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五九頁:
鈔【若華嚴離世間品,則八正俱菩薩道。正見者,遠離一切諸邪見故。正思惟者,捨妄分別心,隨順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入諸三昧故。釋雲,據此文證,豈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覺根力三十七品,皆隨眾生因地所修,機見不同,證大證小,各有所得。】
這段文是蓮池大師引用《華嚴經》的經文,來證明三十七道品確實通於大乘。《華嚴經》在大乘經裡面,被各宗派的祖師推崇為圓教一乘,可說是大乘中之大乘。既然這部經都通三十七品,其余就不必說了,可見前面三十七品通大小乘確實是有依據。圓頓的《華嚴》,對於八正道是怎樣的解釋?『正見者,遠離一切諸邪見故。』從《華嚴經》的教義來看,這是圓滿的法輪,經的內容講「十玄、四無礙」,十玄與四種無礙,在一切大乘經裡唯獨《華嚴》講得圓滿。如果對於「圓義」還有一絲毫執著的話,這個見解都屬於邪見。連圓都不能執著,何況其余!所以在圓頓一乘法裡,佛的知見是清淨到了極處,經文上只可以用「不可思議」這句話來形容,我們凡夫思惟不到的,也就是不落在思惟、不落在數量,這才是正知正見。我們修淨土還是要老實念佛,這才可靠。《華嚴》都是菩薩境界,還不是普通的菩薩,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經文既然有,不得不說,可是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把三十七品統統落實到修淨土的法門,尤其是持名念佛、帶業往生,對我們是最有利益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境界會逐漸不斷的提升,《華嚴》境界不難證得,這是非常的重要。
『正思惟者,捨妄分別心,隨順一切智故。』此地講的一切智是如來果地上一切種智,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講阿彌陀佛五種智。凡夫沒智慧,為什麼?因為他有分別心。怎麼說有分別心就沒有智慧?分別心是第六意識,你用第六意識,哪裡來的智慧呢?智慧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用第六意識只可說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是八難之一,遭了難,所以我們要很冷靜的去省察,千萬不要把世智辯聰當作般若智慧,那個麻煩就大。但是現代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往往錯認了,確實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捨妄想、捨分別心,就是《楞嚴經》所講的「捨識用根」。這個境界誰才用得上?《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們都是這個境界。在我們念佛人來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八正道跟這裡講的就完全相同,事一心不亂還不行,要到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他們的境界。
第三正語,此地略掉了。雖然略掉,古德法師在《演義》把它補出來:
演【正語,則常行正語,離語四過順聖言故。】
離語四過容易懂,四種過失是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不容易做到!小乘、權教菩薩雖做到,但是不能做到「順聖言故」,聖言是誰?是諸佛如來,菩薩的言語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演【正業,則恆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伏故。】
這個正業跟小乘的正業不相同,與諸佛如來相應,諸佛如來的正業是什麼?是普度眾生。所以菩薩學佛,上求下化,代佛教化眾生,確實能令一切眾生調伏。「調」是調心,說得再淺顯一點,就是調和性情,「伏」是伏煩惱,菩薩教化眾生目標在此地。我們學佛要知道,我們所學的跟佛菩薩所教的要相應,一定要注重調心,要知道降伏煩惱。實在講,這一句就是《金剛經》的宗旨,《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兩個問題就是這句話,他說:「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應雲何住就是調心,雲何降伏其心就是此地講的伏煩惱、伏妄想雜念。妄念雜念就是煩惱,應該怎樣把它伏住?菩薩教的、我們所學的,都是這個問題。我們學佛,學了滿肚子的佛法,煩惱習氣還照舊,這沒用處,這樣學佛是一絲毫的成就都沒有。佛法學了多少年,一句也不會講,但是心確實柔和、煩惱減少,這個人學佛是真正有成就,為什麼?他確實能了生死出三界,這是成就。由此可知,學佛不在學一口伶牙俐齒,沒用處!要真正把煩惱習氣除掉。
