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九二頁:
演【佛本不移,機自異者,法身起用,如空谷傳聲,明鏡寫影,隨聲高下,隨相妍媸,動若行雲,止猶谷神,纭纭自彼,於我何為耶。】
這一段是總結佛所現的身相,身相確實有不同,但是佛之所以現相,是因為眾生有感,佛自自然然應現的相分,並不是佛有意要現種種相,實在是因為眾生有種種心,佛是自然而現種種相。此地雖然是講釋迦、彌陀做一個例子,其實我們每個人現前所現的相分,也是由於感應道交的。這是我們讀經必須注意到的,因為經上所說的就是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也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情。講佛是講自性、是講法身、是講本體,生佛不二!十法界現的相不一樣,這是由於本性隨緣而不相同,這個緣我們稱為機緣。
「佛本不移」,這一句是講真如本性,生佛沒有兩樣,說釋迦、說彌陀、說諸佛就是說自己。「機自異者」,機感不相同。也許我們對於眾生心裡有感,佛自然有應,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我們自己真如本性,自己怎麼跟自己感應道交?實在講,自己與真性的感應就是念頭。我們一念念佛,就與佛相應;一念念菩薩,就與菩薩相應。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不相同,現的相就不一樣。比較容易覺察的,譬如今天有很歡喜的事情,你現喜悅相;今天遇到不稱意的事情,你那個相就很難看。相不就隨著心在變嗎?並不難懂。算命看相的說「相隨心轉」,這個心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機感。所現種種不同相,那就是佛應,這個佛是自性佛。這個道理要是搞清楚了,你就曉得眾生成佛不難,要緊的就是你念念心裡面想佛,心像佛心,相當然就像佛相,這是一定的道理。
古人說,四十歲以後相貌要自己負責任,四十歲之前是神識投胎來的時候你所取的相。為什麼兒女像父母?他看到父母那個相,歡喜那個相,他的相就變成跟他的相就相似,這個不是遺傳,是投胎時候一剎那當中取的相。取的這個相,這是先天的,但是後天相貌會隨著你一生的心行改變。如果一生心地非常善良,待人忠厚,成年之後三十、四十,他就是忠厚老成之相,這相貌就變了。四十歲的時候,相貌定型了,不太容易改變,這時相貌要自己負責任。
「法身起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法身起用;我們眼前,正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統統是法身起用。十法界沒有例外的,全是法身起用,法身就是自己。起用像什麼?像「空谷傳聲,明鏡寫影」,空谷是山谷,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就有回音過來,好比回音;「明鏡」是干干淨淨的一面鏡子,照外面的現象照得清清楚楚,這叫寫影。法身起用確確實實是這樣的,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的是這樣的。《華嚴》講「理事無礙」,理是法身,事是起用,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真正透徹明白這個道理就無礙。為什麼無礙?因為他不執著,不執著就沒有礙。我們凡夫今天為什麼有礙?無礙當中,他生起障礙,生障礙就是處處執著、處處分別,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他不知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谷回音我們曉得是虛妄的,鏡子裡面的影像我們知道是虛妄的,但是眼前這個身體、這個世界就不曉得是虛妄的。佛在大經一再跟我們說,我們現在這個境界是剎那生滅。《楞嚴》講得透徹,這個境界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我們讀這些經文,隨心應量,「隨眾生心,佛菩薩應所知量」,你要會這個,那只會了佛法的皮毛!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隨我們妄念現相,這叫隨心應量。佛所講的一切經與我們的關系太密切了,一切經論原來就是自己本身的事情。離開我們自己本身,實在講無有一法可得;既無一法可得,還有什麼一法可說?佛是自己的本性,菩薩也是自己的本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還是自己的本性。禅宗說得很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就是真心,你要是認識真心,大地無寸土,為什麼?一切一切全是自心的相分。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才知道完全是自己。
