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摘自《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
諸位朋友您現在有看到,有一位父母喊她的子女,她的子女馬上走過來跟媽媽說:媽媽,有什麼事?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態度你有沒有看到?幾乎看不到,你突然看到可能會感動得掉眼淚。所以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有這種恭謙的態度。當然不是對父母如此而已,對所有的長者都應該這樣。但是對你的孩子可不能這樣,學問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兒子說:媽,來一下。你馬上走過來:兒子,有什麼事?那就顛倒了,那你孩子就傲慢、無禮!所以對長者、對平輩我們應該這樣做,但是對晚輩你要長養他的孝心跟恭敬心,應該是晚輩到長輩的面前,這樣才是正確的。
「父母呼,應勿緩」。有時候你在應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有應,內心怎麼樣?還是不耐煩,當人處處不耐煩,你的學問絕對起不來。所以往後呼應父母,還要觀自己的心有沒有真誠恭敬,而不是應付,應付的話你就沒有主敬存誠。當你能從心上這麼深的下功夫,你的道德學問不出三個月,絕對會讓身旁的人覺得你變了一個人。所以一個人求學問有沒有效果,從別人對你的態度就可以判斷出來。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答應父母的事情,言語答應了,一定要守信不能偷懶。你已經說媽媽我要去洗澡,你要趕快去洗,你不能拖拖拉拉。甚至於父母交代我們買的東西,我們也應該如期買回來。可是你看,別的朋友交代的東西,我們都不會忘記買,誰交代的東西我們會一拖再拖?可能回到家裡,媽媽說醬油?我又忘了,下次,我明天一定買。所以為什麼對朋友都不敢失信?為什麼對父母就失信了?我們的心有問題,不是恭敬,不是真誠。對朋友因為怕關系搞壞了,因為怕生意做不成,所以他們的話都不敢怠慢;因為父母不跟你計較,所以你的心就不恭敬了。
甚至於不止對至親的人不守信,對朋友不發脾氣,專門把脾氣發在誰身上?發在最親的人身上。所以你說人顛不顛倒?點點滴滴對你付出,對你最照顧的人,你卻對他最不好。所以人往往在三十歲、四十歲,你會覺得內心愈來愈不安,因為該做的怎麼樣?都沒做。假如這個時候剛好父母又走了,那你會覺得心隱隱作痛,因為該報的恩你都沒報。而報父母恩就要從哪裡下手?先從言語態度的恭敬做起,不要好高骛遠。所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