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三

  藥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具有山川雲雨,獨以藥草標名者,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所生所潤(的草木)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譬有漏諸善,悉能除惡,而無漏為最。今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領(解)佛譬,深會聖心,佛贊善哉,甚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稱藥草喻品。(世界悉檀)。夫藥草叢育日久,一旦蒙雲雨滋潤,扶疏暐晔(明盛),芽莖豐蔚(豐茂)於外,力用充潤於內。譬諸無漏(弟子)住最後身,有馀涅槃,更不願求佛道。今得聞經,自乘佛乘,兼以運人。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內外自他,具勝力用,故稱藥草喻品。(為人悉檀)夫藥草者,能治四大,補養五髒,還年駐(青色力),今蒙雲雨(滋潤),成藥(草中)王,制成藥餌,遍治眾病,變體成仙。譬諸無漏(弟子)聞經,破無明惑,開佛知見,我等今日,真是佛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故稱藥草喻品。(破惑合遍治,譬對治悉檀。開佛知見合成仙,譬第一義悉檀。)

  約教者,三草是藏教,小樹是通教,大樹是別教,地、雨是圓教。昔未開顯,則權實迥異。今既開顯,則三草二木,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潤。根莖枝葉,四微(色香味觸)何殊(有何不同)。應具歷五味,以顯獨妙。

  本跡者,本住智地。曾施雲雨。(譬喻四大弟子等,其本地或是古佛,)跡為草木,(示作聲聞)引彼增長。(化彼同類,引入大乘。)

  己譬說周四大段中,第三如來述成為二。初略述成,二廣述成。庚初中二。初雙述善哉,二領所不及。辛今初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迦葉居僧之首,故別告之。信解(品)具列四人,雖空生(須菩提)居首,然自陳之唱,(向佛禀白)屬在迦葉。故今別告。又言“及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止)四人也。一善哉!述其法譬兩處領實。一善哉!述其法譬兩處領權。又,華嚴之擬宜,領實也。三藏之誘引,領權也。方等之體信,般若之轉教,俱領權實也。法華之付財,開權即實也。辭致(委)曲(善)巧,故言善說。皆是佛法,故言真實功德。印定不謬,故雲誠如所言。

  辛二領所不及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雲何不及?謂退進橫豎,亦橫亦豎,非橫非豎,皆(領所)不及也。所以者何?大雲普覆,遍荷(蒙)清涼。大雨俱沾,無不蒙澤。鹹令世間,皆得知見未曾有法。怎說齊教(領)中止領二乘得益,不說人天小草(得益),是為退所不及。菩薩名上草,亦名小樹、大樹。敷榮郁茂,自他饒益,而復不(說)領,是為進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怎止領(說及)二乘(得益),馀八法界都不涉言。(不說及)是為橫所不及。又七方便(人)從淺至深,皆入真實,怎麼止領(說及)二乘,馀五方便都不在言。是為豎所不及。又三世利益,遍於十方十界,(佛)未曾暫廢(教化),都不涉言(不說及)。是為亦橫亦豎領所不及。又山川溪谷等,總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嘗揀擇。草木種子,皆依於地。更無馀依。一雲靉靆,(密布)無處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擇)枯榮。普潤既同,普得增長。如來平等,不可思議。實不先頓後漸。初三末一。如龍興雲,普雨一切。不從身心降,除熱得清涼。是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廣大,甚深博遠,不可思議,無有差別。是為非橫非豎,領(說)所不及。不及之言,非都頓奪(並非全部否定)特以初心望後心,未窮極地(未說到極處)故雲不盡耳。初略述成竟

  庚二廣述成二。初長文,二重頌。辛初中二。初正明權實不可思議,二結歎述成。壬初中三。初法說,二立譬,三法合。癸初又二。初明權實教不可思議,二明權實智不可思議。子今初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此正總示(迦葉)以領所不及也。豈知如來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說,隨類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虛。以智方便而演說法,則何權不施。豈止施三。所說皆到一切智地,則何實不顯。豈止二乘(為顯一實)。故不可思議也。言一切智地者,究竟非二,故稱一。其性廣博,故稱切。寂而常照,故稱智。無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稱地也。

