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為什麼叫大雄呢?是因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陰魔,又雲五眾魔,新譯雲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雲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寶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法像。具體供奉哪一尊佛,有不同的情形,茲略述如下:
(1)供奉釋迦牟尼佛:有各種不同的姿勢,主要有兩種,其一為成道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結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觸地印。其二為說法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結說法印。另有一種立像,稱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於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
(2)供奉三身佛:系根據大乘教理而塑。當中一尊為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即盧捨那佛;右尊為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3)供奉三世佛: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稱三寶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左尊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右手持藥丸;右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台,表示接引眾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薩立像或坐像;釋迦牟尼佛旁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旁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東邊為過去的迦葉佛;西邊為未來的彌勒佛。
(4)供奉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別闡釋佛的意義。正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尊為南方寶生佛,表佛德;第二尊為東方阿闼佛,表覺性。右手第一尊為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
北京廣化寺的五佛寶殿正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東西北方供奉的是五佛,即五尊佛。又作五智佛、五智如來、五禅定佛。有金剛界與胎藏界之別。
金剛界五佛,即毗廬遮那佛、阿闼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居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之五解脫輪。其中,毗盧遮那佛位於中央,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來位於東方,身呈黃金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下垂觸地;寶生如來位於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置於臍部,右手向外結施願印;阿彌陀如來位於西方,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來位於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當臍,右手舒五指當胸。
胎藏界五佛,謂大日如來、寶幢如來、開敷華王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即胎藏曼荼羅中台八葉中之五佛。其中,大日如來位於中央,身呈黃金色,住法界定印;寶幢如來位於東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作觸地印;開敷華王如來位於南方,身呈黃金色,住離垢三昧;無量壽如來位於西方,身亦呈黃金色,住彌陀定印;天鼓雷音如來位於北方,身呈赤金色,為入定之相。
金剛界為果曼荼羅,表智;胎藏界為因曼荼羅,表理,故五佛之種子與色相等雖不同,其體則無異。然此二義原系兩部之宗義,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廣化寺五佛寶殿內的匾額是“金胎不二”,這有很深的含義,大家以後可以深入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