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要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要解(釋普門品)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 解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五圓行流通二 初略敘科儀﹞

  單發為聲,雜比為音,於世間眾苦雜聲,齊觀並救,號觀世音。妙圓之行,自一心出、應無不遍,號曰普門,此繼前品說者。妙音現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圓。觀音不離是行,而能觀其音聲,隨響而答,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於妙音,其實二聖一道,相為始終耳。故後頌觀音之德,而兼雲妙音,是知二聖一道也。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相為始終也。夫欲體前之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後圓備。故繼妙音,說普門品、為圓行流通。文殊於華嚴會終,現法化已,南歷人間,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所以圓彰前法體用。善財歷百城已,到普門國,成就阿僧祇法門。遂能於諸有中普現其身,斯皆以行成德,使圓而普也。觀彼設法次序,名義,與此宛同。

  ﹝二依科正解十 初無盡發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遍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將顯普門,而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贊雲: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觀音之行,亦若是矣。

  ﹝二佛答名緣二 初答總相﹞

  從此至受持名字,名十四無畏功德。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於眾苦雜聲齊觀並救也。於音言觀者,以觀智應物之謂觀,即真觀、淨觀,智慧、慈悲是也。觀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轉,故受諸苦惱。觀音不隨聲塵妄起知見,故一切解脫,而令苦眾生持其名、蒙其觀者,亦得解脫,實真淨慈悲觀力加被故也。昔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於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於魏,即脫諸苦惱之驗也。

  ﹝二答別相三 初脫外業五 初脫三災﹞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楞嚴明十四無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苦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夫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即離塵復性之真觀也;離塵復性,則諸妄自脫,故能令苦眾生蒙我真觀,即得解脫。二者知見旋復,則火不能燒。三者觀聽旋復,則水不能溺。蓋見覺屬火,聞聽屬水,知見旋則離火塵,聞聽旋則離水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復,所以無能燒溺也。能旋見聽,則煩惱之火、貪愛之水,皆無能燒溺矣。四者,滅妄斷殺,則鬼不能害,皆由離塵復性之觀力加被也。昔於相國問黑風漂墮之義於紫玉,玉呼名諷之,公悖然變色,玉曰:便是黑風漂墮。則凡不能離塵,循聲流轉,一念漂墮,皆如是也。

  ﹝二脫刑戮﹞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此由菩薩以六根消復同於聲聽之力加之,以同聲聽,無復形礙,故使刀兵猶割水、吹光,性無損動。

  ﹝三脫鬼害﹞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此假聞熏精明之力,爍諸癡暗,故鬼不能視。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

  ﹝四脫囚系﹞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由音性圓消,離諸塵妄之力加之,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鎖自脫。

  ﹝五脫怨賊﹞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由滅音圓聞,遍生慈力加之,蓋因聞兩立,則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卻敵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結外業也。

  ﹝二脫內業三 初YIN﹞

  【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由熏聞離塵,色所不劫之力加之,蓋眾生以欲習合塵,故為色劫,一蒙妙力,則欲愛干枯根境而不偶,雖有妖色,不能劫動,故便得離欲。

  ﹝二恚﹞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此由根境圓融,無能所對之力加之,蓋嗔由違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嗔矣。

  ﹝三癡﹞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由消塵旋明,朗徹無礙之力加之。以癡由妄塵所蔽,無明所覆;消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故能旋復真明,永離癡暗也。內業有十、而壞滅法身唯YIN怒癡為甚,故舉三以兼余。上皆依楞嚴漸說,自頓言之:三毒水泡,元無自性,知觀觀者,豈不便離。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結內業也。

  ﹝三示福應﹞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即生男;圓通合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即生女。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第十四無畏功德也。楞嚴雲,此大千界現住世間,有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修法垂范,方便利生,持名供養,得無量福。而持觀音名,其福齊等,蓋由觀音得真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二故也。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總結十四無畏之福。

  ﹝三問現形說法﹞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四佛答所現二 初且略敘﹞

  即三十二應也。觀音於楞嚴會上,自說我昔供養觀音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始自佛身,終至人、非人等為三十二,皆以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二正科釋二 初現四聖﹞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但舉三聖者,妙音品開菩薩位,此則合在佛位。應讀為膺,當其根而應之也。

