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七八頁:
鈔【智覺雲: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現二土也。故清涼雲:即本師也。】
『智覺』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這一段的說法是在《宗鏡錄》第二十四卷裡面,《宗鏡錄》一共是一百卷。這個說法,大乘教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與這個意思完全相應。我們這個大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是華藏世界裡面的一個小世界,我們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比起華藏世界來講,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小世界。這個大世界教主就是毗盧遮那如來,我們稱為法身佛,《華嚴經》就是以『毗盧遮那』為主,法身不說法,法身無有形相,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所以他沒有言說。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菩薩說法,實際上這些菩薩就是毗盧遮那的化身,法身不說法,本體不說法,從體起用,這就現身,就是現相,這就有言有說,就有說法。所以華嚴自始至終都是菩薩說法。
經上告訴我們,既然以毗盧遮那為本體、真如本性,以後『從四智』裡面『流出四方如來』。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毗盧遮那是在當中,我們講五佛,中央是毗盧遮那,法身佛。從大圓鏡智流出來是東方阿閦佛,從平等性智流出來是南方寶生如來,從妙觀察智流出來是西方阿彌陀佛,從成所作智流出來是北方不空成就如來。這是講五方佛,五佛。五佛每一尊佛都有「四大菩薩」,四五就二十,加上五佛就二十五,再加上「四攝,八供養」,就是再加上十二,就變成三十七。『三十七佛』是這麼來的,五尊是佛,二十尊是菩薩,四攝跟八供養是我們現在講的道具,在佛法裡面稱為法器。菩薩手裡拿的這些東西叫法器,因為它都是表教化眾生甚深的義理,所以都算在這裡面。
『一佛而雙現二土』,「一佛」是指阿彌陀佛,「二土」是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清涼大師說,釋迦是我們的本師,阿彌陀也是本師。真正根本的老師是阿彌陀佛,釋迦佛不過是在娑婆世界代替阿彌陀佛招生而已,希望娑婆世界真正覺悟的眾生趕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確實是我們的本師。這個意思,《華嚴》上尤其看得清楚,《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得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確實是我們根本的老師。
疏【然諸佛說法,多種不同,今是依正皆說,詳如此經,及大本觀經中說。】
『多種不同』,就是說法不一定用言語,六根六塵都可以說法,因此根根塵塵無有窮盡。此地舉個例子來說,詳細像本經,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大本』就是《無量壽經》,《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都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統統在說法。《鈔》裡面解釋這段文:
鈔【多種者,如言說瞻視。】
『言說』,對耳根利的眾生就用言說。在娑婆世界大多數的眾生耳根利,這是講多數。有些人眼根比耳根利,你跟他講,他聽不清楚,你寫給他,他一看就明了;有些人你寫得再清楚,他看了不清楚,你講解他一聽就懂得了。這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就像《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釋迦牟尼佛當年度化眾生是用言說,每天講經說法。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間相差不多,出現在中國,他老人家教學也是用言語,當時沒有用文字寫出教材。夫子過世之後,弟子才把他一生所講的東西記錄下來,跟釋迦牟尼佛情形差不多。釋迦佛的學生多,記錄得詳盡,孔子的弟子記錄的只是綱要,像《論語》裡頭一條一條的,大綱。夫子講了幾個鐘點,講了十幾個鐘點,講了一百多個鐘點,講些什麼?等於是把題目記下來,只有幾個字,講大綱。《論語》就是這個意思,都是夫子講學的題目,講題、綱要。不像佛講經,佛講經可以說把大意都記下來,相當詳盡,這是很難得的。
『瞻視』,就不是用言說,是我們眼睛看,看色相、看動作,就明白意思了,這是眼根利的人。禅宗常用這個方法,不講話的,擎拳,拳頭、手指叫你看看,對方一看就覺悟了,這是一個動作、一個手勢叫對方領略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法會中「拈花微笑」,那是動作,大眾看了,不懂佛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诃迦葉懂得,摩诃迦葉看到笑了一笑,他懂得。所以佛就把這個花給他,我有涅盤妙心傳給摩诃迦葉,這就是禅宗第一代祖師。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在色相、動作上,你去體會這個意思。所以他不用言說,他用瞻視,用這種手段。
鈔【乃至香飯等。】
『香飯』,就是請你吃飯。吃飯是舌根對味塵,他一吃就覺悟了。香積國,香積如來他那個世界度眾生很奇怪,他自己不說法,這尊佛天天辦了好菜好飯請大家吃,吃了個個都開悟,這就是那個地方的眾生六根裡頭舌根很利!
