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五倫之外無大道”,五倫八德是做人的綱領,也是一個人道德的基礎。《大學》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行德本是每一個人的本份,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立身行道,進一步才能家和、國治、天下太平,從而實現中華的復興。現今社會之所以出現一些亂相,就是因為人們忽視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緣故,所以弘揚傳統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所肩負的光榮使命。
有道才有德,無道便無德;有德才有福,無德便無福。
道德是天地的規律,本分是個人的規律,我們違背了規律,人就有災難了。
師生道
1、師道,傳道授業解惑也,職業神聖祟高,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雖有聖賢優劣之分,但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好老師一定有較好的道德修養,一技之長,應為人師表,嚴以律己,正直無私,以道義為重,還要知人善教,肯負責任,有耐心和愛心。
2、教的中心以人為本,德育為先。一個好老師能正己化人,敬業,給學生以道德和人生正確的指引,就象人生中的一盞明燈、一個航標、一座豐碑,受人敬重、仰目,恩深似海,如父如兄。
3、干哪行,就要愛哪行,這是天命,干啥還煩啥、嫌啥,就是不要命了。
4、學生們不好,是我還未做好。當老師的要認自己的不是,立志在道德、學問、人品等各方面更加完善提高自己,做好學生們的榜樣。老師要找學生的好處,不怨人,格物怎樣當好老師,怎樣教好學生。
5、道找一面就是克己,隨時反省是不是教的方法不太對頭,溝通的不夠,太主觀、太過於嚴厲等等。如果學生不滿意自己,是自己無能,別人不贊成你,是你無用,你若是看不起人,是你無量。
6、在社會五行中讀書人屬金,金主開辟,士子讀書,是最明理的人,決不許怨人。他人不明理,正是讀書人未將他教化明白,還敢怨人嗎?
7、常家訪,常找學生談心,知道他們的心理啥想的, 讓他們傾述自己的壓力、苦悶、煩惱,對學生家庭情況、成長背景、性格等都要有所了解,想方設法讓他們傾述內心的煩惱、顧慮,消除他們負面的情緒,安慰、理解他們,看看學生的志意心身是什麼樣的,在倫常家庭中看他們有虧哪個道,和誰的關系較緊張,特別是感化他們對自己父母多理解、盡孝,孩子們才會一生走得順利些。
8、愛和理解是最好的妙道,作為老師愛自己的學生,理解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愛好,態度友善,不亂發脾氣,不說傷人的語言,特別不能罵人。
9、老師對於子弟,可用教化,只可使之為善,他若不善,可以譴責,講道理。
10、做好老師,必須讓自己的弟子敬佩,他自然就聽你的話,一味硬管,會有逆反心理。
11、遇事多反省,用調整、溝通的方式要先謙虛。比如常常試著說,老師的心是愛你們的,你們都是我最好的學生,是不是老師一些地方做得不好,也許不夠理解你們,了解你們,言語上,態度上,方式上太生硬,太主觀了,可以把你們的想法說出來,告訴老師,我們一起努力改進,那麼 學生會很乖,很聽話,很配合。
12、你有時必須嚴厲,對學生較惡劣的習性、行為,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主要的是在生活日常的點滴中,關心、愛護,尊重自己的學生,你再管管他,他就容易聽。
13、知足,所面對的學生,這是我的因緣,每個學生來到自己面前都是宿緣感召而來,不要煩、怨。認為學生這麼差,不好管,不能貪表面的名利、學分。
14、今人不達對方的意,偏要管人,要叫對方像我,所以很費勁,沒能考慮到學生的心意和接受程度。一味按自己的主觀去要求學生,常事與願違。
15、善於教人的人,是要看對方到什麼程度,明應當說五句就可使他達到目的,可他只能接受三句,那兩句就不能說了,學生的年齡,智力發育的情況各有不同。不能太著急,拔苗助長不行。
16、作老師的,要把書理鑽透了,心得理足。要多慮每個學生的道、性格、品行,優缺點等。從德、心身三方面去幫助教化學生,改掉不好的惡習、禀性。耐心的告訴他們這樣對自己的人生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不順。心不能太自私,太自私的人,人都不喜歡。培養他們幫助別人的愛心和能力,不管學生好不好,只求自己真不真。
