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內以清淨,外當盡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一個年輕的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出去吃飯,小孩很調皮,不小心把桌子上滾燙的水全部灑在母親的身上,年輕的母親瞬間想到的是趕緊照護小孩。懷裡的孩子在哭,她一動不敢動地先哄孩子。為什麼不敢動?腿上被灑上的熱水太多,怕一動的情況下,熱水會沾到小孩的身上,她就一直忍著。夏天穿的是裙子,最後到醫院處理的時候,她的襪子已經脫不下來,黏在皮膚上了,腿也被燙得蛻皮,最終留下了疤痕。由此可見,母愛是超出我們想象的,是對兒女從內心流露出的無私且無染的愛,他們為兒女默默地做了很多事。我們生活在世間,沒有父母的關愛,我們長不到今天。很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因為我們年少很多都記不得,直到自己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了才知道:養個小孩真難啊。然後才可以慢慢感受到在那個物資匮乏,條件艱苦的時候,父母養育我們更不容易。所以我們時刻要懷著一顆感恩、報恩的心孝養父母。

  “夫孝德之本也”,孝,就是盡孝道供養父母,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中國是個重視孝道的國家,對過去父母以及宗親的追思,不論時間經過怎樣久遠,非特不會忘懷,且歷久彌深。《孝子經》講,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簡短的文字描述了父母生懷我們時候的情景,母親在鬼門關裡走了一趟,父親亦是緊張怖畏的心情難抑,父母這種對子女的感情是任何語言文字無法描述的。在《父母恩重經》中佛陀詳細地講說了父母對孩子的十恩: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濕恩,六、乳哺養育恩,七、洗濯不淨恩,八、為造惡業恩,九、遠行憶念恩,十、究竟憐念恩。烏有反哺之情,人豈無報德之心?

  及時行孝

  忙碌,是不少現代為人子女生活的寫照,許多人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社交,忙於……卻忽略雙親。我們都把精力留給了外在的事物,唯獨很少有時間去問候自己的父母。心裡總是想,看明天吧,明天了又是看明天吧,明天何其多,但歲月卻不會為今天而停留。歲月也不會再讓我們的父母變得年輕,留給他們的時間隨著每一個明天在減少。小時候我們的全部世界是父母,慢慢長大,我們的世界在擴大,可是我們忘了我們一直是父母的世界。古人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在他們的臉上刻下了斑斑皺紋,慢慢我們的父母已不再年輕,趁著我們的父母還健在,作兒女的我們,及時行孝,別給自己留下遺憾,別讓親情在冷漠中渡過,別讓我們的父母在每一次期望中再失落,亦莫待雙親離去後給自己留下悔恨。

  世間之孝

  我們應該怎樣行孝才是至善圓滿的呢?《長阿含經》曰:人子當以五事敬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養無乏,二者、凡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無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作正業。簡單來說就是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孝養父母的身是在物質上要盡量地滿足父母,讓其衣食無憂。這並不是說你要有多富有才能奉養父母衣食,而是盡心供養父母的一顆報恩之心。《心地觀經》說:“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孔子的學生子路,出身貧寒,自己經常吃野菜度日。但是為了讓父母能吃到飯,不辭辛苦,走到百裡之外買米,背回家,奉養雙親。這種報恩之心不能不讓人感動。“凡所為先白父母”,“父母所為恭順無逆”,“父母正令不敢違背”,這些都是講孝養父母的心,父母對兒女的心始終都是牽掛著,所謂“凡所為先白父母”就是做什麼事先告訴父母,我們的行為應該讓父母放心,讓他們不為兒女出門在外憂慮擔心。更應該順著父母,兩代人之間都有隔閡,甚至我們每個人之間都會有各自的行為處事原則,不同的立場。父母也是這樣,父母的作為有他們的立場,有他們的道理,我們應該尊重父母的行為,對父母的行為恭順無逆。對父母的“正令”不違背。這裡有個前提是“正”,這並不是教我們愚孝,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可能有的時候更需要我們來引導。怎樣孝養父母的志呢?就是不斷父母所作正業,對父母所做的正確的,利益他人的,並不會造業的行為應該支持。

  出世間之孝

  孝又分為世間之孝與出世間之孝,以上講的這些供給父母衣食等都為世間之孝。那麼出世間的孝是怎麼樣的呢?佛家每將孝道思想與佛教相聯結,《毗尼母經卷二》謂: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簡單來講,我們作為佛弟子,在對父母行世間孝的前提下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孝。自佛教立場而言,救渡父母與對祖先報恩實為最大之孝,且強調精神救渡與成佛得道乃孝道之根本,又以不殺、不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等五戒配合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以奉行五常、五戒者為大孝。如‘一人出家,九族升天’之說,即由此產生。子女盡心奉侍父母的道理、德行。儒家道德思想的根本德目,以順從父母為其內涵。於佛法是以勸導父母成佛之道,並將功德回向父母為孝的根本。因為世間之孝,止於一世,為孝之小者;而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因父母生淨土,福壽不止,如恆河沙劫,是為大孝。眾生若能孝養敬順父母,則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勢、生上種族、多有資生等五種果報。

  潔心淨行

  《四天王經》雲:佛告諸弟子,慎汝心念,無受五欲,漱情去垢,無求為首。內以清淨,外當盡孝。作為我們自己來講,更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外在行為上無差別。王鳳儀老善人講:人人都有道,不必向外去求,先要克己,不要管人。管人是假的,管自己才是真的。自己不真,惬人不佩服。人人都說敬天地、孝父母。我說,想敬天,要先清性,性不清不能孝父;想敬地,先要淨心,心不淨不能孝母;心性不清淨,說是孝敬,等於罵人。古人講“光宗耀祖”,孩子行為不如法,則是父母的羞恥;孩子若有所成就,父母會覺得自豪。我們的行為應該是父母及祖先的驕傲,而不能肆意妄為,做惡逆之事為他們抹黑。

  孝道很遠,逾越千年,孝道很近,就體現在我們自身。當一個人有了孝道的精神,那麼他的行為也會是清淨的,讓人欽佩的。推而廣之,他也定會對自己其他方面的言行有這嚴格的要求,這樣的人也是一個值得讓人信賴的人。當我們自己的行為清淨的時候,我們不僅能更感知父母的深恩,在報恩方面也會更加的圓滿清淨。同時作為佛弟子來說,也能更好地引導父母進入佛門,也是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傳成孝道。

 

上一篇:堂上雙親你不敬,一心拜佛有何用
下一篇:乞請大家為我媽媽齊淑珍念佛,現在急救室觀察危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