《楞伽經》有一段經文講,佛告訴大慧菩薩,並不是所有的世界佛都講經說法。如果那個世界眾生耳根利,佛才用言說;眼根利,佛就用色相、動作,就不用言說。
鈔【故極樂世界,不但金口說法,依正悉爾。】
極樂世界是一個平等世界,極樂世界的人是十方無量無邊剎土的眾生移民過去的。因此,極樂世界這些大眾、諸上善人,他從各個世界來的,什麼樣的根性都有。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像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那就不能普度眾生,用這個方法只能接引娑婆世界去的。他方世界去的太多了,因此,西方極樂世界說法就熱鬧了,六根六塵統統說法,依報正報都說法,道理在此地。
鈔【如大本雲。】
大本是《無量壽經》。
鈔【阿彌陀佛,為諸菩薩聲聞諸天世人,廣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悅適,心得解悟,各有所得。】
這段是說阿彌陀佛為大眾,『菩薩聲聞諸天世人』,這都是沒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到西方世界之後身分一樣,統統是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看過,絕對不是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小乘、人天,沒有,這個諸位要知道。『敷演妙法』,佛在那邊說法。『各有所得』,每個人由於他的根性、精進的程度不相同,悟入的有淺深。
鈔【又雲:東方恆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菩薩聲聞,至阿彌陀佛所,聽說妙法。】
這是詳說一方,後面就略說了。
鈔【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十方諸佛世界,那些諸佛都派遣他們那邊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聽阿彌陀佛說法。
鈔【是正報說法。】
這是大本經上說的。
鈔【此經水鳥樹林演暢妙法。】
『水』是無情,『鳥』是有情,『樹林』也是無情的,情與無情統統說法,這是六塵說法。
鈔【及大本觀經,如後文中詳引,是依報說法。】
『依報』就是物質環境。
鈔【又大本雲:彼國蓮華出無量光。】
蓮花放光,光中出無量佛,這個佛是化佛,是蓮花裡面變化出來的。
鈔【一一諸佛,皆說妙法,是依正俱時說也。】
這是依正都說,蓮花是依報,依報裡頭現佛,佛是正報,正報從依報裡出來,佛又說法,這依報同時說法。
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大多數采用王龍舒居士的會本,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大阿彌陀經》。王龍舒居士這個會集本,雖然是不完全,五種譯本他只采用了四種,《大寶積經》的「無量壽會」他沒有采取,可是在文字上比原來的幾種譯本好。
疏【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有謂三身齊說,各隨機見。】
有人說應身佛說法、報身佛說法,法身佛不說法,也有人說三身統統說法。這怎麼講法?下面注解說得詳細:
鈔【應身說者。】
這是主張應化身說法的這些人他們的見解。
鈔【有雲:法身一向不說,報身具說不說,應身定說。】
『法身一向不說』,這是指言語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跟言語相同的。法身是理體,法身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怎麼說法?所以說「法身一向不說」,這個意思在此地。這些地方,我們要細細去體會。古人講法,每個人講法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可是你細細去省察,他的道理都不圓滿,都偏在一邊,這樣說法的人不少。
『報身具說不說』,具是具足,有說、有不說。怎麼有說有不說?報身有自受用身、有他受用身,自受用身他就不說,他受用身說法。他受用身,經上常講:佛為十地菩薩現報身。十地,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報身身大。贊佛偈裡面,「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講報身佛,那個佛要是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不到的,為什麼?他一個人那個身相比咱們地球還大,你麼會見得到他?見不到!像螞蟻爬在我們身上,螞蟻不曉得人是什麼樣子,它不知道,它見不到,那個相就太大太大了。因此,佛要度地上菩薩,要現跟他同樣大的身來為他說法。現同樣大的身,這叫他受用身,正是三十二應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所以,他是有說有不說。
『應身定說』,「應身」是應化在世間,是為三賢、二乘、六道凡夫說法的。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相貌、身形跟我們世間人差不多,個子雖然高一點,也不是很高,很高那就變成怪人了。經上常說,佛的身是「丈六金身」,佛身一丈六,那個丈六是周朝的丈六,不是我們現在的尺。弘一大師編的《律學三十三種》,裡面就有一章「周尺考」,周朝的尺,他做了考據的功夫。一丈六尺,差不多是現在講的一百九十公分,是一個高個子。