17、學生對老師的品行:一日之師,終身為父;一日之師,終身不忘;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18、用好心說人是義氣,但別人不聽你說話,你就不樂,是落心界了。若因不樂意而爭攪起來,主苦惱了。
19、看見人家不對,我能樂起來(不生氣),好象用沙子磨銅鏡子似的,正是給我開光呢。由此以後准明,若從此不樂,不但沒放光,反而被他污了,因不對的人已經錯了,你再不對,就把他壓住了,所以這罪便成了不樂那個人的罪了。
20、教學生立志:為古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聖賢的書,奪聖賢的志,效法聖賢,使自己成聖成賢。若一味的為了名貪利擾,情牽物累。無論一生怎麼辛苦,努力,都將是苦惱的。享受是短暫的,貪欲是無止境的,越追求越累,欲望趨使會使自己變成爭貪的機器,有時會把良心淹沒的。
21、用心好象用鍋烙餅,火稍大就焦了,用意象用籠屜蒸饽饽似的,氣雖然大,饽饽也壞不了。用心是表現急燥,火熱,企盼心強,不耐煩,好求諸人,易發火,這樣就容易產生反感,或敵對的心理,用意是寬宏大量善解人意,義氣大,循循善誘,氣度溫和。雖表現的過分一點,也不會傷害別人的感情。
22、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心理,才能教育學生。不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一味嚴加管教,不能對症下藥,學生不接受還產生逆反心理,農夫種地扶弄小苗,必懂小苗成長的規律,違反規律,莊稼一定長不好。
23、念書的人,因為書是書,人是人。沒能把書看成我,所以沒明白,要把書念到自己身上,尤其是道德倫理的書,理論和實踐不能脫節。
24、當教員的見到聰明的學生,便去親他愛他,見到愚魯的學生便去貶他,欺他,這便是最大的惡人。
25、當媽的見著小孩哭,她呵護她,小孩剛想要不哭,又呵護一聲,小孩又哭了,這正是助長,教人也這樣。惡不可提,提正事助惡,莫如提他的好處善長,則惡自然消。
26、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缺乏愛心,不能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便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斷難有成。愛是生命的原動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27、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便是惡人,賢人不生氣,生氣便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窮人,貴人不動禀性,動禀性便是賤人。
28、不知足天命不長,不放心宿命不止,不認帳陰命不了,要以大義為天命,以慎言語,節飲食養宿命,以忍耐二字消陰命。
29、一動禀性就失天道,一生氣就失人道,一打人罵人就失身道。
30、念書不如念人(把書本這之理付與實踐),念人不如念已(認識自己,解剖自己,檢討提高自己)。
31、小孩子犯錯誤時,常會有不安的心理,老師如果經常批評就管皮了。反而不聽了,盡量抓住時機,小點的錯試著忍住,讓學生知道你尊重他了,給他留面子了,下次犯錯再說,他會有慚愧心,有些感恩心。反而容易接受批評,注意語氣,態度,要不失慈愛,別當大炮老師。
32、勞逸結合,孩子要適當放松,注意休息,學時盡量在精力狀態最好的時候,很快集中精力理解消化,等學生疲勞、厭倦時,主動及時的讓他們玩或休息,不搞疲勞戰,避免產生厭學心理。
28、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最主要的是讓他們產生興趣,了解他們哪沒聽懂,哪有困難,細心幫他們分析,排除難題和心理障礙,把關鍵的地方和思路理出來,讓他們聽得懂,自己再演習一遍,還能把握關鍵的地方,能舉一反三。
33、因材施教,了解學生的志向興趣、特長、短處,對於自卑的、消極的、愚魯的學生,要及時發現他的優點、長處,不失時機的贊美他、鼓勵他、認可他,讓他有自信心,及時發現學生的才華,正確引導。
34、遇火性的,就退到木性上助他,若遇愚的笨的,就往前一步來領他。遇陰火性的,就用土領他,別嫌他笨,相信他一定能學好,知道學生的性格,對自尊心非常強,性格脆弱的學生,要誇的多,管的少,說他們盡量注意分寸,在人少的背地裡勸改,不可在眾人面前傷他們自尊心。