  子二明權實智不可思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趨,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此明權實諸教,所以皆悉不虛,不可思議者,正由如來權實之智不可思議故也。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者,契權實理也。識淺深藥也。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者,契十界機也。識標本病也。一切諸法,各有遠趣、近趣。言近趣者,戒善等趣人天。(四)念處(三十七)道品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體觀無生(通體空觀)趣三乘共實相。次第三觀趣別教果頭妙覺。言遠趣者,舉手低頭,皆緣因善性。隨聞一句,皆了因慧性。無不究竟趣於圓極佛果。夫一切諸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機也。今雲知所歸趣,通達無礙,則差即無差,即權而實矣。究盡明了,是實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圓極智也。今雲又於諸法,示諸眾生,則無差即差,即實而權矣。無差而差,何止能誘窮子。差而無差,何止局(限)於次第五味。故不可思議也。初法說竟。

  癸二立譬二。初明無差而差,譬即實而權。二明差而無差,譬即權而實。子初中二。初約能生所生明無差而差,二約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丑今初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舉能生無差也。卉木叢林藥草,舉所生差別也。三千大千,譬眾生世間。眾生無別法,依於五陰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無別法,依於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陰,顯而可見。川譬受陰,水流盈涸。溪譬想陰,屈曲晦明。谷譬行陰,幽隱難見。土地譬識陰,通為所依。如此五陰,皆為一切習因習果所依。猶彼山川溪谷土地,皆為一切草木種子根莖枝葉所依也。卉者,草之總名。木者,樹之總名。眾草為叢,眾樹為林。治病力用勝者,稱之為藥。今雲藥草,且舉二乘無漏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雲種類若干。各有稱謂為名,各有體相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諸法,不離假名五陰。十萬八千有毒無毒藥品,不離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眾生果報五陰色心。卉木叢林,可譬眾生十界習因。此三法不相離。習因依報陰。報陰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法性,即正因法身德。果報,即緣因解脫德。習因,即了因般若德。若以正因望(望,對照)十界緣了,則無差而差。種類若干,名色各異。若以緣了望(對照)理性正因,則差而無差。同歸一地。如此權實之境,不可思議。頓扣於(當下即)佛(境),豈獨約二乘自類能領(解)耶!

  丑二約能潤所潤,明無差而差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密雲遍覆,等澍普洽,舉能潤無差也。根莖枝葉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稱其種性,舉所潤差別也。雲有形色,譬如來身密。彌布遍覆,譬普現一切群生之前。一時等澍,譬八音四辯宣注法雨。其澤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種化儀。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權實諸益,非同迦葉所領(解)次第五味,僅僅先擬(宜)後引(誘),先施(權)後廢(權立實)而已。根譬信。莖譬戒。枝譬定。葉譬慧。小譬人天信戒慧。中譬二乘信戒慧。大譬菩薩信戒慧。諸樹大小,即通別二種菩薩。於中又各論上中下。舉凡萬有不同之機,鹹於一時各有所受。只一身雲,一音演說,能使小不過分(受),大不減少(受)。(各)稱其習報兩因種性而得生長。使彼習果華敷,報果果實。如此權實之教,不可思議,普應群機。豈獨(二乘)約五味次第能領解耶!初明無差而差,譬即實而權竟。

  子二明差而無差,譬即權而實。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若據文義,似是結成無差而差。若論譬意,則前譬無差而差已竟(已說過矣)。今意正顯三草二木,各有差別,而地與雨無差別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終因(之得)道後智地。(道前通至凡夫,五乘為道中,道後定在果後。發心已後,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潤者,譬一音所宣一乘法門,開發道中五乘(佛乘、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人天乘)善根,終是一音平等之教。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者,譬五乘善根蒙佛法雨,隨分增長。而不知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歸佛慧。唯有如來能知也。二立譬竟。

