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入菩薩行論》的“靜慮品”。前面講了“精進品”。對善法、正法有強烈的希求心,就是精進。若是對正法、對善法有強烈的希求心,就能精進,就能去學修正法,學修善法。
丁四(靜慮)分三:一、以連接方式教誡修禅;二、斷除違品;三、謹持對治。
戊一、以連接方式教誡修禅: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禅定
靜慮也是禅定的意思。什麼是禅定?就是讓自己的心專注在一個所依、所緣上不動搖,這叫禅定。內心專注、不隨外境而動,是很重要的。雖然你有這種強烈的希求正法的心,有想修持善法或獲得成就的欲望,但若心總是散亂、漂浮不定,就不會有任何收獲,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禅定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沒有禅定的功夫,心沒有專注,所以聞法、修法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獲得聞法利益,該得到的利益都沒有得到。因為內心不夠專注,總是散亂,雖然身在聞法的行列中,卻沒有真正聽明白,也沒有真正生起聞慧。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用心、很專注,實際上還是沒有,因為你沒有禅定的功夫。禅定是通過修煉修出來的,而修煉也是有方法和竅訣的,通過這些方法、竅訣去修煉,最後心才能專注,才會有這種功夫,不可能誰都有這種功夫的。除了一些上上根基的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立刻就能專注或者馬上就能定下來。對一些利根者,可能是因為他的一些因緣到了,所以心瞬間就能定下來,瞬間就能開悟,但這是極少數。
禅定或內心的專注都是通過修煉修出來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有的人說:“我心定不下來”、“我觀想觀不出來”。那是肯定的!你不去修煉,心怎麼能定下來呢?你覺得心能定下來了,實際並沒有定下來;你覺得佛、本尊已經觀出來了,其實沒有觀出來。你沒有真正見性之前,即使觀出來了,也不是真正的;你覺得自己入定了,其實沒有入定,即使入定了,也不是真正的入定。
在講禅定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這裡面講了很多修禅定的方法與竅訣。自己可以通過這些方法、竅訣去修煉,但是也不會輕易地就能修出來。即使你要修成四禅八定等屬於世間的禅定都是非常難的,更不要說要修成出世間的禅定了。
當你真正定下來時,才會發現、明了這種剎那的變化,之前我們只是說說而已。現在我們修法的時候,連這些粗大的念、五根都沒有息滅。你真正入定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都不好用了。在入定的狀態當中,外邊的聲音可能就聽不到了。但這是剛開始,還沒有真正的入定。當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都停息的時候,呼吸會很明顯,這個時候才可以觀呼吸。現在我們要觀呼吸是很難的,也觀不出來。現在所觀的呼吸也是一個粗大的呼吸,觀這個沒有多大意義。
眼耳鼻舌身不是沒有了,而是因為太專注而覺察不到了,這叫停息。這個時候呼吸非常明顯,能感覺到呼吸。再進一步,連呼吸也感覺不到了,但不是沒有了,也是停息。這時呼吸覺察不到了,有的只是脈搏,非常明晰。再繼續修煉,最後連脈搏也覺察不到,也停息了。這個時候,剎那剎那的心才明顯。最後,連剎那心也感覺不到的時候,你的禅定功夫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了。以這種禅定才可以證悟、證得真正的菩提果。
我們現在在這兒一起修法、打坐,看著很像樣、很有修行似的,但若身邊稍微有一點點動靜,稍微有一點點聲音,我們就開始東張西望了,這就說明你沒有專注。如果你真正專注了,根本聽不到外邊的聲音。
