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第一課:為什麼要信佛?怎麼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信仰

  首先要有信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為隨順義,信才隨之,不信則不隨。“信”敬慕義,尊敬仰慕。信有多種: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不好,今天遇知識來贊歎,便增信心,明天遇惡知識,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與自矛盾。

  3、淺信

  信佛為好,而不識所以然。或信佛菩薩有靈,“能保佑我發財,保佑我生好孩子,找好對象,沒有病,發財,什麼事都好。”同時也相信神鬼都能保佑他,把佛和神鬼混在一起,謂之迷信。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有病,以為醫師都是人,不如佛菩薩有靈,於是走到廟裡去求簽問卦許願,一旦病好就對佛教起信仰,不好則不信,搞不清何者為佛菩薩。

  4、深信

  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立志不變,無論如何不改變,可謂定信、真信。無論什麼磨難亦堅持,如鑽木取火,如鐵錘磨針,這樣經過一翻寒徹骨,才能有梅花撲鼻香的境界。山窮水盡,自然會有柳暗花明,要一門深入自有受用。

  所以信仰,所信的對象要搞清楚,才能在日常生活上隨順實行於行動。

  二、三皈——信佛的入門

  為什麼要信佛?有信仰故,信的是佛法僧三寶。

  佛: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言教,即今經典。

  僧:剃發染衣,依法修行的出家人。

  寶:希有貴重。

  1、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

  受了三皈,才稱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所以學佛入門三皈為根本,皈依有救護之義,因近三寶故。

  皈依亦為一切戒的根本。

  佛教對能皈依的范圍很廣——人、天、鬼、畜,只要發心皈依者可受。對所皈依境,應選擇,天神不是歸(敬處),諸漏未盡,三寶具足無量功德,堪為人天之師。

  2、如何皈依?

  皈依時必須心境相當。因既是形式上,又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時,口念、身拜、心想,主要在於心的領受。

  三皈三結,必須要講明白,聽清楚,不能寄皈依。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即可,為隆重起見,故有請師開導、發願、回向。

  皈依師是作證明,不可以為干爹,應敬一切佛,一切經典,一切僧眾,為報恩偏重本師亦可,除本師以外,其余一切不恭敬供養,錯也。

  誤認為受三皈只是拜師父而已,而不研討何謂佛法僧,不去爭取做一個具備佛教徒的條件。

  3、皈依的行業是什麼?

  皈依三寶,可得救護,但必須修習正行,才能真正得救護。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三、行解

  具足“信、願、行”,出離心、菩提心、正知見。

  1、信

  正信佛法。信自,信他,信苦,信無常。常思惟諸苦逼迫,人命無常,人身決定死,死無定期,而發出離心,不貪著世間欲樂,衣食名望不過分追求,思惟人生的價值意義(人生難得,卻又微不足道)。常思惟業果輪回之苦,深信業的決定。

  2、願

  願離娑婆,願成佛道,願增善根,同時願一切人同沾法味——菩提心,上求下化。經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

  3、行

  實踐:具足正見,先衡量自己根器,後選擇修法,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經義?(無常,無我,涅槃),不可妄自世智辯聰(如念佛)妄執邪成。

  凡夫修行,心志不定,很難一生做到徹底的信心不退,因果善惡夾雜不絕故,如善願力不堅固,信心不落實,行為不清淨,念頭不正確,來生很難再信佛法,既種善根,過了相當時間,又將再度信佛,學佛有遲速之不同。——淨土法門。

  四、實踐信願行

  戒定慧是學佛人最要緊,以此三學對治“貪、瞋、癡”三業。

  1、持戒

  戒有分“有相”與“無相”,有相則身口戒,無相則心戒。

  心戒:對治貪毒諸煩惱,克服昏沉掉舉,不妄求色聲香味觸(紅塵),財色名食睡(五欲)。

  身戒:指別解脫,各眾不同,居士一般五戒,以五戒約束身口,殺、盜、YIN、身,妄、酒、口,因意的貪瞋癡,故導致身口之業。

  所以五戒又與十業相連,身三(殺、盜、YIN),口四(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三(貪、瞋、癡)。

  三皈、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因,出世法之基礎,不持者將是地獄、餓鬼、畜生之因。以後修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施、戒、忍、精、禅、智)。

  學佛應福慧雙具,誦經、禮拜、念佛為“修慧”,布施、供養、種種善事為“福德”,更重要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觀經》所雲,為往生之正因。如《父母恩重難報經》佛禮骨骸以表孝義,淨飯王死,佛親手抬棺。

  2、修定

  不生雜念,信心清淨,不為魔擾,不為境轉,如禅師抱女人。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學佛者的風格。

  3、發慧

  開發自己本能的智慧潛力,有智慧才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羅蜜故,能度一切苦厄)。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而智慧為能度,有智慧為導,行一切行不染著,處處知本心,認識自己,觀照自己,以此而回向。

  三學不獨佛法為然,儒家亦爾,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因為克己乃去物欲:戒。復禮乃恢復本然之性,本性之動:定。天下為仁,乃妙用無窮:慧。

  世出世法無二理,唯在一心。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淨名經》:心淨則佛土淨,心出家則真出家。

 

上一篇:海濤法師:運氣不好,諸事不順,業障很重嗎?
下一篇:夢參老和尚:親人臨終時設大供養助其離惡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