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蓮宗一祖慧遠大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山西雁門(原平縣崞陽鎮東)人。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幼即好學。十三歲時隨舅父令狐氏游學於許昌、洛陽等地。大師博學於儒、道諸經,深得儒學與玄學的真谛。二十一歲時,本打算渡江到南昌從學於名儒范宣子,正值戰亂,去南方的路梗塞不通,雖有志而不能。當時,著名高僧道安大師,建剎於太行、恆山,弘法利生,名聞遐迩。於是,大師攜弟弟慧持一起前去求學。因聞聽道安師講解《般若經》,而豁然開悟,感歎:“三教九流的學說,都如同糠秕一樣。”於是與弟弟慧持一起,落發為僧,發洪誓大願,以續佛慧命為己任。由於他勤誦精思,晝夜研習般若經典,所以對於佛教大乘般若思想深有心得,並經常登上講壇說法,聽眾無不悅服,因此也頗得道安大師所賞識與器重。道安大師曾贊他“佛教能在中國進一步的傳播,就在你慧遠了!”

  大師二十四歲時便開始講經說法,聽眾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常常能引《莊子》的言說來連接類比,以相應的概念來解釋佛理,使聽者豁然解悟。由於他能於講經時施善巧方便,於是老師道安大師特許他可以引用佛典之外的書籍來比附說明佛理。

  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大師欲隨道安師避惡離亂,被困於襄陽。道安大師決定解散諸徒眾,各自散去。臨別前,各隨從弟子皆被道安師教誨、叮囑,唯獨沒有對慧遠師說一句話,於是慧遠師跪請:“獨我沒有接受您的訓教,我怕老師把我當例外?”而道安大師告訴他:你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可操心的了!”。於是,道安大師與道立等少數弟子,一起前往長安城。而慧遠師及慧持、昙邕等人一起去荊州,並留居於上明寺有五年之久。

  襄陽分手時,慧遠師本與同門道友慧永約好到羅浮會合的,所以五年之後,慧遠師又沿揚子江南下。到了浔陽,見廬山如此秀麗、清淨,便以為可以做息心斂影的修行之處。於此同時,又不期而遇慧永。慧永法師因受郡人陶遮挽留,所以早已於此留住多時,並築西林寺居之。聞聽慧遠師到此,不勝歡喜,並挽請慧遠師一同入山,相看廬山東麓地勢。慧遠師以杖杵地說:“如若有緣,此處可以住下,被杵之處就當噴出泉來。”言畢,果然有泉水應聲迸出,湧浚成溪。於是慧遠師決定住下,並築茅為庵,稱作“龍泉精捨”。過了不久,九江地區遭遇大旱,慧遠師來到泉池邊,虔誦《海龍王經》,忽見神龍從池中騰空而起,隨即大雨傾注,令大旱之年反成豐收之年。因此因緣,“龍泉精捨”也得名“龍泉寺”。

  東晉太元九年,慧遠大師是年五十一歲。其德高望重,早已聲名遠揚。前來求法者也漸眾,因為開講《涅槃經》而感得山神顯靈,資助材木,雷雨辟地。慧永法師告訴江州刺史桓伊說:“慧遠公宏道,使得徒眾越來越廣,來求法者也越來越多,住在我這西林寺,又小又不方便,是否可造一個大的寺院,你看如何?”桓伊聞聽有靈瑞顯現,便大生崇敬之感,於是奏明上方,建立東林寺於廬山東麓。東林寺大殿稱為“神運殿”。

  慧遠大師神貌威嚴,容正方稜,凡是見過其容的人,無不油然生起敬畏之心。曾有一僧人,打算供養大師用竹做的如意杖,入山寺住了好幾天,竟不敢呈見,最後悄然而去。又有一名叫慧義的法師,一貫剛愎自負,沒有肯服的人。來到東林寺,沒等上山就對慧遠大師的弟子慧寶說:“你們諸位都是庸才,才推崇你們的師傅,今天讓我試試,看他如何?”當他進寺時,正值慧遠大師講解《法華經》,他就想用問問題的方式來難住大師。沒想到,每每當他要提問的時候,由於心有余悸而汗流夾背,竟不敢提問,出來後對慧寶說:“此公真是了不起!伏物、蓋眾也是如此!”