35、我怎麼叫人找好處呢?例如你想拿起一塊板子,用手按住這塊板子,還有那只手拿這塊板子,這又怎麼拿起來呢?教人的人,一面教化,還一面說他不好,他已經不願意你了,又哪能聽你的話呢?找好處是存陽,若到處看人不對,陰氣越存越多,就等於自己用牆把自己圍起來。
36、善人說:我向來沒有師父,也沒有門徒,認師父便受管轄,有門徒就要敗道,誰是老師呢?天地人物皆是我師,誰是門徒?信我話者,皆是門徒。此意是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不收門徒,便無分門別派,是已非人相互攻擊之弊。
37、有的學生我見太深,很自以為是,對人不服,還說不出,暗中生怨氣,必不聽管教,這就是木克土。多面黃肌瘦,不服人是木,生怨氣是土,易患腸胃病,這樣的人多虧孝道,必讓他多存孝念,明白道理,不生怨氣,不越禮,多體諒他人,開闊心胸。若是女孩的,應多認不是,生出柔和水。
38、有的學生是陰土性人,呆板固執,見識狹隘,愚而自用,遇事看不開,好生悶氣,不聽勸說,當事情失意後,又郁悶不樂,憂慮發煩,不知找自己的原因,愛生回頭氣,這是土克水。寒氣下凝,必傷腎髒,面色發暗,易患腰腿疼,必要多找人好處,生出大義氣,包容人。女的學生要明理達時不煩人,就好了。
39、有的學生性格遲緩,但心中貪好,外面柔和,心裡著急,或貪高好強,事與願違,就大失所望,憋氣委曲後悔,就形成水克火。對心髒不好,而現油漬漬的暗紅色,就要叫他多認自己的不是,立起主意,生出仁德的心。若女的學生,就讓她多找人的好處,活潑響亮。
40、有的學生性格淺浮,好爭理,貪愛顯露自己,不能容事,沒涵養,愛叨唠,愛分辨,愛操心,就形成火克金。面潮紅,易傷肺,得肺心病,必要寬宏大量放下心來,培養成樸厚的性情。女的學生要有主意,去掉貪心,生愛人愛物的心。
41、有的學生好揭人短,說人隱私,強詞奪理,受打小報告,若批評他時,心中不服,就生怒氣,內心分辨不已,就形成金克木。面現青白色,胸肋疼,肝氣不舒,易患肝病,這樣的人多難少財,要多認不是,遇事虛心讓步,有自知之明,認識自己個性強,氣量小,要冷靜處事。女的學生,教她別糾纏小事,寬厚待人,就好了。
42、教學生與人相處之道,若別人愛怒,說話又生硬,不考慮自己的接受能力,我就要以溫和的態度,待他怒氣過後,再溫言相勸,人又感激又易接受(水生木)。
43、若人一點就著,好爭強好勝,愛虛榮,爭理,自己就要定住主意,不隨他轉,存仁愛心,不與計較國,看他可憐氣成那樣,等他火氣 下去了,再溝通(木生火)。
44、若人死板不靈活,固執愛生怨氣,不通性達理,說話死硬,就應知道他這種性格,不與評理,說明道理,耐心開導,不能急於求成,必掌握他內心,打動他心才奏效。
45、若能知道學生的五行,土性多的准怨人,水性多的准抱屈,火性多的准欺人,木性多的准陰沉,抗上不服人,自以為是。若人能說會道,處事虛偽,不應厭煩他,自己要沉著老練,不受他騙,他怎說不生氣。若性格慢,愚魯不明理好生悶氣,千萬別看不起他,要尊重他人格,愛護他、托起他,和他親近,他會聽勸。
46、多用賞識教育,每個學生有宿世的業力、習氣,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個性等都不一樣,所以每個學生的狀態某種程度上都是個必然。
47、作為老師的首先要把每個學生都看作上天賜給人間的寶貝,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學生的資質品行怎樣,都是有無窮的潛力。
48、每個人都有優點、天賦,學分不能完全衡量學生的優劣人品道德,自立樂觀積極的、寬容的人生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49、不管他們長大了從事什麼都能有愛心,有好的心態與人相處,立身行事都不會有太大障礙,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所以,發現學生的特質,因材施教,德育為先,盡量把學生的負面情緒引導成正面的光明的,這是最重要的。
50、如果不重德育,也許培養出來的將是個自私自利、禍國殃民的惡人。那可有什麼成功可言呢?多誇你的學生,不時發現他們的潛力、特質,培養他們的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他們作事處事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都很重要。
51、讀聖人的書,要知道聖人的話是為誰說的,他發言的心理怎麼樣,他的主義怎麼樣,如此才可以達透聖人立言的宗旨。
52、人們只知多讀書、熟讀書,而不知照書去做,這正如熟讀地圖,已知各地的位置,但不能親臨其境,雙怎能知道各地的詳況呢?
