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我聽到佛象這樣說的。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捨,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這些比丘,都是無漏大阿羅漢,個個身為佛子,人人住持佛法;善於超越一切生死諸有為法,能於國土成就威儀;隨從佛陀宣轉法輪,能以妙不可測方式勝任遺囑;嚴淨奉持戒律,廣大性地典范三界;應現無量身形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超越一切塵勞苦累。他們的名字是: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作為其上首。又有無量辟支、無學,以及那些初心學佛之人,一同來到佛所,從屬於所有大比丘,休夏自恣。還有十方菩薩,為了咨詢如來,解決心頭疑惑,敬重侍奉慈嚴(佛心大慈,待眾生如嚴父,所以用慈嚴代指佛陀。),將求深密道義。那時,如來鋪好座具,安然端坐其上,就為諸會大眾,宣示深奧道理,法會當中清聽大眾,得未曾有。如來講法之聲,猶如迦陵仙音,傳遍十方法界,恆沙菩薩都來聚集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那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就在宮廷旁捨宴請佛陀,親自迎請如來,廣設珍馐無上妙味,兼及親自延請所有大菩薩們。城中又有長者、居士,同時備飯供僧,站著等候佛來應供。佛命文殊菩薩,分領菩薩和阿羅漢,應赴所有供僧齋主。
只有阿難,先前接受別人邀請,遠游還未歸還,無暇趕及供僧輪次。既沒有上座,又沒有阿阇黎陪同,途中獨自歸來。那天沒有受到供養。那時,阿難執持應器,在所游城市裡,依次循乞食物。心中初求最後一家,把他作為受供齋主,不論淨穢貴賤,方行平等慈心,不擇卑微低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經知道,如來世尊曾在過去,诃責須菩提和大迦葉,是阿羅漢,對於眾生心不均平。敬重仰慕如來,開闡道理無遮無蔽,解度所有疑謗之心。經過那座城樓,緩步走在城門,嚴肅整理威儀,肅正恭持齋法。那個時候,阿難因為逐家乞食,經歷一間YIN室,遭受巨大幻術。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將他攝入YIN席,YIN躬來回撫摩,將要毀掉清淨戒體。
如來知道阿難,被她YIN術加害,用齋完畢立即歸來。波斯匿王以及大臣,連同長者居士,一起跟來隨著佛陀,願聞佛法精要道理。正當那時,世尊頭頂放出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指令文殊菩薩,帶著咒子,前往保護阿難。惡咒消滅,提救勸勉阿難和摩登伽,一同歸來佛所。
阿難面見佛陀,頂禮悲泣不已,自恨無始以來,雖然一向多聞,終究未全道力,於是殷勤啟請佛陀,請他講授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方法,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在這三者之中,哪一個才是最初入道的方便法門。那時,又有恆沙菩薩,以及所有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全都樂願聽聞。眾人退坐默然,承受佛陀聖旨。
這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開金色手臂,摩挲阿難頭頂,告訴開示阿難以及所有大眾:“這裡有三摩提,名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你現在仔細聽!”阿難立刻頂禮,伏受慈悲教誨。
佛告阿難:“你我共受同一祖氣,情意均分天倫。當你最初發心之時,在我法中,觀見什麼勝相,頓時捨棄世間深重恩愛呢?”
阿難回答佛說:“當時的我,觀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透明琉璃一般。時常暗自思惟,如此這般形相,肯定不是欲愛之所能生。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男女兩性,欲氣粗濁,腥臊交媾,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如是之身,不但勝淨妙明,而且聚斂紫金光色。因此崇拜渴仰,從佛剃度落發出家。”
佛說:“你回答得很好啊,阿難!你們應當知道,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不斷,都是由於不知自己常住真心,不知自己這個常住真心,乃是性本清淨光明之體,然而你們卻用一切妄想之心從事活動,但是這個妄想之心並不真實存在,故而才有生死輪轉發生。而你當今,若欲研求無上菩提,真正發掘明心見性,你就應當運用直心,答復我的提問。十方一切如來,過去都是走的同一條道路之故,這才出離生死苦海,他們都是以直心行道的。因為心言都要直行所以才能出離生死苦海之故,因為十方一切如來曾經都是如此過來之故,故而你現在也要心和言都要直行,如是乃至從初始地位始至終結地位,一直都保持不變,在整個中間過程,永無一切委曲之相。
阿難!現在我來問你,當初你發心出家之時,緣於如來三十二相,你用什麼來觀見的?又是誰在產生愛樂呢?”
