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親友書》講解(十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賭博以及看聚會,懶惰依附惡劣友,

  飲酒夜晚入村落,斷毀名譽之六法。

  斷毀名譽六法:

  第一,賭博。現在的人都愛賭博,有錢人到大的賭場賭博,沒錢人找幾個朋友賭博,很多人靠賭博打發時間。打發時間的方式有很多,不應該選擇賭博的方式。因為在賭博時,無論賭注是多是少,都會產生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煩惱。

  賭博會生起貪心,想多贏點;如果對方贏了,嗔恨心就生起來了;如果運氣比較好,贏了很多錢,傲慢心就生起來了:看我多聰明、運氣多好;看到對方贏的錢多,得意忘形的時候,就嫉妒了。殺盜YIN妄等其他惡業也會產生。

  現在很多人都在一起賭博。我們去成都,到處能看到打麻將的人,他們都在賭博,沒有純粹打麻將的。贏了,就請大家大吃一頓,這樣就殺生了;這裡也有偷盜,不擇手段地贏,肯定有欺詐的行為,這樣就犯偷盜了;妄語就更不用說了,肯定會說許多假話;也會犯YIN邪……賭博的人內心的貪嗔癡慢疑,行為上的殺盜YIN妄酒樣樣俱全,嚴重地染污了相續。

  在面對其他對境時,可能會生起嗔恨心,但別的煩惱沒有那麼強烈,有的暫時會生起來;在有些對境中只生貪心,其他煩惱如嗔恨心等暫時也不會生起來。但是在賭博時,貪嗔癡慢疑會同時產生,而且都特別強烈。煩惱越多、越強烈,對自己相續的破壞和染污越嚴重。

  賭博是一種特別下劣的行為。不要說到大賭場裡賭,那些找朋友玩的人,是平時很精進、很有修行的居士,確實有這樣的學佛人。“這是假期,過年了我賭一賭應該沒事吧?”若是能把握自己的內心,能保持相續的清淨,真的為了身邊的有緣眾生能高興也可以。若不是這樣,就是造業。不要說為了自己,為了別人也不能造業。前面講的很清楚,為別人造業也是造業,將來果報由自己來承受,不可能有人幫自己分擔。

  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內心。有些人問:“我能不能陪家人玩一玩,陪朋友玩一玩?”這要由你自己決定,若你真正能把握自己的心態,能保護自己的相續,純粹是為了身邊的有緣眾生,為了他人生歡喜心是可以的。如果不是這樣,應該盡量避免,盡量斷除這些不好的行為。

  也許有些人說:“若不陪他們玩,他們會生煩惱,會給我制造障礙……”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堅定。若自己的內心很堅定,別人拿你也沒辦法,最後也能理解你,而且會隨順你。若是自己的內心總不堅定,可能永遠要隨順他們。

  《普賢行願品》裡講隨順眾生。我們是要隨順眾生,但是不能沒有道德底線;我們是要隨順眾生,但是不能沒有基本的信念。如果這些都沒有了,也是不合理的。

  隨順眾生是在把握自己的基礎上再去幫助他人。自己都沒有把握好,沒有做到,想幫助他人,是不合真理的。我們是有信仰的,是有力量的,親朋好沒有信仰,是普通凡夫,跟他們在一起,應該影響他們,不應該受他們影響。

  有些人雖然信佛學佛十年、二十年了,但是還在偷偷摸摸的學。學佛是你有信仰,做好人,有什麼不能跟家人、朋友說的?如果說了,即使不做朋友了也無所謂。

  “這樣我的生活就OK了”,那有什麼呀,我們為了信仰,為了遠大的理想,可以捨棄生命的。也許有人認為家破或人亡了不好吧?這都是你自己的假設,都是你自己的想法,若是你真有人生目標,誰也無法改變,也不可能有這些障礙。我們有一句法語:願力要戰勝業力,願要強大真實,這樣才有力量,才可以超越業力,才不會給自己帶來障礙。

