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80[靜慮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壬二(於靜處生起歡喜)分二:一、略說連接文;二、廣說。

  癸一、略說連接文: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如是應當對欲妙生起厭煩之心,而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心。

  前面已經仔仔細細地講了貪愛世間的過患,也講了身心寂靜的功德,大家要認真思維,這樣才能對世間所謂的利益、安樂以及貪欲生起真正的厭離心,對寂靜處生起真正的歡喜心。

  世間所謂的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所謂的安樂也不是真正的安樂,但是我們愚癡顛倒,把它當作利益與安樂,然後去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都是煩惱,都是痛苦,最終沒有獲得真正的利益,也沒有獲得真正的安樂。若是不以智慧認真地去觀察、思維,很難了知真相,很難證悟此真理。所以,大家以智慧仔細觀察、仔細思維,這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會生起厭離心,才能斷除貪戀。

  前面講了身心寂靜的功德。若是身心真正寂靜了,才是真正的利益,這時候才有真正的快樂,但是我們若是不以佛的教言,不以上師的竅訣去認真地思維、觀察,也很難了知。我們凡夫愚癡顛倒嘛。愚癡就是很難明白真相,很難了知真相。顛倒是什麼?若是你不了知真相,你不明白實相真理,身心就是顛倒的,不可能對寂靜生起歡喜心,心裡也不可能產生寂靜。所以應該對欲妙生起厭離之心,而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心。這個道理是前面已經講過的,大家如是地去思維、去觀察,就能對世間生起厭離心,也能對寂靜生起歡喜心。

  癸二(廣說)分二:一、圓滿之特點;二、安樂之特點。

  子一、圓滿之特點:

  離诤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

  傾洩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這是依止寂靜的功德。這段偈頌講的是“圓滿之特點”。若是身心能依止寂靜,身遠離愦鬧,心遠離妄想,這樣一切當下就是圓滿的。

  若是自己如理如法地去依止寂靜處,就沒有外界的诤論,也沒有內心的煩惱。一個修行人在寂靜的山林,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具,別的什麼也沒有,這樣也不用擔心、害怕盜匪等威脅,身心也就寂靜了。這個時候,修行人就像國王在檀香塗敷的王宮中散步。國王在王宮裡散步,王宮裡面檀香塗敷,散發出清涼。同樣,皎潔的月光散發出檀香般的清涼,使寬闊平坦的巖洞更加舒心悅意,森林中悄無聲息、柔和的林風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邊緩緩踱步,一邊心中思維利益他眾之事。我們這些世間人都覺得國王在王宮裡面很舒心悅意、很安詳,所以用此來比喻。其實真正能在寂靜處這樣修行,更舒心悅意,快樂無比。

  不僅外界沒有诤論,內心也沒有煩惱,這是依止寂靜的功德。主要是心裡沒有煩惱。如果心裡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了;如果心裡有煩惱,無論在哪裡都一樣,都一定是痛苦的。所以我經常講,若是內心自在,內心清淨,街上的乞丐和王宮裡的國王沒有什麼差別。內心沒有牽掛,這叫自在;內心裡沒有煩惱,這叫清淨。這樣的人在哪裡都一樣,都是快樂的,都是幸福的。

  在世人眼中,王宮裡的國王和山洞裡的修行人在表面上有很大差距。比如,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有一天,來自貢塘地區的五姐妹,看到密勒日巴,覺得他非常可憐,就嘲笑他。為什麼嘲笑他呢?因為密勒日巴連身上穿的衣服都沒有,滿身長著綠毛,根本看不出來是人還是動物。密勒日巴沒有吃的,沒有穿的,住在山洞,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所以她們覺得他可憐。但是密勒日巴覺得五姐妹可笑、可憐。

  在世人看來,國王和修行人差距很大,但實際上都是一樣的:若是真有修行,內心清淨,在哪裡都一樣,都是自由的,自在的,都是快樂的,幸福的;若是沒有修行,內心不清淨,雖然在寺院裡,在山洞裡,也一樣是煩惱的,是痛苦的。

  其實,偈頌裡所講的這些是種形容,用來形容寂靜。現在大家都在山上出家修行,別的我們不講了,只講山上的空氣吧。山上多好,空氣多新鮮啊!山下哪有這麼新鮮的空氣,你在山下到哪裡都找不到。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覺得這些有什麼特別的。若是對寂靜處沒有生起歡喜心或者心裡沒有真正放下世間,在山上也是很難的。有的人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覺得這裡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玩不好……都是不好的。這說明什麼?說明對寂靜處沒有生起歡喜心。這樣的人即使真正到了寂靜處,也不會得到寂靜處的功德、利益。

