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圓因法師
二、飲食是防癌長壽最大的關鍵
世界上最長及最短的平均壽命
在我們人類歷史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習慣認為,吃所有我可找到,所種植、所殺獵或所畜養的東西,但是,什麼才是最理想的飲食?不同的飲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這些問題從來未曾被深入探討過。像這樣的問題,在以前是連想都不可能去想的。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家們首次廣泛地收集並編纂全世界各種飲食習慣與健康有關聯性的統計資料。
這些資料中,一個不斷出現的事實就是,大量肉食與短壽之間強而心有力的相互關系。愛斯基摩人、拉布蘭島人(Laplanders,譯者按:居住在北歐之一地區,包括挪威、瑞典、芬蘭之北部及前蘇聯的可拉半島之人民)、格林蘭人島人、克基族人(Russian
Kurgi tribes),這些人口很顯著地,有最高的肉類消耗量,同時平均壽命亦為最短—通常只有三十歲。
另外又發現了這些地區艱苦的氣候並非造成短壽的唯一因素,其他也住在嚴厲的氣候中但因很少吃肉或完全以素食維生的民族,卻有世界最高的平均壽命。舉例來說,在世界性的健康統計資料中發現:為數不少的白俄人、尤克坦印地安人(Yucatan
Indians),東印度托達(East Indian Todas),以及巴基斯坦宏薩克特人(Pakistan
Hunzakuts),都有高達九十至一○○歲的平均壽齡。
美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學技術,還具有最溫和的氣候,美國肉類及動物類食品的消耗量卻跻身世界最高消耗量國家當中,平均壽命成了先進工業國家中最低的。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幾個文化種族:居住在厄瓜多爾安地斯山的維康巴斯人(Vilcambas),居住在前蘇聯黑海地區的愛布克遜人(Abknasians),還有居住在北巴基斯坦喜馬拉亞山的宏薩人(Hunazs)。雖然這些種族分散在地球上不同的各個角落,研究人員卻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雷同處’,這三個種族全是素食或非常接近素食。宏薩人在這三個種族當中為數最多,他們幾乎不吃動物類食品,肉類及奶類品加起只占他們所食卡洛裡的百分之一點五。
讓曾經實地訪問過這些種族的研究人員驚異的是,這些人不但活得長命,活得充滿活動,而且沒有跡象顯示他們患有困擾美國這個國家老人的退化性疾病。
‘他們一直工作,游玩到八十歲,甚至超過,大多數人到百歲生日時還非常活躍,退休一事是未曾聽說的。因為他們的飲食不含過量的蛋白質,造成他們緊實曲線的身形以及比較緩慢的生長過程。這些邊遠地區的老人家們因為年齡與智慧的累積,而生理的退化又有限,他們對社會有很獨特的貢獻,而且很受人尊崇。’
(摘自新世紀飲食)
素食與長壽
傅益永
健康,是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目標;‘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也是人們祝賀親友生日的習慣用語。但人類平均壽命至今最高的國家還是只有七十多歲,離理想很遠。所以對於世界三處長壽地區,人們都有很濃厚的興趣。日本電視台特別花費钜資,組團前往調查,制成兩小時的節目,於前年(西元一九八二年)播出兩次,妙趣橫生,令人叫絕。陳恆嘉先生譯有‘神秘的長壽村’一文,曾在聯合報刊載多日。這三處地區是:巴基斯坦的芬扎(或譯芬芝)、蘇聯的高加索與南美厄瓜多爾的畢路卡邦巴。三個地區內一百歲以上的人瑞,多如牛毛,最高者達一百卅多歲。老人中多的是到一百一十多歲還能騎在馬鞍上奔馳,身體矯健。記者們就采訪所得,歸納他們長壽的原因,共有三項:除了勤勉的勞動與家族的敬愛兩項之外,主要在於粗茶淡飯,而不是精美食物。照營養學者的分析,畢村人每日攝取的熱量,不會超過一千兩百卡洛裡,而他們並沒有營養失調的現象。據蘇聯老人研究所裘莫達夫博士的分析結果;這些食物絕無人工添加物;他們都吃新鮮植物食物,不攝取動物性脂肪;都是低熱能食物;充分攝取了活性乳酸;幾乎不吃鹽與糖。
