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今人多多好大喜功,一動即欲建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人多多好大喜功,一動即欲建築。由欲建築,而與地方官沖突,其干事之人之傲慢可想而知。禁止亦是好消息,否則聲勢日大,或有大禍。以今人不明因果,官長多不詳察。若得罪一小人,彼遂造謠肇釁,則無法維持矣。光從來不提倡建設機關事。即欲借此提倡,則宜小不宜大,以免忌者借釁耳。《文鈔》中有《與王與楫書》,觀之可知。

  光目力益衰,蓋年老精神衰弱之故。至於飲食起居尚不異昔。明道師死,弘化社亦歸光主持。彼善募緣,光一生不喜募緣。隨我之力,錢財有助者大辦,無助者小辦,俾人我各適其適即已。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周善昌居士書四”

  竊謂現今世道人心,陷溺至於極點。又加國用空乏,賦稅比前重得數倍。諸物昂貴,民不聊生,天災人禍,頻頻降作。值此時際,欲宏法道,只可普與來者指其學佛要義。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誠,克己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天姿縱高,亦當依此而行。於有余力時,不妨研究一切經論。令其在己家庭,隨分修持,則不須廣建屋宇,備立人員,彼此往來,曠職費日。此誠現今宏法,將計就計之最上一著也。

  若如閣下所訂之破天荒章程,雖國家興盛、人民豐富之時,亦不能辦。況此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之時乎?然閣下此議一出,全國之人,當無一不歡喜贊歎,慶法道之將興。光實懷深憂,不能不為閣下略陳其概。謹按章程所列之事,雖數百萬萬,亦不足用。若閣下能變大地作黃金,則光之所說,誠為愚癡無知。若欲靠捐款而作此彌綸宇宙之事業,則直同春夢,毫無實際。況閣下未聞已具大神通,無論何人在遠在近,皆能以法攝持,令其不稍逾越,如優波毱多尊者。則如此大事,其所用之人,能保其一一悉以為公之心而為之,絕無弊端乎?現今之人,子於父事尚作弊,況此汪洋無邊際之大事乎?又今人了無定志,無論何等社會多皆彼此同入。倘有心懷異圖之人入於其中,引誘無知無識者為之黨援,一旦事發,必至火炎昆岡,玉石俱焚。閣下當此人心陷溺已極之時,何不計慮及此乎?宋慈雲忏主赴蘇講經,聽者日萬夜千,屠沽為之不售。法道之盛,誠所未有。慈雲懼之,恐致意外之虞,遂即中辍。夫慈雲乃具大智慧,大辯才,兼有神通之高僧。當國家成平、人心淳善之時,尚如此慎重。閣下內秘,則非光所知。若據外現者,則比慈雲,何止泰山之比須彌耳?況時當上無道揆,下無法守。雖父母之大恩,夫婦之各別,尚欲棄置。公然提倡,謂:“盡孝為奴隸性質,共妻為大同之道。”倘此等人混入,則將何以處?否則彼忌我法,加以蜚語,又將何以處乎?

  夫一法既立,百弊潛生。不謹於始,決難令終。且古德宏法,皆各人自為范圍。閣下於廢置專制世代,立一佛法專制之門庭。居然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千機並育,萬派朝宗。美則美矣,誠恐無神通制伏,必有奸人入中以破壞,或懷嫉忌以誣謗。則未見興法之益,竟罹滅法之禍。以大菩提心獲此惡果,有人心者,莫不痛傷。然雖痛傷,究有何益?以故光不得不預為閣下言之,而不計其見錄否也。即決欲依所訂章程而行,光亦只有贊美閣下之心而已,豈能強閣下以勿行哉?千祈將印光賤名取消,印光決不敢承認上座導師之名與職也。光一向退縮,故所見與人不同。若不以光之言為是,將有悔無所及之時。《易》曰:“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願閣下詳察焉。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王與楫居士書”

  當此荒歉亂離之時,欲令同人共沐佛恩,宜以隨分隨力,而為勸化修持,則所費少而為益多。若一插手,即以建築是務,又不肯簡樸從事,則財無來源,不免為難,其稍有力者視作畏途,而不敢來矣。今當事事從簡,亦不必一期即令圓成。凡四鄉信心者,令其各在自己家中修持,亦不廢事,亦不曠修,又能令家庭眷屬同生信向。光見各處提倡者,皆以建立道場為先,竊不謂然。若是世道清寧,人民豐裕之時,則可。當此民不聊生之際,又無獨任之大功德主,則便覺難之又難矣。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陶德乾居士書”

  汝前謂重慶佛學社頗尚密宗,汝欲另設一專修淨土之機關,此亦是不安本分之話。凡建立機關,第一要人皆信服,第二要有錢貼墊。雖募眾人,亦須自己先能調動。汝二者一皆無有,何得起此種分外之計慮乎?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溫光熹居士書十一”

 

上一篇:印光大師:我一生不喜募緣
下一篇:印光大師:現在邪魔出世之時,吾人只可自守其道,決不可與彼相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