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到“三心”是往生的正因。三心包括: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其中善導大師在解釋“深心”的時候,就講到: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關於深心,我們之前講十八願時講到:至心信樂。什麼是至心信樂呢?《觀經四帖疏》裡講“至心”就是深心,深就是深淺的深,心就是心靈的心。善導大師講深心就是深信,信仰要深。
然後再把深信分為兩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這就是機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兩條非常重要,善導大師的思想裡雖然講到很多內容,但是可以說這兩條就包含了其中所有內容。
前面“機深信”是講:我們要看清自己是何種根機;第二點“法深信”是講:我們要對淨土法門有深信無疑的信仰。很多念佛的人對淨土法門的法義的信仰不夠,就是缺少機深信,缺少法深信。有“機深信”的人才會來專心念佛。“機”就是看到我們是凡夫眾生,然後解脫的方法就是念佛,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接下來從三個方面來看善導大師的這兩種深信的意義。
第一是從總的大意來看,善導大師提出機法兩種深信是有一個大的環境。他是延續了前面龍樹菩薩、昙鸾祖師、道綽大師的思想,做了一個歸納總結。前面的祖師開顯淨土法門都是針對凡夫而開。都是看到凡夫眾生到了末法時代,沒有辦法解脫,然後逐步逐步地開顯淨土法門。然後善導大師將這些思想理論化、體系化,就提出了機法深信。
所以第一點就是:提醒我們要善於觀察時節因緣。我們處於什麼樣的時代?我們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下?我們對於外部環境與時空要有一個觀照,因為學佛的人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如果對環境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就不知道該選擇何種教法,不知道自己是何種根機?
那麼對時節因緣的觀察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度世;
第二、審時;
第三、觀機;
第四、擇法。
“度勢”,我們是處在五濁惡世;“審時”就是時間,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觀機”,我們是凡夫之機;“擇法”,凡夫之機要選擇何種法門呢?就是淨土一法!
先從大的環境來看,度世、審時、觀機、擇法,這四點如果細講恐怕是一天兩天也講不完。淨土法門對這四點非常重視。
一般的教法,學其他的法門,像學禅宗、教理、持戒的人,他注重的就是如何選擇法門,然後對法義有闡發。而我們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就是:對時代因緣與自我的根機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於時代因緣與自我的根機有清醒的認識之後,我們才會選擇相應的教法。
下面我們就用印光大師的一段法語來說明認清時代因緣的重要性。印光大師講“時節因緣實為根本”,就是說我們學佛首先應該觀察時代因緣,這是最基本的理念。如果對時代背景,對自己的根機不了解,我們就不知該從哪裡入手,不知道該選哪一種法門才好。
“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我們如果在修學佛法之時,違背了時節因緣,就猶如冬天穿單衣,夏天穿裘皮棉襖。大家都知道冬天是要穿棉襖的,身體才受得了。冬天穿單衣,夏天穿棉衣;口渴時吃東西,饑餓時喝水。這都是違背了我們的身心需要。如果對時節因緣不了解,對此沒有深刻的體悟,我們就猶如冬天穿單衣一樣,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傷害我們自身。
現在很多人學法修苦行,效仿菩薩道精進勇猛,一日一餐,夜不倒單,這些行為很好,是佛法所提倡的。但是,我們是不是那種根機呢?很多人不考慮。如果你並非這種根機,那這些行為可能反而會傷害到自己。沒有學到法,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折騰壞了。這就是“費而無益反而有害”。
印光大師非常注重時節因緣。身為學佛的人,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觀察時節因緣,印光大師對這一點特別敏感。因為他生在民國時期,這是個充滿戰亂、饑荒,動亂不安的時代,所以,他對時節因緣特別注重。
他說:“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
就是說即使是古佛再來,比喻釋迦牟尼佛、藥師佛,或者是古代的某一尊佛,燃燈古佛,即使是這些古佛再來示現在這個世間,他們也決不會在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之外,再對其他法門有所提倡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只有敦倫盡分和淨土法門適合我們末法眾生。這是時節因緣決定的。