  第二,看聚會。尤其是城市裡的人都愛看聚會,今天看這個表演,明天看那個表演,要費很大的勁才能買到票。現在社會上的聚會,看完後讓人的內心產生的要麼是邪念,要麼是惡念。有境界的人不會,沒有境界的人就會放逸散亂,因為放逸散亂是這種人的本質。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散亂放逸是很大的過失,也是成就很大的障礙。我們經常講戒定慧三學。戒是淨,要保持相續的清淨。看這些聚會,就沒有辦法保持相續的清淨。定是禅定,心如如不動。看這些聚會,內心是散亂的。這是很大的過失,生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也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為你的心已經放逸了、散亂了,這樣沒有抵抗力,別的煩惱習氣也會趁虛而入。

  有些人特別愛聚會,還過去捧場,跟著一起說閒話。尤其在城市裡經常有這樣的聚會,這裡喊那裡叫,在這看看,在那看看。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威儀,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心。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就不看聚會。其實少看少接觸,內心的煩惱雜念就會少一些。有些盲人、聾人,他們看不到、聽不到外面的這些,知道的也少。

  以前我在天津學漢語的時候,有二三十位居士,他們都很虔誠也很精進。其中有個聾人皈依了。他聽不見別人說話,也不能聽開示,我就讓他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他看的很專心,每天都法喜充滿。每天到我這裡來,講自己的感受,他堅持的特別好,沒有一點動搖和退轉,而其他的居士經常聽這個,聽那個,知道的事情多,心態就不太穩定,信心也不太足。

  我讓他們學《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耳朵聽不見的人很專一,一直堅持學修。我告訴他阿彌陀佛和蓮花生大士是一體的,阿彌陀佛即是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即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心咒也行,念蓮師心咒也行。他很聽話,只念阿彌陀佛和蓮花生大士,感受特別深,狀態特別好,變化也特別大。雖然他身體有殘疾,但是天天法喜充滿。而其他的居士有時候看,有時候不看,聽人說《阿彌陀經》好,就去看《阿彌陀經》;聽人說應該念《地藏經》,又去念《地藏經》;聽人說應該念《心經》,又去念《心經》,心總是不定。成就靠的是堅定的信念,若是心態不穩定,不可能有成就。

  我們不是分別,不是說《前行引導文》好,《阿彌陀經》不好。《阿彌陀經》是佛親口講的,是大乘教法,怎麼能不好呢?但是你的心不能總是漂浮不定。今天念《地藏經》,明天念《金剛經》,後天又念《普賢行願品》……“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應該念觀音菩薩。”“我的身體不好,念藥師佛肯定能健康……”又開始念藥師佛,過了一段時間沒有什麼感覺,就懷疑了,“是不是我的業障太重了?是不是應該念《地藏經》”,又開始念《地藏經》。過了一段時間又不行了……這就是心態不穩定。

  以前的人都愛看聚會,就是好多人湊在一起說閒話,聊一些發生的事情,自己也去湊熱鬧。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手機也能上網,到這個群裡看看,那個群裡看看;到這個房間裡聽聽,到那個房間裡聽聽。聽到的越多,心裡的雜念越多,越不容易堅定。

  初學者不應該接觸太多,這樣內心的雜念會少一些。若是你特別精通佛理,有辨別能力,接觸多一些也行。但是很多人沒有這個能力,不精通佛理,什麼也不懂,內心很難堅定,所以要少看聚會或表演。

  現在有些居士或出家人知道的特別多,全世界發生的事情都知道,有些事情我覺得很新鮮,應該說一說,但他們早就知道了,不知道從哪兒知道的。發生的災難沒有多久都知道了,可能經常在網上浏覽,這也是不好的。有什麼可看的,我們現在修的法已經夠了,為什麼還要看那麼多,了解那麼多?這都是散亂的因,會讓自己信念不堅定,都是不好的。

  第三,懶惰。懶惰也有很多種。尤其是學佛人裡有很多懶惰的人,總想走捷徑。有些人特別喜歡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只有幾個字,容易念,並不是因為了解了淨土法和阿彌陀佛,也不是真正對淨土法和阿彌陀佛生起了信心,只是圖簡單。覺得念經或念儀軌太復雜了、太難了,沒有意樂。有些人隨意念佛,連念珠也不拿,還說記數是著相。沒有真正了達萬法皆空的道理,不會知道什麼是著相。執著一個相是著相,執著多個相也是著相。

  若是真正證悟了真理,真正明白了空性的道理,不管念多念少,都不是著相。有些人才是真正的著相:“我隨時隨地隨意念佛。”一天中也就有一次兩次能真正想起來念佛,念了幾句,又開始散亂了,根本沒有念。