另外還有一本書‘芬芝—長壽不老之國’。詳述芬芝的交通、文物、風土、習俗;其中對食物的種類做法介紹更為詳盡。約在五十年前,美國一位外科醫師羅伯·麥加裡遜博士,曾在他的研究報告寫有下面的話:‘這是我實際經驗的事,那就是住於印度極北的芬芝人民。他們的壽命非常之長;我雖和他們一起住過七年之久,其間,患病的人幾乎全沒有。凡到我處求醫者,只有基於老齡所引起的白內障給除去、粒狀臉的整形手術,這些都是和飲食全沒有關系的疾病治療。’博士又在一九二五年的論文中說:‘西庫族、巴丹族及其他喜馬拉雅的種族,雖身體很好,也有忍耐力,可是,和芬芝人比起來,到底不可同日而言。’博士於一九二七年被任命為某研究協會的印度營養研究所所長。他分別用芬芝人的普通食物與印度人的食物飼養成千的白鼠作試驗。經過二十七個月後作檢查,芬芝一組的白鼠,都沒有生過病,夭折的也沒有。用顯微鏡檢查殺後的屍體,也沒有隱藏的疾病。但印度飯食一組,即用白米及調味料與所飼的白鼠,環境雖和前組一樣好,但種種疾病如潰瘍、腫瘡、壞牙、貧血、皮膚病、心髒病、腎髒衰弱,及多數的胃腸病,都因飲食的不同,陸續發生。有趣的是,芬芝地方沒有犯罪,所以沒有軍警和監獄;沒有商業買賣,只有以物易物,所以沒有貨幣,也沒有銀行。一度傳說首都附近有金礦,反使國王虛驚一場,因為假定成為事實,他認為將因此引起搶奪騷擾,會使他們的平靜幸福生活面臨末日。他們終身勤勞,認為‘退休而不去做事,對於生命來說,退休就是敵人。’‘人們只因相信衰老為不可避免,所以就會衰老下去。把自然給人們創出來的細胞,以自己的想法來曲解,致和自然的意圖違背了。’書中既有豐富的健康長壽食物資料,又有許多科學隽永的智慧敘述,幽默、輕松、有趣,全書對素食、老年、消閒及追求真理者,都是一本好書。
(摘自素食生食與健康)
長壽—飲食是關鍵
多吃蔬菜等鹼性食物,少吃肉類等酸性食物,再配合運動、曬太陽可避免骨質疏松症。
花蓮門諾醫院骨科主任蔡慶豐指出,各民族的飲食習慣與他們的壽命、健康密切關系。像愛斯基摩人,以及北歐的拉布蘭島人、格林蘭島人、克基族人都是全世界消耗肉量最高的民族,而他們的平均壽命也最短,通常只有卅歲。
分析愛斯基摩人的飲食可以發現,他們所吃的食物是全世界含蛋白質及鈣最高的,相對的,他們罹患骨質疏松的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蔡慶豐主任表示,這是因為蛋白質是屬於酸性類食物,換句話說,肉類是酸性食物,而人體的體液則是鹼性,如果攝食太多肉類,就必須從身體骨骼中釋出鈣質,而中和食入的酸,使身體維持在微鹼狀態。如果骨骼中的鈣質釋出太多,身體缺鈣的話,便會發生骨質疏松。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幾個種族如,厄瓜多爾安地斯山區的維康巴斯人、黑海地區的愛布克遜人,以及北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的宏薩人,他們的壽命高達九十至一百歲。研究人員發現,長壽的秘訣在於素食,或非常接近素食。他們不但活得長命,且健康情形非常良好,他們一直工作、游玩到八十歲,甚至還超過八十歲。
再看非洲班圖族婦女的飲食,只有極低的蛋白質及鈣,很多人生了九個孩子,每個孩子也都喂二年母奶,但是媽媽卻沒有缺鈣的現象,也很少骨折,就是因為她們的飲食中,多吃鹼性物質,像蔬菜就是屬於鹼性食物。
在美國六十五歲的人口中,女性素食者的平均骨質流失率是十八%,但是女性肉食者的平均骨質流失卻高達卅五%,將近一倍之多。不過蔡主任也提醒民眾注意,吃素食並非每餐都吃豆制品。吃過多的豆制品也會增加身體負擔,發生痛風等疾病。健康的素食主張應是盡量生食可以吃的蔬菜,以免蔬菜在烹煮過程中,大量流失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摘自自由時報)
防癌,少碰脂肪酒精
纖維、蔬果,讓你遠離壞因子。
台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
主治醫師 謝瑞坤
您所吃的食物決定了您發生癌症的機會大小!