演【正命,則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儀審正,隨順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遠離故。】
這裡有兩句話非常重要,一個是「頭陀知足」,頭陀是印度話音譯,意思是抖擻,把它摔掉、扔掉的意思,說得再容易理解一點,就是放下。身上有灰塵,把它抖一抖,印度話叫頭陀,就是這個意思。菩薩把什麼東西抖掉?把煩惱、妄想習氣抖擻掉。知足,知足常樂!「頭陀知足」,意思是叫我們把世出世間一切塵緣統統放下,知足常樂!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佛是福慧二足尊,天上人間沒有能跟他相比的,釋迦牟尼佛過什麼生活?每天出去托缽,示現的跟一般出家人沒有兩樣,三衣一缽。尤其是後世出家的同修,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今天又過什麼樣的生活?在生活上,我們比世尊舒適太多了,在道業上,恐怕咱們也比不上當時最差的徒弟,的確要生慚愧心,要努力精進。所以,要知足。佛給我們講的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出家人別的不需要,這四樣東西,因為我們有肉身在世間,維護身命不能再少了;這四樣以外的統統可以捨掉,不需要。
這是我們要深深體會到佛心,佛為一切眾生。佛法決定是隨順時代,經上講「隨順菩提」,菩提是覺,換句話說,決定不迷,它不隨順迷,它隨順覺。隨順覺,用現代的術語是「現代化」。現代化就是覺!不能現代化,怎麼能跟現代人打成一片?怎麼能度現代人?所以道場之建立,台灣還是隨順舊的方式,所建的寺廟還是宮殿式的,這是過去的時代。現在總統府也不是宮殿式,政府機關衙門的官署也不是宮殿式,從前都是宮殿式的。所以現代建道場,用不著建宮殿式,如果建這樣,我想其目的只有一個,觀光旅游!真正的道場用不著,不必花那麼多冤枉錢。現代真正的道場就應當跟學校一樣,現代化的建築,省錢又堅固實用。所以「隨順菩提」,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不要錯解。「正命」,簡單的講,生活要簡單樸實,儉樸知足。
演【正精進,則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佛十力無罣礙故。】
佛法雖然不主張苦行,特別是大乘佛法,佛一再的教導我們,不修無益的苦行。苦行對我們沒有利益,我們不修,換句話說,對我們有利益的苦行應當要修。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也是禅宗初祖,他的出身是大富長者之家,出家之後一生修苦行,佛對他非常的贊歎,佛說:「後世弟子如果肯修苦行,佛法常住世間。」由此可知,真正苦行是自利利他。自利從哪方面看?生活簡單樸實,生活容易,不必憂慮,需要很少,得來容易,心才能安住在道上,沒有貪求,我們所要的只有一點點。這一點點就能成就道業,決定不貪求。「利他」是給世間人做個榜樣,世間人貪圖名利,看看出家人一切都捨掉,有時候可讓他省悟過來。
像前次台中有位很年輕的居士,許琇華,來過這裡一次,我是在加拿大認識她,她學佛沒多久,去參觀李老師的故居,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把她一棟豪華別墅賣掉,想想李老師那麼大的德行,住那麼破爛的房子,她說:我住的房子太豪華,心裡不安。這就是利他,苦行能利他,能令眾生覺悟!所以這是真正的精進,要在道業上精進,生活上能過得去就行,衣服穿得暖,能吃得飽就夠了,不要去想明天,明天還沒到,為了明天、明年去操心,心就操不完,道就沒有了。道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這是道。一打妄想,清淨心、平等心都沒有了,這叫退轉,又退到凡夫位子上,天天打妄想。所以菩薩沒有妄念,一切統統順其自然,他能與道相應。「入佛十力無罣礙故」,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也有,因為菩薩學佛,但是菩薩這十種能力沒有佛那麼圓滿。
演【正念,則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
