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老師: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禅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只因受欲念情思等心的習氣所染污,所以便墮落在生死輪回之中(所謂輪回,就是循環往復、旋轉不停的意義)。一個人能一念回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返本還原,得道成佛了。同樣的,唐、宋以後的道家,也與禅宗互有關聯,例如道教《清靜經》的主旨,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所以一念清靜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講的功利一點。佛家講了半天空啊,好像我們做生意一樣,誰願意抓空的!道家很會誘惑人,他不做蝕本的生意,“天地悉皆歸”,一投資就一本萬利,這還不干嗎?!前天有一位同學寫日記,提到呂純陽《百字銘》中“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他對這一句解釋不通,在日記上提出要我解答。呂純陽“降心”兩個字采自《金剛經》,有意地把這個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為,有為工夫是不對的。“為不為”,實際上是為而無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樣就落於痕跡,變成下乘道法。這不是很簡單的兩句話嗎?那麼你說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為”不可。你還是要照規矩來,所以為而不為。上德是無為之道,上品丹法什麼都不求。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來,是修道家的,進門我一看,就知道他肝髒有病,因此而來求道。這叫做“臨老投僧,臨死抱佛”,快要死的時候找和尚來念經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此。我說你這個青年人,身體不好來修道,你有什麼工夫?他說他學的無為法,我也只好笑笑,真是開口說大話,空口說白話。等於學禅學佛的講放下,放下已經是有為法,有個可放下的已經不對了。無為法是自然的,就是這樣,一切無所為。假使我進一步問你,你既然無為,何必修道?修道就是有為了,修都不要修,還有個什麼道呢?道也不要道,那就是上品丹法,真正無為。所以這個之難,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裡頭閉起眼睛打坐觀察,看個光啊!守個氣呀!還守個竅呀!打坐的人守竅,當你守在這裡,心不曉得想到哪裡去了。哪個人能夠守竅守到永遠不動一個念頭的?如果有這樣的人,雖然不神通,也要神經了。有些人說,我眉間這裡在跳,你天天看守著這裡,那個氣血向這裡沖,搞得不好就是鼻子出血,如果作意太過,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壓不對的,算不定就腦充血。千萬不要玩這個,最好走上品丹法,“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我上次提過道家的《清靜經》,你們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內容非常非常好。佛教的《心經》是講心性之道,《清靜經》裡頭還帶著講工夫,這個是上德。“下德為之”,等而下之,是有為的工夫,做有為工夫“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後來佛家也采用,實際上這個是老子的東西,在有為與無為之間修道做工夫,究竟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形而上道是本體,是無為的;但是我們不管是學佛修道,修的都是有為法。佛法最高是空,因為我們達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求得自己最後達到了空。道家也是一樣,真正的道是無為,“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你看不見,摸不著,找不到。但是,你想達到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找不到的道,必須要從有為方法做起。有為到了極點,才能到達無為。明朝有位栯堂禅師,詩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經驗有兩句話:“千丈巖前倚杖藜”,靠著這個拐棍,“有為須極到無為”,佛道兩家一切工夫,都是從有為法下手,有為到了極點時,才真正得了無為的道。無論學仙學佛,講到養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於寂滅無為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靜經》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可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人們對於色欲與飲食的追求,與貪圖富貴功名的享受並重,要想作到“離情棄欲,所以絕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整理自《我說參同契》《禅宗與道家》《原本大學微言》------------淵源於道家老子思想,純粹從道教立場,發揮《道德經》修養的妙義,而不同於丹道家的修煉方術,頗有相當價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靜經》為最好。但《清靜經》的著作,雖然號稱為太上所說,實為晚唐時代的作品,而且章制體裁,極力仿效佛教的《心經》,名辭術語,也多探納佛學的名相。我們如果不談考據,只論內容,放棄時間與門戶觀念,那麼,《清靜經》不但可以代表道家與道教的必讀之書,如要了解晚唐以後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儒、釋、道三教思想融會貫通的情形,也是必讀之書。如雲: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翻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住。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便是《清靜經》全篇的原文,共計三百九十二字,其中所謂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辭,都是佛家的術語,我們如果借用禅宗五祖的語意為它作評價,便可以說:“後世依此修行,亦可以入道矣。” 《禅宗與道家》——本文中所有內容在南師經典著作《南懷瑾選集》中均有記載。

 

上一篇:淨空法師:淨宗學院道德講堂學習心得報告,謝凱全
下一篇:世界上最好的3種長壽藥,全是免費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