又說:“使達摩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現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系,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這就是引用我們中國古代的禅宗祖師——達摩祖師,他是弘揚禅宗的。如果達摩祖師生在末法時代,他還會講禅嗎?恐怕他講禅就如祖師講的門前草深三尺,這就是形容沒人來聽法,沒人懂。世間有句話叫門可羅雀,門前停留著很多麻雀了,現在有很多人非常喜歡禅宗,但是真正的禅我們很多人並不懂。
達摩祖師在梁武帝時期來到中國之後,當時中國的佛教還比較盛行。大家都喜歡修學佛法,人的根機也比較高,根機猛利。但即使是那種時代,也只有慧可大師一人得到達摩祖師的真傳。那如果達摩祖師來到現在這個時代,雖然也會有很多人希望能在達摩祖師那得到真傳,但是現在的時節因緣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參悟到其中真義,也不可能從禅宗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師講:即使是達摩祖師再來,他也不會再講禅法了,而會弘揚仰仗佛力的淨土法門。這就是這個時代因緣決定的。
那麼我們學佛,首先就應該觀察這個時代的時節因緣。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說明。
第一點就是對於世,就是對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要有個認識。我們讀佛經時經常會看到一個詞語叫:五濁惡世。我們這個時代叫五濁惡世,不是一個善良的世間,不是一個清涼的世間。
五濁是指哪五濁呢?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濁就是渾濁,是染污的。五濁惡世不是一千年、兩千年的時間,而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所處的時期,所處的這個劫運是一個五濁惡世,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
首先的劫濁就是說:我們整個就是處在一個非常大的渾濁的時代。為何原因呢?後面四濁就是其中原因,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見濁,見就是知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各持己見。各持己見就形成了混亂,知見混亂就形成了渾濁,染污不清。在這個世間有佛教信仰,有其他宗教信仰,還有世間的學問,這也是渾濁之處。這讓我們分不清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外道,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這就叫見濁。
煩惱濁,每個人都有煩惱,都有貪瞋癡,個人有煩惱,大眾有煩惱,大家聚集在一起,各自的煩惱都很熾盛,互相干擾和影響。
眾生濁,就是我們眾生都有貪瞋癡,都是被染污的,都是帶著業力而來的。
命濁,就是指我們壽命短暫,生命無常。有些人一出世就離開人世了,壽命長的也不過一百歲左右。
這就是五濁。因為有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以整個這個時代被稱為劫濁。而我們現在出生來到這個娑婆世界,都是處於五濁惡世的時代,這是一個大的環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到如何認識五濁惡世,他從幾個方面來說明。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惡時,惡的時間;惡世界,是一個惡的世界;惡眾生,眾生是惡的;然後惡見,大家的知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惡見,自私的凡夫之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這些都是惡的,不是善的,如果從善惡來講,都是惡的,基本的善法都不具備。所以,就稱為五濁惡世。
在這個五濁惡世,能夠讓我們的解脫的法門就是淨土一門。我們生在這個五濁惡世說明了什麼?我們就是五濁的惡人,我們不是善人,如果是善人就會出生在善的地方,比如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以及其他佛的淨土。那麼能夠來到這個五濁惡世,就是被業力帶來的。所以善導大師講:十方諸佛都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就是為五濁惡世眾生開顯淨土一門,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我們這個時代叫五濁惡世,也叫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娑婆就是堪忍。我們在五濁惡世可以勉強忍受一些無常苦,生老病死苦,在堪忍的同時如果能夠遇到佛法,再精進勇猛地修行,這是五濁惡世的眾生唯一的一點善根福德。
但是在五濁惡世要解決生死大事,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十方諸佛都勸我們要往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就不是五濁惡世了,就完全變了。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裡面講到: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
