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受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四十八頁最後一行:
『慧眼』,這是五眼第四。什麼叫慧眼?望西法師告訴我們,「緣真谛智,能照空理,故名慧眼。」慧眼的作用很深,能照空理,真空之理,菩薩證得的,也就是說,能知性理,故名慧眼。自性,自性有事有理,事是有,有生滅法,有不生滅法,理完全沒有生滅。有生滅是六道,是十法界,沒有生滅是實報土。一切諸佛實報莊嚴土都是不生不滅,它的相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怎麼變現出來?一定有個理。這個理慧眼見到,慧眼是法身菩薩,阿羅漢見不到,所以他見到真空。念老在這一段有不少的文字,我們看,憬興法師說,「慧眼即以空智為體,照真空理。」這個話很難懂。空智,什麼是空智?在《大乘義章》裡面說,「慧眼者,觀達名慧」,分開來講,「慧能照矚,故名慧眼」。
『見真』,「淨影曰:能見真空,故名見真。」《大乘義章》上說,「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這些話很難懂,難懂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我們怎麼去體會都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的?他見破相空理。或者我們講得近一點,相似法,可以說,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的,念頭在高頻率就是非常快速的生滅,前念滅後念生,一個緊接著一個,一點都不會差錯,這個事相他能見到,這是慧眼。今天科學家怎麼見到的?是用高倍的顯微鏡,在儀器裡面觀察到了,肉眼見不到。但是科學家用儀器見到了,見到破相空理,所以科學家看到之後,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這個真相就是真理,就是此地講的真空。他說,根據他們研究所得到的結論,這個世間根本不存在有物質,物質是假的,是念頭在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看到的真相。也就是說,事相的空理,也就是此地講的破相的空理,不承認有物質存在,這是破相。憑什麼說?憑空理說,在理上講它不能成立,也就是見到真空,真空不空,不空跟真空是合而為一。所以這真空也是假名而已,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誰見的?佛眼所見的,也就是諸佛如來他們見到的。慧眼,法身菩薩見到的。一般大乘經裡頭用的名詞叫諸法實相,也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真空,破相空理就是真空。慧,能照,照見,所以叫它做慧眼。
又見真者,《淨影疏》裡頭說的,「能見真空,故名見真。」《大乘義章》裡頭說,「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智度論》裡頭說,「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這個智慧自內滅,就是《心經》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我們從前面一直看下來能體會的,肉眼,這一說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們現在有,現在就用它。天眼我們沒有,我們有障礙就見不過去,牆壁是障礙,牆壁外面的事情我們看不到。如果有天眼,他能看到,這個障礙是假的,障不了他。如果有法眼,那就更高一層,法眼是大乘菩薩,小乘還只有天眼。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六道輪回,菩薩的法眼比阿羅漢高明多了,他能見到真空。《心經》裡面所說的「無智亦無得」,學般若的菩薩能見到,證般若的菩薩,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們能見到。
《智度論》裡頭這幾句話好,應該把它記住,「為實相故,求慧眼」。實相就是宇宙的真相,大乘經上常講的實相,換句話說,不是假的。《金剛經》裡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假相,對我們說的。那我們要問,四聖法界的相是不是虛妄?是虛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菩薩慧眼見到了。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能夠念佛,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五眼都得到,真難得。如果不求往生,我們一定要達到明心見性這個境界,也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要到這個境界慧眼才出現,才能見到法界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可得。也就是《般若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法」,這個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裡頭,一樣也不漏掉,一切法怎麼樣?「畢竟空」,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空理,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法身菩薩的慧眼見到了,佛眼見到了。
