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內心當中有很粗重的妄想執著,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往諸法實相踏出第一步呢?要修「四尋思」。這個「尋思」就是對事物的推求觀察,一種正確的推求觀察。我們對於萬事萬物,應該怎麼去觀察呢?
佛菩薩告訴我們,要從四個角度觀察:
第一個是「名」,名尋思。「名尋思」就是每一個法,它一定有它的一個名稱。比如說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張椅子。
我們首先知道一切法的安立,它一定先有一個名言,名字言說是它的一個假名。
第二個是「義尋思」:前面的「名尋思」是能诠,這「義」是所诠。我們想到這張桌子的名言,就知道它有什麼樣的作用;想到椅子,就知道椅子的作用。這個「義」就是它的義相,它所诠釋的一個功能。
第三個是有它的「自性尋思」跟「差別尋思」,每一法有它的自知體性,也有不同於其它的差別體性。這就是「名尋思、義尋思」、還有「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
從這四個法當中,就構成了宇宙萬物的體性跟差別。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今天內心產生一個想法:這個花很漂亮。那這個「花」是一個名言,表示這不是張桌子,是花。它怎麼樣呢?它是很漂亮的,不是丑陋的。這個法的成立,有它的名、義、自性、差別。就是你一定是先有花,花跟很多的名言串連起來,它是跟漂亮串連的,由這樣的一個名言,帶動了義相,帶動了它的一個體性,帶動它的差別。
這是說明:所有萬物的生起,都是從名言開始。這個名言,可能我們初學者不是很了解,名言就是一個心靈的聯想。你看到這個花,你聯想到它很漂亮,這個時候它的體性就被你決定了,它是一個漂亮的體性。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有飲食、有衣服、有房子、吃穿住的日常日用品。
有些人他對飲食,產生很多美好的聯想,說:這個世間上,穿衣服怎麼穿都沒關系,吃東西最實在,吃到肚子最實在。他對飲食產生這樣的聯想,這個人的生命自體跟差別,他的福報可能都是表現在飲食當中,他往飲食方面的造業會特別強烈,因為他剛開始產生這樣的聯想、這樣的名言,就會產生這樣的知見,就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就會有這樣的命運產生。有些人說:诶,這個飲食吃到肚子,一下子就沒有了;衣服穿在外表,可以給人一個永久的印象,這個是比較持久的。你認為衣服是持久的聯想,那你的生命當中,一定會擁有很多的衣服。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自性跟差別呢?因為你產生這樣名言的聯想。
所以這四種尋思就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生起,都是我們凡夫最初的一念的聯想,然後去造作,這個生命才會出現。並不是一切法有它真實的體性,不是的,都是我們先動一個念頭的聯想,然後從聯想當中,名言產生義相,產生我們自己的見解,這個義相就是見解,由見解帶動你想要去追求、或者你要去否定它的行為,最後決定你命運的變化,這個就是四尋思,這個就有助於我們去了解生命是怎麼生起的。
這個「四如實遍智」跟「四尋思」的內涵,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淺深的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觀察生命的生起跟變化,這個時候叫「四尋思」;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對這四個法的生起,產生堅定不移的理解、產生勝解,這個時候叫「四如實遍智」:就是「如實智」是堅固的理解,「四尋思」的理解是猶豫不決的。所以它的情況也是「名」,名言;「事」,這個「事」就是前面的義相;產生了「自性假立」的「如實遍智」,「差別假立」的「如實遍智」。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從這四個法當中,應該怎麼觀察呢?「如是皆同不可得故」,這句話就是在說明什麼叫作「遍計本空」。
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是從外表的因緣上否定,它是從根源上去追求。這個法是怎麼產生的?這個法的產生──其實我們的命運,就是我們最初的聯想,心中不同念頭的妄動。因為每一個人他活動的方向不同、處所不同,所以就創造了不同的命運。
我們前面說過,生命的起源,最初就是一個名言,就是一個思想,你有很多不同的聯想,才會有不同的行為跟果報。
比如說,怎麼知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呢?
比如說,今天一貫道的弟子們,去作了一個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造好了以後,他的業保存在他的阿賴耶識當中。佛弟子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我們也造了一個善業保存在我們心中。
假設他們二個人造的是同樣一個善業,但是他們二個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結果都是成就一個善業,因為他們二個在造這個善業的過程當中,他們產生不同的聯想。
一個佛弟子,為了要成就往生極樂世界,他為了產生極樂世界的聯想,而去造布施、持戒的業力,這個業力會在臨終的時候,產生往生淨土的力量。
外道們修習善業,是為了要成就到上帝的天國,他產生這樣的聯想,這個時候善業的力量,是趨向天國的。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是受著我們心中聯想的名言、概念在支配,這個就是為什麼生命會不斷的相續,一個生命死亡又接一個生命,一個生命死亡又接一個生命,因為我們心中的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就是生死業力的根源。我們總是認為:你為什麼會來投胎呢?因為有業力。其實,這句話只講到一半,沒有講到重點。只有業力是不能投胎的,一定要有心中的聯想、思想。你看阿羅漢,阿羅漢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的業力都沒有受果報,都還沒有消完;但是阿羅漢可以無生,因為他心中的妄想全部被他破壞掉了,他沒有任何的聯想,他心中安住在空、無相、無願,他對三界沒有任何的聯想,所以他的業力完全不能活動,他的業種子不能活動。沒有這個聯想去刺激這個種子,這個種子不能得果報。就是說這個種子你不去灌溉,它不能開花結果。
所以,這個「四尋思」主要是告訴你:生命是你的聯想產生的,它不是真實的。所以,「如是皆同不可得故」,其實都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的,離開了一念心,哪有這些生命的現象呢?所以這個空正見,就是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你不要向外去攀緣;你回光返照,其實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過去產生很多很多的聯想,所以才有今生的相貌。如果我們改造心中的聯想,這個生命就會有變化,所以說「如是皆同不可得故」。這個地方是把大乘破遍計執的觀法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