為什麼我們靠自力修行難以解脫呢?首先我們生於五濁惡世,同時又生在無佛之時,現在釋迦佛已經不住世了,已經遠遠離開我們。五濁惡世,又沒有佛陀住世,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要通過修行“求阿毗跋致為難”。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轉,我們學佛要成佛,第一步就是要達到不退轉。你能夠不退轉才能夠上成佛道。
如果達不到不退轉,我們就會隨時有進有退,所以“阿毗跋致”是非常重要的一關。就像現在人讀書考大學一樣,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都只是義務教育之類的,只有讀到大學才是被社會所認可的一個階段。而佛法修學裡面最重要的一級就是達到阿毗跋致的階段,不退轉。我們絕大部分人要想在現生達到不退轉,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時代那是很難的。所以自力修行稱為難行道。
那麼怎麼來轉變五濁惡世呢?蕅益大師的思想裡面講到一點,大家看過《要解》的可能有印象。蕅益大師講: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學理論的人可以多去思維體悟一下。
我們只要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信願就是要相信這一句名號,願意往生西方。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往生西方淨土。只要你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莊嚴”就是隨口稱念一聲阿彌陀佛,當然這種稱念與一般念佛不同,他是信願(有信有願)來念佛。只要你來念佛就可以轉劫濁為清淨海會,清淨海會就是極樂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五濁惡世,怎麼來轉變它呢?把它變成一個清淨的極樂淨土呢?現在有些人提倡人間淨土,怎麼提倡?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改變不了它。你提倡再多的善法,這個世間還是一個五濁惡世。但是只要你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就可以轉劫濁為清淨海會了,就轉變過來了。
轉見濁為無量光,因為這句名號是無量光,我們念佛的當下就是無量光,我們的見濁—凡夫之見就在無量光之中轉成無量光了。這是在一念之間就轉過來了。
轉煩惱濁為常寂光,“常寂光”這個詞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寂光”就是佛的境界,寂光淨土。我們平常說佛入了涅槃,涅槃就是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最高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只要你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就可以轉我們的煩惱濁為寂光淨土,就到了佛的境界了。這是在一念之間就轉過來了。
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我們這種眾生的壽命都有限,都是父母所生的胎生。但是只要我們念佛,就可以是蓮花化生,處在佛的無量光之中,是在佛的正覺當中化生出來的。這就是念佛成佛的道理。
轉命濁為無量壽,我們的壽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們念佛,就可以把有限的生命轉化成無限的生命。
所以,把五濁惡世轉過來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念佛,只要你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就圓轉五濁,整個五濁就轉過來了。
蕅益大師後面還有一個說明: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
所以信願念佛一門,它不涉施為,不涉及施為,施為就是平時所說的修行、用功等。淨土法門是不靠我們自己的有為造作,就是說不是靠自己的用功,觀想,思維,用個人的精進勇猛,它不是自力修行的觀念。因為信願就決定了淨土法門是靠佛力,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願意往生西方淨土,然後以這樣的心態來念佛,他自自然然圓轉五濁,當下就圓轉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不是靠我們自己如何努力去轉變它,不用去想它自然就轉過來了。就如同發動機一發動,機器自然就動起來了。開關一開,燈就自然亮了。我們只要來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五濁惡世就轉變成淨土了。
唯信乃入,是靠信仰進入的,不是靠我們的智慧,不是靠我們的修行,所以淨土法門被稱為難信之法就在於此,非常難以相信。我們在稱念這句佛號之時就直接與佛心相應。
以上是對五濁惡世的一個大的認識。當然具體的解釋,大家在很多的經典裡都可以看到,比如《地藏經》,說因果輪回,五濁惡世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了。還有《悲華經》以及我們淨土法門的《無量壽經》的後段部分說到:五惡、五痛、五燒,也是講的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的一個現實狀況。
