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0七頁:
鈔【三阿難者。】
這是講『三阿難』,這是大乘經常說的,小乘經就不承認。
鈔【一名歡喜,結聲聞藏。】
這是完全從跡象上來說,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佛滅度之後,他是承佛的遺教結集小乘的經典。
鈔【二名喜賢,結緣覺藏。】
『緣覺』,通常我們也把他歸納在小乘法裡面,聲聞、緣覺。如果講三乘,就分開來說,聲聞、緣覺、菩薩。緣覺的智慧、修行的功夫都比聲聞高。經教裡面給我們說出他們最大不同之處,就是聲聞雖然是已經斷見思煩惱,但是習氣沒斷,緣覺他是連習氣都斷,這是他們在果證上不相同的地方。
鈔【三名喜海,結菩薩藏。】
一切大乘經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由此可知,佛的三乘典籍與阿難關系非常的密切。大乘是說明阿難尊者也是悟入法性,所以對於一切大乘佛法通達無礙。
鈔【則阿難以大神力,隨機示教,是知一代時教,此阿難不聞者,彼阿難聞之,又何聞與不聞而為礙也。】
這就是無礙的意思。前面曾經說過「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才能真正的利益一切眾生,沒有這些諸佛菩薩護持,凡夫是不認識的,不識貨!更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住持世間數十年,將佛法發揚光大都是不可思議。弟子當中、護法當中往往都是有許多再來人;如果說是沒有再來人,單單一尊佛菩薩、羅漢出世,決定不能度化眾生。由此可知,這法緣全仰賴三寶。
當然這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眾生有福,佛菩薩就出世;眾生沒福,我們怎麼求也求不到!福從哪裡來?福要從自己修。我們自己不修福,希望別人修福,那是錯誤的,一定要自己知道修福。「我聞」這一段講完了。下面講「一時」,這是六種成就裡面第三個。
疏【一時者,時成就也。】
什麼時候呢?
疏【師資相合,當時說聽事畢,即名一時,以說聽無定故。不言某年月日者,十方時分不一,兩土正朔不同故。】
這是不記載年月日時的原因。現在這些事情就更明顯,我們曉得這地球上有時差,在古時候決定沒有時差!為什麼?古人騎馬,走得再快,一天能走二、三百裡就不得了,二、三百裡路沒有時差。坐船也是如此,順風順水一天,古人講:千裡江寧一日還。那是形容詞,走不了一千裡的,也是能走個二、三百裡,那就不得了,那就相當的快速了。這種旅行,我在抗戰時期是經常走的,如果是徒步走路,一天最多不過走一百二十裡,現在的六十公裡。走得少就是六十華裡(三十公裡),走五天要休息兩天。所以不可能有時差的。現在坐飛機,這時差非常的顯著。因為有時差的關系,就不能記載年月日時,就是這麼個道理。還有,過去古印度他們國家未統一,每個小國家用的歷法不一樣,所以年月日時也不一樣。現在世界上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歷法:陽歷、中國的陰歷、回教歷法,我們要依哪一個歷法來記載呢?這很麻煩,所以就不用年月日時,籠統稱為「一時」。一時,裡面意義實在非常之深。
『師資相合』,古德常常用這句話解釋一時,就是機感相應的時候,說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的時候,這叫一時。實在說,眾生用什麼能感呢?一心就能感,三心二意與佛菩薩決定不能感應。不但與佛菩薩不能感應,與鬼神也是如此。《了凡四訓》講到畫符念咒的,那個符要畫得靈,怎樣才靈?就是一心不亂。那是很短的時間,這道符那個筆一點下去到這一道符畫完成,心裡頭沒有一個妄念,就是一心的時候,這個符就靈。念咒也是如此,從頭念到尾這心裡一個妄想都沒有,這個咒就靈。諸位想一想,長咒就不如短咒,為什麼?長咒會打妄想,念的時間長!你不相信,你念楞嚴咒跟大悲咒比較就不一樣。我們常常看到,念大悲咒感應很多。你打聽打聽念楞嚴咒有沒有感應的?太長了,他念的時候總不免有一、二個妄想,就完了,一個妄想就破掉了,就不能成功。所以大悲咒又不如往生咒,那就更短了;往生咒又不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最簡單了。所以誠心誠意念這句佛號,時間短,這裡頭不夾雜妄想,容易得一心,一心就起感應,原理就在此地。所以連與鬼神打交道都要用一心,才有感應。
疏【約當宗,則即說聽頃,心境泯,凡聖會,依正融,一多等。此諸二法,皆一之時,名一時也。】
『當宗』就是我們本宗,本經教義來說。這個完全是從「一心不亂」上建立的,這個說得非常的有道理。我們心真正到純一,就是見佛的時候,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真正是修行開花結果。這一段,實在講也是說明修淨土人真實的功夫。所以我們在很多經典裡面看到,佛這個經還沒說完,說一半,當機的人都開悟、都證果了。像《楞嚴經》許多同修都很熟悉,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經講一半,摩登伽女證三果;沒說完,阿難尊者證初果了。他為什麼聽經聽了就能證果?就是此地所講這個道理。