「又《思益經》雲: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這句話說得妙,你有所見就不叫慧眼。那慧眼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有為法是六道眾生,小乘聖者所見的,無為法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所見的,有為無為都不見。所以佛告訴我們,心不能住世間法,也不能住出世間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放下,法是什麼?法是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佛的善巧方便,誘導我們悟入真實,可別錯會了意思,以為佛說有的就真有,那就錯了。大乘教裡佛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是對沒開悟的人說的,真空為什麼說不空?它能現,雖然能現,它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你要真正見到,有為法、無為法是一不是二,這就對了。不能說有為法有,無為法無,不是的;也不能說有為法無,無為法有,不可以,那你完全錯會了意思,你沒有見到真相。真相是不能思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無法想像的境界,唯證方知。你要不證,言語講不清楚,言語裡頭極其善巧是佛經,佛經要怎樣才能真實體會到?離一切相,見一切法,就這個道理。六道要離,十法界要離,一真法界也要離,恭喜你,你就入常寂光淨土。常寂光不見有為,不見無為,入常寂光。
下面說,「所以者何」,為什麼?「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清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是虛妄。「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無為法你明白了,你清楚了,有為有生滅,阿賴耶的現相。無為,自性,但是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只能變,把自性所生所現的把它轉變。自性所現的相是實報土,實報土有身相,有境界相,但是這些相沒有生滅,無為,佛稱它作一真法界,又叫它做實報莊嚴土,實報就是實相。為什麼說實相?對十法界來說,十法界的相是生滅的,實報土的相沒有生滅的現象。它有,為什麼會有?無中生有,自性無,自性沒有相,常寂光,常寂光會現相,現極樂世界,現華藏世界,現一切諸佛實報土。什麼人住在那裡?法身菩薩,破無明見法身的菩薩,他們住在那裡。無明沒有破,沒有見法身,這個相在他面前他也不認識,他也沒有覺察。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剎土都在一念間,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心為什麼會想?一念不覺。到法身菩薩,這一念不覺也沒有了,真的入常寂光。這是什麼樣的地位?妙覺位,等覺還做不到。等覺必須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我們常講的習氣,最後的習氣,那一點點的習氣斷掉,確實沒習氣了,歸於常寂光。常寂光才是究竟圓滿,五眼圓明。這個地方《思益經》給我們說的,「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這個過是超過,諸眼是指肉眼、天眼、法眼,指這些。這個地方講的慧眼,慧眼也沒有,所以他也不見無為法。
「以上廣引經論以釋慧眼見真之旨」,這個旨趣,「內中以《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蓋了了見,無所見,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這是《思益經》裡頭所說的。「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三因佛性裡頭了因佛性,了是明了、所了,了了能不能說?同一個階層的人他懂,不同階層的人,他聽了很難理解。所以佛為我們說法,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後,最後是真相。真相,確確實實像《心經》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就是學佛為什麼要放下,不但所得的要放下,連智也放下。為什麼?智也不是真的,智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是我們因為有智,佛說了一個智,我們就被這個智迷了;佛現在給我們講真話,無智亦無得。得是得失,你在這個世間頭一個得到是身,第二個得到的是智,身假的,智也不是真的,《般若經》講得透徹。
「不見有為,不見無為」,這見到什麼?見到真相。有為,十法界,包括六道;無為,包括實報土,包括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干什麼?不是成佛,是修行。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在六道、在十法界,有為跟無為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不得受用。到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辦的學校,我們去上學,阿彌陀佛是指導老師,他幫助我們放下。他幫助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一句阿彌陀佛,用它干什麼?用它放下萬緣。你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放下,容易!不念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放下,難,很難。