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娑婆世界眾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為不易,是故釋尊詳陳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極樂聖眾種種功德,意在由此參照系,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激活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厭離,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觀照。或借助苦緣的逼迫,激揚娑婆眾生厭離心。娑婆眾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麼,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出世心,修淨業以了生脫死?!是故佛典常雲:三世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無量壽經》中,釋尊開示濁世的惡苦,五惡五痛五燒的情狀,意在成就吾人的出離心。吾人只有對人生境況與生存環境的苦空無常具深刻認知,方能使願之欲樂具有真切的內涵。茲擬分述如下,略施討論。
一、覺悟人生的苦空
釋尊於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等凡夫於無明大夢中,種種顛倒,不淨計淨,無常計常,以苦為樂,起惑造業,輪轉不休。釋尊以大悲心,循循開示,生命的常態乃是苦空無常無我,於此觀慧,契入解脫道。
從苦的內容來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無能避免,所謂八苦交煎,只是隨各人業力有程度淺深的差異。從苦的性質來看,人生有三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上加苦;二者壞苦——當快樂消失時,不勝憂苦;三者行苦——介乎苦樂二受之中,不苦不樂,念念遷流。欲界眾生具足三苦,所謂三苦互滲,任何人無能避免。十方眾生,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對此觀照,尋思出離之道。
這一期的業報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業,勞役終生,無非一場苦樂交雜的夢。誠如《金剛經》所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如的觀照,從有為的幻相體認無為的真性,能伏斷煩惱。惜乎眾生處處執有,認假為真,起惑造業,枉受苦痛。世人於此人生逆旅,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心悭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於此夢幻人生,當體識破,志求涅槃淨土,是為覺悟。
二、覺悟人生的無常無我
有情眾生的業報身有生老病死,無情器界有生住異滅。人壽最多不過百年,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即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眾生無有智慧審察依正二報的無常敗壞,在這如夢如幻的人生舞台上,蒙冥顛倒;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凡夫迷惑顛倒,身見熾盛,執認此身為我。自我中心,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堅固的我執伴以強盛的貪欲,便造作殺盜YIN妄諸種惡業,招致五痛五燒的果報。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於此火宅,應自醒覺,亟求出離。
三、觀照身心的不淨
吾輩眾生的業報身,通體上下內外不淨污穢。《大智度論》概述為五種不淨:
1、種子不淨。攬父母精血,以為己有。故偈雲:是身種不淨,非余妙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
2、依處不淨。謂胎兒蜷縮在母體的生藏與熟藏之間。故偈雲: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葡,又不出寶山。
3、當體不淨。謂此身體由三十六種不淨物所成。
(1)外相十二種:謂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2)身器十二種:謂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3)內含十二種:謂肝、膽、腸、胃、脾、腎、心、肺、胰、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故偈雲:地水火風質,能變余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
4、外相不淨。九孔常流不淨之物,俱不可用。故偈雲: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
5、究竟不淨。終歸死亡膨脹,不可忍見。故偈雲:審谛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復,背恩如小兒。
常常觀照身體的五種不淨,能如實了知自己身心業力的真實相狀,增進出離的道心。
四、四念處與十想觀
1.四念處
釋尊垂涅槃,囑咐諸弟子,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若無四念處之觀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時丁末法,眾生障重慧淺。正念者少。願宜娴熟四念處,增上出離心。茲援引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用作自警。
觀身不淨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
紙粘皮裹肉,籐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
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
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
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怆神。
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觀受是苦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
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裡出,哀是樂中生。
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
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並。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
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
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觀心無常
妄心無著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
一家門戶別①,六個弟兄多②。擾擾各馳競③,紛紛總不和④。
青黃俄改換⑤,動靜屢遷訛⑥。臭別香隨到⑦,甜來淡又過⑧。
炎涼易翻覆⑨,好惡每偏頗⑩。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
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觀法無我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
欲得翻成失,求閒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熱夏偏長。
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11?
