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四七頁:
經【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疏【上言諸天獻瑞,此言禽樹成音;又上言供養之勝,今言聞法之勝也。】
『上』是對前面的一科,前面一大段說諸天供養阿彌陀佛以及諸上善人。這一段是第四科,科題是「化禽風樹」,化是變化。四十八願第一願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了佛,他的世界決定沒有三惡道,這些我們看到是畜生道,本經說得很清楚,《無量壽經》裡面也給我們交代得很明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絕對不是真正的畜生道。用這種方法來說法,這是教學的藝術化。不僅佛的法音能普遍的普及,同時能叫聽的人心情輕松愉快,因為我們如果面對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老師,我們總感覺得很拘束,拘束就不自在。如果是白鶴、孔雀來給我們說法,我們一面可以逗它玩,一面在聽法,這個心情完全不相同了。你就曉得阿彌陀佛多麼的慈悲,設想得太周到。
無論東西方的人都喜歡去動物園,去觀賞,我們世間的動物園有很多珍奇的動物,看了之後賞心悅目,但是它不能說法。西方極樂世界這動物園,它不是動物,是阿彌陀佛變化,他造的動物園,這些動物統統都會說法。阿彌陀佛千百億化身,真正是《普門品》裡普門示現,示現得最圓滿、最殊勝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用什麼樣的身來說法。應以白鶴身得度,他就現白鶴身來給你說法,應以孔雀身得度,他就現孔雀身來給你說法,這是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這一章裡面要給我們講「聞法」的殊勝。
『彼國常有』,「常」是不間斷。我們這個世界雖有,不常,為什麼?動物都有壽命,有生老病死,他不能常住在世間。尤其現代,我們處今天這個社會,實在講是很糟糕的社會,自從科技發達之後,這個地球上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有許多動物不能適應生存,漸漸就絕種。我們這世界上雖有這些珍奇的禽獸,壽命不長,存在這世間也不是永久的。我們知道許許多多古代的生物,現在都絕跡,只能在化石裡面看到一些,無常!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珍奇的禽鳥,他們也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壽,裡面所有的菩薩大眾無量壽,阿彌陀佛變化的這些禽鳥也是無量壽,這個「常」就是無量壽。
『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鳥類種類之多,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經上只舉出幾個例子,絕對不是只有這幾種。許許多多種類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的,或是這個地球古時候絕種的,西方極樂世界有。那個地方確實是宇宙之間最大的一個博物館,是真善美慧的世界。「奇妙言異常」,不是我們普通常見的,非常希有珍貴的。『白鶴』,這是多種中舉一二,白鶴、孔雀、鹦鹉,常見可知。『捨利』,有的人說,捨利是秋鹭,中國人叫鹭鸶,有人說捨利是春莺一類,叫聲很好聽的這種小鳥,究竟是哪一種,我們沒有去考據。『迦陵頻伽』跟『共命之鳥』,「迦陵頻伽」音聲好,叫的聲音非常之美,所以稱為「妙音」;「共命」是兩頭鳥,一只鳥有兩個頭;這兩種鳥在喜馬拉雅山有,很珍貴,很希少。這一段經,重要的是在說法。『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和」是柔和,「雅」是講正而不邪,雅是正的意思。
下面也是無量法門裡面,佛只給我們說出一個綱領。這綱領就是常講的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是屬於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就是七類,前面還有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三科我們經上沒有,經上只從五根五力開始講。為什麼這三科佛沒有說?實在說,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三科都具足,都圓滿了,也就是說,這三科都已經畢業了。縱然是下品下生,你看像四念處裡頭觀身不淨,下品下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哪還有不淨?所以前面三科就畢業了。四如意足是講神通,經上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你那些神通幾乎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那三科不必要了,從五根五力學起。但是這三科到後面還要把它補出來,西方極樂世界人畢業了,但是在我們現前還是相當重要。這一段的意義很深,大師的注解注得很多、很豐富。
疏【然此三十七品,屬小乘法,實通大乘,隨其心行,如諸經論中說。】
