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滿一上師: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態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所以沒有「下班」時間!

  首先,「不要把修行當成工作」是什麼意思呢?工作有時間性,但修行不能有時間性。如果自己對修行沒有養成習慣,突然間到了佛堂,努力一點、勉強自己一下,也許還可以修,但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進入佛堂前,什麼都沒有,到了佛堂,坐在墊子上面,感覺腦子空空的,然後好像要「迎請」那些善心,說:“過來!過來!”(大眾笑)“菩提心,你在哪裡?”(大眾大笑)“善心,你在哪裡?過來!過來啊!”(大眾大笑),這樣就是勉強。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養成習慣!這不是說,要到佛堂裡面去養成習慣,而是要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一步一步去運用這些修行的心得,慢慢、慢慢把它培養出來,把本來就在心裡的東西,展現、培養出來,這樣你到了佛堂裡面,就有感覺。 這就像是我們運動或做瑜伽之前呢,要先暖身,不然就會不舒服,會傷身體。所以呢,修行不要傷自己的心,也要「暖身」,不要像對待犯人一樣,馬上去拷問他,「碰」一下想暴力解決(大眾笑);修行要自然、要平靜,要不斷不斷地去習慣,不斷、不斷地去培養,這樣,我們才能真的生出一種修行的心。 所以,我們不要把修行變成是一種有時間性、階段性的工作,像上班、下班這樣來對待修行。我自己並不會這樣,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修行中。如果我們沒有修持的習慣,突然進到佛堂,坐在墊子上,反而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你平時沒有練習、沒有觀修任何的慈悲,一坐在蒲團上,看到前面有一尊佛像,腦中卻一片空白,只好很刻意迎請慈心、呼喚悲心、勉強自己生起菩提心;但對於一個平時生活中都在思維慈悲的人來說,你看到了一個佛像,就會很自然生起慈悲心。

  ■不暖身就修行,你會傷了自己的心

  有的人會發覺:怎麼我一坐下來,說要觀修菩提心,偏偏腦中出現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這就表示:你在生活當中太少思維佛法了,你並沒有去習慣、去思維、去觀修慈悲心。這就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劇烈運動,很容易傷了筋骨或是抽筋;不先「暖身」就直接修行,其實你很容易傷到自己的心。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慢慢的,從小地方開始去練習、觀修這些佛法。如果用的是「斷除法」,就要從大的地方開始去斷除煩惱;如果用的是「對治法」呢,就要從小處入手,開始很細微地去對治煩惱。總之,如果能在生活當中不斷去練習,就會發覺你很自然、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的,就能生起慈悲心或者菩提心。 修行,它是一種習慣,也就是你慢慢、慢慢不斷地去練習跟習慣的一個過程。它並不是一種,好像我馬上修,我就馬上得到一種什麼證悟。 我們就像是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慢慢看哪個地方出問題了,慢慢去修理,不能亂修,越修越糟就不叫修了,這樣就不用修理啦! 譬如說:我們常常要練習觀修慈悲,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慈悲的對境,就是一個讓你生起慈悲的情況,你卻沒有去練習,你生活當中也不去思維的話,那你一坐下來,就說:好!我現在開始要修法了,剛開始念:“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跟快樂的因”,一念出來你都會覺得有些不舒服跟不順口,因為你平時都沒有想眾生到底是誰,當你一念“願眾生…”的時候,可能忽然有點疑惑:“咦?這個眾生到底是誰?”然後腦中一片空白。 所以,修行是一個過程跟一種練習。譬如說「七重因果教授」的慈悲觀修法,它的口訣是有次第性的,你要從「知母」、「念恩」開始,從自己的母親開始慢慢的思維,然後一步步擴及到眾生,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去練習,突然一下就想「一切眾生」,你反而什麼都想不清楚。這是我們真的要去好好思維的一件事情。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所以不要只增加次數