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
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注:上面10句偈頌表六識的體相。
①一家門戶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②六個弟兄多: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③擾擾各馳競:指眼逐色、耳逐聲等;④紛紛總不和:指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⑤青黃俄改換:指眼識對顏色識別的無常;⑥動靜屢遷訛:指耳識對音聲識別的無常;
⑦臭別香隨到:指鼻識對氣味識別的無常;⑧甜來淡又過:指舌識對滋味識別的無常;
⑨炎涼易翻覆:指身識對觸感識別的無常;⑩好惡每偏頗:指意識對事物價值判斷的無常。
11若個好危亡:得失、危亡,對待法皆從緣生,不由我之好惡來決定。
2.十想觀
佛為貪欲眾生說不淨觀。觀之既久,貪欲即除,可以越愛河而超苦海。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十想觀成就,方悟身後無量淒慘,是為斷絕貪愛的方便門。苦海大津梁,成就出離心。茲亦援引省庵大師《不淨觀頌》所述十想觀,並略加注釋,用作警策。
死想第一:所愛竟長別,淒涼不忍看。識才離故體,屍已下空棺。夜火虛堂冷,秋風素幔寒。勸君身在日,先作死時觀。
釋解:所愛之人終竟長相別離,眷戀不捨、愁苦淒涼之狀,使人不忍相看。神識才離開原有的身體,屍首已被置於空寂的棺材中。更可憐往日華屋愛捨、溫衾暖帳已是夜火昏搖、秋風肅起,空虛清冷蕭寒又何止是伊人體外之境。勸勉諸君身在之日,當宜先作死時之觀想。
須知死時心髒與呼吸均告停止,其狀可畏。體溫漸失,皮膚無光澤,面色灰白青。若惡業所感,臨終不善之相,更為可怕:有呈突眼、瞠目、張口、吐舌、縮唇、縮鼻、縮耳、握拳、手足痙攣、脊向後作反弓狀之痙攣、腹脹、肚凹、體瘦、黃腫、臭氣、全身水腫、潰瘍爛臭等等,罄筆難書!
脹想第二:風大鼓其內,須臾膀脹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斷籐瓜。垢膩深塗炭,蠅蛆亂聚沙。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釋解:身如是,腹如是,生前死後實質無有二異。生前只見粉黛色,不知內髒事。曾為薄皮忙,原是被欺诳。自是當反悔,不復錯又錯。
須知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於火,動轉歸於風。人雖死去,風大依然運作。死後不及一日,屍體內髒各部分之組織漸起變化,腸內之寄生蟲、細菌等尚未曾死。其極肆活動,令腸內之碳酸氣發生,更因發酵之作用產生腐敗之臭氣,不得排除,令屍腫脹。腹內與鼻口發出腐敗之臭氣,即是屍臭,極為惡劣,嗅之作嘔。若在盛暑之時,屍脹與發臭,更為迅速。倘不善終,或惡疾死亡,則屍臭及腫脹更為可怕。
青瘀想第三:風日久吹炙,青黃殊可憐。皮干初爛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還在,筋骸斷復連。石人雖不語,對此亦潸然。
釋解:當初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姿色,而今皮如爛橘、骨似枯椽。耳朵與鼻子爛壞尚有殘余,筋骨屍骸似斷似連,青黃顏色混雜。石人看了,雖然無能言表,亦會潸然淚下。
人死之後呼吸停止,血液不流,肺部積存的碳酸氣無從呼出;血管運送二氧化碳亦停止,不能輸出肺部;同時各毛細血管內的血液,存有多量碳酸氣,並細胞潰爛之臭氣,使得屍體呈青瘀之色,睹之可畏!