通常我們講三十七品,都認為這是小乘,實在它是通於大乘的。天台智者大師講「四念處」,就講藏、通、別、圓。他那個著作四卷,藏教的四念處就是小乘的,通教、別教、圓教的四念處就是大乘的,四念處有四教!「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又何嘗不通四教?這就是此地講的,看你用什麼樣的心,隨其心行。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共同修學的,三乘共學,聲聞、緣覺、菩薩都要修學。
鈔【通大乘者,瑜伽四十四雲。】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四卷。
鈔【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三十七品,是其中別義,通於大小。】
《瑜伽師地論》是大乘論,這不是小乘論,是法相唯識宗根本的經典。法相宗所依據的經典是六經十一論,六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經是《解深密經》,十一論主要的一部論就是《瑜伽師地論》。這是說明三十七品通於大小乘。
鈔【智論雲。】
《智論》是《大智度論》,也是屬於大乘論。《大智度論》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注解,龍樹菩薩造的,翻成中文是一百卷。
鈔【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
由此可知,三十七品是佛法的總綱領,實在講,將無量道品歸納成三十七類,所以這三十七類就無所不包。
鈔【淨名雲。】
『淨名』是《維摩诘經》。
鈔【道品是道場,又雲道品是法身因。】
這都是舉許多經論來給我們證明。道場就是得道的處所。
鈔【攝大乘雲。】
『攝大乘』就《攝大乘論》,也是唯識十一論之一。
鈔【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涅盤雲: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皆約大說。】
這一句是總結,所引用前面大乘經論都給我們說明三十七道品通於大乘。所以不能把三十七道品看作小乘,那就錯了。
鈔【隨心行者,如涅盤雲:智有二種,一者中智,二者上智。觀諸陰苦,是名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則知道品是一,觀智大小,固無定也。】
蓮池大師這段話說得非常好,正是華嚴宗所說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法,實在講沒有一定的,因人而異。如果是小乘人,他的心量很小,你叫他講《華嚴經》,《華嚴經》也變成小乘了;心量大,即使我們講《阿含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阿含經》裡面的,是小乘經,我們講這個經完全把它變成大乘了,不但把它變成大乘,還把它變成一乘。
我過去講這個經的時候,就是用《華嚴經》的教義來看這個經,這經就是圓教一乘。李老師講:這個講法,人家不服!那怎麼辦?他給我加了兩個字,叫一乘階梯,這是一乘的基礎。他說:你這樣加上去,人家就沒話說。否則的話,《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到《大藏經》裡面去看,是《阿含經》裡面的,你把它這樣說出來,人家不是要找麻煩嗎?要引起辯論、爭論,麻煩。所以還是謙虛一點,客氣一點。的確「法」是因人而異,所以判教不能把它判死了;判死了,這是有過失。所有一切經典統統是活活潑潑,確實是隨心行而有差別,這就完全正確了。
他在此地講有『中智』,有『上智』。「中智」是指中下根性,這是講聲聞、緣覺以下的;「上智」是講菩薩,唯有菩薩才有能力分別無量的法相。但是這種分別,諸位要曉得,這是菩薩的後得智。說個老實話,聲聞以下沒有智慧!經論上常講「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阿羅漢和辟支佛只有半個解脫,般若他沒有,法身也沒有。諸位一定要知道,證得法身,般若才現前,為什麼?般若是能證,法身是所證,這兩個是分不開的,有能證必有所證,有所證當然有能證。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法身,哪來的般若?他如果有般若,不就證得法身了嗎?所以這兩種人只有定沒有慧。他的定功很深,《楞嚴》上講他得九次第定,只有定沒有慧,所以他得的解脫有一點,他能超越六道生死輪回,但是不能證法身。
唯獨菩薩就不一樣,菩薩,此地講的還不是一般的菩薩,不是權教菩薩,是講的實教菩薩,真正智慧開了。這在大小乘教學,觀念、手段、方法都不相同,大乘的觀念跟手段著重在根本智,小乘人的觀念跟手段著重在禅定,所以他的想法、做法就不相同。非常明顯的,中國自古以來這些歷代祖師大德所使用的方法,跟印度小乘用的方法不一樣,現在就是中國歷代相傳的方法,跟現在南洋南傳的佛教就不相同。泰國、錫蘭就不一樣,觀念上不一樣,方法上不一樣。這種明顯的事例,在從前看得清楚,現在看不清楚,現在我們台灣佛教這教學亂了,亂到反而不如小乘,小乘他著重定,我們現在說老實話,小乘不像小乘,大乘不像大乘,現在是什麼佛法?實在講,現在是顛倒佛法。古大德講盲修瞎練,現在是盲修瞎練的方法,沒有原則可循,這是希望要同修們特別注意到的。
