以身語加。後一段意業加。此初以右手。摩者示大吉祥故。龍樹解雲。余經非秘密。唯法華秘密說二乘作佛。唯大菩薩能用行之。如大良醫方能用毒

  經。如是三摩(至)普得聞知

  贊曰。復手摩頂付令受持普令聞知。至三摩者令受殷勤法皆三故。傳燈之法必重付故

  經。所以者何(至)自然智慧

  贊曰。下釋所以勸令演說。意業加持有三。一明已三不善根已盡能施智慧。二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隨勿悭。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此初也。慈悲故無嗔與樂故拔苦。無悭吝故無貪。何曾惜法。無所畏故。無癡作決定說故。能與佛智種智也。如來智一切智也。此二任運無師而得名自然智。或前二有為智。後一無為智名自然智

  經。如來是(至)勿生悭吝

  贊曰。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隨勿吝。成實論說。悭有五種。一住處悭.二家悭.三施悭.四稱贊悭.五法悭。住處悭者於已住處生悭念言。我獨住此令我自在不用余人。此有五種。一於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二於已來諸善比丘。嗔恚不喜。三欲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欲與之。五於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是人於彼共有法中尚不能捨。何況自身所有諸物。故於解脫終無有分。家悭者於往還家生悭想言。我於此家常獨入出不用余人。設有余人令我最勝。此亦有五。一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二彼有利事與之同喜。三喜白衣有勝富貴。四斷受者令不得施。五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施悭者於他施物生悭吝想。令我於此獨得施物余人不得。設令與之勿復過我。此亦有五。一常乏資生。二令施者不得為福。三令受者不得財利。四毀訾善人。五心常憂惱故當生地獄。設生人天常處貧薄。稱贊悭者於他稱贊生悭吝心。令獨贊我莫贊余人。設贊余人莫使勝我。此亦有五。一聞贊余人心常憂動。二訾毀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惡名。五於未來百千世中無有淨心。法悭者於正法中生悭吝想。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設令他知莫使勝我。又自知義秘而不說。此過有七。一所生常盲。二常愚癡。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聖胎。五諸佛怨賊。六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由有如是種種過失故勸勿悭也。世尊能行三種捨故。與一切生是大施主。故應學我

  經。於未來世(至)得佛慧故

  贊曰。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經。若有眾生(至)示教利喜

  贊曰。若不信此經令行余經。謂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不信。且說般若大乘深法調伏其心。後化此法

  經。汝等若能(至)諸佛之恩

  贊曰。結成勸意。佛意欲令人作佛故。設種種門

  經。時諸菩薩(至)願不有慮

  贊曰。第二大段菩薩敬受。分為二段。三業敬領

  經。爾時(至)還可如故

  贊曰。第三大段令塔等還。自此已後更無還處。故知此品應在經終

  經。說是語時(至)皆大歡喜

  贊曰。第四大段眾皆歡喜聞贊法勝。付授丁寧。所以歡喜。非見遣化佛等還所以歡喜。准此故應席便散也。天親菩薩釋伽耶山頂經歡喜奉行有三義。一說者清淨。以於諸法得自在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以得淨妙境界故。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王菩薩本事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上之二品既明付授。下之六品受命流通。准本論文分之為五。藥王自行苦行力以流通妙音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以流通。觀音.陀羅尼護眾生諸難力以流通。妙莊嚴王功德勝力以流通。普賢.囑累護法力以流通囑累既在前陳。護法但唯有一。藥王時雖在會。說其過去燒身燃臂。自行苦行以流通正法。利益時會。故此品來

  釋名者。藥者能去疾之神功。王者有自在之威力。本者因由。事者體業。今此菩薩願為藥樹。療八塵之痼疾除七漏之深痾。勢力無雙威神罕匹。故名藥王菩薩。今此品中敘彼本因修行之事。以利時會。名藥王菩薩本事品