佛的相好,這是他多生多劫修福所得的果報,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是世間相書所講的好相他統統都有,所有的好相都是他修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是可以修的,連看相的人也說:相隨心轉。修相好要怎麼修法?絕對不是到美容院。靠美容院去修相好,那個問題就嚴重,往往得一身的毛病,到後來無藥可救,這是我們看到很多例子。佛告訴我們,相好從哪裡修?從心地上修,你心地真正慈悲、清淨、平等,相自然就好了。一般命相家常講,一個人在四十歲以前,他的相貌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四十歲以後這個相貌,後天的,就是你在這一生當中,心理、行為會把你先天變成後天。所以四十歲以後的相貌,是這一生要負責任的。
實際上,相貌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每個人相貌不同,是他投胎的時候,佛經上說得好,「愛不重不生娑婆」,你怎麼會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你有愛欲。投胎的時候多半取父母的相貌,因為他喜歡這個樣子,他就變成這個樣子。他這個相貌印在心裡相當的深刻,所以相從想生!心裡面想就現相。相貌是自己變現出來的,父母只給你做一個增上緣,做一個樣板,你看了,喜歡這個就取這個,喜歡那個就取那個,相這麼來的,不是遺傳的。我們現在一般人講遺傳,這在佛法講不通,沒這個道理的。到成年之後,自己懂事了,心就有善惡,相貌就隨著你的心行在變。所以壯年、老年的時候,這個相貌就是你一生所修積的。學佛的人尤其顯著,變得快,他懂得方法,懂得理論。這是講,修相好光明一定要從心地上下手。應身佛既然樣樣都同這個世間眾生,所以他一定說法。
鈔【則彼佛說法,當是應身,然亦兼報,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間之身,觀經,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沙由旬之身,則豈定丈六。】
這是我們從大本、從《觀無量壽佛經》看到,佛的身相非常的高大,『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沙由旬之身』,這個身相不可思議。贊佛偈裡面贊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這還說得太小了。實際上佛的眼睛、白毫,遠遠超過我們所贊的,但是再說大的我們說不上來,因為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所看到的,最大的海就是海洋,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這是我們地球上的須彌山,沒有比這個再高了。舉我們眼前所能見得到來做個比喻,實際上不止,可見得佛的身相之大。
鈔【然經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說,當是隨機所見,自不同耳。】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為什麼說報身與化身不是真佛?經上說,『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這裡面含兩重意思:第一,報身佛與化身佛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從體起用,是法身理體的作用。用無自性,就是用沒有自體,所以說萬法皆空。為什麼說萬法皆空?因為一切萬法沒有自性,全體即真。報身、應身、化身都沒有自體,他的本體還是法身,這是一個意思。
第二,報身、化身所說的這一切法,我們深一層的觀察,言說文字也沒有自性。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看經、聽法才有入處,入處就是悟處,你才會真正聽到東西。換句話說,你讀誦的時候,聽講的時候,你心裡要是執著言說、執著名相,心裡還有所攀緣,心緣就是心裡有攀緣,心裡面有想法,有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有種種見解,這叫心緣相,你就沒有開悟的指望,決定不能開悟,為什麼?你的悟門堵死了。開悟一定要心清淨。清淨心才會開悟!心裡有一點點障礙都不能開悟。
我們看《壇經》,法達禅師念三千部《法華經》,功夫很深,他為什麼不能開悟?三千部《法華經》念了十年,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是十年。《法華經》七卷,文字相當長,他之所以不能開悟的原因,就是他有執著,他自己覺得比別人強,值得驕傲,這就糟了。他因緣殊勝,遇到六祖,他要是遇不到六祖,他一輩子都不會開悟,最後變成貢高我慢。這樣三千部《法華經》念下去,給諸位說,來生只落得三界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他能不能得人天?靠不住。如果傲慢心很重,不在人天道!最好的,得修羅道就不得了。好勝,我慢、瞧不起人、自以為是,福報很大,這搞個修羅道就不得了!他沒有人天的德行。天福必定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在大小乘經典都看到,色界以上的天人沒有傲慢,沒有這個煩惱,心地都慈悲,他修慈悲喜捨。「慢」只有欲界才有,色界、無色界沒有。