空谷傳聲,所以有「隨聲高下」,你聲音高,回音也高,你聲音長,回音的時間也長。明鏡照外面境界,譬如照人,古人常說「胡來現胡,漢來現漢」,漢人照鏡子,鏡子裡面現的是漢人,胡人是外國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裡面就現外國人,「隨相妍媸」。我們今天常常怪自己的相貌不美,佛的相貌最美,一絲毫缺陷都沒有,經上常常贊歎佛面如滿月,十五的月亮。如果我們會錯意思,滿月是個圓的,佛的頭像圓圓的,那也很難看。滿月就是沒有缺陷,取的是這個意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在佛的身相裡頭找不到缺陷,太美了。為什麼有這樣好相?大乘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相是屬於果報,每一個相都有修因的,沒有善因哪來的善果?你要善的果報,一定要修善因。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把因果都節錄得很清楚。你要想修相好,應該從因上修,果上自然就轉過來,所謂相隨心轉。由此可知,佛的相那麼莊嚴,佛的心太好了,心好是因,相好是果,這個要知道。
「動若行雲」,佛經裡面用「雲」這個字用得很多,尤其是《華嚴經》,用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非有非無」,我們看雲彩確實有,可是走近沒有了。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都應當如是觀,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無。你說它無,它有;你說它有,它實在是無,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我們眼前也是如此,我們身體也是非有非無,就跟行雲一樣。「動」是講它起用,法身起用,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非有非無,所以這裡頭不可以執著。凡夫執著,認為它是有;二乘人以為它是無。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都是錯誤的。菩薩不得已強名為「中道」,中道就是既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你說「我是中道」,那又錯了,你又有執著了。總而言之,決定不要有執著,你就自在;有了執著,那就是病。一切都不執著,這就自在了。
「止猶谷神」,《老子》說:谷神不死。山谷的中央,稱之為谷神。山谷的中央是無形無影,整座山,山谷是最低的,比喻卑下,形容它安靜不動。老子取這個意思教人:處世待人,在社會上要自卑、謙虛、安靜、不迷。這是以山谷中央谷底來做比喻,比喻道之妙。實在講,儒家講道、道家講道跟佛家講道,都非常接近,都是講的心,用心要謙虛、要卑下、要安靜,安靜就是佛門講的禅定,所謂如如不動!心不動,它就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不死,不死就是佛法講的不生不滅,就是這個意思。老莊,中國古大德稱他們是七地以上的境界。儒與道,確實在佛法裡面都是菩薩境界。他們是不是佛菩薩化身到中國來教化眾生?在理上講得通,但是事上沒有跡象。「止猶谷神」,這就是大定,自性本定,它的意思就是這個。
「纭纭自彼,於我何為耶」,這兩句是講森羅萬象。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動蕩不安,整個世界危機四伏,好像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爆炸,經裡面講「五濁惡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們自己真正能夠契入如來的境界,這種動亂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在這個境界裡面還是動靜一如,無有交涉。他們在動,我不動,不動的人看那個動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俗話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的,與他沒有利害,所以看得清楚。今天這個世界動亂,為什麼大家看不清楚?因為自己心也在動,自己貪生怕死,有生死這個心在。
這段經文講的「動若行雲,止猶谷神」,這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心看這個世間生滅心現的境界,這不一樣!這個不相同。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要求得的。學佛從哪裡入門?從清淨心入門。清淨心就是谷神,絕不是在經典要念多少、要研究多少、要知道多少,不是這個。說老實話,心地清淨到極處才有資格看經,才有資格讀書,才有資格看這個世界、看這些人生。為什麼?你自己已經超越,你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知道在什麼時候,這是佛家講時節因緣,哪些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這叫觀機施教,教化眾生,機感相應。
