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犯了這個毛病,所以久修而不能成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然外道久受勤苦,精進修行,不成聖果者,以不達真性,惟用妄識修行,名曰精進,實同懈怠。】

  這句話的意義非常的深廣,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犯了這個毛病,所以久修而不能成就。祖師大德說「實同懈怠」,跟懈怠沒兩樣,「不成聖果」,得不到結果。譬如我們念佛,念佛最淺的結果就是功夫成片,我們念了這麼久,沒有得到功夫成片,沒有結果!沒有結果,這裡頭一定就出了問題。這也變成外道,這個外道,佛門裡頭常講「門內外」,自己修行不知不覺修成了外道,心外求法,與法不相應就變成外道。譬如我們修淨土,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跟淨土五經所講的不相應,這就是外道。所以念這句佛號一定要念得相應,相應就是與經典裡面所講的教訓不相違背,這就相應了。念這句佛號,我們心之所思、意之所念不相應,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是外道,念佛也念成外道了。我說這個話會不會過分?實在講,這話不是我說的,慈雲灌頂大師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裡面講的,念佛念成外道。

  如果有這個過失,曉得了,就要把它改過來,一定要相應。這個相應,我們講席當中說得很多,可是我看看還有一些同修們不相信。從哪個地方看到不相信?他還看其他的經論,還沒有真正專心在五經或者專精在《疏鈔》、《要解》之中,這就是不相信。真正相信了,決定是五年之中,至少是三年,會專心讀這本書,絕對不看第二本書;還看第二本書,不專!學了這麼多年沒有結果,毛病就出在這裡。這樣的修學雖然很勤苦,還是等於懈怠,你沒有進步!

  學佛這開頭三、五年當中,我們是修念佛法門的人,目標是在念佛三昧,不在其他。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統統叫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最淺的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是最深的念佛三昧,求這個。要一切放下!不但這世間法,我們不牽掛在心裡,所有一切佛法也統統放下。到三昧成就的時候,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心有相當程度的清淨,這個時候還要得老師的同意,老師准許你開放,接觸一切經論,這才可以;老師如果不同意,還是要一門深入。

  諸位如果看《大藏經》裡面古大德的《語錄》、《傳記》,你就曉得從前人的修學,五年是最少的,有的根性鈍一點的,五年當中三昧沒能成就,時間再延長,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老師都不准他看其他的經論,為什麼?三昧沒有成就。我們現代人修學要想真正有成就,這是佛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隨著時代進步,方法也得不斷在改進;佛法不是的,佛法沒改進的。佛法一改就錯了,因為它是古聖先賢、諸佛如來共同走的一條道路,你怎麼能改?這一改就把佛法改成世間法了。換句話說,這一改把覺道改成歪道,把精進改成懈怠,天天努力,還是懈怠。

  這一句「無益苦行」,我們想想,我們天天在干的是不是無益苦行?實在講,檢點並不困難,你每天反省一下,覺正淨天天有進步,那就對了。如果覺正淨這三個字沒有進步,這一天又空過,這就是懈怠。反省一下,我們的煩惱、妄念、分別執著是不是減少?如果沒有減少,還有,還像往常一樣起現行,甚至比從前沒學佛的時候還多,那就壞了,那你學的佛法決定走了岔路。『善能覺了』,「覺」是覺悟,「了」是明了,「覺了」是自覺,自己省察自己是不是在菩提道上。念佛也是菩提道,離開菩提道那就是外道。

  他講修行,說你「不達真性,惟用妄識修行」,這個境界高了,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什麼時候才入這個境界?給諸位說,理一心不亂才入這個境界。在日用平常當中,他可以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八識,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捨識用根」,那可以說是純正無邪。會捨識用根,你已經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你就是初地菩薩,這是我們做不到的;做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的心要與經典上的教訓相應,這樣就好。為什麼勸大家要讀誦這個經?你念得很熟,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教我們的,我們這樣想、我們這樣做與佛經典上教訓有沒有違背。所以經要熟記!不熟,哪裡會記得?怎麼會想到?

  由此可知,學佛從哪裡學起?先從把經念熟學起。如果不熟,沒有法子反省,沒有法子反照,熟透了,才有這個功能,也就是用這個標准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個標准一定要記得很清楚,時時刻刻這個標准可以現前,我們跟它比一比,合不合乎這個標准,經典就是標准。所以先要把它念熟,要熟透。縱然能背誦,至少還要背三千遍,透熟!你的思想見解行持自自然然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你想想看,這種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捨識用根需不需要捨?不需要捨,久而久之,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如果有心要去求,那就壞了,有心求,你還有個妄念在,有個妄念就不老實。所以不管它,我只老老實實這樣做去,到什麼境界根本就不理會,自自然然就入了境界。所以念佛三昧不求自得,這個很重要。

  ——文恭摘錄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六五集)

 

上一篇:妻子的性格,決定丈夫的財運
下一篇:一個人中晚年的命運好不好,關鍵看哪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