  癸三法合二。初合無差而差,二合差而無差。子初中二。初正合,二提譬帖合。丑初又三。初先合能潤,二追合能生所生,三復合能潤所潤。寅今初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此正合密雲彌布遍覆,兼合頌中雷聲遠震之譬。以顯如來三密也。出現於世,即應身出世。是身密也。如大雲起,舉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即是口密。頌中所謂雷聲遠震也。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應不失時,藥必投病。即兼顯意密也。世界,總舉三千大千六道四生,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羅,別舉三善道,能禀聲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菩薩子、緣覺子、聲聞子)如彼大雲遍覆等,舉譬帖合口密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等,重明大音普遍,略唱六種法門,集眾聽法,猶如雷聲遠震也。一如來等,是十號法門。二未度等,是四宏(誓願)法門。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道者,令得安住道谛。未證滅谛涅槃者,令得證於涅槃。在因名為僧那僧涅,此雲宏誓。至果名為大慈大悲。悲拔苦集,慈與道滅也。此四(宏)既依四谛,四谛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不同。發心剋果,亦各有異。今自行唯圓,化他用四(即生滅乃至無作四谛)。雖遍用四,四皆歸圓。若不歸圓,則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遍收機也。三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是三達法門。通達三世,無有障礙。四我是一切知者,即一心三智法門。五一切見者,即是具足五眼法門。六知道者等,即三不護法門。知道,謂意業隨智慧行。開道,謂身業隨智慧行。說道,謂口業隨智慧行也。

  寅二追合能生所生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眾生二字,即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攝)得山川溪谷土地五陰。以假名實法,不相離故。無數千萬億種,即合卉木叢林及諸藥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界機。別而言之,即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潤也。

  寅三復合能潤所潤又二。初合能潤,二合所潤。卯今初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此正合一時等澍譬也。然大雲雨之於如來說法,僅為片喻。(僅喻某一方面)何以故?雲雨是眾生共業所感,即是眾生識所變相(分)。非情數攝。(屬無情物)但屬無覆無記。所以不能觀根逗機,而於諸物,或(有)損或(有)益。如來不爾,(不是如此)有大誓願,有大慈悲,有大智慧。雖亦由於眾生增上共業,感佛出世,雖亦各於眾生識上,自變佛相(而緣)。而本質境,是無漏善。全法報體所起應(身之)用,故能以妙觀察智,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以成所作智,隨其所堪(承受)而為說法。仍即大圓鏡智之所普持,平等性智之所印照也。於時者,眾生來至佛所聽法之時也。諸根利鈍者,不能受道為鈍,能受道者為利。又不能秉戒者為鈍,能秉戒者為利。不能修定者為鈍,能修定者為利。不能斷惑者鈍,能斷惑出三界者利。析觀斷惑者鈍,體(空)觀斷惑者利。保證真空者鈍(保果證偏真涅槃),從空出假化物者利。二觀(空假)為方便者鈍,直觀中道者利。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論利鈍也。精進懈怠亦爾。(也如此)隨其所堪者,稱會機宜,無增減之失也。(謂無太過不及之偏差也)佛三密化,但同雲雨之普洽,而不同雲雨之無記,為若此也。若據迦葉所領(解)次第五時(五乘七方便人得益),何名(怎稱得上)“一時等澍”。

  卯二合所潤

  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此具明聞法三世種熟脫益。種種無量乃至現世安隱,合其澤普洽譬也。後生善處乃至亦得聞法,合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譬也。既聞法已乃至漸令入道,合華果敷實譬也。皆令歡喜,是世界益。安隱生善(現世安隱,後生善處)是為人益。離諸障礙,是對治益。漸得入道,是第一義益。且約今(世)初聞法而種善根者。次世熟,後世脫。或過去已種(善根),則今(世)熟,次(世)脫。或過去已熟,則今(世)聞即脫。事非一概。又種種皆令歡喜,即稱其種性而得生長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藏通別圓)權實善利,即今世之華敷果實也。現世安隱,結上歡喜。善利,現在四益(歡喜、生善、對治、入理。)也。後生善處,以道受樂,報因感報果也。亦得聞法,習因感習果也。所受道樂,必有權實。於權實道,復論淺深。所聞之法,亦復如是。即次世中辨四益也。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所離亦有淺深不同。總是報因感於報果。任力所能,漸得入道,所入亦有權實不同。總是習因感於習果。即是第三後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機,橫該十界,所受之益,豎徹四教。初正合竟

  丑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大雲及雨為能潤,合如來三密及聲教也。一切二字,合假名眾生也。卉木叢林藥草,合五乘七方便也。種性,合諸根利鈍、懈怠、精進也。具足蒙潤,合皆令歡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長,合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也。初合無差而差竟。

