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此生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的人身,不單寶貴及富有利用價值,而且難以再次得到。為什麼說人身難以再得呢?我們可從其因、比喻及數量計算這三角度來說明。

  要想得到人身,必須作很完美的持戒修行,並廣積布施功德,否則絕不會得到。我們自己計算一下,此生中我們曾作多少惡業呢?我們又何曾完美地持戒呢?老實說,不要說所有的戒律了,就連單單一條妄語戒,我們亦肯定未曾能完美地守持。只要誠實地盤點一下,我們便心中有數,自然會知道來生難以再得到具足十八條件的人身之果報,甚至連不墮地獄亦不敢保證。

  我們幻想以下情景:在無邊的大海中有一只盲眼的老海龜,他每隔一百年才從海裡浮出水面換氣一次。在這大海上,有一個像游泳池救生圈形狀的物體隨處漂流。如果說有一次,這海龜在浮上來時,他的頭不偏不倚、剛巧就穿過了這個環,這種機會有多大呢?這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在這比喻中,大海是六道輪回,我們便是老龜。

  我們的眼正受煩惱及業力所蒙蔽,所以在此喻中的老龜是盲的。老龜一百年一次浮出水面,表喻我們在輪回中只會偶爾生於人間。小環到處漂流,正似佛法並不長期住於某世界中的實況。

  剛才我們心中算過了,如果盲龜長期浮在水面,遇上環的機會或許還比較大,可是他偏偏一百年才出來一次;如果他有目標地刻意找尋,也許找到小環的機會較大,可是他偏偏瞎了眼睛;如果小環長期固定在某處,二者雙遇之機會又或許較大,可是他偏偏是隨浪漂流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老盲龜幾乎絕無可能恰巧地把頭無意中穿過了小環。

  在無邊輪回中,我們極少機會得人身;在這世界中,極少時間有佛法。可是,現在我們正剛好生為人類,又遇上了佛法,竟然奇跡地同時湊足了十八種條件,這不是極為難得嗎?再沒有什麼比這更難得的了!再次得到同等人身,是最渺茫不過的機會了。

  在六道之中,轉生為人的機率並非六分之一。在輪回之中,生於三善道的眾生極少,生於三惡道的眾生占了大部分。在三善道中,生為人類也極少。在人類中,具足十八種條件的人為少,不具條件的人占大多數。從前有一位喇嘛,他有許多漢族弟子。

  有一次,這喇嘛在講菩提道次第教法。在他講到人身稀有難得時,碰巧他的一位任漢地武官的弟子來訪。這弟子在喇嘛講完經後,便對喇嘛說:“師父!您在西藏居住,說人身難得稀有,我可以理解。可是請您別再說這些沒見識的話了,免得讓人笑話嘛!師父您沒去過漢地而已,那裡的人可多呢!”這件事成為了流傳下來的一個笑話,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我們可能以為人類數目很多,但只要我們比較一下全世界人口數字與昆蟲的數字,便知道人類其實相對之下數目極少,何況我們還未計其它畜牲、地獄、餓鬼及天界眾生的數字呢!在宇宙歷史上,要在許多萬個劫之中,才出現一次能有佛示現的劫。在這劫中,亦只有極短一瞬有佛住世,何況他還不一定會說法。只要我們生早一點或生遲一點,即使生於此世界為人,亦遇不上佛法。在這地球上,佛法昌盛的地區少,不信佛的國家為多,即使生於這地球,能又生於有佛法之地區亦不易。

  以上講完人身之寶貴、其意義及其難得性。我們在禅修時,必須對這三點及從成因、比喻及數量三角度培養覺受。在帕繃喀大師教授的《掌中解脫論》中,對這些單元有很詳細的開示,大家可以自己參考。《廣論》的學術性比較強,裡面引用了大量經論依據。《掌中解脫論》裡的相關教授比較詳細,而且實用性比較強,很值得修道次第的人作為參考和實修的指引。

  《掌中解脫論》的教授者是最有修證的一代宗師帕繃喀大師,其結集者是當今宗座法王的老師赤江仁寶哲,其漢譯者是一位對藏文很通達的漢人譯師,所以大家可以完全信賴這部論及它的漢文版本。順帶一提,不少我派的僧人,包括衲本人,在心目中都以赤江仁寶哲為根本上師,而赤江仁寶哲的根本上師正是帕繃喀大師。

  我們既得了這樣的人身,卻只懂把一生虛度在忙於衣食住行上,就與畜牲無異了,而且完全浪費了這大好機會。在過往生,我們曾極努力地持戒及布施,方得到在今生轉生為暇滿人身之果。距離成佛之目的地,這就似是已經登上了半山。

  在這時候放棄,是最可惜不過的。現在不用這大好機會,尚待何時呢?透過參思以上三點,我們便會有了動力,使自己不敢虛度人生。

 

上一篇:洛桑陀美仁波切:有了承擔眾苦的菩提寶心,你已成了凡間菩薩
下一篇:達真堪布:如何能圓滿財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