『說聽頃』,就是正在說聽的時候。『心境泯』,這裡雖然說四句,你只要懂一句,其余三句都懂了。古德常說聽經要消歸自性,消歸自性是什麼樣子?就是此地講的三個字「心境泯」,這就叫消歸自性。心境兩邊都沒有了,這個心才到一心!這個時候完全是一真現量的境界。這樣說法,恐怕諸位還是不容易體會。境界相就是凡聖一如,心得到真正的清淨平等,於一切法都不起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裡面沒有心也沒有境,心境雙離!這是一心現前,這個叫一時,是指這個時候。
我們聽經入不了這個境界,也就是聽經不開悟!諸位要知道,聽經開悟不是說悟到這個經上這一句怎麼講法、什麼意思,不是悟這個,悟這個就糟了。你悟這個,你只懂得這一句,再看底下一句還是不懂。這個悟是講悟入自性!真正悟入自性,不但這部經全懂了,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也全懂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這才叫開悟,一悟一切悟;不是悟這一句,不是這個意思。這四句,就是開悟的樣子。可見得,真正在說聽,哪裡不是修行呢?是在修行,修定!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慧,聽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是修定,這樣的態度聽經是定慧等學,功夫用得純熟,他就入境界,就開悟了。所以聽經很忌諱在那裡分別,在那裡想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怎麼講法,最忌諱是這個。因為你這樣聽,完全落在意識裡,落在第六識裡,第六識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永遠不能開悟。這一點是今人不如古人之處。
換句話說,你還有心還有境界,心跟外境是對立的,還有凡還有聖,還有依還有正,還有一還有多,你全都還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這個沒入,這是凡夫;必須從相對裡面超越,這是不得已說出一個一真法界。所以這個一時,就是證得一真法界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自己得一心不亂的時候。一真法界是我們所證,一心不亂是能證,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才叫真正的證。如果能證跟所證是兩樁事情,心境就不泯了,心境就對立了,沒入。心境一定是一不是二,凡聖是一,依正是一,一多也是一,這才真正的契入。人在這個時候得真正的解脫,真實的自在。『此諸二法,皆一之時』,這叫做『一時』。
鈔【說聽無定者。】
這是解釋前面《疏》裡面講「以說聽無定故」。
鈔【或說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
說法的人『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是我們今天所常說的綱領,將佛法的綱領抓到了。這個綱領非常的簡單扼要,所以經上講陀羅尼(就是總持法門),有「多字、少字、一字、無字」之別,通常說這四大類。『剎那頃』是講時間非常之短。「多字,如諸經密咒。一字,如唵字。無字,如無相妙心。」多字的陀羅尼,像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一字,譬如佛門常講的「唵」;四十個華嚴字母裡面,「阿」是第一個原音,一切音聲都是從這個原音裡面變化出來的,我們現在講母音,第一個母音,這是一字。無字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一心,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這是屬於無字的,就是真心,是本體。「無相妙心」,就是講無字陀羅尼。無字陀羅尼是體,起作用就不可思議,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我們今天要得的,最重要是要得無字陀羅尼,就是得清淨心,這個很重要。特別是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老實說就是修清淨心而已!所謂「心淨則土淨」。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你有沒有想到,我天天念,念了,我想得個什麼?我有沒有得到?念這句阿彌陀佛就為了得清淨心。清淨心是不是真得到呢?清淨心是一念不生,這個心清淨了;心裡頭還起心動念,這個心不清淨。清淨心能生萬法,這是根本!根本的陀羅尼。如果心裡面還有妄念紛飛,我們這一生念佛不會成就的,只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而已。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要往生一定要心清淨,心不清淨哪能往生呢?