  子二合差而無差二。初正合,二結釋。丑初中二。初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二合草木各有差別。寅今初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一相者,眾生心性,同一真如為相。合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合一雨也。所謂下,雙釋一相一味也。解脫相者,業即解脫,本無二邊(有無二邊)業縛相也。離相者,惑即般若,本離通別(見思、無明)二惑相也。滅相者,苦即法身,二種生死(分段、變易)本寂滅也。眾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脫相、離相、滅相。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相。如來一音,說此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法。則為即一味而三味,即三味而一味之教。眾生秉教修行,則以性德三相一相為所觀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為增上緣,起於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相一相一切種智之果也。夫佛於一實相法,方便開為三(乘)五(乘)七(方便)九(七方便加天人二乘)等相。於一味教,分別說為兼(華嚴)但(阿含)對(方等)帶(般若)等味。眾生秉教修行,各獲果證。誰能知者,唯佛能知。究竟終歸一相一味耳。

  寅二合草木各有差別三。初正合眾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來能知,故與大雲同而不同。三舉譬帖合眾生不知。卯今初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其有眾生者,總舉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即一音一味之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正明不知。何以故?持說不同,修行各異。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緣、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別也。所得功德不自覺知者,不知佛是一味無差別教。但於七種權功德中,各得一種,各作一解。既不知其究竟歸實,亦不知其所得是權。即是權實俱迷,名為不自覺知也。

  卯二明惟有如來能知,故與大雲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如來能知者,即是一切種智知也。如實見之者,即是佛眼見也。明了無礙者,即是徹始徹終,徹內徹外,鹹洞悉也。若約能知能見,唯有佛智佛眼。若約所知所見,則略舉十境,合為四意。一一無不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也。四意者,一約四法,二約三法,三約二法,四約一法。一約四法者,種相體性也。種有二義。若就相對論種,則三道是三德種。故淨名雲,一切煩惱之俦,為如來種。(由煩惱道,即有般若種也。)又雲,五無間皆解脫相。(由不善業,即有善法解脫種也。)又雲,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生死苦道,即法身種也。)若就類論種,則一切低頭舉手,悉是解脫種。一切世智及三乘解心,即般若種。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即法身種。如此諸種差別,惟佛能知。一切種只一種,即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亦惟佛能知。相者,據外。體者,主質。性者,據內。具如十界十如中釋。若論差別,即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論無差別,即一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亦惟佛能知。體性例然。(體性之釋,與相釋例同)二約三法者,聞思修三慧也。仍有三重:一雲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也。二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者,三慧之當體也。此體即是能聞能思能修。亦有差(即)無差等(分別)例前可知。三雲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慧之因緣也。由聞法故,方取於境。故以聞法而為因緣。如此三乘三慧,昔謂境、體、因緣有異,即是差別。若入圓妙三慧,即無差別。此有差別,惟佛能知。此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又,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三約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為因,得何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別。惟佛能知。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即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又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亦惟佛能知。四約一法者,眾生住於種種諸地也。即是七方便人,住於七位(聲聞、緣覺、通菩薩、別十住十行十向、圓十信)。此即差別。惟佛能知。如實見之,惟是一地。即無差別。亦惟佛能知。又,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亦惟佛能知。故雲明了無礙也。

  卯三舉譬帖合眾生不知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開顯時,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潤增長,不能自知。既開顯後,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莖若枝若葉若華若果,一一無非地之四微。(地以四微構成故)則能全悟眾生性德理地,而為諸佛究竟一切智地。如來所以說法華經,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初正合竟。

  丑二結釋又二。初結成差即無差,二釋出不即說意。寅今初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一相一味等,已如前釋。為眾生故,分別說此一相一味解脫(相)離(相)滅(相)之法,即是一中無量。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即是無量中一。所以結成畢竟無差別也。言究竟涅槃者,不同二乘有馀無馀二涅槃也。(有馀,指色身果縛尚在。無馀,指已灰身滅智)言常寂滅相者,非以斷縛,名為解脫,法本無縛,今亦無脫。非以捨合,名為離相,法本無合,今亦無離。非以生盡,為滅相,法本無生,今亦無滅。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同二乘之三相也。(謂生住滅三相也)終歸於空者,歸於中道第一義空。非是二乘灰(身)斷(智)之空也。