  我們拿念珠計數會知道念了多少遍。比如今天要念十萬,會知道,才念了一萬,要抓緊時間努力念……才念五萬,還要繼續念;念了九萬,還差一萬……這樣十萬就完成了。像這種勤奮的人可以隨時隨地念佛,不拿念珠說隨時隨地都在念佛,其實是一種懶惰的表現。

  還有一部分人總想走捷徑,想直接進入佛的境界。我們要到拉薩或北京,要利用交通工具。若是有錢可以坐飛機,幾個小時就能到;若是沒錢坐飛機,可以坐火車,幾天就能到,都是有過程的。不可能在原地站著想就到了。

  同樣的道理,一坐就能進入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事。現在修禅宗的人裡這種人特別多,藏地修大圓滿的人裡這種人也特別多,有些人特別愛靜坐,想直接進入境界,大圓滿是佛的境界,你能達到嗎?不可能的事。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講:有些人不聞思,不通過觀察量觀察,直接安住或靜坐,想成就或成佛是不可能的。應該先觀察,再觀察和安住輪流,最後再安住。這些人表面上看很精進,實際是一種懶惰。

  還有些人更差,不上早晚課,也不聞法修法,只穿個法衣。好象剃了頭,穿上法衣就成佛了一樣,不是這樣的,剃頭、穿法衣只是開始。但有些人覺得這樣就可以了,自己不學不修,還總指點別人,教訓居士,收弟子,這都是懶惰。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只吃飯睡覺、不勤奮,這也是一種懶惰。懶惰的人不會成就的。

  第四,親近惡友。有些居士或出家人,剛開始時很好,很清淨,很精進的,後來跟某些人在一起時間長了,就不清淨了,不精進了。有的人原來能按時上早晚課,後來因為看不慣一些人,早晚課也不上了,開始懈怠了,越來越不清淨了。

  一般的凡夫都會受身邊惡友的影響,龍欽巴大士在《三十忠告論》裡講:彼此相處要不近不遠,都是同修道友,疏遠了不好,太密切了也不好。異性之間要保持距離,不能在一起,比如說家人或親戚見面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這都是有規定的;同性之間也要保持距離,走的太近了也不好,有的人剛開始關系特別密切,自己捨不得吃,給對方吃;對方的衣服自己拿過來穿,過了一段時間就鬧別扭了。

  都是凡夫,走的太近,關系太密切了,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會造不必要的惡業,所以要保持距離,尤其要遠離惡友。與人相處要觀察,如果這個人毛病多,想影響他卻沒有能力,那麼就要遠離,否則自己容易受不好的影響。

  比如社會上有些人跟抽煙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也開始抽煙了;跟喝酒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也會喝酒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看朋友圈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了。我們經常說感應,有感就有應,你身邊的人都是自己業力的感召,也就是自己心的感召,應該忏悔。

  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惡緣,可能是往昔沒有結過惡緣,所以沒有不好的緣分。而有些人很難逃脫這些惡緣,處處會遇到不好的緣分,這也是自己往昔結的惡緣,是自己的業障,應該多忏悔。

  我們已經皈依三寶了,皈依三寶後,應該是佛為導師,法為道路,僧為道友。跟我們志同道合的,在大乘佛法裡,有修有證,在解脫的道路上,在菩提的道路上不退轉的人叫僧寶。

  小乘裡講的僧寶和大乘裡講的僧寶是不一樣的。小乘裡講的是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是僧寶,比丘一個人不能成為僧寶。把僧作為自己的道友,要跟他們志同道合,以他們為榜樣,跟他們學,而不能跟那些表裡不一的人學。那些煩惱習氣極其嚴重的人,都是惡友。對一個初學者來說,“遠離惡友佛子行。”遠離惡友非常重要,要“雞眼往上看”,不要“狗眼往下看”,要多親近善友,遠離惡友。