如果自己心還不清淨,愈讀,知見愈多;社會觀察愈多,煩惱愈多;佛法、世法這些書念得愈多,邪見愈多。他為什麼不能變成大聖大賢?就是煩惱沒有去掉。煩惱沒有去掉,在佛門裡面,你經論研究得少,你造業也造得少,沒有能力造業;經書念得多,造業也造得大。你會講,你知道的多,記問之學,這非常廣博,能夠說得天花亂墜,可以騙一切眾生,造的罪業就大。增長無量的邪知邪見,這怎麼得了?那不是興佛法,那是滅佛法。所以古德教學先從斷煩惱下手,先不教你讀經,不准你看經書,只指定一本叫你讀誦,沒有講解的,定心!修清淨心的。到心地相當清淨,老師認可了,這才可以去研究經典,博覽群經,才有這個資格。這時候你知道的愈多愈好,你有智慧,將來能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成就無量功德。現在修學,大毛病就是次序顛倒了。所以這一段經文裡面意思非常之深長。
疏【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語故。言人民者,佛如王故。阿僧只,此雲無數,倍之名無量無邊。人壽有二:一佛本願力故,二自功德力故。】
這一段是解釋「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這一句經文。
鈔【倒語者,正語當雲佛及人民,壽命無量。】
這是依中國文法來說,可是梵文的語法跟我們這裡稍微有點差別。他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中國人應當是「彼佛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只劫」這個說法;經文是顛倒的,這叫倒語。
『佛如王故』,往生的有人民,這是比喻。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王也沒有人民,為什麼?那個世界是平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姓名,居住的房屋沒有街道名,也沒有門牌號碼,西方極樂世界是這麼一個世界。而且人長的樣子都一樣,居住環境都相同,平等世界。我們初聽到這個話又生了恐怖,到那裡去,張三李四都不認識,哪是佛、哪是菩薩我們也分不清楚。經上告訴我們,到那邊去之後,我們的神通道力統統恢復,對於每個人決定不會搞錯,你一見他,不但現前你知道他是什麼人,他過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你都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具足六種神通,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在這種情形之下用不著名字。所以那邊沒有王,也沒有人民。那邊說法跟我們此地說法決定不相同,因為我們這邊要用言語、要用分別執著來說法,那邊統統不需要,這些都沒有了。
鈔【如波羅密,雲彼岸到,當是到彼岸耳。】
這是舉一個例子,印度的文法跟我們是相反的,像『波羅密』是梵話,翻成中文直翻是『彼岸到』,但是按照中國文法是『到彼岸』。
鈔【以意會之,無以辭害。】
這是教給我們要知道它的意義,不要執著在名相上,正是四依法裡面的「依義不依語」,意思明了就可以了。
鈔【佛如王者。】
這是比喻。
鈔【彼國雖無君臣父子。】
凡是去往生的都是蓮花化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父子關系,沒有君臣關系。
鈔【然佛為法王,有君主義。】
可是阿彌陀佛確實有這個人,在那個世界教化眾生,佛是老師的地位。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師生的關系,佛是老師,這一切菩薩都是學生。
鈔【生彼國者,依佛學佛,有人民義。】
這是取意思,有這個意思。
鈔【非如此土,版籍所統,實編氓也。】
我們這個世間是五倫的社會,它確實是有組織的、是有統轄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只是師生,實在講就是一個學校,老師跟學生地位是平等的。
鈔【僧只者,入十大數之首。】
印度數目的單位,個、十、百、千這個基數算起,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個單位。「阿僧只」是最後十個大數的第一個。
鈔【從百洛叉,倍倍積累而生。】
印度的基數是十進法,到大數就不是十進法,大數是倍倍相乘,所以這數字非常之大。
鈔【又僧只僧只為一無量。】
阿僧只個阿僧只叫一個『無量』。
鈔【無量無量為一無邊。】
無量乘無量叫一個『無邊』。
鈔【今合言者,自有二義。】
現在經文裡面稱為無量無邊阿僧只劫,這裡頭有兩個意思。
鈔【一是實明其數,以僧只計之,有無量無邊僧只也。】
這是講一個實在的數字。
鈔【二是極贊其多,無復邊量,無復窮盡之僧只也。】
我們讀過《無量壽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佛與眾生壽命之長,當然是第二個意思,絕對不是第一個意思,為什麼?第一個意思,無量無邊個阿僧只劫是可以計算得出來的。所以這個詞實在是形容詞,不是一個數量,因為大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證得辟支佛果,神通都像目犍連,共同計算阿彌陀佛的壽命,盡他的壽量來計算,都沒有辦法算得出來」,那當然不是無量無邊阿僧只劫,要是真的是無量無邊阿僧只劫,目犍連尊者一個人就算出來,何必要那麼多人?所以第二個意思是正確的。