因此,我們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要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念掉,把這妄想習氣念掉。可是妄想習氣時時起現行,這是個麻煩事情,一定要提高警覺。我們六根一對六塵境界,習氣就起現行,這一起現行就造業,造業哪有不受報的道理!淨土雖然講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這個事情要明了。舊業是什麼?過去的業。不是現在我天天在造業也能帶得了,沒這個道理。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覺悟了,我們要把我們所有的業障習氣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是這個法門修行的秘訣。
所以往生,也就是我們講修淨土,功夫有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分破無明,這是上乘功夫;中等的,無明沒破,見思煩惱斷了,這是事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裡面講三輩,上輩、中輩、下輩。下輩的伏惑,你煩惱沒斷,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壓得住,換句話說,你煩惱不會起現行。心裡才一動,馬上就變成阿彌陀佛,功夫就是這樣的,這叫帶業往生。念頭一動,馬上起現行了,這就沒辦法,這就不可以。念頭才一動,立刻就轉變成阿彌陀佛。業障習氣有第一念,第二念就變成阿彌陀佛了,這叫伏煩惱,這叫做功夫成片,三輩九品裡面是下三品往生,這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人人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講,沒有去做!就是不知道在第二念上轉過來,第一念起來了,當然不會轉過來,第二念就把它轉過來。我想講話,這個念頭動了,第一念,第二念「阿彌陀佛」,把我原來想講的變成阿彌陀佛了,這叫做念佛,這叫做功夫。念佛要這樣念法才行!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話說得很明白!那個往生的人是這樣去往生的。我們一天到晚佛是念了,妄念還照樣起來,口業身業還照樣造,這個去不了的,如果是這樣的人也能去往生,這是沒有道理的,在理上講不通的。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帶舊業不帶新業。
真正得到心清淨了,不要說是一心不亂,這是上乘功夫、中乘功夫,就是下等功夫,你這個佛號能壓得住煩惱,你的智慧都現前,你本性裡面智慧多多少少它都要透一些出來。如果你壓不住,那就不行,你流露出來的依舊是意識心起作用,分別執著在起作用,不是真心起作用;真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一切經論都是本著這個原理,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也是根據這個原理原則。
鈔【或聽者得淨耳根,於一剎那,聞一字時,於余一切悉無障礙。】
前面一段是講說的人,這一段是講聽的人。聽的人也能開悟,換句話說,你得會聽!說的人要會說,說的人會開悟,聽的人會聽,聽的人會開悟。假如說的人不會說,我們聽的人會聽,聽了會不會開悟呢?會開悟。說的人雖然從心意識裡面說的,凡夫說的,但是聽的人他能夠兩邊不著,中道不存,他會開悟,聽的人會開悟。就是在聽的時候,真正聚精會神,聽經的時候把我忘掉了,心真正得清淨,這個時候不執著我相,也不執著有那個說法的人相,當中也不執著所說的法相,聽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三輪體空,他就開悟了,他這個聽就是悟入一心;這就是說這個道理,『淨耳根』。
「淨耳」,就像《楞嚴經》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耳根所管的就是聽,觀世音菩薩不聽外面,他聽裡面。裡與外,我們要搞清楚。外面是音聲,裡面是往裡頭聽!你這樣想法就錯了。內外是什麼?外面是塵,裡面是性。所以觀世音菩薩聽到外面的聲音,人家說話的聲音、車馬的聲音、風雨的聲音,都是聲音,那是聲塵。我們聽了這聲音都分別執著,所以我們是耳根、耳識聽那個聲塵。觀世音菩薩聽跟我們聽法不一樣,他用聞性,他不是用耳識。聞性聞外面那個音聲,聞的聲性,這就叫做明心見性。所以說他六根清淨,淨耳根、淨眼根、淨舌根,六根沒有一樣不清淨。怎麼清淨的呢?他不循塵,他向著性,他就循性。性在哪裡?性就在六塵之中,見塵就是見性,人家高明在這個地方。
