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經不斷升溫。孩子怎麼讀,何時讀?家長又該如何營造一個健康的文化環境?這些成為許多家長和教育人士共同思考的問題。
近日,兒童讀經教育倡導者、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王財貴接受了記者的專訪。身著古代夫子裝的他在采訪中給出了答案:誦讀聖賢經典回歸教育原點。
讀經是回歸教育的本質
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的本來面目,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王財貴的看法是:教育本是開發人性的工程,應該從人性出發。
他說,“經典是聖賢的著作,是從人性出發的智慧結晶,所以能感動人生,永垂不朽。歷史上的聖賢大多是大教育家,讀聖賢之書,就是回歸人性”。
“讀經是一種完整的人格教育,不僅培養了定靜,也提升了聰明,懂事、愛學習、尊重師長、孝順父母、友愛同學,自覺做一個有德的人,這些會自然而然地在讀經的孩子身上顯現。”王財貴認為,雖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聖人,也不可能期待每個人都能學貫中西,但是如果不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孩子為教育的本源和目的,到最後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
讀經應該從小開始
從小讀經,就好像在孩子的生命中儲藏了寶藏。等他長大後,生命中的這個寶藏無需開發便會自然地湧現出來。”王財貴說,“幼而學、壯而行,小時候學,長大後才能學以致讀經應該從小開始。”人生有時把一句話、一篇文章、一本書“儲藏”過一次就可一輩子受用,經典是活的,而生命也是活的。
王財貴覺得,由於讀經的孩子閱讀能力特別強,課外閱讀非但不會成為他的負擔,還會給其帶來無窮的樂趣。人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教育時機,則是生命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代,給他一輩子最有用的學問,等到生命日漸成長,他就能依靠他以前的“儲藏”去理解。
那麼,讀經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王財貴認為,越是早期的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就越大。王財貴在對兒童教育研究中發現,孩子13歲以下,主要是吸納和儲藏文化知識的時期;13歲以後,則進入到理解和創造時段。如果13歲之前吸納不好,此後的創造就不可能產生質的飛躍。
家長應做導讀人和陪讀人
在孩子的讀經過程中,家長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王財貴認為,家長是讀經的導讀人和陪讀人,每個家長都應是孩子讀經的老師。
家長在進行導讀和陪讀的時候,可掌握“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最有效的方法即是最為簡約的方法。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其實非常簡單,但王財貴說,如果用之,則無往而不勝,因為凡事合乎人性、順乎自然,事情就會變繁為簡。他覺得,所謂讀經,重點在於讀。家長不必過多講解與測試,只要孩子反復讀熟直至背誦即可。因為經典需要孩子在讀的過程中自覺、自悟、吸收、儲存和醞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真知就能真省悟。
對於當前不斷升溫的“讀經熱”,王財貴表示非常樂觀,他說,孩子通過誦讀經典,感受文化的厚度和品德的高度,把經典放在生命中,把聖賢放在心中,總有一天,這些經典的種子會在他們身上發芽、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