菩薩為度一切眾生,他跟諸佛如來一樣,也是「一音說法,隨類得解」,所以他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由此看來,正念就是正定的前方便,先有正念而後正定。正念無念,雖無念,但它又是無不念,無念無不念,才是菩薩的正念。這話說得再明白一點,無念決定是無妄念、無雜念,無自私自利之念,絕對沒有為我自己打算的念頭,這叫無念。無不念是有念,念念為度眾生,念念希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圓成佛道,他念這個,他不念自己,這叫菩薩正念。不像小乘的正念,所有妄念統統沒有,他也不念度眾生,而菩薩正念是念度一切眾生。
第八講『正定』,在鈔文裡,『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這句是講證果,證什麼果?常說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就是開智慧。善入,入是證的意思,契入,善是善巧。菩薩不思議解脫門,就是禅宗講的「大徹大悟」,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所以,有定才能開悟。『於一三昧中,出入諸三昧故』,演義有解釋:
演【於一三昧入諸三昧者,如二十五王三昧,首楞嚴百八三昧等,互為出入,無定法故。】
這解釋得很簡單,也很清楚。諸位要是明了《華嚴經》這句話,你的修行就可以安心,為什麼?三昧學一種就夠,這一種真正得到,一切都得到,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什麼三昧?念佛三昧,也叫做寶王三昧,三昧中王!諸位今天讀誦《無量壽經》,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你在修什麼?修寶王三昧、修念佛三昧。你現在這個三昧沒修成,修成就出入諸三昧,無量無邊的三昧你統統都得到。
今天我們這個三昧為什麼不能現前?為什麼得不到?前面這七條我們反省一下,原因就找到。我們的知見不正,思想有錯誤,念念想自己,我們的語、業、命、精進,全部都有問題,你怎麼能得到正定?要想得到正定,入菩薩的境界,實在講不難。打佛七的主七師父,常常有句口頭話說「放下身心世界」。你果然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前面七條自然具足,你的正念、正定就得到。我們的病根在哪裡?我們沒有正見,我們是邪見。怎麼是邪見?我們念念都為自己,這是基本的邪見。念念為自己,念念增長我見。見思煩惱裡面,見惑頭一個是身見,念念增長身見,身見破不了。念念增長我執,我見、我執沒有法子斷,天天在增長,這個麻煩就大。如果我見、我執依然這樣強、這樣重,我們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法子往生,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凡是往生的人,對這個身體執著一定要看開,為什麼?神識才離得了,這才能走得了。對這個身體看得太重,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個身體還不想丟」,身體帶不去!由此可知,這個障礙是要在現前逐漸把它看淡,我們念佛的功夫就容易相應。所謂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才真正能夠達到。
對人、對事大致上能過得去就行,不要太認真,不要太計較,認真計較也是屬於我見,都是麻煩事。《金剛經》前面半部講破四相,「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部要深,後半部是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四種見統統叫成見,我們常說「某人成見很深」,這都是邪見。具足這麼多邪見怎麼能叫菩薩?當然不能叫菩薩。菩薩是正知正見,必須把這些邪見統統捨掉,這才能稱為菩薩。這是《華嚴經》上講的八正道,圓教菩薩的八正道。
下面這是解釋,根據這段經文證明八正道有很深的深度。『以例推之』,以此類推,前面七覺支、五根、五力,整個三十七道品,『皆隨眾生因地所修』。你是小乘那就是小乘境界,你是大乘就是大乘境界。大乘裡面還有藏通別圓不同,什麼樣的根性那就是某一種的深度,『證大證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余一切法故。】
經上說一個「等」,等是省略的意思,蓮池大師把意思補足,因為三十七道品總共七科,經上只講四科,前面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省略掉,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補出來。
鈔【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攝之。】
前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總共只有二十五,用一個「等」字包括。
鈔【四念處者。】