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這個也是假的,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下,就見到真的了。我們是換一個環境好修行,是這麼個道理;而且把修行證果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本來是無量劫才能成就的,現在一生就把這個事情做到了。這是無比的殊勝,你不了解,不知道淨土,不認識它;了解之後,你曉得它太殊勝,那怎麼能不學。儒,世間法。從哪裡學起?還是從放下。放下是世出世間共同修學的大法,不能執著就對了,執著就錯了。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還有個身體存在,隨緣度日,別當真。努力學放下,放下了,再放下,到最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才可以把阿彌陀佛放下;沒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丟掉,他保護我們。
《心經》上「無智亦無得」,要不要求智?智在哪裡?智是自性本具的第一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智慧就現前。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諸大菩薩亦如是,在中國我們相信孔孟、老莊亦如是,我推想,往上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亦如是,這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真正是無智亦無得。無智,智慧圓滿現前;有智,智慧不能圓滿現前。為什麼?我們常講小悟、大悟、大徹大悟,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那個悟就是智,智慧現前。一般人都羨慕,我們也羨慕,我們羨慕能得到嗎?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你有羨慕智的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真心的障礙,道理就在此地。那要怎樣?無智亦無得就容易開悟。
中國人,我們對中國人有一分感情,惠能大師是中國人,大徹大悟。他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三年前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大徹大悟了,為什麼?也是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表什麼?徹底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沒有念頭是真念,我們做不到,肯定做不到,怎麼辦法?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這一念不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大徹大悟,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修行,那個環境好,沒有障緣,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怎麼樣?等於成佛,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時間久了是非成佛不可,不成佛也得成佛,道理在此地,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
為什麼我說中國儒家,因為儒家一開頭跟佛一樣講放下,佛講看破放下,儒也講看破放下,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致知是什麼?智慧現前,明白了,不再迷惑。怎麼明白的?放下明白的。你現在為什麼不明白?你妄想很多,雜念很多,分別很多,執著很多。所以,這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這個麻煩大。儒家這些祖師大德了不起,告訴我們修行,佛法叫修行,儒家講修身、修心,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哪裡修?修學終極的目標是什麼?佛法是大般涅盤,大般涅盤是不生不滅;儒家修行的,《大學》裡頭的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修學的終極目標。明明德就是大徹大悟,跟佛法沒有兩樣。明德就是自性,佛法裡面講的自性,真如本性。現在我們的自性,迷了,不明。明德是自性,現在不明,那怎麼辦?怎麼樣叫它恢復明德?明明德,上面這個字是動詞,下面是名詞,叫明德,恢復它的光明。那個光明就是照見,明心見性,一個意思。
見性之後的第一德起作用,什麼作用?大慈大悲,儒家沒有講大慈大悲,講親民,親是親愛,民是對一切眾生,就是西方宗教裡面講的上帝愛世人。你看《大學》裡頭親民,是不是上帝愛世人?他為什麼會愛世人?因為他明德現前。明德是真正覺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惠能講得很透徹,「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一樣沒漏。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就是明德,明明德,慈悲心露出來。我們今天慈悲心露不出來是什麼?自性在迷,沒開悟。小悟,有小智慧,小慈悲;大悟,大慈悲;徹悟,圓滿的慈悲,這才叫止於至善。至善不是升官發財,至善不是名聞利養,至善是明心見性,這個是至善。下面教給我們方法,你真正想走這條路,這個路叫大學之道。《大學》是大學問,是成聖、成賢,這叫大學,培養聖賢的;在佛法裡面是成佛、成菩薩,這大學。道路呢?下面八目就是路。你看頭一個格物,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欲望。不管什麼欲望統統放下,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欲望。世間人名聞利養是欲望,五欲六塵是欲望,七情是欲望。欲望生煩惱,對內生貪瞋癡慢疑,對外表演的怨恨惱怒煩,這都是負面的。正面也不例外,正面,純正的,是聖賢,是佛菩薩。在慧眼裡面,聖賢佛菩薩都不存在,為什麼?你不能有分別,分別就錯了,完全是一體同觀。你怎麼個看法?整個宇宙是一體,上面從諸佛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一體,只是迷悟不同。儒家講聖凡,最高的是聖人,最下等是凡夫,迷惑顛倒的凡夫跟至聖、大聖是一不是二,給我們講的是這個道理。