能真正離開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這個心清淨了,清淨心聽法能開悟。不但聽經能開悟,給諸位說,心真正清淨,聽到風響、聽到樹葉落下來都會開悟,禅宗有很多例子。不是說一定參禅才能開悟!不一定,只要心清淨都有悟處。我們中國過去一些文學家、詩人、藝術家,許許多多隨著靈感,心地清淨了,見色聞聲在大自然他得到靈感,靈感在佛門講就是悟處,他有所領悟,所以他能寫出不朽的文章,譜下不朽的樂章、詩詞,都是從清淨心地裡面被外物所感,是這麼一個道理。由此可知,清淨心是多麼重要!明了文字性空,言說也是性空,那麼我們以什麼為法?必定心有所悟,悟入法性這就有法,入法性就有法,那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當是隨機所見,自不同耳』,凡夫、小乘、權教只見到應身佛說法;大乘,別教講地上菩薩,圓教是初住以上,他們見到報身佛說法。如果是圓頓菩薩,給諸位說,他看到法身也說法,這個妙了,法身怎麼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統統說法,那就是法身說法。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法身?這個意思很難懂。我們哪個人沒有法身?雖有法身,我們不認識,雖有法身,不承認,這個沒辦法了。「法」就是宇宙萬法,「身」就是自身,整個宇宙就是自體,誰承認?沒有人承認!你要是承認了,那你就是法身菩薩了。
這個事情,我常常用作夢來比喻,只有用夢境來比喻,比較容易領悟,做夢的時間短!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夢是心變現的,能做夢的那個心把它比作真如本體,它沒有相,就是法身本體;它雖然沒有相,它能現相,隨緣現相。平常不曉得,不知道心像什麼樣子,做夢的時候,你如果一下覺悟了,我心像什麼樣子?整個夢境就是你心的相分。你那個心在當時那個樣子就是夢境那個樣子。你真正覺悟到了,夢境是你心的樣子,那麼你問問,夢境當中哪一樣不是自己?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全心變成夢,全夢就是你自心,是一不是二!一下覺悟到,整個夢境原來就是我自己,這就等於你證得法身了。你才曉得,統統是自己!夢裡面自己有自身是自己,夢裡面夢到許多人還是自己,夢裡面的山河大地還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決定不可能有外頭一個東西跑到你夢境裡面去,不可能的事情,都是你自己變的!
你現在要問,我們的真如本性像什麼樣子?我們今天看到的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樣子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哪一法不是自己?統統是!所以眾生可憐,眾生顛倒,本來是自己,分自分他,虛妄分別,起分別、執著,在這裡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果報,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真正覺悟到之後,你才曉得。
證得法身的人,最低限度,《金剛經》上所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決定沒有了,為什麼?他真的入《華嚴》境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證得真正的法身,在念佛人來講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是迷人他那裡畫界限,他自己悟了,他不跟別人畫界限,是別人跟他畫界限。那些人跟他畫界限,他可以隨順眾生的界限,他自己決定沒有界限。換句話說,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沒有一個妄念,他能隨一切眾生的分別執著妄想,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了。功德在哪裡?自己心裡明白。
《法華經》裡面也有一個比喻,比喻一個長者,他的兒子從小走失,以後長大在外面要飯,貧苦得不得了。長者知道他是他的兒子,但是那個窮人看到這個長者害怕,不敢見他,不敢認。你給他講,他不會相信的,長者自己很明白。《法華經》上這個長者就比喻作佛,比喻見性的大菩薩,逃失的這個兒子就比喻六道眾生、權教二乘,他們不知道宇宙萬法是一不是二,他們不知道一切萬法是自己。幾時你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這個觀念轉過來,在一切法界裡頭,四相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你就已經證得清淨法身。那你是什麼地位?你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的菩薩。圓初住的菩薩,他跟我們不一樣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不一樣,他也穿衣吃飯,他出門一樣要坐車,都是一樣的;就是思想見解觀念上不相同,與我們一般人大大的不相同,他真正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沒有我慢,他煩惱習氣沒有了。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疏【所惜者,萬裡百城,為參知識,梯山航海,雲禮道場。豈可萬德如來現在說法,漠然不顧,甘墮城東,是則名為憐憫者。】