壞想第四:肌膚才脫落,形質便遭傷。瓜裂半開肉,蛇鑽欲出腸。枯籐纏亂發,濕藓爛衣裳。寄語婵娟子,休將畫糞囊。
釋解:死後七八日,屍體冰冷,神識已經離開,肉體便容易變壞,面部與身體之肌膚全無彈性,易於破裂。腸內之蟲鑽出,身體肌肉腐爛生蛆,蠕蠕而出。見之可畏!縱是濃妝淡抹總相宜之西子,也不必再去勾畫塗抹這一糞囊。
血塗想第五:一片無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塗宿草,狼藉污埃塵。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眼,錯認假為真。
釋解:死後屍壞,血液糊塗,九孔流出,瘀色臭穢,惡氣悶人,蟲蟻唼食,蛆蛔蠕動。屍汁臭穢,點滴而流,見之無不掩鼻作嘔。昔日容華今何在?往昔儀態復何存?此時已是不辨美丑,不知男女。可歎癡迷眾生肉眼相看,錯將虛假認作真。
膿爛想第六:薄皮糊破紙,爛肉棄陳羹。膿血從中潰,蠅蛆自外爭。食豬腸易嘔,洗狗水難清。不是深憎惡,何由斷妄情。
釋解:屍停十天以上,肌肉腹藏漸已爛壞,血肉腐敗,作為各種細菌的天然培養基,亦是各種蛆蟲的大糧食倉。蛆蟲細菌極為活動,將屍體化為膿樣,臭爛模糊,此時不能辨別屍體之面目。嗚呼此體!恰如薄皮糊在破紙之上,一觸即漏;內盛之物,卻如陳腐發霉的剩飯又被投棄入了爛肉一般。往日蘭麝常薰,香膏常塗,搔首弄姿,極盡妍媚!今朝膿臭,化為爛壞,雖至親者見之,莫不引巾掩鼻,不忍睹也。觀想之怎生愛戀。不是深加憎惡此穢濁之軀,又怎能斷卻這虛妄之迷情。
啖想第七:屍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飽饑烏腹,難干饞狗涎。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釋解:人死後,若將屍體棄於林中,稱之為山林葬,不待屍體腐爛,早為野鳥蟲獸所啄啖;若將屍體置於棺中,埋於黃泉之下,亦被山鼠蟲蟻所啖食,肌肉破爛,乃至完盡;若將屍體沉於大海中,亦為魚蝦之類所吞食,骨肉離散。昔日體豐顏頤,為蚊所刺,立生瞋恚;今朝髒腑肥膏任蟲唼食,竟不覺知。往日養尊處優,極自珍愛;而今還不如這豬羊之肉倒值得幾個錢。豈不可歎!
散想第八:四體忽分散,一身何所從?豈唯姿態失,兼亦姓名空。長短看秋草,秾纖問晚風。請君高著眼,此事細推窮。
釋解:屍體分散化解,筋腱消滅,節骨分離,頭脊不連,指趾不接,肘骨散亂,已無人樣。此時何止已失去儀容姿態,功名姓號亦是空空。人我氣盛今何在,情嫉怨親復何存?生命之長短盛衰,但看秋草與晚風便可體悟。吾人當高處審視,推究此事。
骨想第九:皮肉已銷铄,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牽挽多蟲蟻,收藏少子孫。風流何處去,愁殺未歸魂。
釋解:死後幾年,皮肉盡銷,骨髓亦空。所存之骨灰白暗色,牙齒盡落,下颌脫離,頭顱空殼,眼鼻深洞,白骨一堆。任由蟲蟻牽挽,卻無子孫收藏。身前無限歡愛,身後無量淒慘,令人見之愁腸百結。縱有千般風流又當歸向何處?實實愁煞飄蕩之孤魂!