  ﹝二現六凡眾三 初現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梵王為初禅天主,帝釋為忉利天主,自在天居欲界頂,大自在天居色界頂,天大將軍統領鬼神,四天王統領世界,毗沙門居北方為最尊。初二從顯舉,以梵、釋常隨佛故。次四從總舉,謂欲界之總,色界之總,鬼神之總,世界之總也。

  ﹝二現人三 初現王臣士庶﹞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妙音品先言輪王,次言小王,乃總別兼舉。此從總舉,合依正法華言輪王,輪王統四天下,小王治一邦國,長者族姓推尊,居士清節養素,宰官判斷邦邑,婆羅門術數攝衛。

  ﹝二現入道四眾﹞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前二出家持大戒,後二在家持五戒。

  ﹝三現主婦童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三現神﹞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手執金剛護佛法者。六凡、止舉天、人、神三類者,舉得度者而已。若地獄、鬼、畜方沈幽昏,未應得度,則漸滅其苦,於頌見之。

  ﹝三結所現﹞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五勸興供養﹞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六無盡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纓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纓珞。】

  妙音供養釋迦,特奉纓珞。無盡供養觀音,亦奉纓珞。皆表法寶莊嚴,故曰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纓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纓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普門性中,本無施受,但為物故施、愍物故受也。分奉二尊者,示為四眾莊嚴福聚也。

  ﹝七總結前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結答雲何游此之問。

  ﹝八以偈重頌二 初無盡重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二釋尊偈答二 初總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二別答八 初頌脫外業五 初頌三災﹞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於水言漂,浪則兼風災,自此至電雹消散,皆頌外業。在長行為十四無畏,而頌文事相不同,又加傍頌者,十四無畏特舉大略,實具一切功德故也。次傍頌險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言峻利之極,尚不能損,況其小難。

  ﹝二頌怨賊﹞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三頌刑戮﹞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四頌囚系﹞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次傍頌詛毒。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具正念者,橫逆莫加;出爾反爾,自贻伊戚。

  ﹝五頌鬼害﹞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次傍頌蛇獸。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信謂兕無所投角,兵無所投刃也。次傍頌災變。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雷電調適為常,鼓掣為變。陰包陽則為凝雹;陰過陽則為大雨。是皆災變,故欲其消散也。

  ﹝二頌脫內業﹞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眾生由無妙智力,故為欲、恚、癡之所困逼。

  ﹝三頌現形說法﹞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智方便即所謂有慧方便也。雖三惡趣方沈幽昏,未應得度,亦與漸滅其苦。

  ﹝四結顯觀智﹞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其所以觀音脫苦,能施無畏,現形度生,皆五觀之力,故此結顯也。真以息妄,淨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是五觀加被群迷、故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所以常願仰而依之。然性本圓澄,因迷起妄,惑染既生,故觀智繁設,苟無妄染,則真淨不立矣。蓋以真息妄等事,皆聖人不得已也。故楞嚴曰,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五重歎觀智﹞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無垢慧日,歎觀智之體;伏災普照,歎觀智之用。伏災言脫苦,普照言現形。

  ﹝六總歎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戒教戒也。法身無體,以悲為體,故教戒所行,如雷作動。聖人無意,以慈為意,故利澤之興,如雲潤覆。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此亦傍頌施無畏德。

  ﹝七頌名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觀音之行,不異妙音,由能從妙而普,故兼二號。以說法不滯為妙音,尋聲救苦為觀音,音性無著為梵音,應不失時為潮音,此所以勝世間音也。具是眾德,故須常念,不間不疑,則觀行智力無不相應矣。

  ﹝八頌德勸皈﹞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謂淨聖。乘彼正念,假之福力,是謂依怙。具一切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不窮,故應皈命。

  ﹝九持地贊顯﹞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薩昔遇毗捨浮佛,教之平持心地,則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使外患自平不能為害者也。故聞此品深贊其功,意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人,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可以於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若有聞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通者。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依真觀、淨觀照心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則謂之普門;自萬物而反,照無不融,則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菩薩是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無作妙力是也。然諸法行無非示使平持心地,故此終以持地贊顯。

  ﹝十聞品成行﹞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無等即物無與等,等者俱物為等;既物無與等,而能與物為等,此如來最上德也。觀音體此以成普門行,隨類應化與物為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此所謂以圓行成最上之德。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
下一篇: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淺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