  第五,飲酒。以前也講過飲酒。它有兩個過患。第一個是不知足,越喝越想喝;第二個是喝酒後會放逸,放逸後自然就會造業、犯戒。

  以前講過,有一個人受八關齋戒,對自己要求很嚴。但可能不太自由,有人讓他選擇:要麼殺一頭羊;要麼跟一個女人在一起;要麼喝酒。他不可以不選擇,就想:殺生肯定不好,邪YIN也不好,相對來說喝酒好一點吧!就選擇了喝酒。結果越喝越想喝,就喝醉了,結果邪YIN犯了,羊也殺了。這個公案說明,喝酒之後會犯其他殺生、偷盜等戒,很多煩惱都會產生。

  第六,夜晚入村落。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出家人晚上要麼在山洞,要麼在大樹下打坐修行。將一個夜晚分成三段落:第一個段落打坐修行,第二個段落休息,第三個段落又打坐修行。白天可以到村裡化緣,晚上不可以到村裡或其他地方,戒條裡不允許。

  居士也是,樂行王是居士,龍樹菩薩對他的教誡是:晚上不要到村落裡、城市裡。我們現在住在村落裡、城市裡,晚上就在家裡聞法、修法,是最如法的!如果晚上出去,到酒吧等東跑西逛,相續就不清淨了,會造很多很多業。現在大家好了一點,前幾年,尤其是大城市裡的年輕人,晚上在外面吃喝玩樂,白天在家裡睡覺,晝夜顛倒。這樣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的損害,對修行更會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在家居士應該在自己家裡聞法、修法,出家師父應該在自己廟裡精進聞法、修法。晚上是鬼魔走動的時間,人不應該走動。

  行持這六法,會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多障礙,生活工作都會很艱難的。這都是毀壞名譽的事情,會造很多業,來世要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

  我們經常講壽命無常,我們隨時都會死,哪有時間搞這些。現在我們皈依佛門了,學修佛法了,如果還搞這些,就不是合格的佛門弟子。如果沒有明白壽命無常的道理,那麼佛法裡講的其他功德,很難在相續中產生。如果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哪有這個時間?哪有這個心情?不可能有這個時間,不可能有這個心情。

  若是有這個時間,有這個心情,說明還是沒有明白壽命無常的道理,沒有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這樣,學佛修行會寸步難行。

  我們學佛已經十年了,修行已經十年了,為什麼沒有絲毫的進步?沒有絲毫的成就呢?就是沒有弄明白基本的道理,對無常沒有生起定解,沒有別的原因。也許我們會找很多很多的理由,但那些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我到漢地弘法十年,在這十年中處處強調四外加行,如果沒有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有真正的佛法,也不會獲得佛法裡講的成就。我們要明白四外加行的道理,尤其要明白無常的道理。

  在沒有生起出離心的時候,要遠離這樣的環境,遠離這樣的事情。真正生起了出離心,就不會做這些事情,也不會犯這些錯誤。在這個基礎上,當你真正生起利他菩提心的時候,你要接觸這些,要做這些,這個時候可以說已經有境界了,不會受外在的影響了,可以去影響其他的眾生了,但這是有過程的。

  現在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要利益眾生,需要接觸這些事情。但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出利他菩提心,你的境界有沒有達到那樣的層次,這是很重要的,不要自欺欺人。有些人找借口大吃大喝,還說“我為眾生吃,我為眾生喝……”

  這是錯誤的。

  以前我也講過很多次,我們可以為眾生吃,為眾生喝,為眾生玩,為眾生舒舒服服睡一覺。但是我也強調,這不是貪吃、貪喝、貪玩、貪睡,否則是輪回之因。像《入菩薩行論》裡講的一樣,當你的相續中真正生起了利他菩提心的時候,即使你在外邊玩,在家裡睡覺,福德依然會不斷地增長。

  真正發出了菩提心時就是這樣的,但菩提心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對世間的貪念都沒有斷掉,沒有放下,還說“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我要利益眾生”,這是很難的,不可能的。

  我們有一句法語,出離心是保護自己的,菩提心是利益他人的。如果有了出離心,已經斷除了對世間的貪戀,已經放下了世間,就不會受世間的束縛,相續也就不被染污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發菩提心去利益他人,比如說,到沙場跟敵人戰斗,我們要先穿上盔甲,再去與敵人戰斗,這樣才安全。什麼也不穿就上戰場,還沒到敵人面前就沒命了了。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相續中根本沒有生起出離心,也不知道什麼叫出離心就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利益眾生。這樣能生起來菩提心嗎?這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出離心怎麼能生起菩提心呢?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沒有出離心就去利益眾生,最後自己都會陷進去。別說幫助他人,到時候連自己都難以自拔。當真正有菩提心的時候,可以多接觸,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做這些事情,不會有過患。