  寅二釋出不即說意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如來既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時中但說一實。故今釋雲,觀眾生心欲,而將養護持之,恐其因(不信)誹謗(獲罪),故不即說也。初正明權實不可思議竟

  辛二結歎述成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前明如來無量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如大雲雨,不可思議。若此,恐人疑四弟子齊教領解,何必是實。(不一定是實理)故佛稱述,雖未及究竟佛地,而具領五時權實,開佛知見,分證佛果,亦誠不虛。(故歎希有)兼欲引發下根,令同得悟也。先歎希有者,凡夫有反覆(時信,時又不信)菩薩是己事(利生為事業),(領)解不為奇。今(四弟子)以無為正位(證阿羅漢)而能捨證入實,故甚希有。能知隨宜說法,述其能領開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領顯一也。所以者何下,釋成希有可知。廣述成中初長文竟。

  辛二重頌三。初頌法說,二頌立譬,三頌法合。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如來尊重,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為有。凡夫以見思為因,分段生死為果。二乘以塵沙為因,方便變易為果。菩薩以無明為因,自性變易為果。唯有諸佛,五住因亡,二死果喪。乃於諸法得大自在也。出現世間,即是為利眾生。故凡權實諸教,皆使受者得益不虛。隨眾生欲二句,頌權智說權教也。如來尊重四句,頌實智說實教也。有智若聞四句,釋不速說實之由也。是故迦葉四句,顯先權後實之(善)巧也。以種種緣,即先施權。令得正見,即後顯實。惟此一實,名為正見。

  壬二頌立譬二。初頌無差而差,二頌差而無差。癸初中二。初超頌能潤無差,二追頌能生所生,受潤差別。子今初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日光掩蔽,地上清涼,叆叇垂布、如可承攬。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

  雲譬應身。應身隨智慧行,故言慧雲。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潤。電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聲遠震,譬口宣四辯。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種邪光不現。地上清涼,譬九十八種惱熱得除。靉靆垂布,如可承攬,譬應身相好威儀,似同三有(即三界)。有心往取,實不可得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辯,普應群機。流澍無量,譬一一時中鹹具五時八教。率土充洽,譬凡有心者,皆蒙利潤。一一時中,各得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子二追頌能生所生受潤差別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百谷苗稼,甘蔗葡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干地普洽, 藥木並茂。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根莖枝葉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山川險谷,略頌能生也。幽邃,譬眾生久遠所植習因,隱在果報色心內也。百谷,譬十善互嚴,十善為百。甘蔗質一,可譬禅定所緣境一。葡萄形多,可譬智慧所破惑多。乾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馀如文(可知)。初頌無差而差竟

  癸二頌差而無差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初二句,頌所生所潤。(所生是卉木藥草等,所潤是雨水)第三句,正頌能潤無差。第四句,頌差別不自知。(而各各滋茂)二頌立譬竟

  壬三頌法合二。初頌合無差而差,二頌合差而無差。癸初中三。初頌合能潤,二頌合能生所生,三頌復合能潤所潤。

  子今初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佛亦如是等四句,略頌佛出世大慈普覆,如彼大雲。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 猶如大雲、(既出於世等三偈,略頌十號)。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充潤一切等六句,略頌四宏。不頌馀四法門也。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觐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諸天人眾下四偈。頌勸聽受。其法一味者,七種方便,(藏二乘、通菩薩、別十住十行十回向、圓十信)無不皆歸一乘,差而無差也。常為大乘而作因緣者,既作因緣,必用方便,即無差而差也。

  子二頌合能生所生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 恆為一切、 平等說法,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則雲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今頌則明佛觀一切,普皆平等也。佛機(一乘之機)為此,馀(其他)機為彼。佛平等說,不於佛機者愛,馀機者憎。譬如雨注,不擇溪谷也。佛事為自,魔事為他。應後(隱)為去,應初(現)為來。入實為坐,出(施)權為立。(末三句,頌佛慈普度,如雨普潤,終無疲厭)

  子三頌復合能潤所潤二。初頌合能潤,二頌合所潤。丑今初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頌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也。貴賤上下,約位。持戒毀戒,約行。利根鈍根,約習。須約五乘七方便展轉說之。