  解妨者。問菩薩願力神功皆等。何故唯此獨名藥王。答論功據行果實無差。願利.修因昔亦微別。只如救生拔苦行願菩薩皆同。觀音獨得救名。藥王何妨偏勝

  經。爾時宿王(至)聞皆歡喜

  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六。初宿王華發問。二如來為答。三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下。贊經妙德四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下。歎勝付授。五時眾獲益。六多寶贊揚。此二俱在品末。此初文有三。初問。次請。後辨請意。宿王華問者。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自在。故寶雲經說。菩薩有十法名大藥樹。譬如藥樹名曰善見。若有眾生得其根莖枝葉華菓。亦有見色聞香嘗味得觸。遇此十法病皆除愈。菩薩亦爾。從初發心。為諸眾生有種種煩惱病。有依施戒忍勤定慧而得活者。有依見法.有聞聲.有知味.有同事而得活者。菩薩隨應導利令益。故說菩薩名為藥樹。能除煩惱病得慧命活故。游者游化利益方法。濟利眾生是。若干等者問苦行差別。燒身燃臂供養正法是

  經。爾時佛告(至)說法華經

  贊曰。下如來為答。有四。一敘時。二明佛。三顯修行。四會古今。此初二也。佛中有七。一名號。二眷屬。三住壽。四無惡。五土相。六莊嚴台樹。七所說經法

  經。是一切眾生(至)色身三昧

  贊曰。下第三修行。有三。一精進得定。二供養佛法。三供養捨利。此初也。得此定已能隨樂現身。初地即得。八地自在。十平等中能隨眾生所樂示現。初地得故。無垢稱經亦有此菩薩

  經。得此三昧已(至)及法華經

  贊曰。下第二供養佛法。有七。一喜念供養。二入定起通。三又思不足。四燃身供養。五光明遠照。六諸佛同贊。七燃身時節。此初也

  經。即時入是(至)以供養佛

  贊曰。二人定起通有三。初入定雨華。二雨栴檀。三雨海此岸香

  經。作是供養已(至)以身供養

  贊曰。三又思不足

  經。即服諸香(至)而自燃身

  贊曰。四燃身供養。有三。一服香油。二明年歲。三正燃身

  經。光明遍照(至)諸如來故

  贊曰。此中有二。第五光明遠照。第六諸佛同贊。同贊中有三。一標真贊。二比挍贊。三結成贊

  經。作是語已(至)其身乃盡

  贊曰。第七時節。有二。初默後時

  經。一切眾生(至)忽然化生

  贊曰。明修行中。下第三供養捨利。有十四。一生處。二說法。三啟白。四詣佛。五付囑。六入滅。七起塔。八思告。九燃臂。十利益。十一眾生悲惱。十二自誓。十三願滿。十四感生瑞應。此初也

  經。即為其父(至)捨所愛之身

  贊曰。二說法

  經。說是偈(至)供養此佛

  贊曰。三啟白。初白前事。後白請往。初文有三。一論佛在。二得總持三聞勝法。甄迦羅等者。俱捨論第十二卷說。數有六十忘失余八。以十漸積至第十六名矜羯羅。第十七名大矜羯羅。第十八名頻跋羅。第十九名大頻跋羅。第二十名阿刍婆。第二十一名大阿刍婆。此總三種。即是十六.十八.二十數也

  經。白已即坐(至)猶故在世

  贊曰。四詣佛有三。初往。次贊。後白

  經。爾時日月(至)若干千塔

  贊曰。五付囑。有四。一唱滅。二法付。三界付。四體付。依僧祇律有捨利者名為塔婆。無捨利者說為支提。瑜伽等中若有捨利名窣堵婆。若無捨利但名制多。無塔婆稱訛也

  經。如是日月(至)入於涅槃

  贊曰。六入滅也。華嚴經雲。究竟佛事已有十種義示現入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無常故。二明一切有為非安隱故。三明涅槃趣最安隱故。四明般涅槃遠離一切諸怖畏故。五以諸人天樂著色身明色身無常是磨滅法。令彼求住淨法身故。六明無常力強不可轉故。七明有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壞器無堅牢故。九明般涅槃最為真實不可壞故。十明般涅槃遠離生死非起滅故。以此十義示現涅槃

