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白話注釋(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白話注釋(9)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時臨末法,眾生福薄。

  明師難遇,正法難求。

  我等末世行人,當遵佛遺教,以戒為師,實行實做,自覺覺他,荷佛家業,住持正法。

  佛法為慈舟,正見為導航。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共修經文講義資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白話注釋(9)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①,應無所住②行於布施③,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④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⑤。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⑥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⑦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

  “再者,須菩提,菩薩在行布施時,應該不住於任何法,也就是應不住於色布施,不住於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住於任何相。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菩薩不住於相布施,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在你看來,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嗎?”

  “不可以,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向,東南等四維方向和上下方向的虛空,可以思量嗎?”

  “不可以,世尊!”

  “須菩提,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布施的福德也會像十方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該一心按照佛的教導去做啊。

  [注釋]

  ①法:廣義的法,是軌持義。指宇宙中的一切萬事萬物,作為一種軌范、規則,可以對萬事萬物進行認知,使事物不失其表征自己和區別其他的特征。狹義的法,指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在佛教中某些特定的場合,專指佛所講的教法或修行方法。

  ②應無所住:即不住於任何法。因為一切“法“的本質都是空性,因緣會聚時存在,因緣不具時則又歸於散滅。

  ③布施:菩薩六度之一,即將己之所有,施予他人。布施依所施物的不同,又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施予他人;法施是以正法施予他人;無畏施是令他人脫離困苦危難等可畏之事。

  ④ 色、聲、香、味、觸、法:佛法對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認識,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其中“十八界”的劃分很是細致。十八界又分為六境、六根和六識。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分別通過六根,緣取和認識所對的六種境。色、聲、香、味、觸、法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所對之境。

  ⑤相:即事物的相狀或特征。不僅僅是眼所見到的才是“相”,耳所聽到、鼻所嗅到、舌所嘗到、身所觸到、意所認識到的,都是“相”。如現代人說電磁波,雖然不能真實見到,但人心中卻有電磁波的概念、特征等影像,這些都屬於佛法所說“相”的范疇。

  ⑥虛空:(1)空大、空界的別稱。指一切色法存在的場所、空間。(2)指虛空無為。虛空無為為六無為法之一。此處為前義。

  ⑦四維: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方向。

  [解說]

  上一段主要講人我空。證人我空,可得二乘涅槃,雖然能脫離輪回,但未得佛無上正覺。菩薩發心為成佛道,當然不以二乘果位為滿足。二乘果位並非究竟,僅是佛權巧方便的教法。佛引導眾生的終極目的,是令一切眾生同證佛道,正如《法華經》中所說:“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接下來,佛為大乘菩薩們講述了法我空的修行之道。

  佛接著告訴須菩提尊者:“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的修行方法,攝於四攝六度之中。四攝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六度為布施、持戒、安忍(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六種法門。佛在這裡以布施為代表,實際上通指四攝六度。菩薩應該如何修習布施呢?應該在布施的時候,於一切法都無所住。再具體說,即是經中所說“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布施。”

  佛法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不同的分法。這些僅僅是劃分的粗細不同,其中十八界的分法最為詳細。在十八界的劃分中,能了別事物的為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了別的對象稱為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也叫六塵);中間的媒介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識根,六識通過六根來認識六境。十八界概括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佛法中對一切事物的認識,從沒有脫離認識的主體,即你所見到的色境,是由你的眼識通過你的眼根所認識的,同樣對於聲、香、味、觸、法也是一樣,所有這些認識都離不開根和識。認識的主體(心識)不同,或者六根有病,那麼所見到的這個世界可能會完全不一樣。舉例來說,一個患有眼病的人,可能會看到空中有毛發等相,實際上空中並無毛發;一個色盲的人,可能分不出紅色和綠色,那麼他所見的紅花綠葉和正常人所見的一定不同;又如患黃疸病的人見海螺是黃色的,而海螺實際上是白色的。

  如此等等,由於六根的問題,人們所見的世界並不相同。對於不同六道眾生,由於心識的不同,所見的世界差異就更大,佛教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六道眾生對於“水”的認識。

  在佛的經典裡有這樣的記載:印度恆河邊上有無數的餓鬼,累年累月受饑渴之苦,連水都喝不上一口。為什麼就下恆河邊的餓鬼居然看不到恆河的水呢?其實並不是他們見不到恆河水,而是他們見到的恆河水竟然變成了不能飲用的膿血。

  我們人類所見的水,在餓鬼眾生看來並不是水,而是膿血。其他道的眾生看水時是不是也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呢?答案是肯定的。水在魚類的眼中是它們的宮殿,在天人的眼中則是美妙的甘露。六道眾生對“水”的認識並不相同。這說明能認識的主體不同,被認識的同一客體也會變得不同。

  所有這些現象,都說明被認識的客體,並不具有一定不變的實質,這就是一切現象空性的原理。

  那為什麼不同的眾生會對同一現象會有不同的認知呢?這就是業力的作用。由於眾生各自所造業的不同,從而使眾生具有各不相同的六識和六根,在通過他們認知外界事物時,就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特別說明:考慮到每次學習時間不適合過長,每日的共修資料有一定的篇幅限制。請學習者注意,切不可斷章取義,共修內容需要恆心連續持續學習,思維法義綜合理解融匯貫通,樹立正信,依教奉行,解行並重。

  【大回向文】

  南無佛陀釋迦牟尼授記師燃燈古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诃薩

  至誠頂禮一切見聞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心開意解、走向解脫、成就佛果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

  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摩诃薩,

  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诃薩

  願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未覺悟的眾生,

  無論僧俗、男女、任何種族種種有情六道眾生見聞聽聞心聞者

  共同慚愧累世因貪嗔癡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誠忏悔後不更做

  至誠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正覺慈悲威力加持

  萬源苦眾清淨自性、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上一篇:修行成功的五個步驟
下一篇:一滴眼淚的距離,我的五加行實修之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