有一則公案:一位國王來見佛陀,捨利子和目鍵連都在佛身邊。過後國王問他們,是否聽到佛陀與國王之間的談話。捨利子和目鍵連說一句也沒聽見。國王不相信:不可能吧,怎麼能不知道呢?我們就這樣面對面地說話呀,他們兩個的耳根也沒有問題,怎麼能聽不見呢?後來佛就告訴國王,他們兩個太專注了,所以沒聽見。佛陀讓國王做一個實驗:讓一個囚犯端著滿滿一缽油,在街上走一圈。告訴這個囚犯,如果在途中溢出了一滴油,就會被砍頭。國王於是沿路安排了很多跳舞者、彈樂器者,以及找他說話的人,安排了很多熱鬧的場景。當囚犯端著油在街上轉了一圈回來後,國王問他:“你在途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沒有人跟你說什麼話?”囚犯說:“沒有,我什麼也沒看到,什麼也沒聽到,也沒有人和我說什麼話。”
若是內心專注,就會這樣的。這僅僅是專注,但還沒有達到那種禅定的功夫。我們現在磕頭、修法時,看似很虔誠,但是身邊稍微有一點點動靜,就東看西看,這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大家哪怕能專注一分鐘、一秒鐘也可以,慢慢培養呗!下次就能專注兩分鐘,再下次就能專注三分鐘了。不能總是一成不變,今天整個修法過程都是散亂的,明天也是散亂,後天還是全程散亂……過一年,過兩年,過十年,過二十年都是如此。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改變和進步的,更不可能成就。境界是要不斷提高的,這些都是要改變的。
剛開始要做到專注、入定肯定很難,但是可以讓心態稍微穩定一點兒,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慢慢練,這樣就能入定,以後時間會越來越長。尤其是我們修大圓滿正行的時候,就是要這樣修的,像老房子滴水一樣,一滴一滴往下滲,這一秒鐘安住一下,下一秒鐘再安住一下。
修大圓滿有定中修慧的,也有慧中修定的。前面所講的方法就是慧中修定,首先你對上師要生起信心,通過上師的竅訣明白心之自性,了知心的本面,然後在這個認識和了知的狀態當中安住。剛開始不可能一下子就安住很長時間,不可能很長時間地保持在那種狀態中,但是你可以像老房子滴水一般,安住一秒鐘、一分鐘……最後連成一片。
禅定的功夫是要練習才能得來的。你精進了以後要修禅定,否則是不可能解脫、成就的。
戊二(斷除違品)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身心若寂靜,散亂即不生,
故應捨世間,盡棄諸俗慮。
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不動搖,這就是禅定。我們的心為什麼不能專注,總是動搖呢?下面就要講禅定的違品。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中”:雖然精進,但心總是散亂。散亂是禅定的違品,它是不專注的,是動搖的。盡管你能做一些布施、受持一些戒律,也能安忍、精進,但若心散亂,很快就會把這些毀壞,會令你墮落,仍然處於煩惱的利牙之間。
其實,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安忍都不能離開禅定的功夫,否則,都很難圓滿,很難成就啊!六波羅蜜都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之間都是助緣。內心散亂很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失去解脫的機會,隨時會喪失解脫之命,所以不能內心散亂。
“身心若寂靜,散亂即不生”:身要遠離愦鬧,心要遠離欲望,這叫身心寂靜。這樣就生不起散亂。
主要是心要遠離欲望,這叫心寂靜。欲望是什麼?是對世間的貪著。這又涉及到出離心,若是沒有出離心,你不可能遠離欲望。若是對世間沒有貪著,就沒有欲望了;沒有欲望了,心就寂靜了;心寂靜了,就不會散亂了,它沒有生起的余地。散亂是由欲望引起的,若是有欲望,就有散亂;若是有散亂,就沒有禅定;若沒有禅定,就會被煩惱摧毀。
之所以身要遠離愦鬧,主要是為了心。若是心容易受到外在影響,身體就要遠離愦鬧。在寂靜處修,心容易靜下來,容易遠離欲望。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即先讓心遠離欲望,當心不受外在影響了,身體就不用遠離愦鬧了。