  主要是心。尤其是作為大乘修行人,作為密乘弟子,要放下世俗,自己內心要自在,不要被貪心、欲望束縛和障礙就可以了。不被貪心、欲望束縛、障礙,就是自在。否則就變成壓力了,不會有自在的。若是你內心不自在,就是散亂,這樣也不會有所謂的禅定。所以自己的內心要自在,不能被貪心、欲望束縛。

  這段講的是圓滿之特點,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心圓滿則一切圓滿。下文是安樂之特點:

  子二、安樂之特點:

  空捨巖洞樹,隨時任意住,

  盡捨護持苦,無忌恣意行。

  自己在空無一人的房捨、樹下、山洞中可以隨心所欲而安住,遠離執著守護欲妙的痛苦,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而修行。

  在空房中,山洞裡或樹下,沒人管你,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自己隨心所欲而安住。想住山洞就住山洞,想住大樹下就住大樹下,處處都當作家,處處都是家,住哪裡都可以。為什麼非得要跟別人爭呢?這樣與外界就沒有爭論,不要爭論了。有地方住,就住;沒有地方住,就住在空房、山洞或森林裡。住別墅、山洞都一樣,在哪裡都一樣毫無煩惱,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有些居士們也總是擔心:“沒有房子怎麼辦,住哪呀?”對山下的在家人而言,這肯定是個問題。其實,應該這樣想:若是沒有房子,住大道,住森林呗。我們作為修行人,就要有這種心態。

  不是必須去森林裡住,也不是必須去山洞裡住,但若是有一天真要住山洞了,“可以,和住別墅感覺一樣舒服,一樣好……”就行了。

  還有人擔心:“我不去工作,怎麼生活?沒有錢,怎麼生存呀?”可以生活,可以生存的。你就去要飯,吃剩飯、剩菜呗,那又怎麼了?所謂化緣,也是一種乞討。這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定的一種生存方式,有什麼呀?修行不是必須要去要飯,但是真的去要飯了,也可以,心甘情願,這叫隨緣。

  禅定的違品是散亂,若心要遠離散亂,身就要遠離世俗,心裡要捨棄貪欲、欲望等妄念。身遠離世俗,看似要離開家庭,要到山上,其實不是。

  若是自己真有這個福報,身可以寂靜,心也可以寂靜,做一個上等修行人。

  其次,也可以做一個中等修行人,雖然身不寂靜,但是心寂靜。一些緣還沒有了,所以還要在紅塵啊!但是心要寂靜,可以沒有貪心、欲望。能不能做到這樣?能做到。大乘佛法裡,尤其是密宗裡,有很多竅訣,可以讓我們的身不離開紅塵,但是心裡可以斷除貪婪和欲望,這樣就是心寂靜了;心寂靜了,即使身沒有遠離紅塵,沒有離開世俗,但也是寂靜的。比如一些爭吵、爭論,可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也可以說是為了表法,在表面上、口頭上也許有爭論,但是心裡不當事,心裡沒有爭論。針對自己的境界來講,即使口上有爭論,也是為眾生,不是為個人,這樣就是沒有爭論。因為心不受外在的影響,心仍然平靜,就是沒有爭論。

  第三種,下等的修行人是身在寂靜,心卻不寂靜。到寺院等寂靜處(現在很多寺院不具備寂靜的功德,這是寺院的問題,真正的寺院屬於寂靜處)出家了,遠離了世俗。身已經依止寂靜了,但是心不寂靜,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戀,還總想著家裡的財產,考慮這些世俗的事兒,還總牽掛著親人。既然上山出家了,還想著家裡的財產,為什麼要這樣啊?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若是你自己有這個福報,到哪裡都一樣,都會有的;若是自己沒有這個福報,再留戀、執著也沒有用。

  這是下等修行人,為什麼說是下等修行人?因為他表面上在修行,實際上沒有修行;表面上放下了,實際沒有放下。這種下等修行人容易出現在我們在座的各位中,在寺院常住,甚至剃頭出家了的這些人中容易出現這種人。

  第四種則根本不屬於修行人,即身沒有遠離世俗,身不寂靜;心也沒有遠離欲望等妄念,心也不寂靜。這種欲望特別重的人越有越覺得窮,有了房子還想住別墅、開寶馬,不知道什麼叫快樂,這就是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