癌症的發生似乎無人能免,但過去數十年來的研究的確顯示我們可經由生活習慣的改變來減少數種癌症的發生。人們已知不抽菸可減少癌症的發生,而避免日曬則可減少皮膚癌的發生。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則根據眾多相關研究推斷,只要我們能有一健康的飲食習慣即可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
食物與癌症發生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坊間也充斥著各式各樣互相矛盾的所謂飲食抗癌及防癌理論而使人無所適從。食物與癌症二者之間確實因果關系的證據,雖然還未能完全確定,但由目前已有的各項研究顯示,服用特定類的食物確與某些癌症的發生有關。
截至目前為止,大多數癌症的確實發生原因仍未確定。但人們已知,遺傳的因素確實使某些人有較高的癌症發生率。大多數癌症的發生較可能是由飲食、生活習慣及所居住環境三者間交互因素所引致的。譬如常見的癌症如肺癌、乳癌、攝護腺癌、大腸及直腸癌等。這些癌症的發生與飲食的關系已有多種研究。
脂肪:食物中的脂肪可藉由刺激異常細胞的分裂來促進癌症的發生。有些脂質比較容易產生會破壞細胞的自由基或有毒分子。這些自由基的破壞若超過人體自然的保護機制,則可因而導致包括癌症等各種疾病的發生。
脂肪與癌症發生的關系,最顯著的就是大腸直腸癌。食物中與大腸癌發生機率最有關系就是紅肉類,如豬、牛及羊肉。這也是美式飲食中脂肪的主要來源。脂肪由於其高熱量因此也易引致肥胖症,體重過重則已知與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的發生率有關。
酒精:每日喝酒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與肝癌的機會。飲酒也有報告可能增加了乳癌的發生率。酒精是否為直接的致癌因素,或只是一種輔助因子來加強其他致癌物質的致癌效果,目前仍未確定。另外,酗酒者也可因某種營養素的缺乏而間接地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
纖維素:纖維素已知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但確實機轉仍不明確。纖維素會增快消化後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這可減少腸壁與食物在整個消化過程產生可能致癌分子的接觸,進而減少了癌症的發生。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等,通常也是低脂同時又富含許多其他養分。這特性也可能是許多研究顯示,高纖低癌症發生率的原因。
水果與蔬菜:這兩類食物是目前在減少各種癌症的發生方面效果最為確定者。水果與蔬菜中所含的養分、纖維素及其他的化學物質可能都有關。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及E與胡蘿卜素可減少因自由基所導致的細胞破壞,維生素B群及葉酸則可以抑制正常細胞轉型為惡性細胞的過程。水果與蔬菜中幾乎不含任何脂肪,同時又含大量的纖維素,這又有助減少癌症的發生。另外,水果與蔬菜也被發現有數種特殊的植物性化學物質,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效果。
自然健康的飲食
雷久南博士
當二十世紀進入最後十年的階段,我們回顧這一百年以來,人類文明對整個地球,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急速破壞。從空氣污染引起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水源土壤的污染流失、和原始森林的砍伐,已使成千上萬的動植物在地球上絕跡。而以地球為家的人類,不但糟蹋了自己的家,也受到了應得的報應:一切天災人禍源源不斷,地球某些地方的連年水災、干旱;殺人不眨眼的心髒病、癌症、愛滋病和慢性病如糖尿病、風濕病等都大幅度的增加。
為什麼這一世紀會變成這樣?這完全要歸咎於一知半解的科技進展及人類自私心力量的結合所造成。何謂一知半解的科技?十九世紀科學的進展是二十世紀的基礎,也是牛頓物理學的世界。牛頓物理學將宇宙機械化,強調整體是由個體所組成。產生的影響是:一種局部性的看法,視大自然為‘可利用的資源’,盡其所能的加以利用和控制,無視於整體同生共滅的生命關聯。好像制造汽車的商人,只想到要讓車子走得又快又遠,而沒有顧慮所排放的廢氣,對整個大自然所造成的影響,農業專家只想到蔬采要收成快、產量多,於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沒有想到對土壤和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和對人體健康的破壞。
一般人的飲食,因經濟改善而大量的食用牛肉、豬肉、雞肉以貪圖口腹之欲,沒有去想到這些對地球水土、人體及牛羊豬雞本身所造成的傷害。大量攝取肉食的結果,直接浪費能源,因為維持肉食者生存所需要的土地是維持素食者的六倍;間接造成地球的污染和森林的破壞,畜牧業影響所及是表土的流失和水源的污染。再者,肉食也是個人體內污染的主要原因,因為污染而引起的慢性病,近百年來正急速的增加著,如心髒病、癌症等等。由此可知,個人和地球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營養上有個最大的誤解——大家都認為肉類是蛋白質的最好來源,牛奶是鈣的最佳來源。不吃肉擔心蛋白質不足,不喝牛奶則擔心缺鈣,這就是所謂的‘一知半解’的例子。如果肉是蛋白質最好的來源,那麼,地球上90%的動物吃草和樹葉,它們的蛋白質又從那裡來呢?