佛法的教學一定要從根本智下手。所以我勸同修們,你們一定要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的培養要遵守古德教給我們的途徑,從哪裡開始?從背誦下手,不求甚解。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去看經裡面的意思,全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全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我們哪裡懂得經典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說老實話,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麼會懂得如來的意思?所以我們先讀經。讀經是個方法,也是無量法門裡頭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好,非常的殊勝,用這個方法,只讀不求解。讀經的目的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同時讀經就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覺、正、淨是我們修學的綱領,這三個綱領一次完成。如果你求解,給諸位說,三學破壞了,三寶也破壞了,覺正淨是三寶!所以讀經一味的去讀不求甚解,我們是修三學、是培養三寶,這個功德大!這是戒在其中、定在其中、慧在其中,念多了,自然就開悟了。
我們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自見就是開悟!你念得愈多,心愈清淨,不一定碰到什麼機緣,一碰上就豁然大悟,開悟了;心不清淨,不可能開悟。所以不必要知道的事情,不要去知道;不必要認識的人,也不要去認識,不要去應酬。我教大家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統統放下,身心清淨,這個得自在。實在講,對於你身體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心清淨,身就清淨,百病不生!你會生病就是你心不干淨,身不干淨,所以飲食要簡單,我們的腸胃干淨,心干淨、腸胃干淨,這個人不會生病。到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自自在在的往生,這個多好!這才是我們學佛人希望想求得的。其他的事情與我們都不相干,都應當把它捨得干干淨淨,不要把它放在心裡。
「上智」是菩薩的智慧,我們可以培養的。從中下根性,如果得法,在理論上、方法上能相應,中等根性的人也能培養成上上智。在中國古代宗門教下,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下面介紹五根:
疏【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名為根。又如俱捨,具三義故。】
鈔【根有二義:一者能持義,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後義,生其所未得,而勝進上求也。】
所謂『根』,『能生聖道』,什麼是聖道?聖是聖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得的,我們稱之為聖道。諸佛與大菩薩所證得的是什麼?簡單的講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不迷信,我們今天講迷,佛說是悟,我們迷的什麼?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這就叫迷;佛與菩薩對於宇宙的真相,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就叫悟。
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的能力,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學來的?不是的,學不來的。不學,怎麼會通達?這裡頭有一個秘密,是我們一般人不曉得的,佛知道了。這秘密是什麼?原來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這個是秘密。如果我們自己將這一念心性徹底明了,這一切萬法自然就通達,古人講:識得本,不愁末。心性是根本,宇宙人生森羅萬象那是枝末,只要你把根本找到,枝末就統統都得到。所以說是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普遍智統統現前了。這麼多的名詞,總而言之都叫做後得智。我們今天要求的心性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後得智是不愁了。由此可知,求根本多重要!根本智在禅宗裡面叫做「明心見性」,在教下裡面叫做「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裡面叫做「一心不亂」,名詞各宗不一樣,意思、境界都相同,沒有兩樣。由此可知,我們從這個法門,依據淨宗的五經一論,用這持名念佛的方法,我們求的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我們修行要特別著重在心地清淨,淨到極處,就到一心!
