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對待父母要勤心供養,不能夠有少許悖逆之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盂蘭盆經》五重玄義,我們繼續看明宗,剛才我們學習到蕅益大師論述孝,分為世間孝與出世孝。剛才講的世間孝分三種,一種是能尊親,二種是不辱親,三是能養親。世間孝,聖人只是用這種方便的教學來導引我們修出世孝,因為世間孝不能夠令父母出離三界,也不能夠讓自己真正成就出世聖人,所以即使是世間孝之極致的能尊親,他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世間聖人設教,大概也不乏佛菩薩示現,先讓我們眾生孝養自己父母,因為眾生都有情執,都有親疏的分別,所以聖人隨順眾生的情執,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如果人不能孝養自己的父母,更談不上去孝養一切眾生了。但是又不能只停留在孝養眼前父母,還要提升、還要擴展,這就是修出世孝。

  蕅益大師說,「出世孝復有二義,一直明孝道,二以慈成孝」,這兩個意思。首先講直明孝道,也有四種,「一盡心供養,二誘令修善,三勸令捨惡,四令證道果」。這四種屬於出世孝裡面的直明孝道,這是講就孝順父母而言,直截來談孝道,就有這四種。我們首先看第一種,「盡心供養者,如五分律雲,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也」。這是佛教導我們對父母要盡心供養。盡心就不能有私心,有一個「我」在,這就有私了,我們跟父母是一體的,所以供養父母是無我的。戒律上有規定,修行人必須孝養父母。

  蕅益大師對律宗研究極深,很多人也稱蕅益大師是律師,他是一生,可以說出家以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專攻戒律。他這裡引用《五分律》,這是對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裡頭的戒律。這裡面講到如果有人在一百年之中,這時間很長,右肩擔著父親,左肩擔著母親,這是盡心的去供養。而且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用世間最珍奇的寶物、最美好的衣食去供養父母,這是世間孝裡面講的能養,而且這個能養是用最恭敬的心態。右肩擔父,左肩擔母,這是比喻一種最恭敬的心態對父母奉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須臾,是時間很短暫,父母對我們的那種恩德盡管是須臾短暫的時間,我們要報起來,那是百年盡心供養都報不盡。為什麼?因為父母對兒女的那種愛心、那種真誠,那種無私無我、盡心盡力,這個程度遠超過兒女對父母。也就是說,兒女即使是能夠做到,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這種愛心還比不上父母對兒女那種愛心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所以父母須臾之恩超過兒女孝養父母百年。所以佛,從今以後聽諸比丘,聽就是准許,准許受了比丘戒的出家人對父母盡心竭力的供養,而且是盡形壽的供養。所以有些人錯誤的以為,出了家就不能夠去供養父母,這是錯誤的。佛在這裡,特別在戒律當中規定,應該對父母盡心盡壽供養,如果不供養得重罪,這是犯戒了。這個當然不僅是對出家人而言,對所有的人都適用。

  在佛經裡面有一本《雜寶藏經》,講到一個故事,是釋迦牟尼佛前生的一段因緣。他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久遠劫前,他還沒有成佛,那時候還是個凡夫,叫做慈童女,他是一個長者子。他的父親很早過世,家裡又比較貧寒,這個慈童女侍奉自己的母親極為孝順,每天都辛勤的勞作。他是割草、賣柴來維持生活,每天得到兩文錢,收入很微薄,可是他都用來奉養自己的母親。因為他辛勤的工作,逐漸收入也增加了,後來每天能夠供養自己母親四文錢,到後來增加到八文錢。因為他為人忠實,令人信賴,所以他賣柴大家都喜歡多給他一些,所以他的利潤就多起來了,後來每天能供養自己母親十六錢。

  結果有一次別人就告訴他說:「你很聰明,又經營有方,你為何不入海取寶?海裡面有寶物,你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常常入海取寶,這不是更加的富足嗎?」慈童女聽到這個話,就回來跟他的母親講,就問他母親說:「我父親在世的時候做什麼事,從事什麼行業?」他母親說:「你父親在的時候常常入海去取寶物。」慈童女聽了之後,他說:「我也要像我父親那樣入海取寶。」結果他母親當時以為他是開玩笑,就跟他隨便說說,「你也可以去」。結果慈童女聽了就認真了,於是約了同伴,就約定要去入海。所以這一天他向母親辭行,這時候母親看他要來真的,就跟他講說:「你別去了,我就你這麼一個兒子,你這入海取寶,那有危險回不來,我怎麼辦?」可是慈童女就對他母親說:「我已經向您請問過,您同意了,我才跟同伴們約定一起入海。現在我要是不入海,那就失信了,為人要守信,寧可立信而死,不可無信而生。」很堅決。結果他母親就非常的難過,捨不得,抱著他痛哭說:「那你等我死了之後再去,好不好?」可是這慈童女還是堅持要出海,而且當時把母親推開,在他母親頭上拔了幾十根頭發。母親這個時候就怕兒子會有不孝罪,於是只好同意放他走。