  丑二頌合所潤又二。初頌歡喜善利現世安隱,合普洽譬。二頌後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寅今初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初一偈總明受潤。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常行禅定,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次七偈別明受潤。人天諸王俱未斷惑,故合為小草。二乘俱有斷證,故合為中草。事六度菩薩志求作佛,發心已勝二乘,故獨為上草。通教菩薩已斷通惑,誓扶馀習而化眾生,故名小樹。別教菩薩自行化他,福慧高廣,故名大樹。又可義約三教菩薩,各作小中大三樹。(藏果頭佛)六度約三祇,(分小中大)通教約七八九地,(分小中大)別教約三十心(分小中大)也。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異,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滴。

  後三偈結明能潤不可思議。於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潤如海,所潤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已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矣。

  寅二頌後生善處乃至漸得入道,合生長敷實譬。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漸增茂好。

  初二偈總誦增長。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次六偈半別誦增長。就別頌中,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長。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次聲聞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長。住最後身有二義: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即是增長義也。二者,二乘已住有馀涅槃,名最後身。今得聞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長義也。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次若諸菩薩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長。體法智利,故名堅固。斷三界惑,故名了達。

  復有住禅, 得神通力,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次復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別教增長。禅及神通,是入假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謂聞中道第一義空,能隨順觀察也。

  略不頌六度增長者,六度是權中之權,有教無人。又,未斷惑,可攝入人天也。初頌合無差而差竟。

  癸二頌合差而無差。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前六句,舉譬帖合無差而差,差即無差。一味雨,無差也。潤於人華,指七善因華,而差也。(七善,出法華文句:一時節善,二義善,三語善,四獨一善,五圓滿善,六調柔善,七無緣慈善)各得成實,究竟同歸地之四微,(四微即色香味觸,四大皆四微所成)差即無差也。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次三偈半,結成權實不二。以諸因緣種種譬喻,即實而權也。開示佛道,即權而實也。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者,乃開顯之實,不同華嚴方等般若中對權之實。即教一也。聲聞皆非滅度,即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行一也。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佛所知見,即理一也。譬說周中,第三如來述成竟。

  釋藥草喻品竟。

  授記品第六

  梵音和伽羅,此雲授記。亦雲受記、受決、受莂。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莂,分別之義)諸經或破(斥)受記。如淨名雲,為從如生得受記,為從如滅得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思益雲,願不聞記名。大品雲,受記是戲論。今經雲何(說授記)?答,若見有記記人,此見須破。若菩薩誓記,此記須與。(此通途答)又世谛故記。(世谛有建立故)第一義谛故無。(四教並論二谛,不能以真難俗)又四悉適時故記。如下說。(四教各論四悉)。今經有五種記。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若別與記,如三周後。(一、通別)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正因記則廣。緣了記則狹。(二、三因)或遲記、或速記。(三、遲速。遲如聲聞,速如龍女。)或佛記,如此文品,或菩薩記,如常不輕。雖無劫國之定,亦得是記。(四、師弟)復有懸記,如化城品未來弟子是。(五、現未)首楞嚴三昧經明四種記。今經具(足)之。未發心與記,如常不輕品。發心現前無生,三周記(法說、譬說、因緣說,皆與受記)是也。四悉者,原夫諸佛本為大事因緣出世,令諸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大事已顯,佛已說竟。眾生已入(實),暢佛本懷。眾生願滿,法應與記。如父遇子,豈不付財。又,行人無量世行願,願在今佛。文雲,其本願如此,故獲斯記。此兩緣,是世界悉檀故記。(初約機應相對,第二單約物機)又,二乘聞經,改小入大。圓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來與記。又,時眾鹹知,發願為生身法身內外眷屬。或願但生彼土,饒益眾生。此兩是為人悉檀故記。(一已生己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乘記,破欲退大入小菩薩。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為小。今無二乘,何所(有什麼)可退。(一破欲退為小之惡)又破欲發二乘心者,彼證已捨,我何為(為什麼)取。(二破欲發小心之惡)又,破未改小者,則便改小。(三正破小惡)又,將證小者,即不取證。(四破將欲證小之惡)此四是對治悉檀故記。又,無生現前,必由實解。開佛知見不謬,故與受記。又,一切眾生,但正無緣,(但有正因,無緣因)今小乘聞經信解,緣正具足,開佛知見,故與受記。此兩是第一義悉檀故記。此四記,攝一切諸受記盡也。中根人聞法(說)譬(喻)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知)。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今從佛授與得名(得成佛之名)故言授記品。又,通論。則記十界事,皆名授記。今但記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記,今唯在圓。又,法身應身二記,今且在應(身)。