《智度論》裡說得好,念老在這個末後為我們說明,他這裡提醒我們,「《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妙在哪裡?《智度論》上講的,「為實相故」,我們是為了了解真相,「求慧眼」。得到慧眼是什麼樣?得到慧眼是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所有一切執著都放下了,「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這句重要,這就是《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這叫真的見了,真的契入境界了。《思益經》裡頭,「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還有這個念頭就是障礙。慧眼,我們稱大菩薩,法身菩薩。
『佛眼』,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如來之眼,名為佛眼,即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佛的眼是最圓滿的。佛眼誰有?每個人都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要知道。本來是佛,五眼圓明,每一種都是圓滿的,我們自己有分。現在迷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久遠劫就迷了,迷了之後在六道輪回打滾,無量劫來就出不了六道輪回,想出出不去。今天我們遇到一個能夠出去的機會,問題這個緣分你能不能掌握?你要能掌握,恭喜你,你一離開這個人世間往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所講的字字句句你完全兌現了,你生活在這麼美好的境界裡頭,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能為比,比不上。你要不要去?要去很簡單,放下,有為無為統統放下,世法佛法也都放下,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證明,他就是這麼修的。一生,因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學了佛之後,出家,師父教他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將來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他把師父這幾句話,牢牢的記住,一生一時一刻沒有丟掉,真的依教奉行。所以他念佛的功夫,通過功夫成片,小悟;事一心不亂,大悟;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智慧開了,什麼都知道,師父說了,不能說,他就不說。我們從他老人家留下來的光碟,從接近老人,講老人一生的行為,我們細心從這裡面去體會,看出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死心塌地了,還要學這些東西干什麼?還要搞漢學院干什麼?不是為自己,是為佛法的復興,為這個。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這一句佛號夠用了,何必惹這些麻煩?但是我們眼看到佛法衰了,衰不要緊,怕斷了,這個關系大。
我們在這裡辦漢學院,就是辦佛學院,你們不要操心,認真學習。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希望十個宗派裡面都有人來繼承,不能讓它斷掉,要傳下去,我們目的在此地,道家亦如是。佛法裡頭,我們還能找到幾個真正修行,通宗通教的,能找幾個老師。道教我們不很熟悉,如果真有學道的,有志把道教再恢復出來的,我們也要幫助他學費、生活費。儒家的面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是為法,我們干這個事情。因此,我們干這個事情抱的什麼心態?世出世間一切法空無所有,也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決定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心上只有極樂世界,沒有別的。所以我們干這個事情不礙修行,也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不放在心上,認真努力協助,希望這個事情能成就,給整個人類帶來真正永恆的幸福快樂,和諧安定,這是我們想要做的。能不能做成功?有兩個依靠,一個依靠諸佛菩薩加持,第二個依靠眾生有福,這很重要,眾生有福,佛菩薩加持,沒有不成就的。眾生怎樣?斷惡修善。儒家要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恢復,佛法要把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恢復。一般人要依佛法的三皈五戒、十善業道真正修福,眾生有福,三寶加持,這個事情就很順利成就。