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本性,把器比喻六塵,他那個是見器就見到金了。諸位想想看,器不平等,各式各樣,花樣不同,大小不一樣;見到金呢?平等的,體是平等的。所以他心裡面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了,他心平等,在一切法上平等,因為他見的是法性。性跟相是分不開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從相上去見性,那就是佛菩薩。我們凡夫不會,在相上起分別執著,把性給忘掉了,所謂迷失了,就是他著了相,迷了性。所以迷悟就是說的這麼回事情。人家悟,悟什麼?悟就是悟的性。一切法裡頭,他在法相上見法性,這個我們叫它做覺,叫它做悟。覺悟的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因此它起作用沒有障礙。
『於一剎那』,這是講時間之短。『聞一字時,於余一切悉無障礙』,「余」就是太多了,不只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上,你從一個字裡面開悟了,這一部經上你沒有障礙了;不但這一部經上沒有障礙,一切經中都沒有障礙了;不但一切經裡沒有障礙,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頭統統沒有障礙了,一悟一切悟!這是諸位要曉得的。自己有沒有開悟,你自己心裡明了,你不必去問人,你對於一切法有沒有通達無礙?沒有,那就沒有開悟。
印光大師《永思錄》裡,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老法師圓寂之後他寫了一篇文章紀念,說他自己跟老法師的一段因緣。他原來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學問很不錯,書念得很多。以後學佛,他參禅,自己很得意,以為自己開悟了。禅宗有一部語錄很有名,叫《五燈會元》,這部書有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從前祖師接引學生的問答。他非常自豪,說他一千七百公案差不多條條都參透了,剩下來不過只幾條而已,還有五、六條沒有把握,其余的統統沒有問題了。所以人很自負,也很傲慢。那麼就給印光老和尚寫了一封信,說他自己這個心得。老和尚就回了一封信,說:一千七百條公案,你只要參透一條,完全都通達了;如果裡頭還有一條沒有參透,你是完全都沒有透。他被老和尚這冷水一澆頭,總算是澆醒了,禅放下了,老實念阿彌陀佛了。
一條不通,你沒有一條通的,一通一切通!這個真是給那些狂妄人當頭一棒!所以真正通達,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你處理日常世間事情也會得心應手,絕對不會有錯誤的。我們自己想一想,自己到不了這個境界,那麼也要學那位大德一樣,回過頭來老老實實的念阿彌陀佛,不要再打妄想了,一切經教應該放下。這個經翻翻,那個經看看,只是幫助你打妄想,只是增長你邪知邪見,對你自己修行功夫一點好處都幫不上,這是諸位一定要牢牢記住的。
這是把說聽兩方面的功德利益都說出來了,只要你會聽會說,說聽都是修行,說聽統統都有悟處。所以聽經要專心,要把所有雜念統統放下。正聽的時候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聽經有悟處,不管是什麼人,沒有大悟,他有小悟。前面所講,那是大徹大悟,那個我們做不到,我們小悟總是有。常常有小悟,幾年下來就變成大悟,多次的大悟就會變成大徹大悟。所以會聽,清淨心聽,那個說也是如此。
講經之前總得要做准備工作,實在說,與其說是准備經典,不如說對聽眾的恭敬心,不敢懈怠,不敢傲慢,是修這個。在講經之前讀經、看注解,准備的那一套你上台不一定用得著,為什麼?上了台會有許多新的意思出來。這種情形,我想每一個登台的法師,自古至今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我過去看過一部《圓覺經親聞記》,谛閒法師講的,蔣維喬等幾個在家弟子記錄的。他自己講經,編了一個《圓覺經講義》,可是講台上沒有照講義講,下面人每天把老和尚講的東西筆記下來,然後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就很奇怪,「這些東西是我講的嗎?」是你老人家講的,沒錯!「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自己都想不到。在台上,因為心清淨,觀照的功夫得力,所以這意思、經義自自然然湧現心頭,自自然然吐露出來,自己都不知道,古今這些大德們統統都有這種經驗。說聽,一定要曉得說聽的態度。
鈔【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
這就是在時間上長短感觸不相同。有時我們聽人家講演,實際時間不長,好像度日如年,怎麼還沒講完?有時聽得有趣,時間忘掉了,怎麼很短一下就到了,這些經驗很多人都有。這兩句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鈔【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
