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7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寂止和勝觀雙運才可以息滅一切煩惱。勝觀主要是通過寂止產生,也可以說智慧主要是通過禅定產生。若要修禅定,身要遠離愦鬧,心要遠離貪欲。主要是心,若是沒有遠離貪欲,對世間還有貪愛,心就很難靜下來,根本不可能入定。

  子二(所貪對境之過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為所依;二、如何相應時機而交往。

  丑一(耽著凡夫非為所依)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寅一、略說:

  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

  行為同凡愚,必墮三惡趣,

  若入非聖境,何需近凡愚?

  “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我們的親朋好友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他們本身也是無常的,隨時都會離開;和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是無常的,隨時都會變。今天的親人也許到明天就變成了仇人。“真常”指的是究竟的解脫,也就是涅槃;“法”指正法。我們通過正法,通過修行,可以獲得永恆的解脫,可以獲得究竟的涅槃。但是,如果你貪愛這些親友,跟他們親密接觸,跟著他們一起去造業,這樣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容易毀壞真常,也容易失去正法。

  當你還沒有超越世間時,影響不了這些凡夫,而反過來會被這些凡夫影響,會受到這樣的損害。一個發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把握自己,然後再去幫助別人。如果你把握不了自己,就容易失去佛法,失去解脫的機會。為什麼把握不了自己呢?因為你還沒有放下貪愛,你的內心是隨著外境動的,這樣還是很難把握自己。因此,我們是要發菩提心,但是要有出離心做基礎。若是沒有出離心,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愛、貪戀,你不可能不受外在的影響,這樣你去親密接觸親友、凡夫,不但影響不了他們,反而會受他們的影響;不但感染不了他們,反而會受他們的感染。

  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自己根本就沒有利益眾生的能力,還去弘法利生。這樣,在表面上看似在利益眾生,但實際上是害己害他。所以,利益眾生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要能保護自己,能放下世間,超越世間。如果你心裡能放下,內心能超越,這些世間法就影響不了你,也無法控制你,這樣你就可以去影響世間的眾生,就能利益他們。我們經常講,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心如如不動的時候,這些外境會隨著你的心動,這叫大自在。

  所以,出離心很重要,此處講的也是出離心。出離心不是要我們離開世間,更不是要我們放棄世間,而是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愛,對世間沒有貪愛,不留戀世間。先有出離心,在這個基礎上發菩提心(利他心),這樣才可以真正利益眾生。菩提心有勝義谛的菩提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就是剛才講的利他心。當你能真正放下世間的福報、超越世間的時候,你所發的利他心才是無偽的,才是真實的。之前,你發菩提心要利益眾生,這個心不是真實的,因為你還有貪欲,還有私心。所謂“私心雜念”,雜念指的就是這個貪欲。如果你對世間還有貪欲心,這個私心是斷不了的;若是有私心,這個利他心就不是真正的利他心。

  很多人都沒有明白什麼是出離心。一說出離心,就覺得要離開世間、拋棄一切。其實,並非如此,斷除對世間的貪著就是出離心。在此處也讓你了解、明白這個真相,即你所貪愛、執著的親朋好友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都是不值得留戀的。只有明白了真相以後,你才能放下。當你不明白真相的時候,你是不可能放下的。你明白了真相以後,心量才能打開,心態才能平靜,這叫放下。

  放下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覺悟。我們不明真相而顛倒,這就是沒有放下的心態。若是這樣,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保護自己。若是去貪愛親友,貪愛世間法,就像現在很多人一樣,雖然也想解脫,也想精進修行,但就是精進不起來,這樣無法解脫。

  雖然我們學佛修行很多年了,但是煩惱依舊,習氣依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沒有精進修行。為什麼不能精進修行呢?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斷除對世間、對親友的貪欲,受他們的影響,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我們已經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若是靠這個人身精進修行,今生就可以獲得解脫。我們可以再也不煩惱,再也不痛苦,獲得自在、解脫的境界。但是,現在因為我們不精進,就無法解脫。