證得事一心,你就得到念佛三昧。證到理一心,就叫做念佛寶王三昧,加了個「寶王」兩個字。加上寶王三昧,也就是華嚴三昧,《華嚴》境界廣大無邊,你就一切就都通達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達到這個目標,但是一切法門裡面,隨心行不相同,所以有難有易。這個法門可以隨業障深重的凡夫,都有效,上可以隨等覺菩薩,下可以隨惡道眾生,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所以古德稱之為易行道,道理在此地。五根能生聖道,所以稱之為根。
下面這再細說,根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能持義』,這是本身有能力,持是保持,保持已經得到的,不會失掉;第二個意思,『生後義』,不但能保持而且能生長,譬如一棵樹,它有根,不僅能保持,它能慢慢的長大。
根有五大類,第一大類是「信」:
鈔【言信根者,謂於谛理深忍樂欲,是名信根。】
這是法相唯識宗的講法。『谛理』,簡單講就是四谛「苦集滅道」,這四樣是真實的。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我們應當要覺悟,應當要深信不疑。佛說世出世間兩重因果,說世間法,先講果後講因,為什麼?一切眾生,你跟他講因,因還沒有結果,他疏忽了,他不在意;你跟他說果報,果報在眼前,他害怕,他會特別注意,所以先給你講果。果是什麼?苦!四念處裡面給我們講「觀受是苦」,受是什麼?感受,或者說享受。你今天享受的是苦,這是實在的。三界裡面沒有樂,佛把這些身心之苦給我們做一個說明,歸納成三苦、八苦,總綱領是三大類。這三大類是三界苦,苦苦、壞苦、行苦,欲界眾生統統有;到色界天,欲沒有了,苦苦沒有了,他有壞苦、行苦;縱然到了無色界天,無色界天身體不要了,那就自在得多了,我們今天世間講靈界,他還有行苦。雖然沒有壞苦,它還有行苦,還是離不開苦。我們這欲界最苦!
這一次美國加州大地震,昨天大陸上又發生大地震,有一些地震學家預言台灣早晚會有一次大地震。我在國外聽到,一九九0年到二000年以前這十年,這地球上有很大的災難,地殼有變化。說將來西伯利亞、蘇聯那邊是氣候最好的地方,美國變成南極,中國變成北極,不適合於人生存,那是地球在太空中異動,這就太可怕了。如果是人為的因素,那就是核子戰爭。如果這地球上,在一個星期之內同時爆發三、五十顆原子彈,這種震動就可能把地球變動。十年之內會有這麼大的災難,如果我們現在不認真念佛的話,誰都逃不了!所以現在大家總要看開一點、看淡一點,不要眼前斤斤計較,假的!
我們今天看全世界人心,看全世界人的造作,這真的古人所講:造孽!這個孽就是違逆天地。天心是慈悲喜捨,怎麼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要想生色界天,你要修四禅八定、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我們知道色界十八層天的天人的心是慈悲喜捨。我們是不是不慈悲?沒有慈悲喜捨,這就違背天心。
地心是什麼?地心,諸位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獄裡面閻羅王、鬼王他們所說的話,他們不希望治這些罪人,不希望懲罰,是希望幫助這些人不造罪業、不墮惡道;可是這些人迷惑顛倒,不知道這些鬼王、土地神他們的心!天天在造殺盜YIN妄,在造業。違逆天地,天神、鬼神都不歡喜,這個人間自然有大災難要來了。
所以苦是果,果報從哪裡來?當然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集,集就是迷惑造業。不要講深,天地之心都不曉得,聖人之道也不知道,把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疏忽了、淡忘了,甚至還惡意的毀謗,這怎麼得了!我們中國這個國家,在兩百年以前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大國,最強盛的大國。自古以來號稱為天朝,被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民族所尊敬,他敬什麼?中國人行聖人之教誨。從漢朝劉邦建立政權之後,對於國家的教育就采取孔孟的思想,做為我們國家教學的宗旨,一直到滿清,這是我們稱之為儒家。儒家教學的宗旨就是五倫八德,稱之為常道。