我們看末後念老的注解,『具足』,「憬興曰:一切種智為體,無法不照,故雲具足。」一切種智在哪裡?真如自性本自具足。能大師的五句話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種智,這是體。這一切種智,通常我們沒有用這個名詞,我們用無量智慧,跟無量智慧是一個意思。無量智慧是體,無法不照是用,就是說無法他不明了,他全都知道。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十歲出家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所講的一切經教,從哪裡來的?就是一切種智為體,四十九年一切法都從這個體流出來的。惠能大師不認識字,開悟了,什麼也沒有學過,聽人念《金剛經》開悟的,大徹大悟之後,他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了。為什麼會通?一切種智為體,無法不照,他全通了。海賢老和尚也是,一切種智為體,無法不照,他也通了。這個我們有沒有辦法學?能學,問題就是你肯不肯。能大師那個難,那真是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但是海賢老和尚他容易,我們可以學。六祖惠能大師學不到,那是天才,我們比不上。我學佛的時候,我的兩個老師都警告我,方東美先生,李炳南老居士,叫我不能學惠能,惠能的大徹大悟,我們做不到,叫我學印光法師。我真聽話,我這一生走印光大師的路。印光大師十方供養都拿去做佛教文化事業。十方供養,他開了一個弘化社,書店,印書,印刷廠,我去參觀過,完全做流通經書、善書。我們這裡這套《道德叢書》就是弘化社出版的。我得到之後,看到老和尚前面的序文,我交給台灣世界書局印了一萬套,供養大眾。這套書你要是真正念完,你對於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不會懷疑,你決定不會動一個壞念頭。好,這部書太好了!一萬套送完了,就再印第二個一萬套。我印這個一萬套有感應,原本交給書局,給我估價,估出來的價錢,台灣錢六百多萬,第二天就有人送兩張支票供養我,我打開一看,六百萬,正好印這部書,感應不可思議。可見得鬼神在當中幫助,這個東西管用,趕快印。現在這一萬套還沒送完,送完之後趕緊接著印,為什麼?這一萬套不是我拿的錢,是佛菩薩送來的,哪有那麼巧?數字正好。所以,我許的願一萬套還沒用上,送完之後,馬上開始印第二個一萬套。
儒家也不例外,格物,放下;致知,看破。放下看破,意才誠,《中庸》講這個誠字才做到。誠是什麼?不自欺,不欺騙自己就不會欺騙別人,用真心,老老實實,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誠意,正心,你心才正;然後心正,身就修了;身修,家就齊了;家齊,國就治了;國治,天下太平。這在哪裡?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儒家的精華寶典就是《大學》、《中庸》這兩本,兩篇,薄薄的兩篇。《論語》是孔子做到了,做出榜樣來給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如何落實《大學》、《中庸》,他做出來了,聖人。孟子是賢人,你看賢人怎麼樣將《學》、《庸》落實。聖人怎麼落實?聖人是圓滿的落實,賢人雖然落實,還有一些缺陷,不能講究竟圓滿,夫子是究竟圓滿。
朱夫子編這個書,朱熹,宋朝人,我有很深的感覺,我認為他的靈感是從《華嚴經》得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的,跟四書很像。《華嚴》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確實它有高深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表演,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何把《華嚴》的理事落實到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套書妙極了,它代表整個佛法。我們今天不取《華嚴》,《華嚴》太大,分量太大,五年學不了。我過去講過兩遍,第一遍沒有錄像,第二遍有。第二遍大概講了五分之一,用多少時間?四千個小時。我的講法,從頭到尾要講一遍,照這樣的講法,兩萬個小時。大學裡頭哪一個課程有兩萬小時的?所以我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從頭到尾講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這是我過去,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講的。有受用,愈講愈歡喜,愈講愈契入。所以我們現在不急著要把它講完,怎麼樣得受用,如果不得受用,白講了。這個受用增長我們的信心,對於大乘佛法、對於淨宗決定沒有懷疑,第二,堅固我們的願心,極樂世界非去不可。不去極樂世界那就太可惜,你白學了。所以我們主要的是學了要有受用。
下面舉「《法華文句》」,這是智者大師的作品,「佛眼圓通,舉勝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蓋謂佛眼之本,是無上殊勝,謂之本勝」,這八個字說得好,佛眼之本是無上殊勝,本勝,自性本來具足,無比的殊勝。前面四種眼,都是說它帶著妄,帶著障礙,強弱起的作用不一樣。像我們晚上看月亮,十五的光明最圓滿,全露出來,初三、初四是月牙,十一、十二是半月,這個光亮不相同。我們自性裡頭有眼,這個眼叫本勝,就是佛眼。帶著根本無明就是慧眼,根本無明沒斷,根本無明斷了,慧眼就開了。法眼,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沒斷。這樣看就很清楚了。