  本跡,則諸大弟子久已得記。今跡示初受,以引實行。

  觀心者,能觀心性即空假中,即為諸佛授記。亦能授一切記,如常不輕(品中說)。

  己譬說周中,第四與受決,為二。初正授中根記,二許為下根宿世說。庚初中二。初授大迦葉記,二授三人記。辛初又二。初長文,二重頌。壬長文為六。初行因至六國淨。癸今初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觐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按世尊入滅,迦葉即白大眾:如來捨利,非我等事。我等事者,宜應結集法藏,勿令正法速滅。此廣宣大法之明證也。傳佛心印而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又觐爾所(三百萬億)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指參禅中出現小小靜境,所謂光影門頭,並非開悟)便欲诃佛罵祖,哀哉!哀哉!

  癸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因中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果號光明如來。又,傳持大法(傳佛心印、主持結集經藏,使佛法光明)普照一切,故號光明也。

  癸三劫國名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癸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癸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癸六國淨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因中深心護持正法,故感國淨無魔事也。馀悉如文。初長文竟。

  壬二重頌五。初頌行因得果至五總結。癸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觐,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癸二頌國淨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癸三頌佛壽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癸四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癸五總結。略不頌劫國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初授大迦葉記竟。

  辛二授三人記二。初請記,二與記。壬初中四。初正請,二立譬,三法合,四結請。癸今初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悚慄者,(戰懼貌)。改小入大,不啻脫皮換骨。真有一番天旋地轉境界。(此為比喻,並非真出現這種境界。)

  癸二立譬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癸三法合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癸四結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需教食。

  初請記竟。

  壬二與記三。初記須菩提,二記迦旃延,三記目犍連。癸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子長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丑今初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觐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丑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今名空生,果稱名相者,名相本空,空則具足一切名相。不同示跡石室觀空,但悟偏(真)理也。

  丑三劫國莊嚴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台、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丑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常處虛空,表中道第一義空也。長文竟。

  子二重頌五。初誡聽,二頌行因得果至五頌正像。丑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丑二頌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當供無數、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丑三頌國淨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佛於其中、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丑四頌壽命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初記須菩提竟

  癸二記迦旃延二。初長文,二重頌。子長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丑今初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璎珞、塗香、末香、燒香、缯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丑二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丑三國淨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丑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長文竟。

  子二重頌四。初誡聽至四頌國淨。丑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丑二頌行因

  是迦栴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供養諸佛。諸佛滅後,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捨利。

  丑三頌得果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丑四頌國淨。略不頌壽命正像也。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二記迦旃延竟。

  癸三記目犍連二。初長文,二重頌。子初中五。初行因至正像。丑今初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璎珞、塗香、末香、燒香、缯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丑二得果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丑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丑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長文竟。

  子二重頌五。初頌行因至五頌正像。丑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剎者,具雲剎摩。此翻土田。以柱表剎,示所居處也。

  丑二頌得果兼國名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丑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丑四頌國淨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丑五頌正像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初正授中根記竟。

  庚二許為下根宿世說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於未來世、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下根之人,已聞法法譬二周,復見上中(根)受記,恐其猶疑不了,深生愧恥。故先六句,許其總記。次四句,許說宿緣。所以引進之也。第二譬說周竟。釋授記品竟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以神力故,無而倏有,名之為化。防非御敵,稱之為城。(此是對化城二字釋義)譬二乘涅槃(如城),權智所為也。(故名化)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御見,名為涅槃。蘇息引入。(三藏蘇息,生熟二酥引,法華入。)實未究竟(稱化)而言滅度。(喻城)權假施設,故言化城。

  因緣者,喻如前釋。此因緣釋也。(若從機邊說,無而倏見,見已生喜,即世間益。得入蘇息,即為人益。防非御敵,即對治益。而言滅度,第一義益。若從應邊說,權立此城,即世界化。為生小善,即為人化。且除見思,即對治化,終引入大,即第一義化。)