鈔【佛力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是承佛願力,有此壽故。】
這是解釋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為什麼會這麼長。《疏》裡面給我們說出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佛力』,佛本願力加持。因為佛曾經發四十八願,如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麼長的壽命,佛就違背本願,他就不能成佛。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像佛願所說那麼長的壽命,這是舉出四十八願本文來說。『法藏』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阿彌陀佛因地的法名。『我作佛時』,他現在成佛了,大小本經上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我剎中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央是大數,『無有能計其數者』,沒有人能計算它的數字,這就是『承佛願力』,所以往生的人有這麼長的壽命,同佛的壽命。第二個原因:
鈔【自力者。】
就是自功德力,也不可以輕視。
鈔【一心念佛,心清淨故。】
這兩句就是說的『自力』,這兩句非常重要,為什麼?沒有自力,佛力加持不上。由此可知,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最重要的是『一心念佛』,念到『心清淨』。心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癡慢,這個心不清淨。以前大德們所講的,要想入佛門,要看破、要放下,看破就是覺悟,放下就是功夫。我們今天心為什麼不清淨?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佛給我們所說的,我們都能記憶,自己也能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皆是虛妄,你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要執著這個虛妄相?執著這些虛妄相就造無邊罪業,那就是要制造六道輪回,還得要在裡面去造業、受報,這是沒完沒了,苦不堪言!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要看破、要放下!假如這些現相是真的,佛菩薩教我們看破放下,那是錯了。因為所有一切幻相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叫你看破放下是絕對正確。只要你能看破放下,你在一切境界裡面才得大自在。所以,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法門之所以殊勝,能夠超勝一切法門,就是它簡單、容易、穩當,就是一心念佛,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像蓮池大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是教別人悟的,絕對不是教自己的;教自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足夠了,連《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多余的,何況其他!還需要這些經典,這是接引眾生的工具,絕對不是自受用的,是他受用的。你能夠在這個地方把界線搞清楚,就不礙事了。化他,不礙自己自心的清淨,自心清淨也不礙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無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定要搞清楚!但是自利利他一定是以自利為主,自己沒有真正得到利益,就不能夠利他,利他先要自利。自利怎麼講法?先要自己得清淨心,這是自利。
鈔【蓮華化生,清虛之身,不同質礙肉身,有老病死,是自精進力,有此壽故。】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換句話說,身體跟我們世界人身體不一樣。要說不一樣,還很難講,為什麼?從理論上來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我們這個身體,科學家把它分析,分成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蓮花一分析也是這些東西,哪有不一樣?一切萬法、世出世間法分析到最後,基本物質是一樣的;如果說不一樣,那就是組合不一樣,方程式排列不一樣。到底是誰在排列?誰在組合?給諸位說,排列組合不是阿彌陀佛,不是佛菩薩,佛菩薩要有能力組合、排列,我們還要修什麼行!他幫我們組合就可以了。現在所謂「改變體質」,如果佛菩薩有能力幫助我們改變體質,他大慈大悲都幫我們改變了,我們不要修行了。