  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

  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在前面講的,我們是欲界的眾生,內心的欲望都特別強烈。我們這些凡夫,社會上的人,都有通過錢權滿足自己欲望的想法,想通過這些世間的福報,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但這是不可能的。錢越多權越大,內心的欲望也會越增長。

  我們現在可以這樣思維,尤其是年齡大的人,幾十年前我們都沒有那麼多要求,內心很容易滿足。我聽當地的人說,那時候家庭條件都很差,吃穿都成問題,但每天都是很開心、很快樂的。每天干活要積工分,如果不干活就沒有工分,到時候就分不到東西。家裡都很困難,每天活都很重,起早貪黑,還唱歌跳舞。我小時候經常聽到很多人很隨意的唱歌,沒事就在那哼歌,這是心態好,內心愉快,有快樂的感覺。

  有些去放牧的人,也經常唱歌,以前都能聽到的,但現在聽不到了,沒有人唱歌,也沒有人哼歌了。現在跟以前比,家庭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什麼困難,人都很閒。

  小的時候,我也是牧民,也幫家人放牦牛。以前牧民家的活很多,天天都要擠奶,有些家庭有好幾百頭牦牛要擠奶,所以特別忙。這些活都是女人在干,有時候一天要擠二三次奶,忙的焦頭爛額。這邊的男人都不怎麼干活,以前很閒,現在也很閒。現在都不擠奶了,女人就不怎麼忙了,也閒下來了,但是我沒聽到過她們唱歌,沒看到過她們跳舞,也沒聽到有哼歌的。

  雖然條件好了,但是內心的快樂已經沒有了。尤其現在電話、網絡、電視都通了,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以前都在山溝裡,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但是很開心、很快樂的。現在知道了外面世界就不滿足了,沒有高樓大廈啊,沒有豪車、名車啊,就開始有欲望了,內心有壓力了。現在都住上樓房了,但還不滿足,還要有別墅;以前有輛自行車就OK了,現在要有車,還必須有名車、豪車。人就這樣,欲望會越來越強。以前講過的,有十萬想要一百萬,有一百萬想要一個億,有一個億想要幾百個億,人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這些錢、權等世間的福報與享用,越多越想要,欲望不斷增長。我們雖然享受了很多,但內心還是很空虛。尤其是有錢有權的人,不知道怎樣享用這些福報,內心的空虛無法滿足,無法解決。所以現在很多人開始學佛,或開始學一些東西了。

  人都是這樣,內心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有些人想:我再努力幾年或幾十年,達到我所期望的目標之後,就可以安心生活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欲望不會有盡頭。你到任何時候都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的不圓滿,世間的東西越有,越享受,內心的欲望越大,痛苦越大。

  不管你是否是學佛的人,不管你是否是有信仰的人都應該考慮,我們都不願意感受痛苦,都想獲得快樂,包括蒼蠅、螞蟻都一樣,這是所有眾生共同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人們采取了很多方法,有的人拼命賺錢,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願望,實現這樣的目標。有些人爭名奪利,以為有權了,一切都能解決,然後辛苦地努力,為了升職而不擇手段。但是當你真正有權力了,當國王了,當總統了,你依然不快樂,依然不會遠離痛苦。而且內心的痛苦還會增長,會變成更大的痛苦。錢、權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實現願望,不能達到目的!那怎麼辦?這時偉大的佛陀出現了,為我們這些深陷輪回中的苦難眾生傳揚佛法。

  如果你想解決問題,想獲得快樂,想擺脫痛苦,佛教誡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斷惡行善了,才能消除業障,積聚福德。佛還講,你斷掉了內心的欲望,放下了我執,就可以獲得快樂,就可以遠離痛苦,這是唯一的方法。

  本來這些都是頭等大事,但我們卻把這些當作了茶余飯後的事情,把賺錢當作是最重要的事情,把獲取世間的利益當作最重要的事情。把學佛當作是順便的事情,有時間了,閒了學一學,修一修。這說明還是沒有明白佛理,若是你思維清楚了,想明白了,除了佛法,除了智慧,沒有別的辦法;你再有錢,再有權,也解決不了問題,不可能達到目的,佛講我們的所做與所想都是背道而馳的。

