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智分為四:1、遠果位佛母之基智。2、近果位佛母之基智。3、違逆品之基智。4、對治品之基智。
“佛母”即佛果、相智。果位佛母,即究竟佛果。“遠果位佛母”即遠離相智、遠離究竟佛果。
“遠相智之基智”即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中的基智。“近相智之基智”即大乘聖者心續中之基智。凡是聖者心續中皆有基智。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中之基智距離佛果遙遠,故稱“遠果位佛母之基智”。大乘聖者心續中之基智距離佛果不遠,故稱“近果位佛母之基智”。
“違逆品之基智”與“遠果位佛母之基智”一樣,“對治品之基智”與“近果位佛母之基智”一樣。總之,基智只分二種。
“違逆品之基智”的“違逆品”即執實。未證空性,就有強烈的執實。聲聞、獨覺聖者多數未證空性。他們心續中之基智和強烈的執實一起被系縛在同一位補特伽羅心中,因而與違逆品“執實”在一起,故稱“違逆品之基智”。
大乘聖者菩薩已證空性,故無強烈執實,其心續中之基智和證空性慧在一起,證空性慧是執實的正對治,故稱“對治品之基智”。“違逆品之基智”是小乘聖者之基智。但不是小乘聖者之基智都稱為“違逆品之基智”,因為有少數小乘聖者已證空性。
“果位佛母”即佛果,能證得果位佛母的最好方法是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性慧。大乘聖者心續之基智,以此三者作助力,故距離佛果很近。
“大悲心”是思維欲利益有情,令一切有情皆離痛苦之心。“菩提心”是思維欲使一切有情皆離苦得樂,自己必須先證佛果之心。“證空性慧”是思維欲證佛果,必須斷除執實,要斷除執實,必須證悟空性。大悲心和菩提心在遇到惡緣時,可能會退轉,但證空性慧,一旦在心續中生起,絕不會退轉。世間的粗品禅定(外道也有),因不是緣念與空性、無我的三摩地,故很容易退轉。
“雲:非方便則遠”。遠離方便,亦是遠果位佛母之基智。
“已離大悲心,且被執實系縛之基智,即遠果位佛母之基智定義。”若離大悲心,必定離菩提心,若離菩提心,未必離大悲心,菩提心的地位高於大悲心。“遠果位佛母之基智”,基本雖是基智,但已離大悲心,故也離了菩提心。“被執實系縛”意即離了證空性慧,此即“遠果位佛母之基智”。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生起次第,先生起大悲心,再生起菩提心。要了悟空性,必須了悟“無谛實成立”,若無了悟空性之慧,則無法了悟無谛實成立,若未悟無谛實成立,則有強烈的執實。
“彼與違逆品基智同義。”“遠果位佛母之基智”與“違逆品基智”同義。
“界限:從小乘見道至小乘無學道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