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段文是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所開示的法語:
問曰: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為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
答曰: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具說。應知。
第十四段文是善導大師,引用《觀經》三心的經文,然後對三心做簡要的解釋。這個問答非常重要。
我們淨業行者,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是否做到安心、起行、作業這三點?如果做到這三點,往生極樂世界是肯定的、是一定的、是必定的,如果沒有做到這三點,當然就很難往生極樂世界。
首先解釋安心、起行、作業,這三個名相。“安心”就是指《觀經》所說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觀經》這三心歸結在第二深心。“深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為“深信之心”,所以,說深心、說信心或者說安心,雖然名詞不同,意義都是一樣,所以安心就是指《觀經》的三心。“起行”就是指《往生論》所說的五念門,禮拜門、贊歎門、觀察門、作願門、回向門,這是起行。安心是說意業,起行是說身業、口業,意業也包括在內。“作業”是指四修,四修就是恭敬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
所以,現在要勸人往生極樂世界,未知如何造作安心、起行、作業,方能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問的意思就是如此。
那麼做到安心、做到起行,做到作業,也就是做到《觀經》三心,做到《往生論》五念門,做到四修法,那決定是往生極樂世界。
“必欲生彼國土者”這句話,善導大師用的真好,在經文是說“欲生彼國”者,那麼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多用一個“必”字,必是非常肯定的用語,必定,必定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也就是真的有切願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念佛人。請問諸位在家菩薩:你有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嗎?有!那麼下面《觀經》所說的三心你就會去做,而且會想要做好。如果你不一定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不一定有心將《觀經》三心做好。猶如你有心要將病痛治好,你一定會好好的照醫生開給你的藥服用,三餐按時服用,這樣你的病就容易治愈。如果你不是真正有心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不一定會好好做好《觀經》三心,或者是《往生論》的五念門,或者四修法;你如果真的有心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定會做好,你一定會好好念佛。
“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具三心者必得往生,換一句話來說,要往生極樂世界,無論方便化土或者真實報土,無論上品上生或是下品下生,都必須具足《觀經》三心,不管專修的行者、雜修的行者,都一定具足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因為具足這三心,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既然諸位菩薩剛才你回答我說,你一定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三心一定要做好,因為縱然你有心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做好《觀經》三心,你有心只是虛願而已,並不能達成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
“何等為三?”下面先來看第一至誠心。
“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真實心。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口業贊歎稱揚阿彌陀佛。
在這裡說“贊歎稱揚”,當然意含口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所以在講席之中,信願經常贊歎阿彌陀佛,贊歎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贊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對十方一切眾生毫無遺棄的救度,而且在講席之中,信願也會經常請大家跟阿彌陀佛鼓掌贊歎,這就是在跟阿彌陀佛贊歎,這樣就是在修行,這樣就是口業贊歎稱揚彼佛。稱揚名號的真實功德,令十方眾生聽聞,而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建立信心,一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十方諸佛如來,都稱揚流布阿彌陀佛的名號,令十方眾生得聞、信受、稱念、往生、解脫、成佛,所以,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諸佛稱揚願成就,十方諸佛共宣同贊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教法。
所以諸位菩薩!雖然你我現在在凡夫因地,但是我們如果宣揚名號的意義,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所做的事情,也是和十方諸佛宣揚阿彌陀佛教法,所做的事情完全一樣。
自己的念佛,決定會往生極樂世界,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最真實的贊歎,也是最真實的稱揚。念南無阿彌陀佛,口業稱揚贊歎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做到第一至誠心。三業之中口業最容易表達對阿彌陀佛的歸命,因為口業可以贊歎阿彌陀佛,可以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可以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專念”就是心中的默念,所以說念佛,包括意業的念佛以及口業的念佛,如果是說稱名,就專指口業的念佛。“觀察”是觀想察知,也就是修觀。當然要修觀修到觀見阿彌陀佛依正莊嚴,修觀的行者如果內心沒有進入禅定,那是不容易與阿彌陀佛相契相應,當然也不能見到所觀之境,定境不相應,就是因為修觀的行者內心散亂。所以在定中才能觀見所觀之境,定境相應,方能獲得滅罪往生的兩種利益。意業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必須修觀,修到觀想成就,滅罪得生,這是一般的人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用一份真實的心來拜佛念佛,這是任何人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的。
諸位!每天好好至誠禮拜阿彌陀佛,每天好好至誠稱念阿彌陀佛。在宜蘭冬山道種寺,住持上德下清法師,就教導道種寺的信眾,一邊拜佛一邊念佛。一邊拜佛一邊念佛,不但是身業的禮拜,也是口業的稱名,而且一邊拜佛一邊念佛,慢慢的拜慢慢的念,不但不會很辛苦,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這樣的修行不但建身又建心,一舉兩得。所以信願也經常鼓勵聽經聞法的信眾,一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萬聲。諸位菩薩你如果肯實踐,一年、兩年、三年下來,我相信你的身體也會很健康。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當然你的業障就越來越輕,你的福慧就越來越多。
所以,做好《觀經》第一的至誠心,三業真誠和阿彌陀佛相應,身業禮佛、口業念佛、意念想佛,身口意三業和阿彌陀佛相契相應,怎麼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呢?