在顯宗,尤其是小乘中,一般是這樣的程序:先是身遠離愦鬧,然後在山洞或森林等寂靜處修煉,最後令心遠離欲望。先是身寂靜,然後是心寂靜。但是在大乘裡,尤其是密宗裡有另外的方法:若是根基好,福報大,可以通過一些方法、竅訣直接讓心斷除欲望。心遠離欲望了,身也就遠離愦鬧了。這時,雖然身不用離開愦鬧,但是已經不受愦鬧的干擾了,不受外在的影響了。所以,修持大乘佛法,尤其是修密法,在家修行人也一樣可以解脫,一樣可以成就。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裡有很多可以直接斷除欲望的方法和竅訣。若能斷除欲望,你一樣可以在紅塵、在世間生活、工作,一樣能自在、能解脫。
顯宗,尤其是小乘修行人,沒有斷除自私自利,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利他心,沒有那種勇敢,所以怕愦鬧,怕紅塵,怕自己陷進去,怕被束縛。而大乘行者,尤其是修密宗的人,正好與之相反,他有勇氣,敢面對,敢介入,敢從中磨練、鍛煉自己。
“故應捨世間”:所謂捨掉世間,有兩層含義:第一是身離開紅塵,離開愦鬧;第二是要捨掉對世間的貪欲。這裡主要是指第二層含義。若沒有了貪欲,就無法影響和壓制你,你超越了它,就可以控制它,你可以利用它去承辦眾生的利益,它就變成方便了。當你沒有超越的時候,它是障礙、壓力。
若是心不為外境所轉,這個時候就是大自在。我們現在被世間的瑣事所轉,心跟著它們動。很多人雖然到寺院、到山溝裡了,可以說拋棄了愦鬧,遠離了紅塵,但內心還是被煩惱束縛著,還是隨世間的瑣事搖擺著,總往山下、家裡打電話、發信息問這問那。
我們經常講出離心。出家不是身出家,而是心出家。若心沒有出家,沒有放下世間,沒有捨棄對世間的貪戀,在山上還是想著這些,這還是一樣在搞世間法嘛。若是你心裡沒有捨下世間,即使身出家,遠離了紅塵,也沒有用,所以心是很重要的。
我們為什麼要身出家?身遠離愦鬧,依止寂靜處,我們要將這一切變成助緣,通過這些助緣讓你從心裡拋棄紅塵,從心裡捨棄對世間的貪戀。否則,即使到了寺院等寂靜處,甚至剃度穿袈裟了,但若心仍然是散亂的、煩惱的,你所受的沙彌(尼)戒、比丘(尼)戒都不是別解脫戒。
主要是心,身是其次。當然,有機緣、有必要的話,可以到寺院出家修行;若是沒有這個必要,沒有這個機緣,也可以不到寺院,在世間利益身邊以及一切有緣眾生。無論你出家,還是在家,都是緣,都是有意義的。在家有在家的修行,可以了緣了債;出家有出家的修行,可以弘法利生。
“盡棄諸俗慮”:心裡不要總想著世間的這些瑣事,不要總戀戀不捨世間的這些東西。這些都是無常的、虛假的,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沒有什麼可執著的。
一切無常,都在剎那剎那當中變化。通過智慧觀察,你找不到真實存在的法,找不到一個實體。變化是很正常的,不可靠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環境變了,人心變了,一切變了,很正常!因為都是無常的。朋友、金錢、地位、榮譽等不可靠,這很正常。該來來,該去去,該生生,該滅滅,很正常,沒有什麼。你不貪著就行了,不要當真,不要隨之動心。若你當真了,心隨之而變化、動搖,這說明你沒有放下,這叫貪著。它的變化你是控制不了的,它的虛假性你是改變不了的。它的變化、虛假性都是它的本性,若你想改變這個,就是錯的,你還沒有覺悟,你根本無法控制它。你可以通過這些緣法、利用這些顯現法做很多事情,可以承辦自他的很多利益,這叫掌握。該做的都做了,內心卻沒有動搖,一直是平靜的,一直是快樂的。
不論是順境中,還是逆境中,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內心始終是平靜的,內心始終是快樂的。這個時候,你放下了貪欲,斷除了欲望,這個游戲很好玩。真的,這也是游戲,但這是一種自然的游戲,這個游戲你很難會玩;若是你會玩這個游戲,你完全是自在的,完全是快樂的。
己二、(廣說)分二、一、離俗世;二、棄妄念;
庚一(離俗世)分二:一、從過患角度教誡遠離愦鬧;二、從功德角度教誡依止靜處。
辛一(從過患角度教誡遠離愦鬧)分二:一、生起當斷之心;二、修持斷除之法。
壬一、生起當斷之心:
貪親愛利等,則難捨世間,
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貪親愛利等,則難捨世間”:貪戀親友,愛著世間的利養,這本身都是對世間的欲望。捨世間就是要斷除欲望,你不斷除欲望,怎麼能捨棄世間,怎麼能放下世間呢?