讀聖書,要知道聖人是用志意心身,哪個字說的話,他是對誰說的,哪處有分量。
53、犯金克木的人,總是臉色很難看,常掛著惱怒的神態,使人不敢接近。
常言說,火克金,必操心,愛叨咕,管閒事,易讓人反感,精神上得不到放松。
54、把環境中一切人一切事,都認為是宿世因緣,就不再怨了。讀書人屬金,要通達古今,知與做合一。
兒童在四季裡,為春季在五行屬木,性貴於自立,凡事不用人管,不使老人操心,以仁愛勤勞為主。
55、想叫人信服自己,先得找人的好處;想叫人佩服,必先要立身,找人好處認自己的不是,人才能佩服。他人佩服我,才能聽我的話。
56、性到了,人才佩服你,命到了,人才信服你,身界誠人才用你。
57、愚魯的人能受氣,而必有病,不受氣而喜罵人的,命必薄,所以要找對面人的好處。
58、學生對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恭敬老師、報答老師,尊師重道。對學習要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舉一反三,學而致用,提高自己道德修養。
59、不但向老師學知識、技能,還要學做人、處事的學問,修身之道,一點一滴從老師的言行中,從聖人的教誨中吸收精華,學習要刻苦,知父母供養學習不易,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60、學生要培養自己仁愛之心,恭敬師長,幫助同學,有禮貌,節儉,不要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染上不良的習氣,特別是網絡中一些不健康的東西要遠離。學習期間盡量不要找對象,一定要孝敬父母,尊師重道,謙虛上進,知恩報恩,鍛煉吃苦的毅力,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61、有的學生來自特殊的環境或特殊的復雜家庭,可能內心有很多問題,老師要及時和家長溝通,作好工作。
62、對待一些特別調皮頑劣的學生,老師要有耐心、愛心,不要放棄和看不起這些孩子,要和他們象朋友一樣以心交心多聊天,必要時常陪他們課余時間玩耍,讓他們感覺到關心、溫暖、鼓勵和信任。
63、只要老師的心公平無私,不要隨便不分清紅皂白就嚴厲批評學生,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多些耐心和幫助,那麼,你的學生都是個很棒很有出息的。
64、學生不要看老師的缺點,要知嚴師出高徒,理解老師辛勤和培養之恩,不要對老師和學習產生厭倦和逆反心理,多勞動,多和周圍的同學溝通,讓自己成長在愛的環境裡。
65、教育是能夠讓一個人成為善人才叫教育。文化的本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聖賢智慧,是做人道理,這個叫文化,這是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核心,學歷再高也沒受教育,學歷再高,學的是知識,學的是技能,所以人真正要會去分辨什麼才是真正受過教育。
66、孔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67、中國人最重要的兩個態度,一個就是孝心,一個就是尊師。
孝道和師道維系中國四千多年的歷史而不墜,
68、“禮者,敬而已矣”。
教育有三個字很重要,叫「慎於始」,
69、《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童蒙養正就是小孩的時候就要給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讓他奠定德行的根基,這種是聖人功業。
70、孔子教學講四門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語(如何說話、與人交往);第三是正事(行業);第四是文學(文藝生活、情趣愛好、精神生活方面)。
71、“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學》:“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強調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後次序問題。教育的先後次序一定是首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先培養德行,後學習知識、技能。《三字經》中有:“首孝悌,次見聞”。《弟子規》中有:“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72、教育的根本是長善救失。教育最重要的兩大主軸:“長善、救失”。孝的教育就是長善,培養的是人的一種恩義、情義的情感。“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孝的教育是維持良好社會倫理秩序的根本。
73、倫理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根本。有一個怪現象,“幼兒園讀小學的課程,小學讀初中的課程,初中學高中的課程,高中學大學的課程,大學再回來學幼兒園的課程(德行課)”,
74、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75、“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萬裡路,閱人無數。
76、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7、《弟子規》:“不力行,但學文, 長浮華,成何人”
78、“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79、一個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學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的力量很大。
80、家庭教育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
81、“閨阃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母親的言傳身教,是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待人接物態度,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品德,在教化子女。
82、《弟子規》、《顏氏家訓》、《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正是中國傳統家規、家訓、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83、做學問道德的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
