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前印度諸大德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一些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時,一定會先做頂禮。龍樹菩薩造此論典時,首先頂禮了佛陀,因為他對佛陀最有信心,最崇拜佛陀。
這樣的頂禮是有意義、有必要的。第一,當時的印度也有這樣的習慣;第二,尤其是頂禮佛陀,能憶念佛無漏的功德,並能生起極大的信心,這樣能積累不可思議的資糧。其實積累資糧沒有什麼難的,但是我們對佛及佛所具有的無漏功德很難認識到,很難生起信心。若是能生起信心,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一種福德。若是沒有一定的觀察量和智慧,怎麼能對佛、對佛的這些功德生起信心呢?所以說能積累不可思議的資糧。
頂禮有身頂禮、語頂禮、意頂禮。其中最主要的是意頂禮,就是憶念佛的功德,對佛生起信心。這個信心是怎麼來的?你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才能生起信心。知道佛的功德,這也是一種明理。首先要認識佛,要明白什麼叫無漏的功德。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佛,也不知道什麼叫無漏的功德,怎麼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了信心也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信心。首先要了解佛,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然後生起歡喜心、生起信心,這就是意頂禮。
有意頂禮的基礎,才能有語頂禮和身頂禮。這樣的頂禮本身就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福德。通過頂禮,能夠積累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了,就能遣除內外密的障礙。遣除了障礙,就能順利圓滿所做的事情。所以,《中觀根本慧論》首先是從頂禮開始的。
為什麼要頂禮佛陀?是為了圓滿資糧。為什麼要首先頂禮佛陀?是為了遣除違緣。接下來我們會有疑問:默默地做頂禮就可以吧?為什麼要放在論典裡形成文字呢?這是為了後學者。著者非常認真地首先向佛陀做頂禮,稍具智慧的後學者據此就能了知著者是位大德、智者,就能生起信心。他知道著者很重視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肯定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後學者就能更重視這部論典,也會學修這部論典。通過學修這部論典,他就能了知諸法的實相真理,開啟智慧,最終能獲得解脫。這也是做論典的目的與必要。
選自達真堪布《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頂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