阿難回答佛說:“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和眼睛。由我眼睛觀見如來勝相,心中產生愛樂,故而我就發心,誓願捨離生死。”
佛告阿難:“正如你所說的,那個發出愛樂真正之所,就是因於心和眼睛。但是你要知道,若不識知心和眼睛所在之處,那就不能得以降伏塵勞煩惱。比如國王被賊子之所侵擾,他要發兵討伐鏟除他們,但是這些討伐賊子的兵眾,首要的是應當知道那些賊子所在之處,然後指向征伐鏟除。使你生死流轉不已,這個心知眼見,正是他們所作為的過咎。如今我來問你,你的心和眼睛,而今在什麼地方?”
阿難回答佛說:“世尊!一切世間十類異生,共同都將這個識心,認為居在身體內部,縱然觀察如來青蓮花眼,也是在佛臉面之上。而我當今,觀察這個浮根四塵,只是在我臉面之上。所以如是識心,實際上是居在身體內部。”
佛告阿難:“你今現在,正坐在如來講堂裡,你來觀察這個祗陀林,而今它在什麼地方?”
“世尊!這個寬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而今觀察這個祗陀林,實際上是在講堂外面。”
“阿難!如今你在這個講堂當中,首先觀見的是什麼?”
“世尊!我在講堂之中,首先觀見如來,其次觀見大眾,如是依次向外望去,方才向遠處觀見林園。”
“阿難!那你向遠處觀見林園,因為什麼才有此見?”
“世尊!這個寬大講堂,因為它的門窗敞開通豁,故而我在講堂之內,才得向遠處觀見林園。”
佛告阿難:“正如你所說的,身在講堂之內,因為它的門窗敞開通豁,你才能夠向遠處觀見林園。亦有如是眾生,就在這個講堂當中,不能見到如來,而能見到堂外之物,具有這種情況嗎?”
阿難答說:“世尊!如果身在講堂之中,不能見到如來,而能見到林泉,絕無這種道理。”
“阿難!你也是這樣的。你的心靈一切明了,若你現前,認為你的那個所明了之心,確實居在身體內部,這時,首先應當了知身體內部情況。頗有眾生,首先觀見身體內部情況,其後觀見身體外面之物?縱然不能見到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等等身內情況,實在應該稍微有所明了,如何一點都不知道?由此可以知道,此心必然一點不能了知身內情況,既然此心不能了知身內情況,又如何說它能了知身外情況?所以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體內部,是絕對錯誤的。”
阿難稽首而對佛說:“我聽如來如是法音,從而悟知我心,實際上是居在身體外面。這是為什麼呢?比如一盞油燈,點燃放在房室內部,此燈所發燈光,必然能夠先照房室內部,從其房室大門射出,最後照到室外庭際。一切眾生,不能先見身體內部,唯獨觀見身體外面,也象這個燈光一樣,本來居在房室外面,所以不能照見房室內部。這個義理必須明白,將無所惑,同佛了義一樣,獲得沒有錯妄的認識了吧?”
佛告阿難:“這些所有比丘,就是剛才,隨從我在室羅筏城,依次乞食求齋,現在又回歸祗陀林,我已吃過齋飯。你來觀察這些比丘,一人吃飽之時,能夠讓其他所有人都吃飽不?”
阿難答說:“不會飽的,世尊!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些比丘,雖然個個是阿羅漢,但是軀體性命畢竟不同,如何能說一人吃飽,能讓大眾都吃飽呢?”
佛告阿難:“若你覺了知見之心,確實居在身體外面,此身此心互相外隔,自然毫不相關,那麼心之所知,身則不能有覺;覺若居在身際,心則不能相知。我今現在,揮動示你兜羅綿手,你的眼睛觀見之時,心中有分別不?”
阿難答說:“正是如此,世尊!”
佛告阿難:“若是內外相知,為何你說此心居在身體外面?所以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體外面,是絕對錯誤的。”
阿難對佛說:“世尊!正如佛所說的,此心不能觀見身體內部情況之故,不是居在身體內部;身心內外互相了知,不相隔離之故,不是居在身體外面。我現在又思惟,知道它在一處。”
佛問:“此處今在何處?”
阿難說:“這個了知之心,既然不能了知身體內部,而能觀見身體外面,如我思忖,它就是潛伏在六根裡面。猶如有一個人,取一個琉璃碗,籠罩在自己兩個眼睛上面,雖然有物體籠罩著,而不留下任何障礙。彼根隨見之時,隨即產生分別。所以我的覺了能知之心,不能觀見身體內部情況,是因為它存在於六根之故;分明觀見身體外面,無有任何障礙,是因為它潛伏於根內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