學問不是知識,學問是真實的才學,是智慧。
84、教育好孩子,靠的絕對不是錢,而是父母的德行、父母的用心、父母的陪伴才行。
85、不要把人生經營成“忙、盲、茫”。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忙”是會意字,是“心亡”了,不敏感了,死了,不能去體察到別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頭腦就不清楚,甚至等忙得突然回過神來,孩子最好的教育時期已經過去了,忙到最後也“盲”目了,看不到親人的需要,看不到親人的感受,就如同像個盲人一樣。很多丈夫忙了幾十年,夫妻關系出問題,孩子也不能溝通,身體也搞壞了,他還搞不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還覺得我一心一意為這個家,怎麼會落了這麼個結局,真是覺得心裡很“茫”然。
86、聖賢教育包括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
87、什麼是教育?《說文解字》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88、教:上所施,指父母、老師教;下所效,孩子、學生做。育:以做人為根本,讓他心善、語善、行善,長善救失。教育的真正含義:父母、老師要演出善人的榜樣,要教出聖賢的道理,那你就是在教育一個好孩子,一個好學生。
89、如果用一句話把教育的核心講出來就是“以身作則”。
90、而教育的兩大主軸:長善、救失。醫生治孩子生命,老師與父母治孩子的慧命,我們也是醫生,是孩子心靈的醫生。
91、長善:性本善,善要靠教育把它引導出來,把它發揮出來。救失:救他的習性,救他的壞習慣。因為壞習慣就好像烏雲一樣,飄過來之後會把太陽遮住了,太陽是指一個人的智慧光芒,是他善良的本性,可是現在孩子們的善良本性沒透出來,被壞習慣、壞習性遮住了,所以要長善救失。
91、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文化的本質是聖賢智慧,做人的道理。
92、學習經典的目的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3、“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經師,教人以知識;人師,塑造人的靈魂和素質。
94、愛因斯坦說:“所謂教育,應在於學校知識全部忘光後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靈魂和素質)”。
95、欲社會好,必須有好的國民,欲有好的國民,必須有良好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人生全部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關鍵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有良好的母親。然而,良母的形成,又必須從姑娘時期開始。所以先生常說,女子是齊家之本,清國之源。
96、我知道有什麼樣女人,有什麼樣家風。有什麼樣母親,有什麼樣子女。然而這些都必須從姑娘作起。教女子讀書明理,這正是正本清源啊!
97、為教員的,必須詳查學生的天命,宿命,陰命,按其命之大小而教育,才算盡了為師之道。為父母的,只能養學生的身。而為師的,卻能教學生的性心身三界,比較起來,師的還要重於父母呢。
98、真能教人的人,還沒出來呢。教人像“教魂”似的,只提他的本份去教他。比如見著姑娘,你就問她:姑娘怎當啊?不必多說,等她來問道時,你再給講講。講早了,就是鞭打急牛。
99、真得教法,就沒有不可化的人。
100、教學的,也須要因材施教。幼童只可教給他們文字,若是講道給他們聽,是空費力氣。對於成年人,若只教些文字,而不給講道,這也不算善教。
101、本立則道自生,不用往外學,學的是來自別人的,自生的才是自己的。念書人,都以為能當官才能利國利民,豈知利國是要由小處作起。
102、學生,學是學法則,生是生道德。
103、學生都說恭敬老師,究竟怎算恭敬呢?是要把師長的書籍日用物品,好好的給保管著,常給收拾的整齊,才算作恭,怎算敬呢?對於同學之間,必要親愛,有低等的學生,要把他助起,叫他和優等生相等了,為師長的必然喜歡,這才算真敬呢。
104、我所講的教學法,教性教命兩種事,是我們教化事業的根本。
105、道就是打倒身心兩界。心界人是可著這一頭,意界人是可著那一頭。善於教人的人,是要先看對方到什麼程度,明知說五句就可以使他達到目的,然而他僅能接受三句,就只說三句,那兩句便不能說了。你若一回都說出來,他接受不去,對你說的還恍惚了,常了你也恍恍惚惚的,都失掉信心了。我知道這個火候,所以我善教人。
【萬世師表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昌平鄹(zōu)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曾問禮於老子,歸而教授弟子。孔子曾周游列國,歸魯時年已六十八歲了。孔子知道道已不能行於天下了,於是刪詩書,定禮樂。孔子晚年,尤好周易。弟子有三千多名,有七十二賢,並修春秋。享壽七十三歲。
孔子為儒學之祖,其思想之宏大,可為古今罕見的,對於宇宙論、知識論、人生哲學,教育均有高妙的見解。
一、宇宙論
孔子之學說,最玄奧的是易經。易之基本概念為易、象、辭。易之言變易,天地萬物無處不變,無時不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傳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 知識論
論語曰:“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白話解:孔子說:“參啊!我的道是貫穿萬事萬物,渾然一體的。”曾子說:“是的。”孔子出去後,同學們問說:“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的道,其實不過只是忠與恕罷了。”)大戴禮三朝記曰: “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所以可以說忠恕的范圍是很廣泛的。
三、人生論