  現在有些人雖然也皈依了三寶,表面上也在聞思修行,但是根本不靠邊,根本就不是修行,身不寂靜,心也不寂靜。山下的學佛居士中容易出現這種人。這種人不拿佛法造業就不錯了,不去破壞佛法就不錯了。

  這裡所講的四種情況講的都是我們自己,所有的人都可以反省反省,自己屬於哪一種人?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或根本不是修行人?雖然自己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但是自己這麼多年到底在干什麼?自己到底怎麼樣?……若是自己真能反省,真能找到問題所在,這也是個好的開始,就怕你不知道反省,就怕你有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總的來說,學佛修行人就是要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否則,無論是什麼束縛、障礙了你,都是一樣要斷除的。無論是顯得清淨,還是顯得不清淨的,只要束縛、障礙了你的內心,使你的心不得自在,不得解脫,都是要斷除的。所以,最後對佛、對法的執著也要放下。

  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干,

  王侯亦難享,知足閒居歡。

  這句偈頌講的是內心知足少欲。現在很多人不明白,認為穿得破破爛爛的,住得破破爛爛的,就是知足少欲,其實不是。知足就是內心裡知道滿足,少欲就是心裡沒有太多的欲望。我們有句法語:“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有這個福報就住別墅,沒有這個福報就住山洞,這叫知足少欲。

  偈頌裡講,修行人隨自己的心願自由自在行持,對一切資具無有貪執,與任何眾生都無有牽連,享受知足少欲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恐怕連帝釋天王也難以得到。

  帝釋天王也不會有這種快樂,因為他的內心沒有知足少欲。他已經是帝釋王了,統治欲界的最高層三十三天,但是他還想得到色界、無色界的王位。帝釋王的果位已經很了不得了,福報已經相當大了,但是他沒有知足少欲,所以他也沒有快樂。

  如果你能知足少欲,街上的乞丐也是有福報的,也可以快樂;若是沒有知足少欲,無論是帝釋王,還是世間所有的眾生,都不會有快樂的。所以要知足、要少欲。

  所謂知足少欲,就是認識到你現在已經相當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身份,什麼條件,當下你就圓滿了。你看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覺得自己缺這個,少那個:“我還要爭取,還要努力。”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圓滿,你的福德也不能圓滿。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當下就圓滿,福德也是當下圓滿。

  為什麼現在我們不圓滿?是誰在作怪?是這個心在作怪,因為我們內心不知足、不少欲。“我現在學佛修行,還要學很多佛理,還要積累很多功德。”其實這也是不知足、不少欲。“那怎麼辦?是不是我不能學佛理啊?是不是我不能積累功德啊?”不是。你無論是學佛法,還是積累功德,都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圓滿,或者你會想這是為了利益眾生。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你真正放下心態了,當下就圓滿了,就明白了。一精通則一切精通,只需要一句話或一個字,你就通達了。其實這一句話、一個字講的就是心,講的就是心態。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就是那一句話,也是那一個字。這樣一切就都OK了,精通了。佛法字字句句都在講心態,你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這叫精通——精通了這一個字的含義,也精通了這一句話的含義。比如說,我們講“阿”字或講“吽”字,都是一個字;我們念“阿”字或念“吽”字,就一個字。如果你心態放下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你就是精通了“阿”字的含義,也精通了“吽”字的含義。一精通一切精通,真是不得了啊!

  也許你不能講那麼多大道理,不能做那麼多的事情,但是用不著啊。成就者答的都是點,抓的都是根。世間人的千言萬語,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話、一個手勢。那都是持明表示!最後表示都不用,就是心心相通,根本不用語言。所謂“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當你迷惑時,讀一千卷佛經、一萬卷佛經也沒有用,仍然不能開悟,不能成就。所以,只要知足少欲就OK了,心態就放下了,心地也就清淨了。

  知足少欲有很多種解釋,但是最究竟的知足少欲就是放下心態,心地清淨,這個時候一切都圓滿了,當下就圓滿了。若是你現在能放下心態,當下就是圓滿的。真的,活在當下嘛,已經圓滿了!為什麼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剛才你還是個凡夫,若是你真正能把心態放下,心地清淨了,一下子就能成佛了,圓滿了。我們在講的時候,有很多程序,有很多次第,要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爬;若是你真正看破了、放下了、知足了、少欲了,一下子就圓滿了。尤其我們現在修的是大圓滿法,就像坐火箭,一瞬間就到了,一剎那就能圓滿。真正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真正的大圓滿!什麼叫知足?什麼叫少欲?這就是。

