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這兩句話是說明孔子作人做事的態度。他釣魚就是釣魚,不用機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網去網(綱即是網)。以現代的生產觀念來說,這種態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說光是用釣竿去釣魚,連企業公司都不要設立。這簡直與經濟政策完全相違背。但這個話不是討論生產問題,是個人作人的原則。就是說他釣魚也好,做什麼也好,不喜歡用機心來整人。
“弋不射宿”,打獵的時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鳥,就是對還巢的鳥,棲息在那裡的鳥,他是不射的。這一點也代表中國過去文化的一種精神,現在說起這些中國文化,從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但以最新的觀念來說,又不落伍了。現代的生物學家,盡量提倡愛,愛動物,全世界都組織保護動物會,保護野生動物會,提倡禁獵。
我們過去認為,愛護動物是應有的道德,如相傳的“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中國人都曉得,過去小孩讀書,老師都教的,成為生活教育。春天,鳥剛孵出小鳥的時期,不要去打,否則母鳥被打死了,小鳥將在巢中餓死,非常悲慘。這種教育,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擴而充之,就是仁愛心。
春天“生而勿殺”,醫學同政治有關系,不要殺生。“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對於生物世界,只能夠施出去,不要罰,不要殺生。你們都曉得“秋後算帳”,對不對啊?為什麼呢?中國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嚴重的,很少當場處理的。判決以後,一定等到秋天處決,就是根據氣候時令,因為春天不准殺生,所以“秋後算賬”是這樣來的。秋天到,該殺頭的才會殺頭了。以前幾千年帝王政策,說春天是不殺的。
所以古人有兩話話:“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春天的鳥不准打,因為小鳥正在窩裡等著母親回來喂呢!中國文化“天人合一”這個道理,同氣候是有連帶關系的。
佛經裡有一個故事,一只鳥停在庭院裡,釋迦牟尼佛帶領眾人剛好過來,釋迦牟尼佛的影子照到這只鳥身上,鳥依然安詳舒服地站著;後來捨利弗過來,他的影子一照到這只鳥,它全身都害怕地抖起來;另外一個佛弟子的影子一照到那只鳥,它就跑了。有人問佛原因,佛說,因為我無數劫來修到完全沒有殺念,沒有嗔念,而捨利弗殺心、嗔心的習氣還在,所以動物看到都怕。當然像我們更不行了,動物看到我們早跑了,嚇死了,就是這個道理。
《列子》裡也講過有名的鷗鳥的故事。有個小孩子在海邊,一天到晚跟一群一群的海鷗玩,鳥也不怕他。他的父親就跟這個小孩說,你再跟鳥玩的時候,抓兩只鳥來讓我玩玩。小孩子說好啊,到了第二天早晨,鳥在空中飛,不下來跟他玩了,因為有心電的感言,小孩子動了殺念,動了貪心、瞋心,鷗鳥就不敢下來。所以說人起心動念,萬物都有感應,人有了害物之心,物就不會親近你了。
我也曾經試驗過,我在峨眉山閉關時,那裡不但看不見人影,連鬼影也看不見,有時候想想沒有人來,來個鬼也好。有一天窗子一打開,看見很多蝴蝶在前面飛,蝴蝶好大啊,像書這麼大,我也童心發了,叫它們進來玩一下,一只蝴蝶就慢慢轉過來,來,來,手一伸,它就停在手上玩。當然我沒有動一點念頭,沒有想把它關在裡頭啊!玩一會兒,我說好了,你走吧,我也要看經了。手一抬,它慢慢就飛走了。當然也不只這一次,試驗過很多次。一個人只要心裡沒有雜念,沒有傷害其他生物的心理,絕對可以修養到跟毒蛇、老虎和平相處的。
我們常常講,“人為萬物之靈”,我說以哲學的觀點來講,這是人類自己吹牛的話。你是萬物之靈,萬物並沒有承認哦!萬物看我們這些人是萬物裡最壞的,草也吃,牛肉也吃,老虎也吃,能吃的東西都把它吃掉,人最壞了。所以在道家的觀點,“而人未必無獸心”,你以為人最好嗎?有些人看樣子是人,實際上他的思想、他的情緒、他的想法是禽獸,比猛獸還壞。但是明知道這個家伙是很壞的,因為他樣子是個人,所以我們人就忘記他的獸心而對他很親近。“而禽獸未必無人心”,雖為動物,但是他們的心可能跟人一樣,因為樣子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我們人都注重外表,反而與他們疏遠。
人類不過是生物界的一類。現在人類自己認為最高明,人類自己有自私的心,而且有一種傲慢的心,不斷消滅其他類的生命,以致戰爭連連,就因為我們千萬年來消滅其他的生命太多了,人類應該受一點報應。
整理自《論語別裁》《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列子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