第二點就是“時”,就是時代因緣,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又處在一個什麼時代呢?這個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出世,那時是屬於正法時代,佛陀出世稱為正法時代,佛陀滅度之後,佛法就慢慢地衰敗了。當然我們可能以為佛法還很興盛,其實從佛一離開世間,佛法就開始衰敗了。
真正的正法時代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以佛法的整個法運來看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正法時代;第二、像法時代;第三、末法時代。正法時代是一千年,像法時代是一千年,末法時代是一萬年。這是佛教大致的一個時間觀。但是因為女眾出家,正法時代就少了五百年。
佛陀早期是不同意女眾出家的,後來因為阿難尊者的祈請,才勉為其難地同意了。同意了之後,因為女眾出家,正法時代就少了五百年。所以一般講到正法就是五百年,像法就是一千年。我們現在已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了,已經是處於末法時代了,是末法一千多年之後了。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間段。
那麼身為學佛的人,我們就應該看到自己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出生的,說明什麼呢?我們沒有生在正法時代,也沒有生在像法時代。在我們中國的唐代,高僧輩出,八宗並弘,但是我們沒有生在這個時代。為什麼沒有生在那個時代呢?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夠,如果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人,他就一定會生在佛的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那種佛法興隆的時期。而我們沒有生在那個時代,就說明我們自身的根機福報有限,這就是對自己要有清晰的認識。不然我們凡夫眾生會傲慢自大,覺得自己有點知識,有些文化,我看過幾本書就不得了啦。這就是對時代的了解。
同時對時代有所了解之後,還要,對法的選擇非常重要,尤其是從根機來講。在《法華經》裡面講到: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眾生,如果是靠自力修行會有很大的差異。
正法時代教、行、證具足。有教,就是有佛的教法;有行,就是有修行;證,就是證果。你看佛陀在世之時,有些人一出家三天就證羅漢果,有些人聽法的當下就證得初果羅漢。大家看經典裡面就知道了:在聽法的現場就有一些人得法眼淨、須陀洹果、阿羅漢果等,他們就是一聞法就證得果位了。他們就是有教,有行,有證。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知道教、理、行、證。“教”是闡敘一個理論,懂得教理之後開始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證果位。證什麼果位呢?凡夫到聖人的果位(聖人的最低果位就是小乘的四果羅漢),然後到大乘的菩薩,最後再到成佛。這是從凡夫到聖人證果,我們證果的最低標准就是須陀洹果。佛陀在世之時的人,他們就是有教有行有證,這是在正法時代。當然在佛陀離開之後的五百年之內,還是有很多人可以證得果位。
到了像法時代之後,就是唯有教行,無證果者了。有教有行,但是證果的人就很少了。教理有,經典有,法門也有,很多人的行持也很好。我們看古代的高僧大德,他們行持很好很高,但是能證得果位的人就很少了。
一般學佛的人如果不了解理論,覺得某某人修行很好啊,就以為他是聖人再來,菩薩再來。其實菩薩不是我們自己給他貼標簽,他就是菩薩;他能夠修苦行,他就是菩薩。菩薩是有嚴格的標准的,要看你內在煩惱斷的程度達到什麼境界,你的智慧與慈悲心達到什麼境界。當然從佛法的,大的,籠統的一個標准來講:所有人只要你一發心就是菩薩,凡夫菩薩。如果從修行的角度講呢?那就一定要證果位才能稱為菩薩,叫聖人菩薩。
在像法時代的人,他既懂教理又能修行。吃苦,讀經,研究教理,持戒,包括五戒十善他都能修。但是能證到果位的聖人就非常少。大家知道天台宗有個被稱為“釋迦佛再來”的智者大師,當他走的時候有人問他:你證到何種果位?他說:還只是五品凡夫位。還在外凡夫之位,內凡夫都沒達到。當然這只是智者大師自己所說,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否聖人再現。智者大師講:他如果不領眾,不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他可能會達到內凡夫位。但是因為過早領眾弘法,所以他還是外凡夫之位。
智者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界就是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了,被稱為“釋迦佛再來”的人,他還是凡夫之位,可想而知其他人了。所以斷煩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很難斷。當然智者大師是在隋朝時期,已經是末法時期的初期,進入末法時代了。所以像法時代證果位的人就非常少,到末法時期就更少了。