  有佛法,有智慧了,真正放下了自我,真正斷除了內心的欲望了,快樂自然就有了,痛苦自然就消失了,這是唯一的途徑,大家應該重視學佛修行。

  這裡主要講知足少欲是聖者的種族,若是想做聖者,想超脫輪回,必須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是不是穿的破破爛爛,吃的髒兮兮的,知足少欲不是必須要住山洞或住平房。知足少欲是內心滿足,欲望微少,甚至沒有欲望。我們經常講珍惜緣分,就是“我太有福報了,我太幸運了,我太幸福了……”這才是真正的知足少欲。

  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的福報,有什麼緣就結什麼緣,但是內心裡要知足,要少欲。這樣,財富再多也不會束縛你,權力再大也不會影響你。若沒有知足少欲,雖然應有盡有,吃穿無憂,但是煩惱一樣有,痛苦一樣有。所以,知足少欲是一種內心的境界,不是一種外在的行為,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很多人不明白,有些人裝修行人,裝知足少欲的人。臧地有這樣的人,漢地也應該有這樣的人。很多人都認為住山洞,住破一點的房子是知足少欲,穿得破破爛爛的,吃得髒兮兮的,是不是知足少欲不好說。

  雖然你一無所有,但如果不知足、不少欲,內心欲望還很強,還有掛礙,就有痛苦,就不是知足少欲了。有些人雖然有錢有權,表面上很富有、很有威望,但內心是知足少欲的,這樣不會很受苦,也不會六道輪回,所以要看內心的境界。

  智者痛苦如財多,少欲之人非如是,

  一切龍王頭數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智者指樂行王,龍樹菩薩教誡樂行王:你要明白,你的財富以及世間所有的福報受用都是一樣。財富越多,痛苦越多;欲望越少,痛苦越少。

  佛經裡有這樣的記載,龍樹菩薩用這個比喻說明這個道理。龍王由於業力不同,長出的蛇頭也不一樣,有的長三個蛇頭,有個長六個蛇頭,有的長九個蛇頭,有的長十二個蛇頭,有的甚至更多……蛇頭上都有很多珠寶。蛇頭越多,說明越富有、地位越高、越有威望。

  但是因為業力所感,大鵬每天會降下熱沙——不是普通的沙子,是一種兵器,灑在頭上又燙又痛,難以忍受。蛇頭越多遭受的痛苦越大。比喻世間的福報受用越多,越富有,越有威望,但是帶給內心的痛苦越深。主要講知足少欲,要斷除欲望,放下自我,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如果不是這樣,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有人羨慕那些有地位、有權力、有財富的人,羨慕開奔馳寶馬,羨慕明星有很多粉絲,羨慕那些粉絲的尖叫。“我要是能變成名人,變成明星多好啊!”其實越有名,財越多,權越大,位越高,內心的壓力越大,痛苦越多。

  以前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人,雖然有錢,但一點也不快樂,生不如死。看著好像很風光,開豪車,住別墅,有很多手下鞍前馬後的護持、侍候,但內心很痛苦。明星也是如此,我們發願生生世世都不要做明星。真正有境界的人,真正的成就者能利益眾生,這就不用說了,普通凡夫不要做明星。

  現在很多明星出名了,眾所周知,但是一點也不自由,整天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裡,不敢出門,很不自在。記者盯著,粉絲盯著,很不自由。與看電影一樣,給公眾看的都是好的一面,都是光彩的一面,內心的痛苦他人無法感受。所以不要做明星。

  世間的福報就是這樣,如果自己有智慧、有境界、能超越,就沒什麼。黃金和牛糞等同,玩游戲一樣,永遠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一些真正的事情而已。知道那些都是假相,還執著什麼!黃金和牛糞等同,不會有掛礙的,沒有任何放不下。一個凡夫有一屋子黃金,肯定放不下,一直守護,死了之後也放不下。但是成就者有一屋子黃金,對他來說相當於一屋子的牛糞,根本不會在乎,不會有任何的放不下,有境界就是這樣。我們講不是要逃避,而是要超越,是內心的境界超越外在的對境。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你的一思一念,佛都能知道
下一篇:南懷瑾:不如人意,就是人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