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公元
現代教育在取得巨大進展與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弊端,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問題。面對21世紀,現代教育應如何興利除弊,使之健康發展?是在整個世界都受到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對改革中的中國現代教育來說,更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並不輕松的話題。
教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廣義的教育則是一個內涵與外延甚為豐富而廣泛的復雜概念。
本師釋迦牟尼佛示寂前,孜孜矻矻、樂而不疲地說法四十九年,以佛法的甘露滋潤眾生的心田,佛經就是他演教導眾的如實記錄,佛陀是最好的老師、最偉大的教育家。
佛陀教育始終是其基本內容、基本功能,使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獲得自由是其不變的基本目的。佛教教育的一些理念、原則及其長期積累的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供現代教育借鑒。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認識。崇尚科學、大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現代教育,較之以往的教育固然有許多進步,但決非十全十美。由於種種原因,現代教育也有不少偏差與弊病,有的還相當嚴重,甚至還可以說面臨著危機。
不少人認為應努力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來矯治現代教育的弊病。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蘊積著豐富的寶藏。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這樣說:佛教文化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現代教育最大、最明顯的弊端是忽視了人之為人的教育,即人的心靈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忘失了教育的本質、宗旨與理想。
教育的使命與道德價值脫節,忽視了人格教育。正因為如此,西方不少校園內外之道德腐敗現象,如酗酒、吸毒、性濫交、艾滋病、強奸、搶劫、暴力傷害、自殺等問題成堆。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華人科學家李遠哲,在香港中文大學講演談到中國文化與教育時認為在教育的兩個層面:“成人”與“成才”的關系上,忽略“成人”的教育帶來了許多問題,只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教育才不會走入迷途。
其實,除儒家文化外,佛教文化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精彩內容可以發掘,遺憾的是似乎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類似於儒家的“成人”與“成才”的關系,佛教則有“成人”與“成佛”的關系。
佛教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成佛,而基礎在於成人。若人都做不像,還談何成才、成佛?佛教修學的次第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佛菩薩是由人修成的,人乘是修學者發大乘心直趨成佛的始基,否則學佛、成佛就成了空中樓閣。
所以佛教教育非常重視切切實實地從修五戒十善做起,首先做一個心地慈悲、與人為善、誠實守信、敬業樂群、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的好人,反對好高骛遠、誇誇其談。佛陀專門為弟子講過《十善業道經》等,教導弟子勤修五戒十善,奠定修學的基礎。
現代教育再也不能侈談、空談人的全面發展了,過分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德性教育,是難以擺脫現代教育面臨的道德困境的。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善於吸取傳統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豐富營養,把人的心靈與道德教育、把人的全面發展真正擺到現代教育的基礎與核心的地位,切切實實地落到實處。
只有在“成人”的基礎上“成才”,這樣的人才,才是予人類福祉真正有益的人才,否則所謂的“人才”也可能成為禍害人類的惡魔。
現代教育另一痼疾是陷入應試教育的泥坑而難以自拔,考試的指揮棒使師生皆淪為應付考試的機器,扼殺了學人自由發展的生機與慧命。中國當今的教育中科舉的“幽靈”不散,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則很難在實踐中貫徹,統一的升學考試、模式化的試題、劃一的教材等不知浪費了多少人的寶貴時間,窒息了多少人的聰明才智與鮮活的創造力,更不要說人的般若智慧的開發了。
佛教教育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敷演八萬四千法門,正是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機、依據不同的時節因緣,應病與藥、應機施教、善巧方便地導引眾生趨向菩提大道,培養出了迦葉、捨利弗、目鍵連、須菩提、阿難等一大批紹隆佛法的高足,度化了無量眾生。契理契機始終是佛教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在其演進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宗派與各種不同風格的教法,高僧大德輩出、佛門龍象迭現,教化了無量眾生,正是契理契機原則得以實施貫徹的具體體現與豐碩結果。
佛法的教育與修學既是十分嚴格的,講求戒律與精進,又是非常生動活潑的,注意激發覺性與妙悟。尤其在禅師那裡,絕沒有千篇一律的教法,而是隨緣施設、觀機逗教,極為善巧方便、活潑灑脫,明眼的師父一旦發現弟子與己不契,即會觀察因緣讓弟子“轉學。
佛教史上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與佳話。這裡不乏值得現代教育借鑒參考的有益經驗,以克服當今教育中刻板僵化的做法,驅除科舉化的應試教育“幽靈”。
如按現今教育中的某些制度與規定,在衣缽傳承問題上慧能是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神秀的,中國佛教史上也可能沒有六祖慧能大師與禅宗寶典《壇經》了。五祖弘忍的慧眼固然令人敬佩,佛教教育的契理契機原則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保證。
現代教育湧出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手段,為人們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提供了指導與方便,增強了人們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競爭力與適應性。但是緊張的學習與激烈的競爭,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煩惱與焦慮。
一方面,外界的各種誘惑越來越多,導致內心的貪嗔癡三毒熾盛,另一方面,激烈的競爭壓力,導致精神的緊張、抑郁、痛苦以至失常。由此而引起的糾紛與沖突的現象也並不鮮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和諧遭到極大的破壞與損害。
現今的教育可以教人掌握知識與技能,但無法有效地解決人的煩惱與痛苦,甚至還會增添人的煩惱與痛苦,而佛教文化中則有許多止息煩惱、消除痛苦的良方妙藥,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對於醫治人們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質、調整與改善不良心態、融洽人際關系,最終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可以提供極為有益而有效的幫助。
佛教文化與現代教育互相促進、共同繁榮,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覺悟的全面發展的新人,是人類面向21世紀的共同期望。
本文選自《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