這段話裡面含了很多典故。『萬裡百城』是講參學,萬裡尋師,百城訪友。
鈔【萬裡者。】
這公案就是萬裡尋師。
鈔【僧問大隨。】
『僧』是個出家人,也就是到處去參學的,問『大隨』和尚。
鈔【劫火洞然,未審這個壞不壞?答雲:壞。】
這是什麼?講這身體,劫火洞然,這個壞不壞?壞。
鈔【僧曰:恁麼則隨他去也。】
『恁麼』,現在講「那麼」,那麼就隨他去。壞嗎?壞了就隨他去。
鈔【答曰:隨他去。】
大隨和尚答覆:隨他去。
鈔【僧疑不決。】
一問一答,答覆真的是沒錯!可是他對這個答覆懷疑,換句話說,這個參訪沒有得到要領。
鈔【往還萬裡,廣參知識,始得大悟。】
這是中國禅宗很有名的一則公案,一千七百則公案裡,《五燈會元》有這一段故事。這一位參學的人離開大隨之後,到南方遇到投子和尚,這也是一位大徹大悟的禅師。投子就問他:你從大隨和尚那裡來,大隨和尚跟你說些什麼?他就把前面這個問答重覆說了一遍。投子和尚聽了之後就向西禮拜(因為大隨住在四川),說:四川有古佛出世!就告訴這個出家人,「你來看我干什麼?他是個了不起人,再回去!」他這一來一往,『萬裡』是形容詞,還沒有萬裡,幾千裡是有的。尤其以前沒有交通工具,出家人參學都是走路。這一個往返總要走好幾個月,非常的辛苦!聽投子的話,回去了,回到四川之後,大隨和尚已經圓寂了,已經不在了。他這個懷疑依舊不能解決,聽了這些禅師說話沒頭沒尾的,不曉得說些什麼。
以後又參訪龍牙禅師,把從前大隨、投子這些問答向他敘說。禅家講: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心裡有疑情,疑情不同懷疑,懷疑是煩惱,貪瞋癡慢疑,為什麼?懷疑是不信,疑情是信,相信他們兩個人所講決定沒有錯,但是我不懂,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常常把這個話記在心裡,這就禅家所講「參話頭」,常常想著。如果他不信,他根本就不想了。龍牙禅師告訴他:為同大千。他聽了這一句之後,忽然悟入了。他說: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叫我千山萬水走來走去,苦死了,就只有「隨他去」這一句話。未悟之前他問:劫火洞然的時候,不曉得這個壞不壞?悟了以後他作一首偈子,「劫火光中立問端」,我提出這個疑問,「衲僧猶滯兩重關」,透不過去,「只因一句隨他語,萬裡區區獨往還」,一個人到處尋師訪道,想把這個問題解決。總算不錯,他確實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悟入了,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龍牙講:為同大千。這句話說穿了,夢境!統統屬於夢境。你要曉得都是夢境,哪有生滅?哪有來去?人家講的沒錯,隨他去!隨他去,你就一切都放下了。你在一切現象、一切事物上,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你能樣樣隨他去,你這個心多清淨,多坦然,自在解脫!一切眾生就是不肯隨他去,就自找麻煩,這才苦惱萬千,才有六道輪回。你一切都能隨他去,這一句隨他去就是十大願王裡面講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多麼自在!真正悟入境界的人才明了。
鈔【百城者,善財南游百一十城,參五十三善知識,引此以況阿彌陀佛是最上知識也。】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共經歷一百一十個城市。『南游』,南不代表方向,「南」代表智慧、光明。凡是大善知識居住的地方,他那裡有智慧的人,那個地方就稱之為「南方」;並不是指東南西北,它象徵智慧。大師在此地引用這段公案,比喻阿彌陀佛是最上的知識,你想參訪善知識,你為什麼不到西方世界去?這是說十方一切如來,阿彌陀第一!阿彌陀佛實際上超過了一切諸佛,這不是第一善知識,是什麼?可惜很多人不認識他。真正要認識他,那要參訪西方這位大善知識。怎麼參法?趕快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去得成?那就是此地所講的,這個世界一切隨他去就行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去得成了。這個世界上,你還要樣樣計較,對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了障礙。所以這個世界不管了,隨他去!眾生有福也好,沒福也好,統統隨他去,不要再去理會了。
雖然如此,有緣的人我們還是幫助他,佛門有個俗話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盡到自己本分的責任,本分的責任是弘揚淨土。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眾生聞到了,能信、能解、能行,那他的緣成熟了。縱然他不信不解不行,阿賴耶識裡頭也把阿彌陀佛的種子給他種上了。這是我們當前能做得到的,也是我們當前應該努力去做的。對自己來講,功德就圓滿了。功德圓滿,心地就非常的快樂。念念圓滿功德,這要盡心盡力的去做。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