  “行為同凡愚,必墮三惡趣”:“凡愚”指是凡夫俗子。你的行為就跟凡夫俗子一樣了,就必定墮落三惡道,遭受三惡道的痛苦;你還要繼續六道輪回,遭受輪回的痛苦。

  我們現在學佛,不能跟凡夫學,因為凡夫和佛二者的思想和行為是不同的,是兩個境界。所謂“此岸”與“彼岸”,不是指兩個地方,而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此岸指輪回,這是凡夫的境界;彼岸指的是涅槃,那是佛的境界。所以,如果你想學佛,就不能跟凡夫學,你的思想、行為都是要改變的,要跟佛的思想、行為一致,不能跟這些凡夫俗子的思想、行為一樣。若是你的思想、行為跟這些凡夫俗子一樣,一定會墮落三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我們現在向聖者學,“聖者”指佛菩薩,我們就要像佛菩薩那樣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如果我們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就能獲得解脫,就能圓滿;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不去利益眾生的話,就無法解脫,無法圓滿,也不會有解脫的時候。

  什麼叫解脫?就是不煩惱,不痛苦,永遠地解脫煩惱,解脫痛苦。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很快樂,有時候也覺得很幸福,這是不是真正的解脫?不是。當我們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的時候,心裡就覺得很快樂;家裡暫時沒有什麼煩惱的事時,就覺得很幸福。這些其實都是暫時的,現在暫時沒有事兒似的,但很快就會有事兒了;現在暫時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會失望的。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你必須要面對無常。所以,這些暫時的快樂都是痛苦,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有解脫了,才是永恆的不煩惱、不痛苦。那時,雖然一樣有病,但沒有病苦;雖然一樣有死,但沒有死苦。

  我們的肉身就像機器,若用得時間長了,也有破舊或者壞損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解脫了,心裡就可以既不煩惱,也不痛苦。現在我們若去想這一點,可能想不到,也理解不了,這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是凡夫,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如果你真正超越了,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就能做到。

  你的身體生病了,若是你不去執著,你的靈魂是不會生病的;若是你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靈魂是不會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會知道:你的靈魂像游客,你的肉體像旅店。肉體死亡了,就如同游客換一個旅店居住。這樣你就不會痛苦,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時候,雖然你一樣在世間,一樣跟這些人在一起,但是那個時候你不會受這些世間法的影響,你的內心裡不會有煩惱,任何時候都不會有煩惱,這叫解脫。所以我們的心靈是要超越的。

  若是你跟這些凡夫俗子一樣,你的思想、行為都受他們的影響,自己沒法改變自己,那你將來必定墮落三惡趣,遭受三惡趣的痛苦,你還要繼續六道輪回,遭受輪回的痛苦。

  “令入非聖境,何需近凡愚”:“聖境”指佛菩薩的境界。此處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你達到了佛菩薩的境界,你就可以影響這些凡夫眾生。也可以解釋為:如果你能依聖者的教言,就可以引導這些眾生,這樣跟他們在一起親密接觸也可以。如果自己有這個能力,不僅能把握自己,還能去幫助和利益這些眾生,這樣你跟他們接觸可以;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自己還沒有放下世間,和這些凡夫俗子親密接觸,跟他們一起造業,有什麼用呢?這樣會毀壞自己,最終得不到究竟的解脫。對一個修行人、一個智者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損失和傷害。所以,這樣做沒有什麼意義。

  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不能離開世俗,也不能不接觸這些凡夫,但是自己首先要斷除貪愛,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內心,把握自己的相續,然後再以佛的教言引導他們、影響他們,這樣是可以的。

  寅二(廣說)分二:一、我於彼無利;二、彼於我無利。

  卯一、我於彼無利:

  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難取悅。

  “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我們非常貪愛和留戀這些親友,但這些親友也許會頃刻間反目成仇,隨時會變成仇人,今天的親人或許就是明天的仇人。凡夫都是這樣的,尤其現在更是這樣,不會因為什麼特別的理由,一瞬間就會成為很親密的朋友,然後頃刻間也會反目成仇,密友隨時會變成仇人,今天的親人或許會成為明天的仇人。

  “喜處亦生嗔,凡夫難取悅”:對這些親友,即使你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高興、哄他們開心,這樣去付出和利益他們,但是有一天也許因為一句話或一件小事,他們就會嗔怒,變成仇人,甚至反過來傷害你。所以,讓凡夫高興,哄凡夫開心,是非常難的。凡夫就是這樣的本性。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要跟這些凡夫接觸,這個時候心裡要有數:“我去利益他,也許他反過來就會傷害我。”這個時候你要明白,這就是凡夫的本性,所以也沒有什麼。發菩提心、真正去利益眾生是很難的一件事,但若是你明白了這個真相,你了解了凡夫的本性,也就沒有什麼了。即使他變化無常、恩將仇報,都是他的本性。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灰心,都不能捨棄眾生。所謂的親友都是無常的,現在是親人,也許一會兒就變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一起過日子,到了明天又變成仇人了。你明白了這個真相,把一切都當作一種正常的現象,這也叫放下。

  他高興,還是不高興,他開心,還是不開心,他願意理你,還是不願意理你,他對你好,還是對你不好,你都看成是一種正常現象。很正常的,本來就是無常的。這樣,任何時候你都能保持內心平靜,心裡不動搖,這也叫放下。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你對他宣說有利的正法,勸他好好信佛,勸他好好行持善法。這都是為了他,這樣也是真正地利益他,但是他不理解,不明白,還對你生嗔恨心,甚至再也不理你,有的還反過來傷害你。他非但不接受,反而令你離開有利的正法,還說信佛是迷信,說你這樣是走火入魔等等。

  他根本不了解佛法,是他自己迷信,不是佛法迷信。現在很多人,包括學佛人都是迷信,但佛法本身不是迷信。佛法裡講的信心是從明理中產生的,你真正明白真相的時候才有信心;你不明白真相、佛理的時候,不會有真正的信心。所以,佛法也叫明信,即明明白白地信;佛法也叫智信,即有智慧地信。但若是你執著佛法,執著世間法,這叫走火入魔,是你自己走火入魔了。佛不讓你走火入魔,不讓你執著,讓你放下心態。

  有人勸你學佛,這有什麼可生氣的,有什麼不接受的?勸你學佛是讓你開智慧,難道有智慧不好嗎?你之所以會煩惱痛苦,都是沒有智慧造成的。若是有智慧,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煩惱和痛苦。若是你有智慧,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什麼條件,都不會煩惱和痛苦。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和一個百萬富翁,二者在身份上、條件上有很大的差別。但若是有智慧,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都一樣會開心、快樂;若是沒有智慧,沒有佛法,二者都一樣會煩惱、痛苦,只不過是煩惱的方式不同而已。若是有智慧,都是快樂的,都是不煩惱的,這就是解脫。解脫和物質沒有關系,解脫和身份沒有關系。若是你沒有智慧,物質再豐富也沒有用,一樣煩惱,一樣痛苦。若是你有智慧,即使物質再缺乏,甚至一無所有,也一樣會快樂。這裡面有很深的含義,佛法裡講的,真正的解脫就是這種狀態。你明白嗎?