  約教者,三藏於涅槃生安隱想,生滅度想。通教與三藏同。菩薩不爾。釋論(大智度論)雲,如父過險,一腳入城。一腳門外。憶其子故,從城入險,誓扶馀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別教不說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將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說此為極也。(極,究竟)圓教知無賊病,(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圓教意者,亦從破出發,故且雲化,若開顯已,無非真實。)

  本跡者,若從機(邊)說,應雲,本住三德之城,跡入化城。若從應(邊)說,則跡示說化也。

  觀心者,觀因緣生法,即空,是入化城。因緣即假,是出化城。因緣即中,是歸寶處。又觀空即中,則了化非化,即權而實。又化城寶所,通論六即。心性本空,無不空時,理即化城也。心性本中,無不中時,理即寶所也。聞此理性,能生信解,為名字化城、寶所。圓伏五住,為觀行化城、寶所。乃至五住究竟,為究竟化城、寶所。

  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既然權實不二)何意棄實從權,標名化城。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標化不失實也。

  戊三因緣說周二。初正說因緣,二授下根記。己初正說因緣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正明宿世因緣。庚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辛長文為三。初出所見事,二舉譬明久遠,三結見昔如今。壬今初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壬二舉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壬三結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顯如來三達遠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虛,然後說宿緣也。當知十世古今,的確始終不離當念。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由無明故,妄計遷滅。於遷滅中,有憶有忘。就彼所憶,有遠有近。然所憶若遠若近之事,並是現前一念所變相分。非於心外別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憶十年二十年事,亦復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豎徹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但由無明,不能遠見。佛既無明斷盡,心性洞朗。故豎極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之邊際。炳然知見。何足致疑。長文竟。

  辛二重頌三。初頌所見事,二頌舉譬明久遠,三頌見昔如今。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壬二頌舉譬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 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壬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佛智淨微妙者)即空故淨,即假故微,即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淨,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無漏無所礙者)體圓滿,故無漏,用通達周遍,故無所礙。初先明知見久遠竟。

  庚二正明宿世因緣二。初廣述,二重頌。辛初中二。初結緣之由,二正結緣。壬初又二。初遠由,二近由。癸初又二。初明大通智勝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請法。子初又五。初佛壽長遠,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五請轉*輪。丑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丑二成道前事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釋迦苦行六年,彌勒即日得道。彼佛十劫,猶不現前。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也。但緣宜賒(長)促(短),應示長短耳。一切八相(成道)垂跡之處,皆先破魔。准說法華(為例),亦應先漸(後實),復雲破魔。似同穢土(成道),若准(彼佛)壽長,又非穢土(成佛)。故知同居淨穢,其相蓋多。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爾時(佛未坐道場前)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余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丑三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丑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余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稀有,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惔怕,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鹹稽首、歸命無上尊。

  丑五請轉*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於*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既雲令得是智慧。又雲若我等得佛。又結雲,當轉無上輪。當知即是請滿字教,如今佛華嚴也。初明大通智勝成佛竟

  子二明十方梵王請法二。初威光照動,二梵王來請。丑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中雲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降神時,初生時,成道時,法爾(自然)世界震動,大光普照。但有緣者,遠在他方亦覺。無緣者,近亦不知耳。

  觀心釋,忽生眾生者,心性本淨,陰入界覆之則暗。若修觀慧,本性理顯。

  丑二梵王來請五。初東方,二東南方。三南方,四總舉馀六方,五上方。寅初東方六。初睹瑞驚駭,二互相問決,三尋光見佛,四三業供養,五請轉*輪,六如來默許。卯今初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卯二互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

  卯四三業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稀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禅定樂,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唯願哀納受。

  卯五請轉*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既雲度眾生,即是請半字教,如今鹿苑(所說)。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諸佛受請之儀,法爾皆是默許。隨順先佛規則故。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擊道存(見境悟明實相)故。初東方竟。

  寅二東南方六。初睹瑞驚駭至六如來默許。卯今初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

  卯四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稀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趨,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卯五請轉*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輪, 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觀末後四句)此亦同前請半字教也。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二東南方竟

  寅三南方六。初睹瑞驚駭至六如來默許。卯今初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

  卯四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 , 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睹、無量智慧者,

  如優昙缽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

  卯五請轉*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鹹歸請,當演深遠音。

  既雲無上*輪,又雲大法鼓大法螺,即是請對半明滿之教,如今方等也。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