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禅文化》采編一行參訪了淨土祖庭——廬山東林寺,並對東林寺方丈大安大和尚進行了專訪。大和尚就當前大眾所關注的“如何增加幸福感”從淨土文化的角度作出解答,佛法圓融無礙,利益眾生,與法相應,當下即是最幸福的人。
記者:淨土文化對現代人建設“幸福感”有什麼積極的指導作用?
大安法師:現代人提出幸福感和幸福指數問題,實際上反映著我們現代人對幸福感的理想,有一種對幸福感的渴望,這種渴望正是源於他內心缺乏幸福感的一種表達。談幸福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的指標,更多的來自一種主觀的體驗、內心的感應,所以這裡用幸福感,你的感覺怎麼樣,感覺和他的價值觀、對生命的期待是緊密相關的。淨土文化在眾生的幸福感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正面的,也是非常巨大的。它從來不表現在物質層面,現代人可能追求物質的享受,房子有多大,汽車是什麼型號,衣服是不是名牌,那這個作為一個幸福或者成功的硬指標,最後一定會失望、會失落。
因為外在的東西不能給他幸福感的真實內涵,只是幸福的一些必要的要點。幸福感是一種內在的體驗,那跟文化、信仰、審美、道德是緊密相關的。當一個人做了一件善事的時候,他的內心體驗會很良好很正向,他的幸福指數就達到了很高點。做了一件昧心事他一定是有羞愧感的,不敢見人,心懷恐懼,那麼他的幸福感肯定是下降的。所以佛經講幸福跟人的欲望程度、知足的程度密切相關,少欲知足,知足常樂,物質欲望不能太高。知足者待在茅棚裡面都像住在天堂,不知足者住在天堂他都覺得像住在茅屋裡,這是談知足和幸福感的關系。
然後幸福和人的一種終極觀念相關。為什麼顏回在低劣的物質環境當中能夠很快樂,“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並不在意處在什麼地方作用,憂慮的反而是他精神世界的需求,他要跟這個克己復禮為仁,他跟仁的狀態合為一體,在這種狀態下他已經超越於物質層面現象的感受,而是他內在精神的快樂,用佛教話就是法喜, 法喜是超越了一些物質感官享樂的。
淨土文化所指向的終極的精神世界是最高的, 是為談一心具足十法界,我們在人法界,六凡法界的中間,第四重,下面有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上面就是天,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那佛法界是生命之中最清淨的,最平等的,最莊嚴的,最快樂的。淨土文化指向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十法界當中的佛法界,又稱為一真法界。
當一個淨業行人,信願念佛的時候,生命的指向是極樂世界。他跟這個名號跟這個極樂世界的一種莊嚴在心心相印、感應道交的時候,當下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的幸福指數就超高,用現在的網絡語就是頂上去了。所以淨土文化展開的一些眾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這樣的境界乃是九法界眾生的最終的歸宿。不只於我們擁有凡夫乃至於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這些大菩薩們也都把極樂世界的境界,作為自己幸福感的最高表達。所以他的意義非常正面非常正大,所以弘揚淨土文化就能提高國人的幸福感達到最大化。
記者:淨土宗自慧遠大師廬山結蓮社開始,至今傳承不絕,您認為淨土文化有哪些特質,能在佛教史進程中法脈不斷?
大安法師: 淨土文化像大海,對待江、河、湖、溪,大海都平等接納,不會排斥。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的最終歸宿,現在談到淨土是特別法門,是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來了脫生死的,有它特別之處。但是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法門的過程跟通途佛法,各個宗派也是圓融無礙的。橫向的來看它跟大乘八宗的宗派都是混同的,圓融一體的,比如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談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土文化連世間的善法它都是要包容的。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解脫道的修行,他也要去持戒,淨土文化強調持戒。第三福就談大乘教,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也是各宗宗派所要去做的。所以從這個淨業三福,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的表達內涵來看,淨土文化包容所有的宗派,乃至世間的善法,應該一切宗派的修行功德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
記者:在如今大信息背景下,你覺得佛法的弘揚應該如何與時俱進?
大安法師:現在是網絡時代,微信微博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對於青少年,現在應該要與時俱進,否則網絡都充斥著負面的貪瞋癡的信息,也不是太好。高科技也是雙刃劍,看他怎麼用。用得不好它就是魔王波旬的東西,用得正就是佛菩薩度眾生的東西。禅宗講,它可以是殺人劍,也可以是活人刀,所以佛法弘揚可以借助這些網絡、電視、微信去做一些事情。
最近我也上過網絡,有一些家長表達了他們深刻的擔擾,青少年沉迷在網絡上,大信息時代也是五濁惡世,這些科技的東西日新月異,對於心性的穩定是有障礙的。孔子有句話,“君子思不出其位”,你安分守己,干好你的本分工作,這些高科技信息越簡單越好,人應該過一份簡單的生活。現在很多人離開這個手機就活不下去,那真的就是中毒了。有時候應該把手機,把網絡屏蔽掉,過一份自然的生活,回歸心性本然。
雖然是這樣說,佛法的弘揚方式有很多種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怎麼走進社會的各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載體傳達的是什麼信息。佛法是可以與時俱進的,但他只是弘法的方式與時俱進。佛法的原理,終極的解脫目標,出世間法的本質,這是不能與時俱進的,這是超越時空的。保持原有的原則,方法操作層面可以與時俱進,他的價值要如如不動。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