  無論有身份,沒有身份,無論有錢,沒錢,無論有文化,沒文化,都能成就。為什麼說大圓滿法是“放牦牛的人學的法”?它可以讓那些放牦牛的人輕松地就能成佛,也就是說,成就不需要文化,不需要知識。放牦牛的人沒有文化,也沒有知識,但是他有信心,思想單純,很容易就能做到一心,很容易就能專注,這樣的人容易開悟,容易見性。其實,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能成就,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的人也許更容易成就。

  所以,不要給自己增加壓力,不要自尋煩惱。你已經很圓滿了,真的。但是,在你沒有真正明白的時候,可不要不學不修,否則那叫懈怠,也叫放棄。當你真正明白了、開悟了,那個時候,學而不學,修而不修,都一樣。

  為什麼說這種快樂帝釋王也難以得到,甚至根本沒有?就是這個意思。若是內心裡沒有知足少欲,沒有看破放下,你再有學問沒有用,再有權力也沒有用。所以,佛法裡講平等,不分有錢,沒錢,不分有身份,沒身份,更不分男女老少,如果知足少欲了、看破放下了,都一樣是自在的、快樂的;若是內心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無論有身份,沒身份,無論有權力,沒權力,無論有地位,沒地位,無論有錢財,沒錢財,統統都一樣是煩惱、痛苦的。你看,這樣講平等,大家就明白了吧?都是平等的!但是,世人就覺得有錢的人好,沒錢的人不好;有身份的人我們就喜歡,沒身份的人我們就不喜歡……這都是分別! 以前我們講過,無論是什麼身份、條件,凡夫的內心和肉體都是一樣的。有錢人的肉身和沒錢人的肉身,這二者一點兒差別都沒有:頭發是一樣的,指甲也是一樣的,皮膚、血肉等也都是一樣的。“哦,這個是有錢人的骨頭,這個好,我可以供起來;那個是沒錢人的骨頭,就不好。”沒有這樣想的,都是一樣的。有錢人的內心和沒錢人的內心,這二者也是一樣的,都是貪嗔癡慢疑,都是殺盜YIN妄酒,都是煩惱、痛苦的。

  這樣進行觀察,這二者哪裡有什麼差別啊。也許你會說:“一個有錢,一個沒錢,不就是他們的差別嗎?”若是有錢的話,這個肉身就能變成黃金或鑽石嗎?不能!能變成更清淨、更殊勝的東西嗎?不能!若是有錢,內心的煩惱和痛苦能減少嗎?不能!也許你會說,“那不一樣,有錢的話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做什麼都行。”這有什麼意義啊?若是內心痛苦,煩惱重重,吃好的有什麼用?這個“好”也是我們自己用分別心假立的。“這個是好吃的,那個是不好吃的”等等,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概念,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假立的。你說這個好吃,外國人可能說這個不好吃;你覺得那個不好吃,其他人可能覺得好吃;別人覺得好吃的東西,你可能覺得不好吃……哪有一定的好吃與不好吃?比如,有些人喜歡吃肉。假設在這個地方放一塊兒新鮮的肉,再放一把青草,然後讓山羊選擇,山羊不會選擇肉,而會選擇青草。它就覺得青草好吃,肉不好吃。可見,哪有什麼實質性的“好吃”與“不好吃”?

  有人說:“有錢好啊,可以做更多的事兒……”若是你沒有真正放下,事兒越多越麻煩。現在我深深體會到,當菩薩不容易。無論你為他人也好,為眾生也好,還是為社會也好,想做點事不容易。雖然你有點能力,雖然你能做一些,但是很難說能真正利益到他人,很難說真正能利益到眾生。你所做的對眾生是傷害,還是利益,也不好說。在這個過程中,若是自己沒有看破、放下之前,感受的都是煩惱,都是痛苦;若是自己真正看破了,放下了,感受的都是快樂,也是自在,在哪裡都行,怎麼都行。

  所以,我現在真的越來越覺得佛法太偉大了,在佛法裡,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宿,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除此之外是不會有的,有錢有什麼用?擁有再多有什麼用?擁有的多了,連放的地方都沒有,處理都難。所以,大家依佛法,依智慧去做事是沒有錯的,這個是真實的。不要按世俗,不要隨自己的煩惱,因為這都是錯誤的。

  我們現在做事總是依世俗,隨自己的煩惱。覺得這個好,就做這個;覺得那個好,又做那個;覺得自己應該這樣做,就這樣做;覺得自己應該那樣做,就那樣做;覺得這個討厭,就生嗔恨心;覺得那個可愛,就生貪心……這都是依世俗,隨我們的煩惱、習氣的。現在我們要學佛修行,這些都是要改變的,再也不能依世俗,再也不能隨煩惱,而是要隨佛法、依智慧,大家是否明白這一點?

