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修行人曾經這樣評價現代文明,他說:“現代文明從本質上來講,是建立在貪嗔癡的基礎之上,以貪嗔癡為動力,為貪嗔癡服務的。”這一斷言,雖有些過火,卻不無道理。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物質雖是不可缺少的,但最亟需的還是良心。這裡所說的良心,就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覺,是人類的一種歸屬感和同情感,它指向人類整體的共同進步、幸福和自由。
現代社會的諸多弊病,如社會風氣越來越污濁,道德水平越來越低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摩擦愈來愈頻繁,吸毒、搶劫、嫖娼、詐騙、凶殺、家庭破裂等現象愈來愈普遍等等,這些都與人類的良心的日漸萎縮有關。良心是人性的基礎,沒有了良心,人性便隱沒,人類的劣根性便暴露無遺。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任何迷信單一依靠科技文明就能給人類帶來最大幸福和自由的人們,將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觀點:在沒有以“良心”來規范人類行為的情況下,科技的高速發展,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科技文明既可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關鍵在於擁有它的人是不是同時也有良心。現在的情形是:人們在大量地擁有高科技文明的同時,良心卻在一天天地萎縮。於是便出現目前這樣一種令人擔憂的局面:科學經濟愈發展,人心愈冷酷,世界愈不安……
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首先弄清導致人類良心萎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毋庸置疑,在人類良心萎縮的過程中,花花綠綠的現代文明確實起到了強大的腐蝕作用。但這並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恐怕是我們的道德體系本身有問題。應當承認,我們的道德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因為科技商業文明的沖擊,顯得有些根底不足和維系無力。這突出地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沒有能夠給予道德良心真正充足的、經得起科學沖擊的理由。對於“人們為什麼必須講道德良心”的問題,人們或者從抽象的“人性理念”、“絕對精神”等角度尋找理由,或者是從現實的階級利益關系中尋求根據。無論哪一種,所給出的回答都不能真正讓人死心塌地地、毫不懷疑地信受。因為它們所給予的道德根據,要麼失之於純粹的形而上學假設,無法實證;要麼失之於無法保證道德良心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它們無一例外地將個體性與社會性、現實性與超越性、此岸與彼岸、有限與無限、信仰與實證、短暫與永恆對立起來,所以它們為道德良心所尋找的基礎,也必然是落入兩邊、顧此失彼的。
二是沒有能夠聯系個體的自由解脫與當下受用,由此而為人們提供一套完整的修養良心的方法。良心決不是一種天然的心理品質,它需要人們長時間有意識地培養和開發。多數的道德學說滿足於以空洞的說教教人去按良心為人處世,但如何去開發良心則談得很少。換句話說,只強調良心的用,忽視了對良心之體的把握。明體才能達用,體之不明,用何由出?尤其是對現代人來說,不去有意識地培養、開發自己的良心,要真正做到順應良心是很難的。因此,要重振人類的良心,必須加強良心的修養。現代人良心日漸萎縮,就是因為人們沒有去自覺地修養。
值得慶幸的是,佛教在這兩個方面恰恰顯示出一般社會學所無法比擬的超常的智慧和優勢。在人們普遍懷疑心重、信仰淡漠、崇尚實證、迷信科學的今天,真正堪當人類良心之保證的,當之無愧要首推佛教。愛因斯坦就曾經這樣講過:“完美的宗教應當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執的信條及主從觀念,基於物質與精神的經驗而混為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夠完全符合這樣的條件。”他還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有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R h(pK *
為什麼說佛教信仰堪當人類良心的保證呢?因為,佛教的創始人——佛陀以他高尚的人格、圓滿的智慧、無限的慈悲以及究竟的實證,為我們揭示了——
1. 順應良心的充足理由——因緣果報;
2. 培養良心的修行方法——三學增上,悲智雙運;
3. 合乎良心的行為准則——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八正道等。
佛教就是依這三個方面來為人類的良心提供基礎和保證的。它不怕懷疑,因為它可以實證;它不怕摧毀,因為它是真理;它不怕人們不信受,因為它客觀上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真正幸福和自由。
下面,我想就其中的兩個方面略作展開。
一、“因果”可以賦予良心之必要以充足的理由:
厭苦求樂是人的本性,離苦得樂是人的渴望;人類的一切追求,無不以厭苦求樂為起點,離苦得樂為終點。雖然如此,但並不是由此而產生的每一行為都能滿足人們離苦得樂的願望。事實上,人類的許多行為,不僅不能離苦得樂,反而於苦越陷越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於人類對產生苦樂的原因並不真正明了。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苦樂並非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人們自己過去的行為決定的。現在所受,乃過去所作而引起的;未來所受,乃現在所作而引起的。過去作,現在受;現在作,未來受。善行得樂果,惡行得苦果。善惡相應,自作自受,如影隨形,不可逃避、替代或轉嫁。生命就在這種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的無限循環中流轉著,這就是因緣果報。因果規律是宇宙間的根本大法,它是法爾如是,通於三世,非創造才有,亦非受外力的安排和主宰;它不是獨立於人的行為和心念之外的某種神秘力量,實際上,它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的一言一行中、起心動念中。
明白了因緣果報的道理,我們就會知道應當怎樣地去選擇自己的行為,以便順利地實現自己離苦得樂的願望。很顯然,根據因果規律,要離苦,必須拔去苦因,也就是要去掉自己的貪心、嗔心、癡心、慢心,遠離殺、盜、YIN、妄等惡業;要得樂,必須廣種善因,也就是要不斷地長養自己的慈心、悲心、喜心、捨心,守五戒、行十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換句話來說,要離苦,就必須遠離不道德的行為;要得樂,就必須時刻抱住良心不放。在這裡,利他即是自利,造福人類即是造福於自己,莊嚴國土即是莊嚴自身。這樣一來,道德良心不再是社會對個體單方面的希望,同時也是個體自身發自內心的需要。於是,借助因果規律,自與他、個體與社會、現實與超越、乃至有限與無限、當下與永恆、此岸與彼岸等二元對立,便得到徹底地融合。我們無需借助“絕對精神”、“抽象人性”等笨拙的方式,為道德良心尋找牽強的理由,而對自己發號施令了。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講良心不是由於社會的強迫,而是出自對自身生命的關懷和承擔。
二、修行可以保證良心充分增長 :
佛教對現時代普遍存在的“道德淪喪、良心萎縮”的社會現實之所以能夠起到淨化和祥和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它通過因緣果報規律的揭示,為人類需要良心道德提供了充足的理由,還表現在它的修行思想和方法能夠契合時代的機緣,易於為大眾所接受。
大家都知道,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即成為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者。這一崇高目的,決定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帶有自利利他的特點。佛教強調修行要把自度與度他、自覺與覺他、自利與利他、莊嚴國土與莊嚴自身、自受用與他受用圓融地統一起來,要求修行者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承擔責任和義務自覺地關懷大眾。這一修行理念不僅是廣大佛教徒的自覺選擇,同時也深受整個社會大眾的歡迎。因為,依佛法的修行原則去作,如守五戒、行十善、修四攝六度等,不僅個體能從中得到受用,如煩惱減少了,身心安穩了,智慧提高了,家庭和睦了,人際關系融洽了,辦事效率提高了,生命的解脫有保障了,等等;同時,整個社會也從中受益,如一心為公、為大眾著想的人多了,社會治安好了,人們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等等。
前面提到過,現代人普遍面臨著信仰危機,道德水平日益下降,貪心、嗔心、癡心、害心日益嚴重,自我中心觀念越來越強。大家一方面對這種狀況表示強烈的不滿和憂慮,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的不道德的言行加劇這種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提倡佛教的修行思想,對社會可以起到一種教化和感召作用,對個人可以起到一種規范和淨化的作用。因為,佛法的修行就是要我們去自覺地、勇敢地同自己無始以來養成的貪嗔癡等陰暗的心理作斗爭,要逆著自己的自私心、惱害心、嫉妒心、悭貪心等,去廣泛地作布施、愛語、利他等善行,從而讓自己的慈悲心、喜捨心、平等心不斷地增長。
人們總是幻想通過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來建設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在人類的良心尚沒有得到真正的保證之前,這種想法只能是一種幻想。其實,要創造一個祥和的社會,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社會大眾普遍地去依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正道之精神行事,這些原則才是人類真正永恆的福址。科學和經濟只有在這些原則的駕御下,才有可能為人類創造真正的幸福。這些原則,個人依之,必然福慧增長;家庭依之,必然家道恆昌;團體依之,必然蓬勃壯大;國家依之,必然國泰民安;世界依之,必然永久和平。捨此而外,還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人類良心不泯呢?還有什麼東西能夠保證人類永久安寧呢?
總之,我們的時代迫切需要道德良心,而佛教的智慧能幫助人們重新建立起道德信仰,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有條件被社會和個體廣泛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佛教信仰是人類良心的保證,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