「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非常和睦,今天講「親愛精誠」,現在這四個字是口號了;儒家確實把這四個字做到!五倫的社會是一個團結、一個整體,整個國家民族像一個人一樣,人際關系是如此。從最小的圈圈,夫婦,夫婦是室,家室,室是一個房間,共居!這一個房間擴大,這就是家庭,家庭有父子、兄弟;家庭再擴大,社會、國家,有君臣、有朋友,所謂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朋友的朋友,全國都是朋友;鄰居的鄰居,全國都是鄰居。這是我們儒家教學將近兩千年來,我們受的教育,今天把這個排斥,不要了。所以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系,真正講的是親愛精誠。所以我們提出這四個字的口號,如果沒有儒家倫理的觀念,倫理的教學,這四個字是空的,沒有意義!所以人與人之間自然和睦,人與人之間自然會彼此照顧,這個社會是一團和睦。基本的道德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的,大家在共住的一個規則,像佛法裡面講的基本的戒條,我們在這地球上生活共住的一個公約,每個人要遵守的,五常,儒家提出來的,仁、義、禮、智、信。
仁是仁慈,要有禮貌,要講義務,這義務就是不講報酬的,看到別人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我們應當要幫助他,要盡義務,不要講報酬。中國自古以來這教學是義務,沒有聽說哪個老師教學生一定要收學費的,沒有。束修是學生對老師的供養,那個供養,老師決定不會訂標准,一個月要繳多少學費,教你一個鐘點要給多少錢,那是生意買賣了。教學是義務,這是師道。如果訂價碼,貧窮人受教育的機會沒有了。所以中國的師道是多麼值得尊敬。孔老夫子教學,有教無類,對學生決定沒有分別,學生對老師的供養是隨意的,你家裡富有,多供養一點,老師也收;你家裡貧窮的,你一點供養也沒有,老師也不怪你。老師不能說:我教你一年了,你都沒有一點供養,下一年你不要來!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老師的。所以老師都很清貧,生活都很清苦,但是他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清高!他在社會上受到大眾普遍的尊敬。老師看到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個個有成就,他也很安慰,他的心血沒有白費。
所以要講求義務,人人都能夠對社會、對大眾願意盡義務,不講求報酬,這個社會才真正有進步。報酬裡頭有偷工減料的,有偷懶、有欺騙的,義務裡頭沒有,那是盡義務的。所以儒家講義、講禮、講智,智是理智,不是用感情,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理智。言而有信,講信用。這是人在世間與禽獸不相同的,人有這五種道德的觀念。儒家教學的宗旨就是五倫五常,五常就是人道,做人的道理,這是最基本的,再發展就是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現在這些東西統統不講了,統統把它丟掉了,現在講什麼?完全講利害,這個不得了!人與人之往來,與我有利,我跟你;與我沒有好處、沒有利益,隨便你去,理都不理。社會這樣發展下去,叫功利主義。功利主義今天可以說發展到極端,道義完全沒有了,純綷是利害的結合,這很可怕!因為利害會變化的,今天有利,咱們兩個好朋友;明天,你這個地方得不到利益,輕的是斷交,重一點就是冤家對頭,不得了!
社會已經發展到這個樣子,無法挽救了。所以李老師說,「只有一條路子好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趕緊辦移民,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移民,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法子,天下已經亂了,佛菩薩、神仙都治不了。這是我們要把眼前的處境認識清楚,這個世界真正是苦,沒有樂!你自己想想看,從早到晚你心裡會快樂嗎?你很快樂,你的快樂能保持幾天?你能保得住幾年?不能不認真去思考、去反省。你要是果然覺悟到我們的受用、享受,只有苦沒有樂,你才會覺得這個世界不能住了。這就是本宗裡面講的信願行三資糧的願,「願離娑婆,願求生極樂」,你願心從這個地方才能生得起來。你不曉得這個世界苦,你還不想離開!換句話說,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心、那個願就不懇切。你真正知道這個世界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才會懇切。所以先要知「苦」,要斷「集」,就是要斷迷惑顛倒造作,要把這個斷掉。
第二個要深深相信出世間的因果,佛也是先講果,果是什麼?果是「滅」。滅這個字也翻作涅盤,也翻作圓寂,滅是什麼?滅是滅煩惱、滅苦因、滅苦果,把苦因、苦果統統滅掉。圓寂,現在很多人把這兩個字的意思用錯了,認為什麼?這出家人死了叫圓寂,這簡直是大笑話。「圓」是講功德圓滿,「寂」是心地清淨,清淨寂滅,是這個意思。圓寂明明是活著時候證得的,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覺,最正覺是什麼?就是證得圓寂,釋迦牟尼佛是三十歲證得圓寂的。如果人死了叫圓寂,那誰不圓寂?個個都圓寂,還用得著修嗎?圓是講因圓果滿,修行圓滿。