末法時期唯有教,而無行、證。末法時期,佛法還在,經典還在,理論也在,但是沒有人修行,沒有人證果了。所以很多學佛的人去寺院一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順眼,看到個個都是凡夫。學佛的人不論在家、出家,不論小德、大德,好像大家都差不多,那麼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因為有些人雖然懂理論,但是事項上做不到。
你看現在的人修三皈五戒,能嚴持五戒的人有幾個?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嚴持五戒。現在我們不談六度萬行,不談菩薩道,只說五戒十善,能夠把五戒十善做得好的人,現在有沒有?這就是末法時代有教無行,更沒有證果位的了。
所以在末法時期,大家都很感歎:佛法凋零,佛法衰敗。這種衰敗並不是指佛法衰敗,而是眾生的根機不堪。我們沒有能力斷貪瞋癡,沒有能力斷煩惱,沒有能力證果位,這就是末法時代的一個征兆。
在《大集經》裡講到: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就是修行的人還很多,但是罕一得道,難得有一個人得道(我們經常講的開悟,見性成佛),悟道的人在末法時代沒有了。那末法時代的眾生解脫的希望在哪裡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凡夫眾生靠自力修行已經沒有辦法,唯有仰靠佛力往生西方淨土,這是唯一的出路。
那麼我們學佛第二點就是審時,要觀察這個時代。我們生在末法時代,靠自力修行已經有教、無行、無證。教法還在,比喻《金剛經》《地藏經》等等經典還在,但是你已經沒有辦法修行了。我們世間人看不破五欲六塵,有幾個人看得破?不講其他的,世間最難過的就是名、利這兩關。
清朝時期的康熙皇帝,還是乾隆皇帝曾經在徑山寺一帶(長江一帶),遇到一個老和尚,這位老和尚所住的寺院就在長江邊上。他每天就坐在寺院門口,看著一條條船在江面來來往往。皇帝就問他:你看到有多少船在來來去去?老和尚講:就看到兩條船,一條是為名,一條是為利。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不為利就為名。
以上就是對時節因緣的觀照。所以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裡面講到:我們現在是去大聖遙遠的時代。
那麼我們又是何種根機呢?這就要用鏡子來照一照了。當然用世間的鏡子照不出來,要用法鏡,佛法這面鏡子來照我們。佛法講:有貪瞋癡,有煩惱,你就是凡夫;你身心清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你就是菩薩。我們是凡夫?是菩薩?拿經典一對照,我們心中就清楚了。
經典就是一面鏡子,當然一般的人不懂。不懂教理的人,就很難看穿自己,到底是何種根基?我們可以自己觀照自己,平常的起心動念想的是什麼?面對逆境之時,我們的心中是否平靜,心如止水。蘇東坡講過: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講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宋朝有名的一個大詩人,同時他也是學佛的一個大居士。他與當時禅宗的一位大德,叫佛印禅師的,經常有往來,兩人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坐在家裡突然頭腦一動,妄念一起就寫了一首非常好的偈子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寫完之後桌子一拍,感歎自己寫的太好了,心中非常高興。然後就吩咐書童將偈子送到江的那邊,交到佛印禅師手中。他送過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佛印禅師對他的偈子表揚贊歎一下,心中有所期待。因為他覺得自己達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這“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結果,書童把這首偈子送到佛印禅師那裡,佛印禅師寫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這兩字就不平靜了,然後他就氣沖沖地過江而來,找佛印禅師理論。佛印禅師就剛好等在江邊,對他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是一個宋朝的人,又是一個大文人,大詩人,而且非常精通禅理。從理論上講,他寫的這首偈子是非常高的一個境界。稽首天中天,“天中天”是聖中之聖,是佛,就是指他在頂禮佛;毫光照大千,佛的毫光照滿大千世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自己八風吹不動了。
八風是哪八風呢?大家知道這“八風”不是指外面的狂風、暴風,“八風”是指的: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贊、譏刺、受苦、受樂這八種境界。
他說自己八風吹不動,你看佛印禅師講放屁,他就動了。這就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連蘇東坡這樣的人,他也經不起外界的名利誘惑,何況我們普通人就更不用講了。我們只要聽到別人講到:某某人怎麼樣。心裡馬上就動起來了。
我們是生在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我們都是凡夫之機,不是聖人,要很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有人說我讀了幾部《楞嚴經》、幾部《金剛經》,就覺得自己無我像,無人相了。六祖大師一聞《金剛經》就開悟了,那我自己恐怕也悟了,有些人好像覺得是如此的。然後在心中沾沾自喜,無我像,無人相。我們把明白佛理當成開悟,當做證果,這是末法時代的很多人有的一個現象。以為自己懂得一些佛法道理,就證得果位了,就達到佛的境界了。“明理”與“證果”是兩個概念。
