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一名大學生,9歲就皈依佛門,現在念英語本科。我想問一下,為什麼還會在學習中有很多雜念與煩惱呢?學習一直還不錯,但有時會有輕生的念頭,希望法師給予指點,應該怎樣把佛的理念與學習結合起來,我一定會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以後回報佛恩,請給予指點。
大安法師答:九歲就皈依佛門說明你善根還是非常深厚的。在學佛、日常生活學習中,有雜念煩惱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都是凡夫,關鍵是我們如何來看待這些雜念和煩惱。
雜念、煩惱本身也是我們真如佛性變現出來的,就像冰和水的關系。冰全體就是水,所以煩惱的本性就是常寂光;妄念當體即空,所以不要去注意它,能夠咬住這句佛號,自然就可以轉化煩惱。
由於煩惱的念頭很重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這都是很不好的一種心理狀態。佛告訴我們,我們來到人間,有這寶貴的人身,是多生多劫都難以遇到的一次機緣。作為人苦樂參半,最適合修行。佛陀也是示現以比丘身證得佛果。
我們也要用這來之不易的人身來修行,解決輪回問題。輕生是解決不了煩惱、痛苦的,輕生將會給你帶來更痛苦的未來。
怎麼把佛的理念跟自己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呢?佛的理念有個關鍵點要把住:諸法的空性。要了解到一切雜念、煩惱、我們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
但是在這樣的“空”裡面,有不空的一面,就是“妙有”。《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我們凡夫,雖作空性觀,但初心做不到無念無相,故須將心安住一淨境。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之功德,全都凝聚結晶為“南無阿彌陀佛”這萬德六字洪名。淨業行人持念佛號的因心之光與阿彌陀佛果覺之光,交融互攝,便具有強大的調適身心的功能。古往今來,念佛治愈疾病,尤其是“心因性”障礙的事例,不勝枚舉。
我們要有慈悲心,服務大眾,服務他人。空性能夠使我們破除我執、法執,打開我們的心量。
心量廣大並具有慈悲心,生活就會有目標感,就會有歡喜感。這樣去學你的專業,乃至於學更多的東西都會駕輕就熟,這樣就會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就能夠報答佛恩、報答父母的恩、報答祖國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