貪戀是一種煩惱,它的根本是我執——人我執。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一種“我”的思想、意念,將屬於自相續的五蘊執著為“我”。它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生下來時就有。當你聽不懂父母說話的時候,就有我執了,就知道有“我”了。當你沒有上學,沒有受教育的時候,就知道有“我”了,這是貪戀、愛著的根。
“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心裡總惦記著,總放不下,這就是貪戀。若去掉這個“我”就行了。若是去掉這個“我”了,兒子是與我最有緣分的眾生,女兒是與我最有緣分的眾生,不是因為是我的孩子,而是因為都是眾生,你因此對這些有緣眾生戀戀不捨,這是好事,說明你有強烈的悲心,所以不捨他,捨不掉他。如果認為這是“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也是貪;若是因為他是與我最有緣分的眾生,是最需要我的眾生,因此去照顧他們、利益他們,這就是利益眾生,這是好事。
因為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所以他的死活與你有很大的關系,他的好壞與你有很大的關系,包括他的一舉一動對你的觸動都很大,這叫執著。若不是你的家人的時候,你就沒有這種概念了,他的死活、好壞都和你沒有關系。他是你的家人的時候,你把他執著為我的家人、我的愛人了,這叫貪戀。
愛著利養也是如此。你可以有利養,有利養沒有錯,但是不能有貪著、愛著,若不是“我”的,你可以用來方便、利益眾生。“這是我的,我要!”為此而不擇手段。“這是我的,誰也不能碰。”為此拼命賺錢去買房子、買車子。當房子還不屬於你的時候,沒有事,誰都可以進去,任由在裡面隨便蹦蹦跳跳,跟你沒有關系。但一旦認定“這是我的房子!”時,別人就不能隨便進了,也不能隨便蹦跳了,否則心裡就煩惱。“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要”“我的”……這都是貪愛、愛著。
“故當盡棄彼”:因此要斷除貪戀,要斷除愛著。怎麼斷?先要破除我執,放下自我。只有通過證悟無我的智慧,才可以破除我執,才可以放下自我。破除自我、放下我執的同時,貪戀、愛著就沒有了。樹根沒有了,樹枝和樹葉就長不出來。同樣,放下了自我,貪戀、愛著這些煩惱就都沒有了。
“隨智修觀行”:依智者們的教言去修,才可以捨棄貪戀、愛著。
智者們的教言是什麼?就是先破除我執,然後放下這些貪戀、愛著。但這些不是隨便想放下就能放下的,想改掉就能改掉的,想實現就能實現的。現在很多人都說得很輕松:“我是要放下,但有的時候放不下。”你要放下,很難啊!但是你有想放下的心也行。放不下是肯定的。你別總說放不下,然後就放棄不管了。如果放不下,你要想辦法啊,通過修煉你就能放下了;要不然,你肯定放不下,哪有那麼容易啊?
有時候你們這些居士想的也太簡單了:“我現在要學佛了,是不是都要放下?”然後,就什麼都不管了。說放下就能放下嗎?不可能的。有的人學佛很多年了,心裡很懊惱:“哎喲,放不下,怎麼辦啊?”發現了是好事。怎麼辦?想盡一切辦法放下。怎麼能放下?去修煉,消業積福,證悟空性、無我的真理,這樣就能放下了。
對這句偈頌也有這樣解釋的:要斷除煩惱的智者,一定要拋棄這些貪愛,拋棄對親友的貪戀、對利養的愛著。具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人叫智者。作為智者,他有證悟無我的智慧,也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有這些智慧就可以破除我執了,也就生不起貪戀、愛著了。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只有寂止和勝觀雙運,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若只有寂止沒有勝觀不行,只有勝觀沒有寂止也不行。所以,既要有勝觀,也要有寂止。先有寂止,然後修勝觀,這是定中修慧;先有勝觀,再有寂止,這是慧中修定。寂止和勝觀必須要雙運,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
每個人的根基、意樂不同,有的人雖然沒有真正的禅定功夫,但是當下聽得很明白,然後通過一些竅訣突然明白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說見到了自性,但是僅這樣沒有用,還是要安住。這是慧中修定。先有智慧了,然後心要在這個認識當中安住,心要定下來,安住、安住,最後,當心在那樣的一個認識當中、覺性當中不動搖的時候,你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之前,明白是明白了,也得到點心性的消息,也可以說是見性了,但是沒有用,還是要安住。