你看:教、理、行、證。教是經典教法,然後你去明理,依教奉行,明理之後就開始修行,你的行持達到了一定的境界,然後才是證果位。我們現在的人最多就是明理而已。教、理,後面的行持有沒有,不知道。像蘇東坡就知道了,這就是對他的一個考驗。我們要從事上去考驗自己,是否經得起八風的吹動?如果八風一動,我們就受不了,就知道自己是凡夫眾生了。
那麼凡夫眾生靠我們的自力修行,要想今生今世得解脫,就要斷煩惱,斷貪瞋癡,要戒定慧具足,我們就該問問自己能否做得到?如果我們今生做不到就要輪回。佛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世得到人身,如果不能了生死,不能解脫,來生到哪裡呢?來世憑我們吃的肉,就要去還人家,生生世世都還不完。我們這一世來到這世間的人,不吃肉的很少。我們不講其他的殺生、偷盜、貪瞋癡,單憑吃肉這一條,印光大師講:就足以墮入三惡道了。佛也在經典講:得人身者如手上的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如果今世不解脫,我們來生能夠保住人身的人,稀有難得!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
從佛法的因果來講,至少要是持好五戒的人,才會在輪回中保住人身。如果是不學佛的人,恐怕沒有哪個人會做得到五戒。即使是學佛的人,能夠持好五戒的也不多。像大家都知道的弘一大師,他就是持戒非常嚴謹的。他是民國時期的一位持戒的高僧,但是他說自己也只是持初分五戒而已,做到了在家優婆塞的初分五戒。所以,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難的。
凡夫眾生為什麼靠自力修行非常難以解脫呢?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理深,自力修行的教理、行、果,這些教法的道理非常深奧。比如《金剛經》講般若智慧,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講真如實相,這些理論非常深奧,我我們凡夫眾生沒有辦法契入。理深解微,我們的理解程度非常微小,只有一點一滴的。凡夫眾生往往會把自己的理解放大,以為自己的理解達到了佛的層次,然後一坐下就以為自己已經成佛了,自稱自己是菩薩再來,或是某某佛再來。這種情況就是不懂得教理造成的。
第四點就是擇法。凡夫的根機要修什麼法才能解脫呢?這點就非常關鍵了。凡夫眾生就要選擇與自己相應的,可以讓自己得到解脫的法門。但是如果按普通的佛法來看,凡夫眾生沒有辦法解脫。你有煩惱,你就沒有辦法解脫。
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凡夫有一個解脫之道就是淨土一門。淨土是為凡夫所開的,凡夫亦只有靠淨土法門才可以解脫!修學其他任何法門都無法解脫。其實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而是其他法門太好,好到我們達不到。因為禅宗很高,高不可攀,我們達不到這個境界,是因為他太好、太高、太妙。高深莫測,我們無法進入這種境界。的病就滿足了。治好了病,其他的藥就不需要了。
法就如同藥一樣,是用於治病的。法是治我們的凡夫之病,生死輪回的病,貪瞋癡的病,我們有病的人才需要求法。只要法能夠解決我們的生死大事,那麼這個法的目的就達到了,學佛的目的也達到了。
在末法時代就是淨土一門,可以治我們凡夫眾生的病,可以讓我們凡夫眾生可以出離生死輪回,這個叫阿伽陀藥。什麼叫阿伽陀藥?阿伽陀藥就是總持,能治一切病的藥,我們世間講的靈丹妙藥、不死之藥。比喻說扁鵲在世,華佗再來,其他人治不好的病,他可以治,他的醫術高明。那麼淨土一門,就是其他法門度不了的眾生,阿彌陀佛還有辦法。學其他法門不能解脫的人,你念佛還可以解脫。這個叫阿伽陀藥,就是面臨死亡之人,哪怕就要墮入三惡道了,只要你來念佛就可以解脫。
印光大師講: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我們想要了脫生死的人,不需要在法門上選擇很多。只要你真心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就足夠了。
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
我們縱然讀盡大藏經十二部,也不過是為了成就此事而已。我們讀經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能夠了脫生死。我們讀了大藏經,學了很多經典法門,目的還是了生死。只要我念佛往生西方,就了生死了。所以說,雖然一字不識,一文不知的人,但是他念佛往生西方,那麼他就達到目的了,他就達到了學佛的目的。我們如果讀了大藏經,但是還不能了生死,那你還不如那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她念佛往生西方了。因為她可以了生死,她往生西方之後,就通達佛法教理了,還可以說經典了。她見佛聞法,花開見佛證無生。她自自然然就可以通達佛心,從佛心裡就可以流露出經典來。
經典是佛有修證,他修證之後從心裡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看經典是看文字,看理論。我們如果達不到這種境界,那麼不能了生死。能夠往生西方的人,你就自然進入佛的境界了。所以往生西方淨土,你就入佛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一切智慧,辯才智慧無不具足,這時,你所有的經典都不用看了,你自然就會說了。