燒想第十:烈焰憑枯骨,須臾方熾然。紅飛天際火,黑透樹頭煙。妄念同灰盡,真心並日懸。欲超生死路,此觀要精研。
釋解:死後最快七日能燒臭屍,未到七日八識尚存,燒時苦痛。當屍被燒之時,體脂為助燃焰,赤火沖天。轉瞬之間,化為灰燼,一切妄念當亦同時化為灰燼。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此時只有真心得以顯現並日而懸。欲超出生死之路,脫離輪回之苦,此觀想應當精研。
如上四念處與十想觀所昭示的無常苦空與種種不淨,令人了知人生真相,油生出離心。觀想娴熟,則所見之自身,類似行屍走肉,無可眷戀,況復他人?勤行於道,無暇作塵俗之想。是故對吾輩淨業行人,修行念佛法門,具有增上緣之力用。《涅槃經》雲:“菩薩修於死想,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仇所繞,念念損滅,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修於死想,對我執心重的吾人,不啻是一對機良方。徹悟大師亦雲: “沙門者,學死者也。”印光大師曾書一“死”字,下雲:“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是故,吾輩行人當仰遵佛祖之誠言,常將死字掛在額顱上,直面死,思惟死,死心念佛,方可超越死。
五、現代人生的境況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得尤為顯著。現代人造惡的動機與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能睹見一系列的險象與危兆。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像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污染的生存環境、各類動物的銳減、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境況日趨惡化。
本世紀以來,種種或自然或人為的巨大災難次第出現,從中可以看出:人類所面臨的災難逐漸從純自然性、區域性發展到人為性與全球性。與古代劫難大多體現於物力、人力的耗損和毀滅,以及文明成果的喪失相比較,現代劫難則直接指向整個人類的生存基礎。羅馬俱樂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當代有識之士本著良知所發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場經濟與科技的大浪潮中,似顯微弱,同分共業,不可思議。如果人類不從內心作一根本轉變,重新修復善惡因果報應的堤壩,重組道德與效率的良性互動的話,任誰也無法挽狂瀾於既倒。釋尊曾懸記:“吾(釋尊自稱——注)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佛說無量壽經》)重溫這段法語,於當代人類命運,思過半矣。
佛典對娑婆世界的命運有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與小三災(饑馑災、疾疫災、刀兵災)的懸記。這些災難不由外力主宰,悉是眾生惡業所感。大三災中,瞋恚感火災、貪欲感水災、愚癡感風災;小三災中,貪欲感饑馑災,瞋恚感刀兵災,愚癡感疾疫災。佛言:於饑馑災與刀兵災而死者,皆入惡道;於疾疫災中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以有疾病時,但相慰問,無有毒害屠殺及相爭相奪之心故。《婆沙論》雲:人若能以一抟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於當來世決不遇饑馑之災。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於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於來世決不遇刀兵災。
《俱捨論》雲:三災起時,由二種因:一者耽著美味,二者懶惰。隨著三小災的次第出現,佛教法運也相應地漸趨衰微,直至滅盡。世尊懸記:“始自《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終至十二分教悉皆滅盡,法滅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爾時,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於銅塔,此塔沉至金剛際。佛法滅盡,猶如漫漫長夜失去燈炬,眾生受苦痛煎熬。釋尊憐愍眾生,特留《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為末法眾生作最後的救度。
或有人懷疑:刀兵劫中的眾生,智慧福德極為暗鈍,怎能受持這部義理境界甚深的《無量壽經》呢?釋尊的一段法語圓滿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在回光返照之際,眾生的根機尤顯猛利,加之苦痛的逼迫,於時便能信解受持念佛法門。據《大集經》記載:《無量壽經》滅後,釋尊仍然悲心不捨眾生,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眾生沒有能念全者,或能念一字,或能念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為天人師。證知法滅之時,念佛一門乃末法罪濁眾生最後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諸佛相傳之心印慧命,眾生出離苦海之慈航。吾人對淨土法門應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淨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災之內,頭出頭沒,永無出離之緣。
了知現代人生境況與末世劫運,吾人應從內心生起深切的出離心,生起如救頭然的緊迫感。火宅炎炎,眾苦充滿,不求生西方淨土,將何以堪?元朝白雲法師詞雲:“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裡,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頭?”吾人應反復詠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離心,並力躍上阿彌陀佛大願船,橫截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還入生死苦海,拯濟常沒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