清淨寂滅,這是果位裡面至高無上的果位。《仁王經》裡面講菩薩的果位,分五個階級,五個階級都叫忍,最高的階級叫寂滅忍,就是圓寂的意思。寂滅忍也有三品:下品的寂滅忍是十地菩薩,這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佛果。圓寂,說老實話,要是名符其實的話,最低限度是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下品的圓寂,九地以前都不夠格,因為七地、八地、九地是無生忍,不是寂滅忍。所以先給我們講「滅」,也是果,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盤,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證得?一定要修「道」。所以苦集滅道這四條是真的,這是真理,一定要修道。這個「道」,普通就是講三十七道品,小乘講三十七道品,大乘法裡面有無量道品;但是無量道品,三十七品可以把它統攝。
這個地方講『謂於谛理』,苦集滅道這四谛。諸位要知道,四谛都有藏通別圓。我們今天淨土宗所講的四谛是圓教四谛,淨土宗是圓頓大法。古德所講的,像蕅益大師在《要解》所講的,《彌陀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彭際清所講的,《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這個經是純圓、極圓,圓中之圓。所以本經講的三十七道品是圓教道品。
我們對這個要『深忍』,忍就是相信、不懷疑了,忍是心安住的意思,心安住在這個道理上,絕不懷疑、絕不動搖,這叫深忍。『樂』是歡喜、愛好,『欲』是欲望。我想依照這個理論、這個方法來修學,很歡喜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這叫做「樂欲」,這樣才叫信根,你這個信才有了根。
「信」字不容易!我們今天想修淨土法門,聽到人家那裡講禅宗,心裡羨慕,還想學,聽說那個地方有密宗灌頂,也想去參加,這是什麼?雖有信,沒有根!沒有根的信,就像水上浮萍一樣,隨風飄蕩,不會有成就的。如果這個信有根,決定不動搖,這才叫有根。所以信到有根,這就可貴,這就是你很有可能會成就。信而沒有根,八識田中種一個福田而已,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同修們自己可以省察一下,也可以觀察這些學佛的同修們,哪個人有成就,哪個人沒有成就,我們心裡都會有數,也可以說很清楚很明白。凡是心地會動搖、見異思遷這種人,這一生不可能成就;凡是堅信不疑,絕無動搖,這個人這一生會有成就。
我再說得明顯一點,現在台北市講經的道場很多,做廟會的道場也很多,常常跑道場,都沒有信根,都是動搖的。真正有信根,跟諸位說,跟一個老師,走一個道場,絕不到第二家去,絕不聽第二個人,這個人有信根,不管他學哪個法門,他都會有成就,這是我們真正值得尊敬的。到處跑的,實在講是不值得恭維的,不要說「我們這裡講經,別的道場人跑到我們這裡,我們這裡人多了我們歡喜」。我不表示歡喜,為什麼?我這個道場有你不多,無你不少,這話怎麼說?因為你不能成就!你在我這裡跑,也會跑到別的地方去,你反正是到處亂跑,這哪裡會希奇?不希奇。
人家是在一個地方修學,跟定一個老師、一個道場修學,即使是不修淨土宗的,修其他宗派的,我們都尊敬,為什麼?他如理如法。如果諸位要介紹人到這裡來聽經,你看到這種人就不可以介紹;你對他尊敬,對他鼓勵,他做法是對的。可以拉哪些人來聽經?他到處亂跑的,那個可以,反正他心是浮萍,今天飄到這裡,明天跑到那裡,那個可以,你勸他到這裡來聽聽經沒有關系,給他種種善根。信要有根!
鈔【此一為總,余四承上。】
五根是以「信」根為最重要,因為沒有信根,下面這精進、念、定、慧都不可能有的,不可能發生。所以後面進、念、定、慧都是因信而成就的。由此可知,這個信多麼重要!《大論》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信能生一切功德。這就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佛經一展開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唯識在《百法》裡面,十一個善法第一個就是「信」。連儒家都重視信,人如果沒有信,沒有法子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現在在西方社會裡面,這個理念還是被普遍的承認,在中國這個社會反而不太感觸到。西方社會,因為他身上都不帶現金,都要用信用卡,信用一失掉之後,在社會上確實沒有法子立足,所以他們對這信用是一定要遵守。因為你有信用,你在社會裡頭樣樣行得通;你信用沒有了,的確沒有辦法生存。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信根的基礎上。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