一九六五年左右,德國MAX
PLANCH科研中心報導:綠色植物蛋白質的品質很高,高過肉和蛋。平常人只要熱量夠,蛋白質一定夠。美國雜食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攝取)的蛋白質攝取量是人體所需的三倍以上;完全不食動物性食物的人,蛋白質攝取量仍然是人體所需的二倍。而且組成蛋白質的八種基本氨基酸,有兩種遇熱就會分解。而肉類大都必須煮熟之後才吃,可知肉類的蛋白質真正能被人體所利用的價值是微乎其微。
另外,過多的蛋白質,會造成體內鈣的流失,這是造成骨骼松軟的原因。據統計美國65歲的女性,平均骨骼流失35%,而同年齡的素食者僅流失18%。愛斯基摩人鈣的攝取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因為蛋白質攝取量也非常高,所以骨骼松軟症居全世界之首;非洲人BANTU女性,鈣的攝取是美國人的一半,但因蛋白質攝取也低,而少有骨骼松軟的問題。由此可見,想從牛奶獲得鈣質是不理想的,因為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高,反而使鈣質流失。那麼該從那裡攝取鈣質呢?深綠色的根菜類,如紅蘿卜、芝麻、葵瓜子等,鈣的含量都很高,其中紅蘿卜汁的含鈣量與人奶相近。
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所發表的一篇報告,對美國人減少得癌機會的一些建議包括:減少脂肪的攝取、增加纖維量和新鮮蔬果的食用。因為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C、E和碘,以及植物荷爾蒙,這些都有助於預防各種癌症。植物荷爾蒙在幼嫩的蔬菜中,含量特別豐富。一般的蔬菜如花菜、包心菜、結球甘藍等含量也很高。植物荷爾蒙比較不受加熱的影響,有加強肝髒排毒的功能。
人類自然的飲食是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堅果等天然食物,這可從人類無爪的手和較弱的颚、唾液的酸度,和腸子長於背脊骨的七倍看出。因此,當人類遵行自然規則飲食時,身體能健康長壽,若違反自然,則多病短命,近年來醫學研究更是證實這一點。總之,人類如果可以戒除吃肉的習慣,對於促進人類健康的影響,遠超過其他醫學的新發現。例如,美國男士肉食者死於心髒病的機率是50%,改吃素食則降為4%,可見素食者得癌症的機會大大少於肉食者。已經有病的人,不管是心髒病、癌症等,若改吃五谷雜糧、蔬果、豆類、種子後,病情都能改善。
此外,素食要自然、清淡,才能充份受益,食物來源以無農藥,以有機肥料種植者為佳。調理過程中要避免過量的油、鹽等調味品的附加。而且有一部份食物,應該生食。因食物的營養成份中,如蛋白質、酵素、維他命等,在加工、加熱過程中都會被破壞。尤其中國人一般都沒有吃新鮮沙拉的習慣,而中國人得胃癌的病例遠超過西方人。引起胃癌的致癌物——亞硝胺是硝酸鹽和蛋白質在胃裡所形成,而維他命C可以阻止這些致癌物的形成。為了防癌,應該每餐多吃些維他命C豐富的生菜沙拉。
食用季節性並且是土生土長的蔬菜水果,是最經濟也是最合於健康原則。冬天和夏天的飲食應該有所不同,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食用,同時還能使身體冬暖夏涼。在傳統習慣上是冬天喝紅豆湯,夏天喝綠豆湯,這是千年來的養生經驗。
季節性食物與食物的暖寒性分類有關:夏天太陽高照天氣熱,因此收割的食物屬寒性,能驅熱;而秋天冬天收獲的食物則屬暖性,能保暖身體。
台灣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天、熱天之別,冷天可多吃溫性食物,熱天則可多吃涼性食物。溫涼的區分可以中國傳統醫學或現代科學去分別。
西方有句話說: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上掌握一天中的情緒和精力,因此要吃營養且又容易消化的食物;白天消化能力較強,高蛋白質的食物及生長於地面上的花果葉食物較適合;晚餐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太飽、太豐富,宜食簡單,以根類為主的食物。這是三餐飲食的健康原則。
(摘自大大自然健康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