  經。爾時一切(至)懸眾寶鈴

  贊曰。七起塔有三。一悲戀。二燒身。三起塔。此他受用故量極高

  經。爾時一切(至)明德佛捨利

  贊曰。八思告。有二。初思後告

  經。作是語已(至)自然還復

  贊曰。此中有五。九燃臂。十利益。十一眾生悲惱。十二自誓。十三願滿

  經。由斯菩薩(至)得未曾有

  贊曰。第十四感生瑞應。有三。一因由。二瑞應。三得未曾有

  經。佛告宿王華(至)而供養者

  贊曰。下第二大段如來答中。第四會古今。有三。初會。次歎。後勸

  經。若復有人(至)其福最多

  贊曰。下品第三大段贊經妙德。有四。一挍量勝。二譬如下比喻勝。三此經能救下作用勝。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下無邊勝。此初也

  經。宿王華(至)諸經中王

  贊曰。第二比喻勝文。中有十。一幽廣勝。二高顯殊勝。三了達勝。四除惑勝。五威勢勝。六自在勝。七出生勝。八契理勝或名人法勝。九二利勝。十圓德勝。其契理勝中有法有人。計此人文應最後說。文便故來。須陀洹雲預流預聖流故。斯陀含雲一往來。唯有一生往來生死。便成應果名為一來。阿那含雲不還。欲界業盡。必不還生於欲界中。故雲不還

  經。宿王華(至)充滿其願

  贊曰。下第三作用勝。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有三句。初能除惑業次能除苦果。後能滿善願。又發心修行得果為三。又總別離惡攝善為三

  經。如清涼池(至)如炬除暗

  贊曰。此喻說有十二。一充願。二道成。三具慚愧四得導師。五得歸趣。六越生死。七除煩惱。八得智慧。九獲聖財。十有承禀。十一知寶所。十二破癡暗。隨其所應配前三句

  經。此法華經(至)生死之縛

  贊曰。此合說也。離苦痛除眾苦為初句。解生死縛謂除惑業為第二句。不合於前充滿其願或除當苦.現苦.苦因如次配之

  經。若人得聞(至)亦復無量

  贊曰。第四無邊勝有二。一聞書功德無邊。二供養功德無邊。得無邊邊不得有邊邊故名佛不得

  經。宿王華(至)後不復受

  贊曰。下品第四段歎勝付囑。有七。一標聞勝。二轉女身。三生淨土。四隨喜獲福。五正明付囑。六令守護。七勸供持。此初二也

  經。若如來滅後(至)與汝等者

  贊曰。三生淨土有五。一生淨土。二離煩惱。三得神通。四見多佛。五佛遙贊佛。遙贊中有五。一歎福無邊。二歎德無邊。三能破煩惱。四共為守護。五明最勝方便攝引。雲菩薩慧無與汝等

  經。宿王華(至)如上所說

  贊曰。四隨喜獲福

  經。是故宿王華(至)不老不死

  贊曰。此中有二。第五正明付囑。第六令守護。守護中。初標後釋。後五百歲者大集經雲。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福德堅固。第五五百年斗诤堅固。皆以五百年為類記之。故言滅後後五百歲。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於像法後其初末法五百年中

  經。宿王華(至)恭敬心

  贊曰。第七勸供持。有三。一散華。二心念。三結成

  經。說是藥王(至)一切眾生

  贊曰。品第五段時眾獲益。第六段多寶贊歎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

  本(【TO】)者皆此點本也高名書也雲雲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上一篇:妙蓮老和尚:念佛修行人的四大感應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玄贊 第十八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