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在前面講過,要通過智慧進行觀察。當自己智慧不夠,沒有觀察能力的時候,就要找智者問,向有智慧的人請教。
我們學佛修行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呢?很多時候,若是只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會寸步難行,不可能成就。當你遇到困難或障礙,無法取捨的時候,就要請教智者。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識,就是要在這個時候請教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導你、幫助你。
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要請教什麼樣的人?請教既有慈悲,又有智慧的人。如果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是合格的智者和善知識。如果他沒有慈悲只有智慧,就不會好好教你。如果他只有慈悲,沒有智慧,雖然願意教你、幫你,但是卻沒有能力。比如父母對兒女。站在佛法的角度講,父母有慈悲卻沒有智慧,她們真心實意地想幫助你,但是沒有這個能力。而善知識既具有慈悲又具有智慧,所以你應該依止善知識,應該聽從善知識的教誨,這是最重要的。
在世間,自己若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問別人,就要問一個有社會經驗、心地善良、有慈悲和智慧的人。第一,他一定會教你;第二,他不會有任何差錯,非常可靠。所以我們要請教這樣的人。
“當閱智者諸論典”:應該請教他人,若是你問他人不方便,那就看這些智者們所造的論典,也能增長和開啟自己的智慧。通過學習這些論典的內容與教言,去分辨取捨,也是可以的。
“思維愚智之差別”:平時就要多思維:什麼是愚者,什麼是智者;愚者會怎樣,智者會怎樣……。這樣自己就知道愚者和智者的差別,就可以做一個智者;自己就知道做一個智者的好處和做一個愚者的壞處,自己就會厭離愚者,而一定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
經常思維愚者和智者的差別,這也是很重要的。自己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
要請教別人。一個愚者,即使有了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敢問別人,他覺得向別人請教是一種羞愧。他也不願意請教別人,因為怕自己的短處被他人知道,也覺得這是一種羞愧。與此相反,一個智者,當有不知道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地方,若不問別人,他覺得這才是一種羞愧,一種錯誤。這也是愚者和智者的差別。
現在有很多人,怎麼會沒有問題呢?可是他就是不問。自己不知道,也不向別人請教,這樣永遠都不會知道,不會有明白的時候。
所以,最好自己能了知,若自己不了知,就要請教智者,平時還要多看智者造的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