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福、培福和惜福,兼論節儉的美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不能只知道享(消)福,而不知道惜福,更不能不知積(培)福。若有福,就能享受各種快樂。能惜福,可使受用細水長流;能培福,會使自己和家族的福祉連綿不絕。《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即積德行善的人家,後代才能發達。古人還說:“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多積德,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人類如果只知享福,久而久之必然會帶來三個惡果:一是加速生存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二是使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強、私心愈來愈重和社會平衡的破壞;三是加速消耗祖先積澱下來的福氣,最終使自己變得無福可享,從而使家族破敗。

  福

  福——是對能讓人們產生滿足感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擁有與享用。

  表面看,福似乎是人們常說的那樣,“財富是我自己做生意和努力工作掙來的”。若果真如此,社會中就不應存在那麼多怎麼努力也發不了家的人。

  其實,能否取得功名富貴,努力是必須的,但背後還有其更深的原因。從本質講,福是祖輩人行善積德所造之因(良種子)和今生人努力之緣(條件)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祖輩人或今生要通過合乎人生規律的行為積累下福因。其次,今生要通過努力工作、或做生意等為福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創造條件。只有二者足具並且相遇時才會得到富貴之果。如果沒有積下福,天天奔忙也發不了財。所謂“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忙斷腸”。

  福還可以理解為是禍的相反。什麼是禍呢?禍就是災殃、是禍患。一般來說,人生世間,沒有災禍就是福。無奈人在福中不知福,並不以為沒有災禍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無厭足,惟求多得” 。要追求更多的東西——如求名求利、求官求勢,攫取占有永無止境。結果是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何福之有。

  可見,對福禍要正確對待,做得不好,有福未必是好事。同樣,對有德智者來說,禍也未必是壞事,《韓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話說的很精彩: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可活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謂之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

  培福

  培福——通過積德行善不斷積累福德之因,使自己和家族的福祿綿綿,經久不衰。

  換言之,當你吃喝不愁,生活無慮的時候,應該把節省出的一些錢財,接濟那些貧困的人,或者做其他一些對大眾有利的事,使得除過生活必須之外的錢財不落虛空,使得它能像種子一樣不斷的給自己帶來新的財富。

  積德行善能造福,是人們從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升降沉浮現象中總結出的結論。人們發現積德行善是人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人生興旺發達的正道(不為己為,方能大為)。用現代人的話說,人生的成功和自然科學研究一樣,是主觀符合客觀規律的結果。人只有按人生的客觀規律做事,才能功成名就。並且總結出培福的基本原則是“種什麼,得什麼”。如,想發財就要施捨,想高貴就要敬人,想長壽就要慈悲等等,就和種地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一對應,毫不錯亂。

  不過大家又要明白,福雖然是我們的祖輩人和今生合道而行積累的結果,但是由於人類生命的短促性所決定,我們積的福是有限的,做不到一勞永逸。也就是說,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積累下讓後代永恆享用的福祉。為了盡可能延長享福的期限,就像要讓銀行積蓄取之不盡,就要不斷往裡存錢。因此,在享福時還要積極的、不斷的培福。

  如何造福效果最佳呢?以無私、無欲、無貪之心態做事最好。這樣堅持做下去,自然使無福會變為有福,有福會變的連綿不盡。例如,宋朝的范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口的貧寒之人。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林,他說:“京城裡的園林很多,誰會不准我去游這些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就這樣范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由於他把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布施周濟別人,所以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而且受他的影響,個個都繼承父志,捨財濟人,所以一直到現在范家的子孫都極為發達。這就是懂得培福而獲得榮華富貴的證明。

  惜福

  惜福——就是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浪費。哪怕是極其平常的日用飲食和起居供需,都要思其來之不易而避免浪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也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對此人們應該懂得以下幾個道理。

  首先,福祉有限,用盡即完。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一定的定數,當留有余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所以要節儉過日子,細水才能長流啊

  其次,不惜福,就會折福。

  從因果上來思考,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是很大的錯誤。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加工到最後煮成熟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在損減自己的福氣。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因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再次,生活所需簡單,奢欲消福極大。

  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先要弄清一個問題,哪些是生活的必需,哪些與生活沒有多大關系。人類生存,雖然不能缺衣少食、臥具,但是這些普通的飲食、衣服,房屋等就足以保證生存。除此之外的物品,如豪宅名車、高檔用品等其實都是只能滿足沒有多大實義的虛榮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就這一點,那人和動物有何差別。如果人們能把生活節余用來成辦利他的大義,人生才有意義,才是真正的利己。如若不然,那人們就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第四,使用公家資源,其實也是在消自己的福

  現今社會中的很多人都以為,用公家的、單位的、公司的或他人的東西,可以隨便用、隨便花,一點也不用在乎,反正不是自己的。殊不知具有這樣權利的人,也是他祖祖輩輩和自己努力積來的福氣。表面看可以隨便使用公家的、別人的財產,甚至窮奢極欲的大肆浪費,其實這都是在浪費自己的福。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所以,為了好好愛惜自己的福,就不能把公家的東西挪作私用(公物私用、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更不能反正是公家的就暴殄天物。

  第五,不懂得惜福之人,欲望強煩惱多。

  少欲篇中記載:“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 如果人們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感官的享受,這樣不僅會大量的消福,而且還會不斷的積下非福不善之因,為自己和後代買下痛苦的禍根。

  總之,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裡,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諸君必須明白我們今天所享用的東西,無一不是祖先和自己合道而行所種福因的結果。過分享福和盡情享樂的後果是可怕的。 “福不可享盡,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所以古代有一首詩告訴我們在富足時要為貧困設想:

  “處世持家年復年,

  總須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

  莫待無錢想有錢。”

 

上一篇:學佛離不開《十善業道經》
下一篇:人生病的四個原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