這兩句話解釋上面說多說少、聽多聽少。這樁事情,在佛法裡面的確有這種不思議的境界。譬如,以《華嚴經》來講,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二七日中所說,也有地方說三七日。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說出這麼大的經出來,誰能相信?我們今天把這個經念一遍,二十一天念不完,何況是講解?又何況龍樹菩薩所見到這部《華嚴經》,只是綱要,他在龍宮裡面見到《華嚴經》的全部,全部有多少?佛經計算的方法,是以四句叫做一偈,或叫一頌。這部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有一個四天下微塵品。他一看嚇呆了,簡直不是我們閻浮提眾生能受得了的。這個經要是有形相的話,地球容納不下,這樣大的部頭。然後不得已才看中部,中部還是太大,還是沒有辦法接受。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提要,像《四庫全書目錄提要》,《提要》多少呢?十萬頌,四十萬句,四十品。龍樹菩薩看到這個,這個《華嚴經》我們閻浮提眾生可以接受,就把這部經傳授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但是我們今天中文的翻譯本只有原本的一半,這大經喪失了,原本殘缺,是殘缺不齊的本子到中國來,我們翻譯的只有《華嚴經》原本的一半,八十卷。八十卷經只有四萬五千頌,十萬頌還少了五萬五千頌,一半還差一點,還不到。
這就是說,說的時間短,聽的人感覺到多,它都是菩薩聽的,當機的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覺得聽了很多很多。這是說這個道理,『說者神力延促隨宜』。時間不是定法,諸佛如來這些菩薩們有神通,可以把短時間變成長時,長時間可以把它濃縮成短時,他能夠自在的。中國傳奇小說裡面講的「黃粱夢」,你們在學校念書,《國文》都念到,那就是說明時間延促不定。短時間,自己感覺已經幾十年過去了,醒過來才不過幾分鐘而已。他如果是學東西,那他在夢中不知道學了多少東西!這就是時間少、聽得多,舉這個例子來說。有說得多、聽得少,那是他真正把綱領、重要的地方掌握住了。
『聽者根器利鈍不一』,有利根的,有鈍根的,總而言之一個原則,聽經也好,讀經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得法味,要真正能嘗到佛法的滋味,嘗到法味就法喜充滿,你學得身心快樂!這個在佛法裡就真正有收獲了。如果學佛學得很苦,好像念書念得很累,不想念的也要念,念得沒興趣,那就是我們的路子走錯了,或者方法錯了,必須要改進。正因為如此,佛法它不是定法,《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法是隨順每一個眾生就有某一種的說法。
所以你說,法門有多少呢?無量無邊。為什麼?眾生無量無邊,法門是因眾生而設立的。就好像這個藥,藥有很多,無量無邊,為什麼有那麼多?病有無量無邊。如果病很單純,只有一種病,那藥只有一種!這藥對症就可以,何必要那麼多種!病很多種,藥也就很多種,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修行的方法,我們要注意,絕對不能墨守成規,別人用的那個方法有效,我用不見得有效;我用這個方法很有效,別人不見得有效。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的生活,這個方法修學起來對自己就很有效果,自己得到身心自在,法喜充滿。像這些,我們都要用智慧來選擇,或者就前人的修學方法加以改進,使它能適合這個時代。今天都講現代化,佛法的修行在方法上來講也要現代化,就是它的原理原則精神永遠不變,方式可以變的,一定要現代化才行。
鈔【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
這一段文以下都是印證。凡夫是指六道,二乘是指聲聞緣覺,以及別教三賢位的菩薩。這些人都沒有見性,換句話說,他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用第六識,還是用意識心,也就是用分別心,沒有能轉識成智。他見佛、見菩薩都是分別心執著心見的,所以他見到佛的應身。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的,他住世七十九歲(虛歲是八十歲),這就是講『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
『成佛久近』,久是久遠,近是不遠。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近,他所示現的壽命也不長。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最初發心的時候,他是國王的身分,那個時候壽命長,佛住世壽命是四十二劫,當然眾生的壽命也是那麼長。這就是長短不一樣,佛修行成道示現的時間都長。