  第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我們都修本尊儀軌,做四加行,你們說那叫「功課」,大家都說「上師給我功課」,很多人想要「功課」,領了功課就急著做,想要馬上做完大禮拜,本來次數有很多,要拜十萬多拜,我把它減少一點(大眾大笑),剩一千,有人還是覺得很多(大眾大笑)覺得次數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著修沒什麼用啊!修行重點是信心的進步,不是次數上的進步。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頭一看,有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次數,只有數字增加,心裡卻沒有什麼改變。(大眾笑)增加了幾個「零」,結果還是「零」!(大眾大笑鼓掌)然後fired,被當掉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信心上進步,這個考試就沒過! 有些人做功課,就像小學生交功課給老師,希望老師看了高興:“哦!我已經做完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禮拜,你就已經畢業了,上師就會說:“哦,現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麼大儀軌了。不是這樣的。(大眾笑)我覺得這不是上師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給上師看的,是讓自己看的!要讓自己的心成為修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現給自己、獻給自己、給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數,也就是說,要增益(增長進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數!修行不是外在的東西,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為慈悲心,讓自己的心成為那個修行! 很多人都急著完成大禮拜,覺得次數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禮拜還會刻意選那種比較滑、比較平順的木頭(大眾笑),就可以滑得特別快。還可以跟別人比賽,“好!我可以比他快!”(大眾大笑)這個情況不太好,這樣急著修是沒有用的,因為修行的重點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進步,而不在次數上。這也不是一個上師想看到的。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禮拜、獻曼達這些功課,都是自然的,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當修行變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體的,它就不會「用完就丟」。譬如說我觀修了慈悲,我觀修了這些法,並不會修完了就把它丟掉,而是自然成為你自己的東西,跟你是一體的。

  ■不要把修行當儀式,要看到背後的涵義

  第三就是「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很多人把本尊法當作一種儀軌,光是注意要打什麼手印、念什麼咒,卻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心。密乘裡面很多儀軌、手印、咒語,但那些外在儀式不是修行,重點是那個內容,那個涵義才是修行。 譬如說藏密有「四臂觀音」,好像觀世音菩薩突然之間多了兩只手,(大眾笑)誰給的?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給的啊?(大眾大笑)好像觀世音菩薩做得很好,釋迦牟尼佛就「欽此」多給了兩只手?不是這樣的。(大眾大笑)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大眾大笑)不是我們藏人做的!(大眾大笑)還有千手千眼…(大眾大笑)哎唷!這觀想倒是很難,有時候覺得那個千手、那個胳臂要長在哪裡啊?(大眾大笑)其實,這些都是有含義的!「四臂觀音」,代表著「四無量心」,就是無量的「慈」,無量的「悲」、無量的「喜」、無量的「捨」。 以前傳承比較嚴格的時候,一般人不會看到這種密法的本尊,修行人經過密乘的灌頂、口訣教授,才准去看這些密乘的本尊。那些有修行口訣的人,一看到「四臂觀音」、看到那四只手的時候,就會想起那個涵義,就會感覺到那個「四無量心」。 也就是說,密教的儀式、手印、咒語,重點都是在「涵義」。不要把那些珍貴的法,當成鄉村的祭祀一樣,把它做得很奇怪,不要這樣!