實在說,學佛入門要從這裡入。《彌陀經》為什麼不說前面這三科?實在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科每人統統具足,不要修,圓滿了,所以從五根、五力講起。前面這三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但是我們現在還沒去,身體還在這個世界,所以三十七道品前面這三科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確實能幫助我們身心清淨,幫助我們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四念處就是智慧的觀察,這是觀慧,也是三皈依裡的第一條「皈依覺」,覺而不迷,你有這四種觀,那你就是覺而不迷。
鈔【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四條叫四念處,都是用智慧來觀察。
鈔【而雲念處者,以不淨,是觀身者所當念處之所也。苦無常等,亦復如是。】
第一個要曉得,身是不干淨的東西,我們世間人最貪愛的就是身體,為這個身體不知道造多少罪業,不值得!身體是什麼?身體是一種工具而已。身是不是自己?不是的。諸位要是細讀《楞嚴經》,就明白這個道理。《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那還不是問身體,問的是心。佛就問阿難:心在哪裡?佛並沒有問是真心、妄心,「你說有心,心在哪裡?在什麼地方,你說給我聽。」阿難本事不少,說了七個地方。我們能不能說七個地方?他能說七個地方,釋迦牟尼佛都把它反駁掉,心尚且如此,何況這個身?身是物質,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是我的衣服。身是我的身體,身體不是我,我跟身體要把它畫一個界線,對這個身體,你去照顧它就很正常,不會太愛惜它,不會被它迷了。衣服髒了,就脫下來洗一洗,你也不會去掛念它,破了就丟掉,再換一件新的,一定要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
不要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當然也不能故意糟蹋身體,佛常叫我們惜福,惜福是對於一切物質要愛惜,身體是我們一切所有物裡頭的一種,也要加以愛惜。佛不主張修無益的苦行,就是這個道理。一切都要為道業去著想,我們修學哪種法門,生活方式往往因法門而不一樣。譬如學戒律的,修學這個法門,戒律很嚴,日中一食,這是中國人講的持午,日中一食叫齋,過中就破齋。日中,每天時間都不一樣,每天日中的時間相差四分鐘的樣子,每天不相同,所以真正持午的人應當用天文日歷。像台灣的天文台他們發行的日歷,每天日中的時間都記載得很清楚,幾點、幾分、幾秒,每年日中的時間差距差不多是半個多小時。真正持午,如果他不用天文日歷,最好在十一點半以前吃飯,大概不會過中。如果你要學禅宗,禅宗一天三餐還不夠,恐怕還有四、五道點心,這就完全不相同。禅宗是禅堂裡面打坐跑香,他用功夫的原則是少吃多餐。他不能吃飽,吃飽了會昏沉,也不能空肚子,空肚子他提不起精神。他為了修行方便起見,少吃多餐,他這樣吃法。
我們要了解自己修學是哪個法門,我所求的目標是什麼?絕對不要去充面子,要好看,以為別人持午的道行很高,那就錯了!過去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佛半年我就學持午,晚上那頓就不吃,持續十多年。我是不是修苦行?是沒有錢。你如果錢給我,我一天吃七頓,我很自在!真的,那時候非常之苦,我把晚上那一餐的錢節省下來干什麼?請《大藏經》。台灣第一部《大藏經》是東初法師印的,民國四十四、五年,一部《大藏經》要三千六百塊。我的薪水一個月只有五十五塊,連加班費統統算起來,一個月可以拿到一百七十塊錢,你們想想看怎麼辦?只好晚上這一餐不吃,絕對不是好看、要面子,「我有修行」,不是的。但是以後就養成習慣,我出家受戒,受戒這個月我晚上一定吃東西。人家說:你平常不是不吃?我說:「受戒需要體力,生活緊張,就像新兵訓練一樣,我要吃飽才有辦法來應付。」平常我生活沒有那麼緊張。有很多人平常不持午,到了受戒的時候,「我要持午,我要像個老修行。」我看他第三天實在忍不住,晚上偷偷的吃東西,這又何苦?一定要知道我們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不在乎這些形式,這些形式有助於道業的,我們要做。持戒的時候,我晚上一定要吃飽,夜晚拜佛才有力氣,這個我們應當要做,絕不充面子,所以要曉得如何調適身體。吃東西,絕對不要吃飽,通常一般人講求衛生,吃八分飽。實在講八分飽已經過分,六、七分是最好。保持著不飽不饑最好,不但修道有幫助,你平常工作的時候,精神能提得起來,吃得太飽的確使人昏沉。所以要知道調節身體。