  我們現在就是講究身份,追求物質,但是這些和解脫沒有關系,即使你有再高的身份、再多的財富也沒有用,一樣是煩惱,一樣是痛苦。那麼,學佛修行是不是不能有錢財?是不是不能有權力、地位啊?也不是。若是你有佛法、有智慧,這些錢財、權力等有也行,沒有也行;有也快樂、幸福,沒有也快樂、幸福。若是你沒有佛法,沒有智慧,無論是有這些,還是沒有這些,都一樣會煩惱、痛苦。大家真的要明白什麼叫佛法。你明白了諸法的實相真理,這叫智慧,這樣你就不會煩惱,不會痛苦。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他阻礙你學佛修行,勸你放棄佛法、放棄修行。如果你不能對他言聽計從,他就會怒氣沖沖,並因此會墮落惡趣。這都是凡夫的本性啊,凡夫俗子都是這樣的。

  那麼,作為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應該怎麼辦?當眾生實在剛強難化、無法利益的時候,暫時離開,暫時放一放。這是不是放棄眾生、捨棄眾生,或者傷害眾生啊?不是。對這樣的眾生我們要默默地發願,跟他們結善緣,將來一定能度化他們。主要是跟眾生接上了善緣,給眾生種上了善根,他們就跑不掉了,就像上鉤的魚一樣,早晚都會撈上來。慢慢來,別著急,每個人的福報不同,根基不同,有的來得快,有的來得慢,有的可能機緣還沒有到,有的機緣已經到了。也許是一些因緣還沒有到,所以他現在不信,甚至誹謗佛法;若有一天因緣到了,也許他比我們還精進,比我們還有成就,這都是不好說的。

  卯二:彼於我無利: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復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妒高競相等,傲卑贊復驕”:這些凡夫俗子就是這樣的,對比自己高的人就會嫉妒心大發。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對比自己強、比自己有功德的人,會產生嫉妒心。

  當我們在世間有一些成就的時候,肯定會遭到身邊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誹謗,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都是凡夫嘛,現在講的都是凡夫的本性,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怎麼嫉妒我呢?”“怎麼誹謗我呢?”“怎麼傷害我呢?”“怎麼來毀壞我的利益呢?”其實,這都很正常,因為他們是凡夫。只要自己不為這些動心,不要因此而煩惱,不去跟他們一般見識就可以了。凡夫就是這樣的,他肯定會嫉妒你的。有人嫉妒你,有人誹謗你,也說明你有一些成就,有一些提高,這樣更應該對自己生起自信,內心要自信啊!

  這些凡夫對與自己的能力、條件等各方面差不多、平起平坐的人,就開始競爭,開始對立。

  這些凡夫遇到比自己差的人,就傲慢得不得了,看不起他們、輕視他們。

  若有人看不起你、輕視你,這也是正常的,凡夫都是這樣的。這個時候你不應該生氣,不應該嗔恨,應該忏悔,還是自己福報不夠,還是自己的緣分沒有那麼好,所以應該忏悔,應該更努力。不嗔恨他,不造惡業,這叫保護自己;然後忏悔自己福報不夠、沒有功德,好好修福報。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雖然你現在沒有福報,但是可以修啊!雖然你現在沒有功德,你可以學啊!在那兒生氣、跟他造業,有什麼用?若是這樣,你跟他一樣是凡夫。他看你也是一個凡夫,也是這樣一個小心眼的人,他就更看不起你了,你就更得不到對方的尊重了。反之,若是這時你很穩重、自重,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對方自然就會恭敬你了。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凡夫都是這樣的,一聽到逆耳之語,一聽到別人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就不高興了。尤其是不能跟這些凡夫說實話,否則他肯定會生氣的,肯定會生嗔恨心的。與凡夫交往,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能得到快樂麼?

