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無情的寶樹之上宮殿重重無盡,其中又住著有情的眾多童子。那這樣來看,樹是色法,但這個色法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是從空性裡面來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著名的幾句話我們天天念誦,但不一定理解得那麼到位。
甚至在我們的境界當中,色和空還是打成兩橛的。我們常常被這個色法——就是物質世界的東西——所迷惑,認為它是真實的。不知道物質世界的本原是由空顯現出來的。
雖然有時候在道理上我們依稀仿佛也能夠思惟,但是常常會顯出種種的懷疑——“這個色法怎麼會從空裡面來呢?”
如果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色、空的轉換形態就是一個現量的境界了。
比如在西方極樂世界,一想到飲食,你的念頭一動,馬上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既然飲食來了,還有放飲食的幾案,用柔軟的氎所安置的座,這些用齋所需的物件,都自然會現前。
這時候你見色聞香,意念上領略之後,感覺飲食完畢了,那這些缽器、幾案、坐具,自然馬上就沒有了。那你看,缽器、飲食、幾案這些色法從哪兒來?
來無所來,只在念頭一動。之後到哪兒去?沒有行蹤,去無所去。這個色法——無論是缽器,還是衣服,還是宮殿,都是念頭一動,它自然現前;你念頭想“不要”,自然消失。
那你看,在極樂世界,這個色和空不就是你現量就能夠親證的境界嗎?色、空就一如了,色、空就不像我們現在打成兩橛了。
而且色、空,都很難找到一種客觀的實體,一個立足點。它就叫無依或者叫無寄。
無依,不與萬法為侶,沒有對待,沒有一個能依和所依。那麼這就是法性不可思議的無作妙用。這就是“色空泯合渾無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