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檢查自己的貪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貪色聲香味觸的是妙五欲,不妙的色你不願意看,不喜歡看。那人對你發脾氣是冤家,你看都不看他的,因為他不是“妙五欲”;你看到好看的,喜歡看的,為了戒律的關系不敢看,但站在那裡多瞄它一下,那就是“妙五欲”了。聲也是如此,好聽的聲音,一定想聽,有的聲音聽不到,還干脆打坐,心靜了好聽見。所以“妙五欲”的“妙”,是沒有標准的,沒有定相的,你認為妙的,我可能認為是不妙的。

  追隨著五欲“淨相”跑,那是你喜歡的那個。像一個藝術家,看到他喜歡畫的好風景,“唉!好美呀”,然後手一放,與大自然融合了,那就是藝術家的“淨相”。一個音樂家,聽到好聽的音樂,自然雙腳就打起拍子來,手也拍起來了,那是聲音的“淨相”;聽不喜歡的聲音就不拍了,因為那不是他的“淨相”。所以我們眾生總在隨逐“淨相”,這個“淨相”是唯心而定的,是隨唯識而轉,唯你心意識而轉。色、聲、香、味、觸這“妙五欲”,眾生於此“欲見,欲聞”,很想去多看一眼,多聽一下,所以難以得定。

  以後你們出去弘法要這樣講,而且不能這個、那個,口頭、口尾的說話習氣和聲音,都要注意。

  “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真正的佛法,是大心理學,我們有時候打起坐來,在接近靜定的時候,就會恍恍惚惚的,好像做夢一樣,看到山呀,水呀,浮起了影像,這是過去生的種子起現行,都是“妙五欲”境。“隨憶念”,不是有意去回憶它,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呈現。所以有許多人打坐,坐到好的時候,不管是外道還是學佛的,看到光,看到菩薩,自己認為有了神通,實際上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種子起的現行。如果自以為是眼通境界,那就是入魔了,是魔通,與鬼打交道。這是阿賴耶識中的五欲蓋,過去生到現在生的種性,形成習氣的影像,這也就是唯識的道理。

  譬如夜裡快要進入睡眠時,眼前迷迷糊糊有些境界,有吧?(同學答:有。)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的,這個時候你不是故意想的,因為你已經想睡了,並沒有故意去想,這個境界是在將睡未睡之間來的,這個就是“憶念”。了解了這個道理,在打坐快要入定時就要注意了,這個“憶念”不是有主的,說沒有主嗎?也有主,是過去生阿賴耶識的種性,也就是我們眾生欲念的串習所造成的,是阿賴耶識種子起的念。所以有時候靜坐,坐到無念,這無念裡頭正是有念,只是你沒有檢查出來而已。

  定力越高的人,境界來得越奇怪,就是“或隨憶念,先所領受”,這一生未去過的地方、未經驗過的事都現前了。你懂了這個教理,就曉得這是過去某一生經過的事,不是你這一生經歷過的。每人都有上過天堂、下過地獄的經驗,過去生的種子在這個時候呈現了,就是現行。“領受”是受蘊,以現在話來講,是過去經驗過的,是我們過去身心長時間領受過的那個境界,所以自己的意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由於追念尋伺而呈現出來的。

  有一個打坐的笑話。老太太跟老公學打坐以後說:哎呀!打坐真好,三十年前人家欠我十塊錢,一打坐我就想起來了。這就是打坐靜極時,阿賴耶識中種子的呈現。

  透過這個笑話想想看,這是什麼力量呢?因為靜極了,阿賴耶識的種子翻出來了。有些人本來脾氣蠻好的,坐,坐,坐,脾氣反而變大,過去的瞋心壓制在裡面的,一坐一靜,都爆發出來了,那個毒發出來了。所以有時候,坐,坐,坐,會哭起來,不是神經,是過去生的那個慈悲心,乃至多生累劫的墮落,現在到了靜極時,自己會傷心起來,好像說,唉!我怎麼會墮落成這個樣子呢?這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被挑動之故。這個“尋伺追戀”不只是這一生的現行行為,還包括了種性裡人事上的追戀。

  這是講廣義的“貪欲蓋”,包括現生及過去生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狹義地來講更嚴重,多半都是現生現行裡的。什麼叫現行?譬如第六代達賴喇嘛的情歌:

  動時修止靜修觀

  歷歷情人掛眼前

  若把此心移修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入定修觀法眼開

  啟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這就是現行的“貪欲蓋”,這個力量比種性裡的粗淺較為容易去除。可是如果沒有經過修持,現行的力量就把你障住了,在不知不覺中就入了魔障。就如想念父母,當然沒有錯,但以修定來講,這一念眷屬之念就障礙了修持,所以要特別注意。現在講的是廣義的“貪欲蓋”,對於狹義的更要注意。

  ——南懷瑾先生《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上一篇:《金剛經》全文現代譯文
下一篇:十二大願救眾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