在此地『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我們現在這地方講一時,不說別的,只取這個意義。釋迦牟尼佛能說之人,與會這些弟子們,他們當時在座聽法的人,這是機緣成熟,感應道交。尤其這個法門是無問自說,所以是非常的特殊。
鈔【十方時分者,以十方遍於橫豎,豎則該乎天上。】
『橫豎』,豎的講,那只講六道,六道諸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是豎的說,那個時間的確不相同。底下舉一個例子說:
鈔【四天一日。】
『四天』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一天。
鈔【人壽五旬。】
人間的壽命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這四天王天的壽命就長了。四天王再上去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所以人沒有意思,不要太執著,有什麼好計較的,那個忉利天人看我們,「可憐!朝生暮死」,他能活多久?不過一天而已!再往上面去,夜摩天的壽命更長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百年。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從兜率天看我們人間只活幾個小時,實在是太可憐了。這幾個小時都不老實,爭名奪利,患得患失!這是要覺悟的。這是我們往上看。
如果往下面看,畜生道壽命不一定。壽命短的,像水上的小蟲,它能在水上跑來跑去,我們叫蜉蝣,那個蜉蝣的壽命的確只有幾個小時,所以我們看它的壽命,大概就像忉利天看我們一樣。畜生道裡面也有壽命很長的,像經上講的龍,龍是畜生,壽命有長到活幾劫的。餓鬼道、地獄道壽命都很長,佛經典裡面講,阿鼻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我們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阿鼻地獄還不到兩天。所以這個地方去不得!他壽命多長?壽命少的一萬歲,一天等於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地獄罪業不能造!那個進去容易出來難!所以佛在經典裡面對地獄講得很詳細,就是叫我們提高警覺心,不要墮地獄。這是從豎的來說,時間的確是不相同,差別很大。
鈔【橫則遍乎四洲,贍部三更,俱盧日午,不可定也。】
橫的來說,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時差。譬如我們現在此地是晚上九點鐘,美國紐約是上午九點鐘,這就講到時差了,不相同。『不可定也』,佛經裡面不記載年月日時,有它的道理。
鈔【兩土正朔者,歲首之日,名為正朔。】
『歲首』就是我們中國古時候講的正月初一。我們訂哪一天為正月初一?中國人訂的正月初一跟印度人不相同。
鈔【震旦五天,不相統屬。】
『震旦』是中國,『五天』是五天竺,這印度。中國的歷法跟印度的歷法不相同。不但中國、外國不相同,中國古代夏、商、周就不一樣。
鈔【周正建子。】
周朝正月初一是『子』,是我們現在的十一月初一。
鈔【夏正建寅。】
『寅』,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歷法。我們現在這個陰歷也叫夏歷,是以寅月的初一為年首,就是正月初一。可見得夏商周三代他們的歷法就不一樣。天干地支,地支是十二個字,用這十二個字來代表十二個月份。我們現在是以寅月為正月。
鈔【彼時震旦屬周,而佛在捨衛,捨衛建寅,乃用夏正。】
這是從考據上,印度他們那時候正月初一就跟我們現在用的一樣,而當時我們中國是周朝,周朝過年就提前一個月,就不是跟現在的歷法相同了。
鈔【則五天正月,震旦三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
這是說中國跟印度歷法不相同,又何況當時印度沒有統一,印度的歷法也不統一,不像中國,中國在周朝時候歷法已經統一了。
鈔【故止言一時也。】
這是說明從時間上說、從空間上說,不記載年月日時的原因。底下就說到本經的教義:
鈔【心境者,一心不亂,無能念所念故。凡聖者,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故。依正者,佛及水鳥樹林,同說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說經,六方齊贊故。】
這都是說的不二法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全都是《華嚴》的境界。
鈔【如上種種二法,皆成一味。】
這就是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
鈔【即以此時為一時也。】
這個才是『一時』真正的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