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人需要定,有定,就會喜歡安靜。生命的智慧的開發都是在定中開發的。禅宗就特別注重修定。因戒而生定,因定發慧。要守好戒律,才有定。世間人的散亂總是太散亂,所以唱歌,喝酒,轟轟烈烈,吵吵鬧鬧,這都是沒有定的。
不管是修道人,包括世間的藝術家,作家,畫家,音樂家,他要創造出作品時,就要定。乃至發明家。他能有靈感,靈感就是定。所以愛迪生講,成功來自一百之五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的汗水,但百分之五的靈感更重要。這就是智慧更重要。
如果要學佛,恢復安靜的傳統。我看很多搞慈善,宣傳,各種活動轟轟烈烈。看起來一派喜慶。其實,這不是修道的真相。道德經說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包括各種名頭,各種修行方法,尤其是後世人獨創的。現在海內外就有很多個人獨創的一套方法,自己來做教主。但你去看,會發現,歷史以來,許多獨創方法,絢爛過後,最後消失了。為什麼? 因為太過絢爛了,只好消失。
佛教要歸於寧靜的傳統。回歸到“誦經,禅坐,閱藏”的傳統。讓每個人身心都能歸於寧靜。而不是每個人身心都在激動之中,那是不長久的。所以禅宗的祖師才說,平常心是道。只有平常心,你才能走的遠,走的久。
很多人修法,一會兒找淨土,一會兒找密宗,密宗找上師,還不止找一個。只要有名的,都是灌頂一下,修修法。以為法越多,就成功就越有保障。可見現在人貪心重,偷心也重。總喜歡找捷徑。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邪師說法,就因為人有偷心,貪心感召的。韋馱菩薩的對聯,其中一句,人無邪念,自降其心。這些邪師,搞很多世俗貪欲,男女色欲法的,都是因為人的邪念而感召。
修行和練武一樣。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武是招數,包括你懂很多佛教道理,懂得辯論,或者機鋒,或者以道理來說服人。但這屬於招數。功是功底,功底是什麼?從深入經藏來講,就是你要背經,金剛經,法華經,普賢行願品,地藏經,藥師經,彌陀經,這些通通要背。這個是基本功。我看很多人上佛學班以後,就學會武,很會講,沒有功底。這很危險,到頭一場空。
老一輩的人要教弟子,都是先教功底。五堂功課要會,背經要會,還有各種法會,大悲忏,彌陀忏,放焰口,齋天等。這些儀軌也要會。唱贊,法器,都要會。這些都是功底。這些你都會了,智慧就開發了。所以以前人很少講經,也是點到為止。為什麼?你這些都會了,菩薩就很會加持你。現在很多在家的,這些都不會,就聽一些禅宗,密宗的大道理。然後自以為把握了精髓,這就差很多了。
如果要修行,不要急,先把功底打好。像念《法華經》,你慢慢念,就會開智慧,開智慧後,就懂得經文的意思了。很簡單。還有《金剛經》尤其如此。這些智慧要靠自己開的,開了以後,就慢慢懂了。如果這智慧沒有開,你聽了很多道理,也是沒有用啊。病苦一來,道理絕對是忘光了。
修行功底要扎實,現在很多地方搞慈善,搞活動,很熱鬧。當然也很好。但不能忘記了修道的初衷,以及佛法的超越性。不要越來越讓佛法世俗化,成為世俗人的生活點綴。而忘記了佛法神聖的部分,以及解脫的部分。
像台灣人間佛教對佛法的弘揚確實有功勞,但也有許多的問題。就是佛法的神聖性,以及解脫的根本在慢慢的丟失。大家看到佛法,都以為佛法就是為了人活的更好,建設人間幸福。其實不全面。如果佛法為了建設人間幸福,釋迦佛不要去出家,他當轉輪聖王就好了。但他為什麼要出家,就是要解脫。不要忘記解脫的根本。
我看很多人求財法,求各種好處,死後又求到極樂。實在感到擔憂。很多人修密法,都為了增加欲望。這實在是很大的問題。所以看是繁榮的背後,卻是一種很大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