  我們若是要分辨、取捨,應該看看佛法裡是怎麼講的,依佛法,依智慧去分辨、去取捨就不會錯。

  若想解脫、成就,說容易太容易了,說難也太難了。對一個有緣者,對一個具有善根的人來說,解脫、成就太容易了,當下就是;但是對一個凡夫,對一個業障深重的人來說,解脫、成就太難了,比登天還難。

  大家盡量學會放下。要學會放下,首先就要看透諸法的實相真理,所以大家不要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地聞思,要深入再深入。如果能這樣,那就不一樣了,你會發現剛才明白的和現在明白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明白的和今年明白的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同樣的一段開示或者一個偈頌,你在不同時間裡所明白的義理都是不一樣的。

  佛法句句都不離聞思修。你聽明白了,這是第一;你思維明白了,這是第二;通過修行明白了,這是第三。這三個階段中得到的分別是聞慧、思慧和修慧,雖然都是智慧,但是都不一樣。若是真要去面對敵人的時候,力量就不一樣了。這三種智慧相當於三種武器,聞慧如步槍,思慧如導彈,修慧如原子彈。雖然都是兵器,都可以拿著去面對敵人,但力量不同。你拿著步槍去打鳥或一只可愛的兔子,也許也行,但是有什麼用啊?導彈就不一樣了,它有更大的殺傷力;原子彈就更不得了,敵人再強大都能去降伏。敵人指什麼?指這些煩惱。

  只靠聞慧是根本不行的。對在座的大部分人而言,也許只達到了聞慧的程度,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是不好說的。有的人說:“自己一遇到對境,一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行,把握不住,控制不住。”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肯定是這樣的,因為你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也只是聞慧,遇到對境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力量,遇到事情的時候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怎麼辦?再精進學修呗,等到自己生起思慧,尤其是有修慧了,那就行了。有思慧也可以,但是還不徹底;有了修慧,才可以徹底毀滅煩惱怨敵。否則,很難啊!

  現在有的人覺得自己已經出家了,也明白了許多佛理,身邊的人也開始恭敬自己了,好像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其實不行,什麼都不是恆常的,都會變的。在自己沒有真正明白,沒有徹底放下之前,不要太傲慢,否則到時候你一定會失敗的,什麼也不是,還是個凡夫。所以,大家要深入再深入,去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

  你真正明白了、放下了,那個時候就像啞巴吃糖塊一般,不可能還是糊塗的,你一定會明白的。那個時候,你的內心是自在的,已經徹底無有恐怖,而不是暫時地內心裡沒有恐懼了。那種境界怎麼說呢?那是非常穩重的,也可以說是恆常的。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他們真的是無牽無掛,真的是大自在。

  修行是個人的事,最後成就了也是自己成就。所以,即使其他人都沒有修行,自己不能因此也不修行;即使其他人都沒有獲得解脫,自己也不能因此也不去獲得解脫。真的,是自己要修行,別人修行不修行跟你沒有關系,別人能不能看到跟你也沒有關系。“當他人能看到或者在他人面前時,自己就念一念、修一修;當別人看不到或者身邊沒有人的時候,自己就不學不修了。”這是錯誤的!你學佛修行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嗎?這跟別人有關系嗎?要明白,這都是自己的事。現在是末法時期,真正能精進的人少啊,但是自己能精進就行了。

  佛法是真正的如意寶,但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它什麼也不是,這也沒辦法。佛法是無價之寶,它沒有主人,誰學誰就是主人,誰修誰得。修行是個人的事。我不修是我的事,你不修是你的事;如果我修了,我就能成就,如果你修了,你就能成就。比如說我們受戒律就是如此,所謂別解脫戒,誰受戒誰就能解脫,誰不受戒誰就不能解脫。佛法都是這樣的。所以,大家要對自己負責,各走各的路就行了。如果你真正能自己做自己的主,自己走自己的路,那就已經不得了了。現在,大家能不能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了,就靠自己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孝順父母、以德報怨--轉命運最快速迅猛
下一篇:再次忏悔自已曾經犯過的錯誤,讓父母擔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