佛法的目的是了生死,所以印光大師講:是則多亦歸少,少亦歸多,多少同為成就此事而已。則多不為多,少不為少矣。
我們認為法門很多,多的目的是為了了生死,少的目的也是為了了生死,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那麼多也不算多,少也不算少。不要以為自己只知道一句佛號,好像很少。一句佛號絲毫不少。
所以印光大師講:念佛一法,成佛尚有余。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成佛都有余了,不學其他法門絲毫不遺憾,也絲毫不欠缺,這就是不存在多少的差異。法與法之間不用衡量數量多少,只在於是否能讓我們了生死,超越生死輪回。只要能夠了脫生死,能夠讓我們往生西方淨土,修學這法就足夠了。甚至是讀過《金剛經》的就知道: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到最後是要捨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學的法很多,法法都通,其實有一點就沒有通,法到最後是無法可得。大家讀過《心經》的也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就是指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最後,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告訴你:無智亦無得,當你達到無智亦無得的時候,你就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你如果有所得,你想求一個法,那麼你與佛法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如果從自力修行講,你是要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與非法,通通要捨。
我們現在學佛人的通病是什麼呢?執著於法。我又讀了一部經,我又得到了一個法,這是某某上師,某某大德親自傳給我的一個法,覺得得到了寶貝一樣。當然從傳法來講,是得到了寶,但是要知道這個法的目的,法是讓我們斷煩惱,出生死,破我相,破執著的。我們如果得到了一個法,就增加了一個執著,那不是在求解脫,反而是增加了執著。
所以說;學法不在多少的問題,只在於是否能讓我們了生死。淨土法門從某種角度來講:是破一切法執的。破一切我執,破一切法執。我們要看到自己是凡夫眾生,我們一錢不值,我們沒有值得驕傲的資本,要把自己放得很低,把自己看淡,然後來歸命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就是要放下自我,佛這邊呢?他已經是成佛的境界了,佛心當中是沒有法可得的。佛是大解脫的聖人,我們來皈依佛,無我亦無法。所以淨土一法是真正的,破我執,破法執最究竟的法門。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淨土法門雖然是破法執,但是它也立了一個法,立念佛一法。你就念這句佛號,直接就進入佛的境界。即有法而離一切法。
因此在選擇法門的時候,不要在數量上去計較多少。我們只要選擇一個,能夠了生死就足矣。
第二點,我們在選擇法門之時要有一個大的原則,就是應機為本。佛法的每一個法門都很好,但是我們選擇什麼法修行呢?要應機,“應”就是適應,要適合我自己,這就叫應機。就像我們吃藥的人一樣,你吃的藥剛好對症,你感冒了就要吃治感冒的藥,你是癌症病那就無藥可治了,就沒辦法啦。我們是什麼根機,你就要找到相應的教法。這個叫應機之法。
凡夫眾生,同時也包括一切眾生,都應機的法門就是淨土一法。淨土法門是應一切眾生之機的,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論你是上根,上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下至乃至五逆十惡的人。上至菩薩,下至五逆十惡,不論你是何種根機,淨土法門都適用。這個法門被稱為“總持法門”就在於此。它是適合於一切人修學的。
如果說要選擇根機,有些人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機。我不知道哪個法門適合我?那麼,淨土法門都適合,我們可以選擇淨土門。不論你是什麼人,都適合。禅宗適合什麼人呢?禅宗就適合利根之人、上根之人了,適合那種悟性高的人。但是我們的頭腦很笨,別人是看一遍就全悟,而我們是看三千遍都不能開悟,那你就不要去參禅啦。看這個經典不懂,看那個經典不懂,那你就最好不要去參禅了,禅是什麼?問都不要問。我們不是那種根機。學教理、教法的人,比喻天台宗、《法華經》,如果我們看不懂它的文字理論,一看就打瞌睡,那你就不要去學教了,你不是那種根機。
首先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何種根機?既然其他法門走不通,那就只有淨土法門對我們敞開方便之門,為我們所有人開往生之道。這是阿彌陀佛特別慈悲的地方。他要救度眾生,所以他為最低根機的眾生,找了一個最方便的,最適合修行的法門。淨土法門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於:它既適合於最高根機的人,也適合於最低根機的人修行。菩薩也要念佛成佛。
所以,如果我們凡夫眾生不知道自己是何種根機,不知哪一個法門適合自己修學,那我們就選淨土一門來安心念佛。尤其是凡夫之機,就更要選擇淨土一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