還有飲食要簡單,愈簡單愈好。一般講,外國人吃東西沒有中國人考究。中國人講色香味,外國人只講營養,色香味都不懂,他的東西真的是難吃,他們吃東西非常單調,幾乎每天都吃一樣的。中國人就不習慣,天天要換口味,不換口味,這個東西就吃不下去,這是習氣。我看外國人一年到頭都不換口味,他就那個樣子。他的身體比中國人好,這是我們真正體會到飲食簡單對身體好,身體它就慢慢正常,減少許多的疾病。中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喜歡多話的,容易惹禍、惹是非!中國人的體質比不上外國人,為什麼?飲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中國人吃得太復雜,所以體格不如外國人。我學佛從這個教理上而體會到,心清淨、心健康,身清淨、身就健康。身要清淨,你吃東西最好是單純,愈簡單愈好,對你生理的健康愈有幫助,外國人他是不是懂得這個道理?不知道,但是他這做法正確的。
但是外國人這個心不健康,當然對於他整個社會制度有很大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好處有,毛病還是很深。這個毛病就是叫每人生活緊張,沒有法子得到安寧。你看外國人容易衰老,為什麼衰老?憂慮的事情太多,因為他的生活,資本主義社會好處,就是實際上的生活水准差距不大,譬如每個家庭裡面,家家電器化的設備,家家居住都非常的寧靜,家家有汽車,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小。但是心裡上負擔太重,他所有一切的受用全是賒帳來的,這就是資本社會的一大缺陷。像在外國買房子,這房子十萬塊錢,你只要付十分之一,付一萬塊錢,房子就買了,你就居住,後面分期付款,三十年償清,月月都要付,利息並不低,如果向銀行貸九萬塊錢,要付一千多塊錢。你如果一個月賺三千塊的收入,這個房子一千塊錢去掉,再繳稅,稅很重,差不多是你收入的三分之一。不過美國人都很樂意繳稅,社會福利做得好,政府拿這筆錢的確替老百姓做事情。這三千塊錢收入,生活也相當緊張。還有保險,汽車貸款,統統都是分期付款,反正全部都是負債,都是賒帳來的。他們這個社會過習慣了,但是生活壓力還是很重,中國人很不習慣,那個日子我沒法子過,欠人一身債,不行!日子過不下去。中國人常講「無債一身輕」,我們常看到外國人,二、三十歲他這個眉頭皺紋很深,從這裡看出他們比中國人容易衰老,比我們憂慮要多。所以我見、身見要把它認清楚,要把它看淡一點,不要過分的去執著。
《了凡四訓》實在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書,為什麼?念多了確實知道因果報應,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真的就安,心安理得,他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安了。不貪求,自己有的也肯布施,因為他真正明了布施才是真正的種福,布施才是真正的積蓄。你捨掉,你的福報還在,比存在銀行都安全,決定不會失掉,確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曉得身體不淨,不要過分貪愛。
第二是『觀受是苦』,受是享受。我們在這世間,不要說在世間,天上也不例外,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所受的還是苦,三界統苦,這個要覺悟!欲界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全都要受。苦苦裡面包括八大類: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八苦交煎。要想真正離苦得樂,說老實話,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不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苦你永遠沒有辦法離開,決定要受。
第三是『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凡夫講的心,妄想、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從早到晚你如果注意一下,你一天起了多少念頭,不只想一樁事。如果想一樁事情那就叫定,你就入定,亂想胡想這叫無常,心確實是無常的。亂想些什麼?全想的是六道輪回,諸位不要以為我們這個身體造作,口裡說話叫造業,心裡打妄想應該沒有關系,殊不知打個妄想就是造一個業,念頭生滅是意業,身口意統統在造業。身口造業到你睡覺的時候停下來,你睡著了身不造業,口也不造業,可是還去做夢,做夢是什麼?意在造業,還是不停,這個不得了,意造業非常的嚴重,我們要曉得事實的真相。