下面看第二深心。深心是這三心的重點,深信之心,深心相對而言就是淺心,就是淺信之心。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對深心的解釋,也同樣是用機法兩種深信的道理來解釋。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在《往生禮贊》,善導大師這樣說,在《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說“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既然是深信之心,就是真實信心,不是虛假的信心,對阿彌陀佛深信比較好,還是淺信比較好?深信比較好。諸位菩薩!阿彌陀佛的名號你每天稱念,你對阿彌陀佛用名號要救度你往生極樂世界的信心,是深還是淺?如果有人跟你說:“怎麼可能,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要往生極樂世界,哪有那麼簡單?”你會被影響嗎?如果有人說:“念阿彌陀佛,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要修什麼法門、修什麼法門、再修什麼法門,這樣才會往生。”那麼你會因為沒有修對方所說的法門,你就害怕不能往生嗎?如果臨命終沒有人來為你助念,只有你一個人念佛而已,這樣你對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嗎?有!可是臨命終你沒有正念分明,有可能意識昏昧,有可能成為植物人,也有可能成為老人癡呆了,那麼你平時佛號念千念萬,念三十年,可是很不幸,在臨終得到老人癡呆症,連自己叫做什麼名字都不知道,那這樣你對往生極樂世界有信心嗎?如果你對阿彌陀佛建立深信之心,我相信你不會再疑惑。
善導大師說:“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這段法語是在說機的深信,下面就是在說法的深信:“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善導大師只要說到淨土教的信心,一定是就機與就法兩方面同時而說。機就是指眾生,法就是指阿彌陀佛。相信了知自身是具足煩惱的凡夫,諸位菩薩!你有相信自己是凡夫嗎?你是凡夫還是聖人?,如果是聖人,你也不能暴露你的身份,因為暴露身份你就要走了,要入涅槃了。
“相信自身是具足煩惱的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我們就是這樣的生死凡夫。所以這樣煩惱具足的凡夫,善根薄少的凡夫,流轉三界的凡夫,不出火宅的凡夫,要如何的修行才能“定得往生”?下面要說的法就是要利益這種具足煩惱的凡夫,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就是說信,“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是說行,有信有行,信行一體,而且信說在前面,行說在後面,所以口業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下至十聲一聲的念佛,是建立在信受阿彌陀佛本願的前提之下,善導大師說的非常的明確。法語或是經文,前後的順序次第,有時候是很重要,是有意義的。“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在前,“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在後,信前行後。“彌陀本弘誓願”就是彌陀本願,將“本弘誓願”四個字用兩個字來說就是“本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要廣度十方眾生,所以贊佛偈有一句四十八願度眾生,度什麼眾生?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是指什麼人?我!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要度我這樣的眾生。我這樣的眾生是什麼眾生?就是前面所說的“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我們現在在人道在三界內,現在還在火宅之中。既然我們是煩惱凡夫,當然是善根薄少,諸位菩薩!你是善根薄少還是善根深厚?善根薄少,當然就是修其它聖道教法難以修成。善根薄少的人,煩惱具足的人,想要參禅,縱然有心但也很難開悟;想要修教,也很難大開圓解;想要修密,也不容易做到三密相應,就算修淨土法門,念佛也會打妄想。這樣的眾生就是“具足煩惱的凡夫,善根薄少”,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就是三界。以火宅來形容危險苦難,這是世尊在《法華經》所說的,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既然我們現在在三界火宅之內,那當然身心必然是充滿苦惱,所以要修什麼法門才能夠趕快離開三界火宅呢?就是修阿彌陀佛本弘誓願。如何修學阿彌陀佛的本願教法?就是做好信與行這兩點。信就是要“信知彌陀本弘誓願”,而且是做到深信,淺信還不夠。深信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自然口業流露一生老實的念佛,就是“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在這裡善導大師舉出臨終少念,包括一生多念。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聲一聲,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這樣的道理你要相信嗎?如果你相信,你就會放心念佛。我們相信善導大師所開示的法語,心中念佛是充滿了安心,這樣就是信心念佛的內涵。
諸位菩薩!有的人不相信念佛乃至十聲一聲,能往生極樂世界,怎麼可能臨命終念十聲佛號,就要往生極樂世界?《觀經》下品下生,世尊所說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下品下生的眾生,就是一生造作逆惡之罪,臨終快要斷氣了遇到善知識,生命到了剩念十聲佛號的時間,念十聲阿彌陀佛的聖號,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善導大師所說的道理,和世尊在《觀經》所說的道理,完全是符合。你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有這樣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力,更進一步思惟:既然臨終念十聲阿彌陀佛聖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平生念佛念千念萬,是不是更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的念佛,如果從平生到臨終,做好往生三法信、願、行,你怎麼會不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一定往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用語,說的非常肯定,“定得往生”,定是一定,定是必定,定是肯定,所以深心做到了。最後第三回向發願心,如果深心做到了,第三回向發願心就不成問題。
“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專修第十八願的人一心念佛,將念佛功德善根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樣就是做到第三回向發願心。或者是根據第十九願,修諸六度萬行的人,不管是修布施,還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或者是誦經、或者是持咒、或者是朝山、或者是拜忏、或者是放生、或者是修任何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樣就是做到回向發願心,也就是當你修任何行的時候,都是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做到回向發願心,才會成為往生因,譬如孝順父母,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譬如奉事師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譬如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譬如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無論修什麼行都是如此。
那麼做到回向發願心,三心圓滿具足,至誠心做到,深心做到,回向發願心做到,下面善導大師就說“具此三心,必得生也”,圓滿做到這三心,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如《觀經》具說”,如《觀經》所說的,應知。
在《往生禮贊》善導大師還說,“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也就是說,三心少了至誠心就不能往生,或者是少了深心就不能往生,或者是少了回向發願心就不能往生,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定是要具足《觀經》的三心。如果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要往生極樂世界,那你對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抱著深信之心,那你在念佛的每一句佛號當下,都圓滿具足《觀經》所說的這三心,當然你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選自《決定往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