  慈童女就跟同伴們一起去入海去了,結果在海上遇到了大風,就把他們伙伴全部吹散了。慈童女就走到一座山旁邊,他一個人,就見到山的頂上有一個城,有個城池。他當時是又饑又渴又累,看到有城池,他就馬上沖上去,看看有沒有些吃的。結果這個時候城中有四位非常美麗的女孩子拿著如意寶珠來迎接他。這慈童女看了就很奇怪,就問她們:「你們為什麼來迎接我?」這四位玉女就跟他笑著說:「你有很大的福氣,能夠在這個城裡頭跟我們姊妹四人共享四萬歲的快樂。」結果慈童女一看這好事情,就留在城中跟這四位玉女一起玩樂,享受生活。住了四萬歲,他就開始生厭棄,就離開她們了。這幾位玉女就感覺到很遺憾,而且還帶著嬌瞋的口氣跟他講:「閻浮提人真是反覆無常,為什麼無緣無故就拋棄我們?」這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人心無常,這麼就走了。結果慈童女堅決執意要走,就離開她們,往前走。走了一段路,又見到一座城,很漂亮,結果有八位玉女,每個人拿著如意寶珠來迎接他,也是這樣告訴他說:「你有很大福氣,你可以跟我們在這裡有八萬歲的良緣。」慈童女看了也很高興,也不客氣,就在這裡住下來。可是住了八萬歲,他又生厭棄心,又離開她們了。

  結果又往前走,又遇到一座城,又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如意寶珠來迎接他,興高采烈的跟他講,說「您很大的福報,你可以跟我們十六位姊妹有十六萬歲的因緣」。結果這慈童女真的,他就知道自己福氣很大了,就跟這些玉女在一起生活。又過了這一段時間,他又要走。如是又往前行,最後遇到了一座城,有三十二位玉女來迎接他,又加倍了,每個人拿著如意寶珠迎接,告訴他說:「你跟我們有三十二萬歲的因緣。」這福報愈來愈大。慈童女又在這個城池當中住了這一段時間,結果又生厭棄了。這時候,這些玉女就很感慨,說:「你再往前走就可能會遇到困境了。」結果慈童女沒有聽這些玉女的話,他自己是雄心勃勃,知道可能往前會有更殊勝的福報,所以毅然跟她們訣別,又往前走。

  結果走到前面發現有一座鐵城,他心裡就覺得奇怪了,這城好像跟以前的城池不太一樣,陰森森的,挺恐怖的。又往裡頭走,好像那些光景不太妙,也沒有什麼玉女來迎接他,一座空城似的,開著門,他就進去了。一進去之後,那門自動就關上了,把他鎖在裡面,這時候他覺得好像不妙,可是又沒有後路了。突然之間發現城裡是一片火焰,非常的熱,慈童女就很驚恐,四處去找,看看有沒有玉女來迎接他。可是卻發現有一個面孔猙獰、頭上戴著火輪的鬼卒站在他面前,這時候他就非常的驚恐,這個人不是善類,這個地方好像一座牢獄似的。正想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忽然之間一陣大響聲,有一個大火輪忽然就飛來套在慈童女的頭上,把慈童女壓得喘不過氣來,而且這個火輪是非常的熱,讓他非常的痛苦。結果慈童女就問:「為什麼我會來到這個地方,作了什麼罪?」結果獄卒告訴他,說世間有人捨棄母親,結果就會來到這裡,通常如果是拔過母親的頭發,就會有頭頂火輪的罪報。慈童女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夠解脫這個罪?」鬼卒說:「要有另外一個人跟你一樣捨離母親,然後再來到這個地方,才能代替你這個罪。」

  結果慈童女又問這個鬼卒:「我做過什麼樣的福,修過什麼福,為什麼之前見過這麼多的城裡頭的玉女來迎接我,來伺候我?」鬼卒說:「你在閻浮提,每天用兩錢供養母親,就可以進入琉璃城,有四位玉女,有四個如意寶珠,在裡頭能夠有四萬歲的福報。後來你能夠用四錢供養自己的母親,你就得到玻璃城(玻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那種玉),就會有八個玉女,拿著八個如意珠來迎接你,你有八萬歲的福報。後來你增加到八錢供養母親,你就能夠入白銀城,這城是白銀做的,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十六個如意珠來迎接你,你有十六萬歲的福報。後來你能夠用十六錢供養母親,那你的福報又增倍,你在黃金城裡頭,有三十二玉女,有三十二如意珠,有三十二萬歲的福報。可是後來你捨棄母親,還拔了母親的頭發,現在就要戴這個火輪了。這個火輪不會掉到地上的,除非是有人來代替你。」慈童女聽了之後就無話可說,就知道自己過去孝順母親真得福報,有一念違逆母親,還拔了母親的頭發,就遭受這樣的罪報。

  他生起慈悲心,自己只是有少許悖逆母親,就會有這樣的罪報,那世間那些大逆不道的人,他所受的罪比我要重得太多了。他想到這裡,就寒毛直豎,就想到要救人救世。所以他就發了誓願,說願我代一切眾生來受苦。結果這個心一發起來,發現頭上這個火輪忽然間就掉到地上。慈童女又問:「你不是說這個火輪不會掉到地上的,怎麼會掉到地上來了?」鬼卒看到他這樣,也不跟他說話,拿個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結果在地獄裡一死,就了結了地獄罪報,他從地獄就出來了,而且立即就生到了兜率天。你看,一念發起大慈悲心,地獄的業報就滿了,就沒有了,生天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當時這位慈童女就是我的前身。所以告訴大家,對待父母要勤心供養,不能夠有少許悖逆之心,否則果報是真的絲毫不爽。這是講到若不供養,得重罪也。這是講到盡心供養這一條。

  摘自: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集


 

上一篇:淨空法師:《古今文選》這套書,是學文言文最好的教科書
下一篇:淨空法師:做人須從孝敬父母做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