我們再看下面說的,「兼劣者,兼具其余四眼之用,故能照真俗二谛一切法也。或疑佛捨肉身,何有肉眼?《智度論》曰: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才能見眾生法,就是能見到六道輪回。「又《華嚴經疏》雲:肉眼,見障內色故。」障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二障之內那就是六道,還不能講四聖法界,障內嚴格的說就是六道輪回,能夠見到六道輪回的事情。「為化度眾生,現有相佛,故兼肉眼」,來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示現跟眾生同樣的身。《楞嚴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還包括羅漢,度化眾生,無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印度人心中想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佛要度那些人,那些人的水平都很高,他們信仰宗教,他們哲學的根柢很厚,在地球上來說是一幫聰明人。佛先度他們,示現成佛,跟人沒兩樣,也是母親懷胎十個月,生下來是跟別人不一樣,很聰明,很有智慧,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十九歲出家,放下煩惱障,記住,做國王是煩惱;三十歲不再求學了,學了十二年,不學了,放下所知障,到菩提樹下去入定,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的境界,跟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的境界相同,同一個等級,跟海賢老和尚念到理一心不亂,也是同一個階層。這三個人為我們表法,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不是假的,是真的。
經上講,『覺了法性』,「《淨影疏》曰: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憬興法師說:「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覺了中道第一義,故雲覺了法性。又雲:亦見佛性,故雲覺法性」。「故知佛眼,能覺了法性,即《文句》」,《文句》是《法華經》的,「所謂之本勝,非余眼所能及也」,我們念到這個地方。這裡的後頭還有兩句,我把它念下去,「是顯佛眼之徹。至於具足者,顯佛眼之圓,具足一切眼之用也。」這一段文,佛眼是大圓滿,自性本具。沒有成佛,我們總是有障礙,障礙三大類,無明障礙我們,無明是癡,本來知道的,現在全不知道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無明是根本,從無明演變為塵沙,從塵沙演變為見思,一層比一層嚴重。我們現在這三種煩惱具足,誰做主?見思煩惱做主,就出不了六道輪回;見思煩惱放下,塵沙煩惱做主能出輪回,出不了十法界;必須要破一品無明,塵沙煩惱不做主了,無明煩惱做了主,你超越十法界。去一重障提升一個等級,我們現在連見思煩惱都放不下。見思煩惱,五種見惑,五種思惑。見是見解上的錯誤,看錯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思惑是想錯了,把虛幻不實的認為真有,這是六道輪回的眾生。縱然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可是在無量劫裡頭,八萬大劫總有一天會到,到了怎麼辦?再不能往上提升,只有往下墜落。墜落,墜落到哪裡?爬得高摔得重,從四空天、四禅天墮落下來的多半都是無間地獄。為什麼?這裡面的人福報大,有定功,智慧沒現前,總誤會自己修行成佛了,入了四空天,以為是入大般涅盤。佛說的,那他已經成佛,到壽命到的一天他就謗佛,佛說我不生不滅,為什麼我現在還有生滅?這個念頭一起,阿鼻地獄,謗佛、謗法,肯定會有這個現象出現。如果他真正通達佛法,他知道那不是涅盤境界,那是四空天的境界,是四禅天的境界,還是凡夫,沒出輪回,千萬不能發生錯誤。諸位要知道,好多修行者誤以為那是佛境界。所以最安全,最有保障的,還是往生淨土,阿彌陀佛保護我們,不至於叫我們產生錯誤。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對我們一般知識分子來說,經教重要。多讀經,遍數愈多愈好,為什麼?慢慢會開悟。讀不懂也讀,有好處,不懂讀它,不求懂,那是修定,用讀書的方法來修定。因為你讀經這個時段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修定。如果修定久了,定功產生功能的話,會幫助你開悟,小定小悟,大定大悟。一千遍,小悟;二千遍,大悟;三千遍以上,大徹大悟,好!千遍下來,這個經本應該都可以背誦了,時時刻刻心裡有經,清清楚楚,字字分明,不產生一個妄念,不夾雜一個妄想分別執著,對了,這真功夫。這樣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能夠覺了中道第一義,大乘教裡頭最難懂的,最難體會的,你明白了,恍然大悟,這就叫覺了法性,也叫明心見性。
後面還有一段,這一段,「或疑他經中,有以慧眼為第三,法眼為第四者,何以與本經相違」。這是個疑問,這個疑問很重要,必須要把它化解,如果不化解,它會產生障礙。念老很慈悲,把這一句拈出來了,確實《無量壽經》是法眼擺第三,慧眼擺第四,但是其他經裡頭,佛常說的,慧眼擺第三,法眼擺第四。下面引,「義寂與望西均釋為,本經所雲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前面所講的肉眼、天眼,「同是俗谛,慧眼始見真谛」,是世俗見不到的,慧眼它見真谛。「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也」,慧眼見真,取這個意思。「若論修起之次第,先須達真,然後方能導俗」,導是指導,就是教化眾生,「故他經中有以法眼居於第四者」,是這個意思,故他經。「如《華嚴演義鈔》曰:為導養身,先修肉眼。肉眼見粗不見細等,次修天眼。天眼見色未見真境,故修慧眼。慧眼見理不能見事,故修法眼。法眼未圓,故修佛眼。」又《智度論》上有一段文說:「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愍。學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故求慧眼以救濟之」。這段文,達真才能夠導俗,是為他經之序,這排列的順序。確實阿羅漢,權教菩薩,有一些人,這些人慈悲心很重,他沒有按順序來修,本經是按順序的。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就知道,這些權教菩薩,他先修慧眼,後修法眼,為了他有能力見到事實真相,他知道怎樣接引眾生,教化眾生,利益眾生。如果他沒有見到真相,他的功力差一等,教化眾生不究竟,遇到眾生問到這個問題,他沒有辦法給他解釋,所以他就先學。
