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面講“明明德”,一個人恢復到無量的智慧德能,他當然幸福。所以我們講,我們就是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而努力。有位同學曾經為生命當中有緣的人,自己的家人、同事(學校的老師)請教了一個問題,“怎麼越來越苦?”結果有位最受歡迎的老師義正辭嚴地回答道:“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人生本來就苦,我們活著就是讓它越來越苦,這樣的人生,難怪自殺率越來越高。越來越苦活著干嗎?所以都活錯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才對。
其實《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是什麼?也就是時時保持的意思。“習”,練習,實踐。你真正去做了,你的喜悅就來了。你給人禮敬,露出燦爛的微笑,跟人家問早上好,對方很歡喜,你呢?你也很歡喜啊。所以一個人對人的恭敬,首先先滋潤了自己的身心。你今天對人獻出愛心,首先滋潤的也是自己的身心。所以說“仁者壽”,仁慈的人為什麼長壽?他念念都是仁慈的思想、磁場,他的身心都是最好的,太和之氣。就像我們早上念感恩詞,念的時候感覺身心怎麼樣?非常歡喜平和。感覺整個身心都在感恩的磁場裡面,“不亦說乎”。孔子沒騙我們吧?我們以前覺得學的時候不亦苦乎,怎麼會喜悅?因為我們把可以利益我們一生的智慧學成知識,只把它拿來在考試當中用而已。它本來有大用,結果我們現在把它當一個很平常的物品,甚至還把它扔在一邊不用它,很可惜。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一百多個同道中人聚在一起,孔子這句話當下不就印證了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沒有人來了一兩天,很興奮,打電話回去跟家裡的人分享在這裡的情況,分享得太激動了,太太還是先生說,你有沒有發燒?一下子人家不知道你的這種感悟,他會覺得你有點不正常了。這個時候“人不知”,人家不能理解,“而不愠”,就是心裡沒有不舒服,沒有情緒。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泰然處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選自《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怎樣才能成為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