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師,浙江上虞多寶講寺住持,生於1927年。15歲閱佛經後當即吃素。1954年跟隨能海上師上五台山,同年秋天由清定上師剃度。文革期間法師因遭受折磨,以致雙足腐爛,由同學護送回上海,經醫院截肢才得保住生命。期間法師仍堅持每天朝暮課誦,懇切禮佛。法師一生堅持不做經忏佛事,實行持午,不設晚餐,並堅持要使正法住世,必需先培養如法比丘的理念,至今不倦培養僧才不倦。上師開示如下:
要開智慧,不能離開福報
今天,有位同學送來一張條子,並談了他的感受,在此給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聲》上刊有洛桑校長的一番開示,弟子閱後受用極大,心為感動。故從中摘錄幾句下來供養上師:為淨除身口惡業,最殊勝的就是為上師執事——侍侯上師,為上師做很多事情,這就是最好的淨除身口惡業的方法。廣大積聚資糧之後、廣大聽聞,所聽所聞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沒有積聚廣大資糧而去廣大聽聞,不管聽得怎麼多,都不會有什麼真正的進步。”
這兩段文字,內容甚好,不過《廣論》上都有。一方面說明這位同學很認真,受到啟發;另一方面則說明《廣論》文義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為這些道理都是《廣論》中所含有的。從中也反映了現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顧學理論,不顧培福德”的傾向。
阿底峽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創立者。他是侍者師,他是給尊者做事的,並沒有象他們想的那樣一天到晚看書的,或在林間修禅定,沒有。但是他培福淨了罪障,最終成就最大,超出了專門閉關精修的大瑜伽師。
這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要開智慧,不能離開福報”,而有些人偏面地鑽知識,那麼我們再看看每日誦的《藥師經》,此中說道“雖有多聞,而增上慢”,有了多聞而增上慢,為什麼?甚至有的“佛學家”認為佛陀在某些地方說得很對,而某些地方對現在說來,卻是不這麼適合了,或者有了偏差了等等,沒有信心的佛學者就會產生這些錯誤。或者呢,我比你學得多哦,比你高,“增上慢”這些都會產生。這是多聞的人,要提高警惕的,這是一種自然趨勢,那麼我們非提高警惕不可。“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有了增上慢,便會出現“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對,與正法不契合時就會“嫌謗正法”接著便是“為魔伴黨”,多聞本是好事,但由於方向不正確,“我執”沒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黨,於是“天變成魔”實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自己墮邪見,還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文我們天天念,但真正警覺觀照者並不多,由此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識,我們多寶講寺不辦佛學院亦是這個道理。我們的宗旨是“學行並進”。
下面是《福智之聲》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彌勒日巴去拜見瑪爾巴上師,還未見到以前,瑪爾巴在定中觀到一殊勝佛塔,但被垢塵所蔽,他親自洗淨這佛塔,當其洗淨之後,寶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從中表現彌勒日巴尊者,內心本質修持很強,但由於身口之業障很重,故於前生未證果位,但其資糧卻是積集足夠,故此生則不須廣聞,但經忏除罪障清淨,就可以了。這也是瑪爾巴上師用各種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學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積集廣大資糧,今生才能一聞千悟。我們修行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並非就此一世。但就我們來講卻是很難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廣大聽聞,但以自己行持表現來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習氣是哪一方面比較重。故末法時代是兩個方面都要做,廣大聽聞要做,積聚資糧也要做。
若是一聞百悟,這說明你過去曾廣大聽聞,反之,感到一竅不通,甚至苦悶,或理解錯誤,便說明過去沒有多聞。所以什麼都不學,開悟從何而來?我們要想有果實,首先要有種子,種子要發芽,芽長成樹,然後開花,最後結果。種子都沒有,芽也沒有,芽無則樹無,無樹則不能開花,沒有前面這些,果實從何而來?這些道理《廣論》裡面都有,但各人因緣不同,很多人對珍貴的佛經論典,因難以了解,而得不到好處,但對世間具體的事理,有時卻易得領悟。
文中又言:“應該廣大聽聞,但弟子的毛病,是對聽法很有興趣,但行持卻很差,煩惱很重。”這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法勁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馳,學法越多,煩惱越重。大家也有體會,一般人剛開始,一片虔誠,學法興趣很濃。時間一長,頭一剃,沙彌戒一受,或者登上了比丘壇。便認為培福之事,與我無干,該是其他人做的。而一個寺廟是靠大家護持起來的,你一個整天拿著一本書,超出大眾之外,什麼事都不做,自然便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便起煩惱,起了煩惱,則呆不住。這些人在本寺,已是屢見不鮮,越是學法,煩惱越重。初始來時,虔誠恭敬,到後來,矛盾煩惱越來越多,導致背道而馳。這些皆是“我執”之故。
文中又問:“如果不聽聞,很容易流於盲修瞎煉,”該如何解決?
分析“這種現象,就是貪嗔所引起的過患”而我們的貪嗔從何而來呢?——從“我執”來,始終把自己放在主要地位,他人放於次要地位,甚至於損人利己。
“我們在修學當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障礙出現,但是,不要因為有這樣的障礙而放棄。”應該斷除煩惱,當煩惱生起時,要反觀自己,即“照妖鏡”要照自身,不要盡照別人,經常思維“我這種想法,這種要求是否正確”。
說的徹底一點,若這個常住垮掉了,大家學法亦談不上了。
所以要針對這些障礙,努力的去對治它,克服這一切,不應說自己沒辦法做到就放棄了。
“如果自己沒辦法行持,那你起碼也要祈禱”。“另一方面要做到的就是——對今生利樂貪著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對治它,要讓這一種貪著減輕。”
現在很多人對學法興趣提高了,這是好事情,但我們要知道,學法是學什麼?
第一, 是得正知見,分清邪正、內外道,明白什麼是佛的真正教義。
第二, 是指導行持的理論——學的是用來修的,不是拿去“兜售”的。
為了名聞利養,正如帕繃喀大師《三主要道》所說,這樣將成為惡趣之因,將來亦難脫惡道。
一般人都是喜歡偏求知識,而不重視培福,福報與智慧的關系在西藏講得很多,在此,將福慧兩者之間的關系,向大家講述一下。
宗大師廣學中觀,為了印證自己的見地,便請問本尊文殊菩薩,答言“還差”。宗大師祈請開示,文殊菩薩言:要得到真正的智慧(中觀見),需要三個主要條件,因為一切法不離緣起。條件為:
第一,積資淨障——積聚廣大的福德資糧,欲求智慧,要用福德去求,單有智慧,便易貢高我慢,甚至成為狂慧。而此種智慧,根本上說不會開悟,真正開悟的智慧是一切法甚深的般若智慧,我們學道的一般是廣般若,真正深般若,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此得到了,廣般若的作用才會起,若無,則一切皆在世間上流轉。如何得開悟?應廣大的積聚福德資糧,淨除罪障,並努力地忏悔業障以求。
第二, 修上師瑜伽,求上師加持。
第三, 依止善知識,即依止通達甚深般若的善知識,如理聽聞正法。
這是三個主要因素,缺一不可,這是文殊菩薩的殊勝教授,依此,宗大師通達了甚深的中觀見,歡喜之下,作了著名的《緣起贊》。他的智慧,就從積聚廣大福德資糧,淨除罪障等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