  殷仲堪任荊州地方官時,路過寺院前來敬見大師,兩人一起來到溪邊松下,共談《易經》之道,一天下來竟不知疲倦。殷仲堪感歎道:“大師智識深明,實在難能可貴!”後來,晉室重臣桓玄征討殷仲堪,也帶兵路經廬山,要求大師出山見他,大師稱有病不見,於是桓玄親自入山見大師。桓玄的部下對恆玄說:“當年殷仲堪進山見慧遠是行大禮,您就不必也象他那樣也敬見慧遠了。”恆玄回答:“豈有此理,仲堪本來是個死人,他能跟我比嗎!”於是去見大師,但也不自覺地向大師行屈膝禮。恆玄依《孝經》之理討教於大師:“身體發膚,都是父母所生,不敢毀傷,否則不孝,僧人出家何以要剪削頭發呢?”大師也以《孝經》之語對應:“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恆玄稱“好!”於是本還想問的也不問了。博得了恆玄的敬佩之後,接著就征討殷仲堪之事,求教於大師。大師不予回答。恆玄又問大師是否對自己有什麼希望?大師以超然的態度說:“希望你也能能象殷仲堪一樣,做個施主。”等恆玄出了山,對自己的部下講:“慧遠大師,實在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恆玄後來得了勢,想請慧遠大師出來當官,遭到了請謝絕。當時,朝中曾就僧人要不要禮敬帝王之事展開過爭論,恆玄由於聽從了大師的意見,立“僧人不必禮敬旁帝王”的條例。這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每逢西域有僧人、大德來中國,慧遠大師定要懇恻問訊。鸠摩羅什大師(中國四大譯經師之首)在關中譯經時,慧遠大師曾致信通好,二人書信往來,討論佛法奧義,各相欽慕,並且互贈衣物、偈贊等類。許多外國僧人也都說中國有高僧,經常梵香禮拜,向東稽首,欽仰大師之德。可見大師威名遠揚。大師也有感於江東地區佛法之衰,曾遣人西行取經,歷經長期的跋涉,請來諸多梵文經典,組織翻譯、流通。安帝元興元年,大師在東林寺創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淨土宗道場——白蓮社,設壇立誓,求生彌陀淨土。為使修行精進,鑿池種蓮花,木刻十二葉蓮花立於水中,隨波旋轉,分別刻上晝夜時分,作為念佛修行的時間表。當時,加入蓮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位名士大德。慧遠大師對他們講:“你們能來此修行念佛,不就是為的往生極樂世界嗎!”於是令蓮社中設西方三聖像,並讓劉遺民居士作《往生發願回向文》刻於石碑之上。王喬之居士等作《念佛三昧》詩,大師為此親自作序說: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自心本來是佛,只要念佛,不間斷到一心不亂,自心與阿彌陀佛打成一片,此時自心即是淨土,自性即是彌陀,念到此境界便能了生脫死、出六道輪回。念佛即便不能大徹大悟,也能往生淨土,因其願與阿彌陀佛本願感應道交。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修行的最上法門……”

  大師自入廬山定居於東林寺以來,三十二年間,最初的十一年裡,曾三次念佛面睹西方極樂聖境,但並未予人說。晉義熙十二年七月三十日晚,大師於般若台上坐禅入定,親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顯——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正如《十六觀經》所言之相。阿彌陀佛告師說:

  “我因為本願的力量,前來告慰於你,你當在七日後,往生到我極樂世界國剎。”

  當時大師也見到了蓮花社的同修中,先於他往生的佛馱耶捨、慧持、慧永、劉程之等人,都在佛的兩側。這些人都向大師頂禮問:“大師您發願最先,為何來的卻比我們晚呢?”

  出定後,大師把境中所見告訴了弟子法淨、慧寶等人。“我自從住居東林寺起,十一年來,曾三次見到阿彌陀佛,今天又見到了,我肯定要生淨土了!”又說:“七日之內,我就會往生了。”於是大師向弟子制定了遺誡:

  “我已然知道了要走的日,這麼多年來在此廬山隨緣消業,自以為畢竟到了出頭之日,所以我要絕跡外緣,以求達到往生的志願……等我往生後,你們要把我的骨骸埋在松林下,以山嶺為墳,與土木同狀……我以虔誠之心往生,就是為報佛世尊之恩,要幫他一起弘法利生。”

  弟子們聽得此話,無不悲痛。大師因為世情難割,於是打算暫留七日。圓寂前示疾,有大德長老請求他以豉酒來治病,大師說:“戒律上沒有這一條,不許!”。於是又請他喝米湯,大師又說:“過午不食,現在已經過中午了。”所以不喝。於是又有人端來蜜水請他喝,大師又讓弟子們查查看戒律條文是否有禁令。律文還沒查過半卷,大師已經悄然而逝了。僅從此處,足見大師之慈悲,臨往生前還要示疾,以此形式教誨眾弟們。

  大師往生後,弟子們與浔陽太守阮侃一起,把大師的軀身舉葬於西山嶺,累石為塔。謝靈運居士為其建碑,以銘遺德;張野居士作序,宗炳法師又立碑於東林寺門前。

  慧遠大師歷朝被封的谥號有:

  晉安帝義熙年,谥:廬山尊者、鴻胪大卿、白蓮社主。

  唐宣宗大中二年,谥:辯覺大師。

  南唐升元三年,谥:正覺大師。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谥:圓悟大師。

  宋孝宗乾道二年,谥:等遍正覺圓悟大法師。

  慧遠大師著書如下: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名《釋論要鈔》)、《不敬王者論》一卷、《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三卷、《大智論序》一卷、《阿毗昙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蓮華經序》一卷、《明報應論》一卷、《修行方便禅經序》一卷、《辯心識論》一卷、《法性論》一卷、《沙門祖服法論》一卷、《釋三報論》一卷、《佛影贊》一卷。


 

上一篇:悟常法師:阿彌陀佛不可思議
下一篇:蓮宗二祖昙鸾大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