佛常教我們想一個,不要想那麼多,想一個就叫做三昧,就定了。換句話說,圓初住以前的菩薩統統用第六意識修行。圓教初住以上,才真的捨識用根,不用心意識,那個時候是用真如本性,不是普通聖人,是大聖。所以要曉得,修學三昧,在我們現前的程度就是用第六意識,把念佛念成習慣,像善導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身專禮阿彌陀佛」。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只供一尊,一生都不要換,供的佛像不要太考究,不要供的像是幾百年、幾千年的古董,那個不好,為什麼?心有牽掛。這是寶貝怕人偷,又怕損壞,你提心吊膽的,增長妄念。供一尊普通的佛像,這個佛像莊嚴,我們見到生歡喜心就好,一生不改變。我每天看它、禮拜它,將來自己往生,阿彌陀佛現的像就跟你供的像一模一樣,不會錯。我天天看你,天天拜你,今天真的見了面。佛菩薩隨類化身,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佛菩薩的相隨眾生心想生的、變現的。你供的像常常換,到臨命終時候阿彌陀佛來了,「這個到底是不是?」你還打個問號在那裡,這個事情就麻煩大。縱然往生,經上講的,「生到邊地疑城」。所以供像不如供一尊好,每天看它,每天拜它,心裡念著它,三業專勤,這就是修定,這叫修念佛三昧,修成功就叫做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是總稱,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是念佛三昧功夫淺深而說的,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確實有把握,這叫做正受。所以要把無常的心變成常,常想一樁事情。
第四是『觀法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這是我的定義。我們這個身體,身也是一法,這裡面有沒有我?想想你有沒有自在?你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如果自己真正能做主,年輕貌美多好!年年一十八多好!偏偏一年比一年老,這就做不了主。沒有一樣自己能夠自在、做主的。所以「我」是空有其名而已,沒有真正的我。你要是對於身心世界常常提起這樣的觀察,你就有智慧,就不會被身心世界迷惑。四念處是四種智慧觀察,身心世界才能放得下。
鈔【四正勤者,解見前文。以生善滅惡,不懈弛故,名之為勤。勤所當勤,合於理故,名正勤也。】
四正勤,分善與惡兩個境界。「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是兩條惡的,我已經做的惡事,從今天起把它斷掉,以後不再做,要勤於斷惡;沒有生的惡,我要常常提起警覺,決定不生,這是對惡的正勤。對於善的,「已生善令增長」,曉得這是好事,我希望好事能有進步,能夠增長;「未生善令生」,曉得有很多是善事,我還沒有發心去做,要勉勵自己,發心努力去做。這四條叫正勤,為什麼?它合於理,應當勤奮的。
鈔【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
神是神通,足是滿足,這四種神通都滿足,滿足就如意,如意就是滿足,所以如意是從意思上翻譯的。
鈔【所謂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
就是這四種。
鈔【良由念處正勤以來,精進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種定力攝心,則智定均等,能斷結使,所願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類,則為三十七品。】
這四條此地解釋得很清楚,這四條都屬於定,知足就是定。知足,心就不求。第一個是「欲」,世間人講「欲海難填」,人的欲望沒底!所以叫你要知足,叫你回頭。中國從前富貴豪門人家,手上常拿著如意,這如意是什麼意思?如意的頭是彎回來的,看到這個東西想到,我要知足、要回頭,夠了,不能再多。回首如意,這一回頭就如意,佛門講「回頭是岸」。富貴到某個程度,不能再往上去,再往上去禍害就來,所以到相當的程度,有智慧的人他回頭不再求。中國從前念書人的確有智慧,晚清的時候,曾國藩很了不起!曾國藩做的官,大概除了皇帝就是他,他曾經做四省的總督,清朝地方官最大的是總督,總督管兩個省,巡撫等於省長一樣,管一個省,巡撫上面是總督,總督管兩個省。曾國藩那個總督是大總督,管四個省,清朝有史以來沒有他那麼大的官。他的書房掛個匾額叫「求阙齋」,人家求圓滿,他求欠缺一點,這就是回頭的意思。他曉得回頭,所以他的位子還能保全,不遭嫉妒,這一家還能保住,子子孫孫都還不錯,一直到現在。現在台灣的曾寶荪就是他的後人,這是有德,知道回頭。這四條都是知足,對於四種法門知足。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留到下次再跟諸位細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