也正像我們現在遇到的情形。我們原本想到,先學古人的經教再拿學位,這是一般學校的規矩。現在古人的東西深奧,有一定的難度,我們找到的老師,有真正通達的,他沒有學位,他沒有資格到大學來上課,怎麼辦?我就突然想到我們先拿學位,拿到學位再念書,再一門深入。這個辦法好,大家不沖突,都能夠接受。所以我們今天走這個路子。先求學問,再拿學位,這是常規。校長同意,我講他能體會。但是學校有學校的規矩,依照學校這些規矩要排很多課程,那有很多課程我們用不上,我們希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譬如學《易經》,用十年的時間專攻《易經》,讀《易經》,學《易經》,與同學們來分享,分享你的心得報告。譬如,你把《易經》從頭到尾念一千遍,肯定有悟處,不必參考古人注解,你講一遍,或者你把你的心得感想寫一遍,寫出來,寫成一本書。然後再念一千遍,第二千遍完了之後,你再做一次報告,你的看法必定比這看得深,比這個面看得廣。然後你再看第三千遍、第四千遍、第五千遍,不一樣,這樣下去真能開悟。是用讀經的方法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小悟、中悟、大悟,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向上提升。學位可以先拿到,然後讀書,我怎麼讀沒有人干預到。我去找那些,那些沒有學位的真正高人,去跟他們在一起參學,跟他們在一起研究,沒有障礙了。你學成了,你有學位,你可以在大學教真正好東西,你這個教授比一般教授高明。這是我們遇到事情,要知道通權達變。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排列,說出兩種不同的需求,一個是先成就學問,再幫助別人,一個是先幫助別人,然後成就自己的學問,於是就有先後次序不一樣了。這是我們能理解的。
佛法沒有定法。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佛法沒有定法,跟你說到最究竟處,根本就沒有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臨走的時候告訴大家,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法,如果有人說佛說法叫謗佛。那佛四十九年說的什麼?用《金剛經》來解釋,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有說,無住是無說。有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有說。說了四十九年,等於一個字也沒說。你要從這當中去領悟,你才真正明了釋迦牟尼佛說些什麼。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去體悟,真的,入大乘之門如入五裡霧中,像大霧,你進到裡面去的時候,伸手不見五指,沒有方向,你完全迷了。確實如此,一點都沒錯。特別是大乘經,你真正有領略,它真管用。
四書,我把它選出儒家第一經,儒學概論,儒學綱要,一切典籍都是這部書的解釋、注解。在佛教裡面就像《華嚴經》,《華嚴經》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方東美老師,早年把這個書介紹給我,告訴我這是佛學概論,佛學綱要,不但大乘八個宗,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離不開這部經,這部經展開就是顯密宗教,大乘八大宗;濃縮就這一部書,就是分量太大。古人講的,《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意思就是說,《華嚴》所說跟《無量壽經》所說相通,無二無別,都講到了,《華嚴》細說,《無量壽經》沒有那麼詳細,但是統統講到。《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可以當作早晚課誦,它很短,不長,裡面也是說得圓滿。所以《華嚴經》就三本,大本《華嚴》,中本《無量壽》,小本《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是一部,分為大、中、小三本。我們懂這個意思,就知道我們如何去學習,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好,把《阿彌陀經》講好,講得詳細,你要讀《華嚴》,你就會講得很好。如果想把《華嚴經》略說,簡單的給大家介紹,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
我記得我早年,講《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注解,連經帶鈔一起講。那個時候用錄音,卷盤的那個錄音機錄音,一盤帶子是九十分鐘,我講了多少次?講了三百多次,差不多將近五、六百個小時。我到美國去,就把這套帶子帶去,擺在我面前。人家來看,這是什麼?《阿彌陀經》,從頭到尾講一遍。一看這麼多,都呆了,認為《彌陀經》裡頭沒有什麼東西,幾句話就講完了,講了五、六百個小時,讓大家對於淨土肅然起敬,不敢輕視。我記得那一次的講演,夏荊山老居士在,現在在北京。夏老居士他看到這個現場,原來輕視淨土,興趣都在禅、都在密,認為淨土沒什麼東西。所以那個經講完之後,這套帶子帶到美國去起了很大作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