  你所接觸的人無外乎是這幾種情況:對方或者比自己高,或者跟自己平等,或者比自己低。凡夫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都是俱全的,或者他會嫉妒你,或者他就跟你競爭、攀比,或者他就看不起你,肯定逃不出這幾種情況。

  一個凡夫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有什麼可值得貪愛的?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斷除這種貪愛、貪欲。我們可以以慈悲心接觸他們,以慈悲心利益他們。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你跟這些親友等凡夫接觸、相處,必定會產生自贊毀他的過患。不僅僅他們有這樣的過患,我們都是這樣的。這裡的“他們”指的是凡夫,凡夫分普通凡夫和修行凡夫。凡夫裡也有特別有修行的,他可能正在改正或正在對治這些煩惱,所以他們偶爾犯一些這樣的錯誤也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普通凡夫,就會處處犯這樣的錯誤,會經常犯這個錯誤。

  普通凡夫都會誹謗他人、贊歎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過患。若是你想做一個智者、聖者,就應該贊歎別人,說自己的過患。要看就看自己的過患、說自己的過患;要說就說對方的優點,看對方的功德。如果你看自己的缺點,就能改正缺點,你就好了;如果你看對方的功德,就能學到這些功德和優點,這叫進步。

  凡夫只看自己的功德和優點,所以就喜歡贊歎自己,越贊歎自己就越傲慢。凡夫就愛看對方的缺點和對方的過患,所以就愛說對方的壞話,甚至誹謗對方,這種人不會有進步,不會有成就的。所以,如果你想學佛,想改變自己,就要看自己的缺點和過患、對方的功德和優點,改變自己的缺點,學習對方的功德。

  為什麼一家人總是和不來?凡夫和凡夫在一起嘛,都是只看自己的優點,只看對方的缺點;都是只說自己的功德,只說對方的過患。這樣能和睦相處嗎?能幸福嗎?不會的。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凡夫貪愛輪回,在一起就喜歡說閒言碎語,就愛說世間的瑣事,就愛說自己家裡的這些事情,這都是不善業。你們自己看看,相互遇到了,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聊了些什麼?你們聊的都是這些世間的瑣事、自己家裡的事等,這叫閒言碎語,這是虛度光陰!

  我們的思想也是這樣的,就想沒有用的,這就是妄想;想不該想的,這叫邪念、邪見。真的,自己觀察一下,我們始終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起心動念,但是所想的基本上都是沒有用的,都是不該想的。

  現在佛讓我們斷除邪見、放下妄念。不要想不該想的,不要想沒有用的。想該想的,想有用的,這叫正知正念。不是不能有思想,不是不能有念頭,只是不要有分別,不要打妄想。我們現在都是這種邪念,都是妄想,這不是真心,這是假的。當你不打妄想、不分別的時候,真心就流露出來了,這才是真正的本面、本來的面貌。否則,都是不善事,是在造惡業。

  寅三、攝義: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應遠凡愚。

  交往親友等他眾,只能白白地毀壞自己而已。若是你沒有正確的發心,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態,你與這些親友交往,跟這些凡夫接觸,就是傷害自己。

  也許有人說:“毀壞我沒有事,我這個人不怕傷害。只要我能利益他們、幫助他們就行。”你有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是你連自己都不能把握,怎麼能利益他們呢?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有這樣的思想和精神:“我下地獄就下地獄,我受到傷害就受到傷害,只要能利益他們,能度化他們就可以了!”對於一個發菩提心的佛子,應該有這種精神,但實際不可能有這樣的人,不可能有這樣的事。

  先把握自己,再去幫助他人;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這些是有次第的,之前是利益不了他們的。如果這個時候我利益不了他們,他們也利益不了我時,就應該先遠離。所謂“遠離”,主要是在心裡放下,這是最好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世間跟這些親友接觸。我們很多人在世間都有家人朋友,怎麼辦?自己先好好修習佛法,讓自己具有智慧。若是有智慧了,就能把握適度。跟這些人接觸、交往的時候,要把握適度。夫妻之間、父母、兒女之間也都要適度。如果你把握適度了,就能利己利他,否則就是害己害他。那麼,怎樣把握這個度?就是靠智慧,別的都沒有用。智慧是什麼?就是佛法。只要學修佛法了,就能產生智慧;只要有智慧,就能把握適度;只有把握適度,才可以自利利他。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有的人被討厭,甚至被傷害,這是怎樣導致的
下一篇:初學佛者一定要認真閱讀此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