  ■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中

  我們上面談了三個「不要」,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也許有些人會想:那到底「要」怎麼修呢? 其實,到處都是修行的教導。譬如四季。冬天來的時候,一般人都知道要穿暖一點,但是一個修行人,不要只看這些片面,要看到季節無常性的一面,四季這樣無常的變化著,卻有著顯相上的延續性,冬天走了春天會來,春天走了夏天會來…我們要看這個。四季就像輪子轉動一樣,這樣無常的變化著。我們要看著,能夠這樣看,才能會看到那個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當中。有味道的那個法,就在生活當中,不是在文字上面;在文字上的是干巴巴的法,我們要的是那個有味道的、「四川口味」的(大眾大笑),就是說,熱騰騰的、麻辣辣的這種口味啊! 有人聽了可能會想:“噢!你是個法王,看起來當然很容易啊,你的生活再忙,也不會比我們世間人忙啊!”“你生活再忙,但是回到的地方就是寺院,很寂靜、平靜的地方,但是我們世間工作的人,在世俗的人呢,就上班哪!上班的時候很忙、很累、很煩惱,就回到家裡也是,也有一大堆問題,要照顧小孩啊,要奉養父母啊…一大堆!”這,我也可以承認啦!(大眾笑)但是你們也知道哦,我也很想知道所謂「人世間的滋味兒」,「出離輪回」嘛,出離這個人世間,也要先嘗嘗滋味兒啊! 熱騰騰的法,就在生活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經驗中,所謂的佛法,不只是用耳朵去聽,還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就可以經驗到:真正熱騰騰、活生生的那個法,就在生活當中,人世間當中。所以,修行,就在你們的手中,用不用就看你們自己啊!(大眾笑) 很多時候,我們體會或者了解佛法,並不只是用耳朵去聽聞而已,你直接的經驗,譬如說眼睛看到的,都在告訴你佛法。就好像釋迦牟尼佛,當時他走出了這個王宮,在四個方向,他看到的生、老、病、死這些景象,並沒有人在旁邊解釋、分析說,這就是生老病死,而是他直接的經驗,你直接能夠體會的東西,就是佛法! 大家都要知道:生活上、工作上,都是可以修行的啊!譬如說你在一個公司裡面,你發明的產品,雖然是用來賣的,但是當你在設計或者販賣的時候,就可以有供養人群、布施社會的心。就是說,質量讓它好一點,對社會有奉獻與幫助,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一個布施啊!布施的這種動機跟行為都有了,就像我剛剛說的,「修行在你手裡」,就在你的工作裡,只是你用不用而已。 布施不一定要給一個東西,佛陀已經圓滿布施波羅蜜,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窮人啊,他怎麼就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我覺得重點在「完全布施」的這種心,佛陀在學道、修道的時候,已經完全布施了,他把未來完全布施給眾生,因為他的未來是無量的,世間眾生是無量的,所以他的布施也是無量的,他這無量的布施給無量的眾生,剛剛好。(大眾笑、鼓掌)不管是要賣、還是要給,有沒有布施心,感覺就完全不同,沒有布施心,明明是給人,感覺也像是用賣的。

  ■用發願,為一天揭開序幕

  所以,布施,發心是很重要。提到發心跟布施,我們每天的生活,最好也從發願開始。就是早上一起來,心中憶念著皈依三寶的心,發願自己一定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有了這樣的發心,這一整天,就會成為修行的一天,慈善、美好、熱呼呼的一天。 另外一個呢,是工作的發心,我們一進到工作的地方或者公司,開始做事情之前,要發願希望這份工作能帶給他人快樂或者幫助,有了這樣的發心與動機去工作,產品也會因此質量提升。 用好的發心與動機,把工作的質量提高,就跟自己將修行的質量提高一樣。 還有一個,是對家庭的發心,譬如說自己有了孩子,就要發心把這個孩子教育成能夠利益眾生,對世界沒有傷害,這樣的話,養孩子也是修行啊! 然後呢,就是感情的發心,對父母的感情也好,對伴侶的感情也好,要發心讓這份對他(她)的關愛、感情,能夠遍滿,要互相珍惜,然後擴大這種珍惜的心到所有有情眾生身上。譬如太太很有慈悲心,她就會感動她的老公,那位老公到花園倒水澆花,也會覺得很溫馨啦!(大眾大笑) 讓每一天,都成為慈善、有意義的一天。就是這樣。

 

上一篇:滿一上師:如何對待民間的神仙現象?
下一篇:達真堪布:警惕,這些急需忘掉的事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