孔子理想中之完人為聖人。 聖人之至德為仁,行德之方法曰忠恕。大學曰:“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白話解:凡是我所厭惡上司對待我的態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度去對待我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厭惡部屬對待我的行為,我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我所厭惡在我前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對待在我後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後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對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右邊的人所做的惡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左邊的人身上;我厭惡在我左邊的人所做的惡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右邊的人身上。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孔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其淵源於忠恕。孔子尊品性,苟能合乎中道,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士,行己有恥,不辱君命;其次,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其次,言必信,行必果。”(白話解:子貢問孔子說:“如何才稱得上‘士’?孔子說:“做事時先要自己有廉恥心,出使到各處,都能不辱沒君主托付的使命。這樣子就能稱得上‘士’。”子貢說:“再其次呢?”孔子說:“在宗族之間以孝稱名,鄉黨之間以悌稱名。”子貢說:“再其次呢?”孔子說:“說話講信用,做事果斷。”)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白話解:孔子說:“有志向有仁德的人,絕不為了求生而敗壞仁道,有時寧可犧牲生命以保全仁道。”)其要言不外乎執中之道耳。
四、教育論
孔子見人常有知之,而行之則有過或不及者,不能合乎中道。孔子又極重視學問及其涵養,曾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白話解: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又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白話解: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孔子不但重視品德學問的進修,也重視心性的涵養,曾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白話解:以詩歌來感發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德自覺;以禮實現人的自立,最後在音樂的教育熏陶下實現最高人格的養成。)又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白話解: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其教育目的最為博大,而以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為依歸。何謂綱領?曰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何謂條目?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的教育最高目標在使學生能達至善的地步。其後奉行孔子之教旨者,於立身處世,大都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得志則兼善天下,不得志則以五倫之道來教化人民,雖窮而不溢,雖困而不屈,由此可見孔子影響後世有多大了。
王善人講道:
○王善人說:倫常中人,互愛互敬,各盡其道,全是屬於自動的,簡單地說:道是盡的,不是要的。父母盡慈,子女盡孝,兄弟姊妹盡悌,全是屬於自動的,才叫盡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錯啦!自動盡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變成惡啦!現今家庭所以不和,就因為要道的人多,盡道的人少,好象討債的人多,還債的人少一樣,哪能不爭吵?
○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人和天是通著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順天天就應,逆天就降災。若以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道不遠人,我天天講道也就是天天講人,若不講人,哪裡有道?學道不專,聽的次數多了反而覺得沒意思,沒把做人當做一回事,不找自己的不是,專看別人的不對,把自己忘了!從小當孫子、當兒子,自己有了兒子當爹,有了孫子當爺爺,一輩子連一個人也沒會當,連一條路也沒會行,鬧個空來白走!人是由這裡丟的,世界也是從這裡壞的。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著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現在的人只知求財,不知做德,那是捨本求末,等於開個謊花,沒扎下根,哪能結果呢?德是根、財是果。所以要想發財,先要做德,那德就是搖錢樹的種子。所以說:“大德者必得其祿”。
王善人簡介:
王善人名樹桐,字鳳儀,生於一八六四年,遼寧省朝陽縣人,幼時家貧失學,以牧牛做工為生,天性淳厚,頗知孝悌。三十五歲,聞大善士楊柏宣講善書,(當時一些有德行的知識分子用“說書” 的形式給老百姓講解做善事的道理,使未進過學堂的人也能了解善法,以淳民風。)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賢人自我反省,爭認不是;愚人不反省,總認為自己有理沒有過錯),遂痛悔己過,身患十二年的瘡痨,一夜之間,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世人,男不忠孝,女不賢淑,世風難挽,乃萌厭世之念,絕食五日,突生靈感,認為徒死無益,應先盡孝,然後立志勸世化人。同年十月楊善士,誤陷朝陽府獄,善人效法“羊角哀捨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營救。途中夜間忽現光明,宛如白晝,豁然徹悟,明心見性。三十八歲十月,父死守墓三年,洞悉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人,頗著成效,創造了古今罕有之奇跡。之後,全力倡辦男女義學,終其一生共創辦六百多所男女義學,遍及三分之一個中國。當時均以“王善人”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