接大圓滿正行竅訣的時候,有的人通過上師的竅訣,當時就了解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說認知了心的本面,這個時候上師會特意要求他閉關七天。因為他的禅定功夫還沒有到位,這樣的狀態容易失去,所以必須要閉關至少七天,串習一下,等狀態稍微穩定了,就能隨時隨地安住了。這是一些利根者慧中修定的情況。他們先通過竅訣見性,從中安住,通過七天晝夜不停連續地修煉,刻苦、努力地修煉,這種狀態就能穩定下來,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安住。
一般情況下是定中生慧。他有禅定的功夫了,到時候真正現量見到諸法的究竟實相了,會很穩定的,很容易就能保持這種狀態。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顯宗裡強調的大多都是這樣的。
密宗裡,尤其是大圓滿法裡有慧中修定的,禅宗也是這樣的。顯宗裡也不是沒有慧中修定,但這是很少、極特殊的情況。
無論是先修定後生慧,還是先生慧後修定,歸根結底,寂止和勝觀都是要雙運的,雙運才能息滅一切煩惱,否則不可能息滅煩惱。
若是只有勝觀,沒有寂止的話,如果你能繼續保持這種狀態,也許是見性;如果你不能繼續這樣安住,就容易失去,這樣不是真正見性,都是有辯論,有說法的。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寂止和勝觀雙運,智慧和禅定雙運,雙運就是一體,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定,沒有慧,還是屬於世間,息滅不了煩惱,這樣就會造業,會在六道中輪回。世間的四禅八定都是這樣的,色界、無色界的那些眾生都是有禅定功夫的,都是有境界的,但都是屬於世間的。他們從那種狀態當中出來了以後,還要輪回,還會墮落。
想成就這種入定的狀態,一念不生,也很難做到。什麼念頭也沒有的那種狀態叫無想禅。雖然入定了,達到了那種無想禅定的狀態,沒有粗大的念頭,但這種狀態什麼也不是。還有一些有四禅八定,這和無想禅還不一樣,他們都是有狀態的,都是有覺受的,但還是屬於世間的境界。若是要達到出世間的境界,必須要有勝觀。
寂止指什麼?指四禅八定、無想禅。勝觀指什麼?指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如果沒有勝觀的攝持,都屬於世間的;若是和勝觀雙運,有勝觀的攝持,和勝觀一體,就是出世間的。
智慧只有兩種:一個是無我的智慧,一個是空性的智慧。無我有人無我和法無我。
“無我”有不同的解釋。有時候指人無我和法無我,這和雙運的大空性沒有差別;有時候指人無我,這和雙運的大空性有差別。比如說要獲得聲聞和圓覺的果位,有了人無我的智慧,就可以了。若要獲得菩薩的果位,尤其是獲得佛的果位,必須要破人我和法我,要有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雖然這時也要破“我”,但是這個“我”是“人我”和“法我”,和大空性是一個意思。
“空性”有單空和雙運的大空性。單空只能破除有邊,放下有邊,但是無法破除無邊、有無邊和非有非無邊,所以是暫時的,不究竟的。大空性是遠離四邊八戲,不墮落任何一邊,才有真正中觀的含義。
現在有很多修禅宗、修大圓滿法的人通過打坐然後安住、入定,雖然也有進入狀態的,但都沒有用,從定中出來了以後還是凡夫,煩惱依舊,習氣依舊。若是有真正的禅宗境界、真正的大圓滿境界,從定中出來的時候,應該煩惱減少了,甚至沒有了;習氣也減少了,甚至沒有了,相續應該越來越清淨了。如果從定中出來的時候,還和以前一模一樣,甚至煩惱更多,習氣更重了,這就是修偏了。
“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也可以先求寂止,然後通過寂止生智慧。只有先斷除對世間的貪欲,放下對世間的貪著,才可以有寂止;有寂止就能產生勝觀的境界,這樣才可以擺脫輪回,才可以獲得究竟的果位。
在座的各位要知道,解脫、成佛不是隨隨便便的,真的很難啊!但是說難也難,說快也快。尤其我們現在遇到了大圓滿法,若是自己有信心的話,雖然現在還是凡夫,可能一瞬間就變成人天的供養處,可以成為圓滿的佛陀;雖然現在還在六道裡輪回,但是也許一瞬間就能獲得解脫,在這樣一個圓滿的清淨剎土,也就是佛的壇城裡,跟佛菩薩平起平坐,享有大自在的境界。大家要有信心,否則就難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