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組合排列誰在主宰?「念頭」在主宰,念力不可思議!佛經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的本能、佛的能力、眾生是業緣的能力,這三個力量都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是清淨心所組合的,清淨心組成的方程式,我們稱為無漏五陰。五陰是一樣的,色受想行識,它是無漏的。無漏就是清淨心,有漏就是煩惱心。我們是煩惱心所排列組合的,變成有漏的五陰,這就不一樣,不同在這個地方。「蓮華化生,清虛之身」,它是清淨心排列組合,再加上佛力量加持,所以他那個身是金剛不壞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壽命長遠,沒有老病死。我們這個世間是有漏五蘊之身,有漏就是煩惱心所組合排列的體質,這就是有障礙,所以有老、有病、有死。
西方世界的人身跟我們人身不相同,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譬如黃金跟茶碗,基本物質完全一樣,就是因為排列方程式不相同,一個能保持長久,一個不能保持長久。誰去排?就是心念在排列。心裡沒有妄念,排列完全合乎自然,自然就是不生不滅;起心動念這個排列就不能順乎自然,就成為有生有滅。這個道理,今天科學給我們證實了。所以我們要得長壽,要能青春永駐,你要知道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清淨心,絕對不是藥物,不是求神求鬼,不是美容能做得到的,而是你自己心裡改變你自己體質。現在有人提出吃什麼藥、用什麼方法來改變,都是騙人的,那是治標,不是治本。最重要能改變體質就是心念,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不會受別人欺騙。
『是自精進力』,精是純而不雜,一心就是精,念念相續就是進。我們現前有精進力,現在在這個世間壽命也會長遠,也不是一個定數,會超越定數。如果我們自己不曉得修學,確實壽命是有一定的。像《了凡四訓》所講的,壽命是有一定的。壽命延促在於你自己的修學,你修得好,那就不是定數,壽命可以延長;你造孽造罪造得多,本來是長壽,壽命可以縮短。所以雖有壽命,它也不是個定數,長短還在緣上,看我們自己怎麼做法。底下一段,大師假設一個問答:
疏【問雲:此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還有證否?】
經上講的是無量無邊阿僧只劫,蓮池大師在這個地方說出兩個意思:一個是有量的無量,一個是無量的無量。我們采取後說,采取後說這個意思是圓滿的,可是有些人會懷疑,你這個說法有沒有根據?《無量壽經》就是根據,我們《無量壽經》念得很熟,所以不會有這個問題。這是假設,蓮池大師那個時代《無量壽經》流通不廣,修淨土的人多半都受持《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的人不多,但是念《華嚴經》的人多,所以他老人家處處遇到難題都引《華嚴經》來證明、來解釋。
疏【答:例如華嚴中說。】
《華嚴經》說些什麼?他老人家在注解裡面詳細說明:
鈔【上引觀疏雲:此無量是有量之無量,而言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以今文正似華嚴故。】
『有量之無量』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十六觀經》裡面所講的。把它說成無量的無量,《無量壽經》裡面說的,《華嚴經》、《法華經》裡面也有說。古德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稱《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實在講是有道理的,為什麼?意思非常像《華嚴》。他在此地引用:
鈔【彼經十回向文雲,無量阿僧只,釋雲:此非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便當局限。】
《華嚴經》十回向品,清涼大師的注解有這個說法。
鈔【今經亦雲無量無邊阿僧只。】
跟《華嚴經》上講的無量阿僧只劫的句子很相同。既然《華嚴經》講無量阿僧只劫,清涼大師解釋那不是數目字,是形容詞,當然此地也可以解釋不是數目字,是形容詞,形容時間極其長遠。這是用《華嚴》的意思來說,它不是一個局限的數字。
鈔【二經文勢,意極相類。】
《華嚴經》的句子跟本經非常相像。
鈔【故言彼佛壽命,亦可即是更無限量之無量也。】
我們拿《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願文,以及世尊給我們的開示都可以做為證明,蓮池大師的解釋是正確的。
鈔【問:華嚴壽量品,謂娑婆世界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為袈裟幢世界一晝夜,輾轉劫日相對,乃至百萬阿僧只世界,極於勝蓮華,則極樂僅勝娑婆,劣後殊甚,安得為更無限量之無量乎。】
這個問得好!《華嚴經》上確實有這麼一段經文,所以你念《華嚴經》念到這一段,這極樂世界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比我們娑婆世界好一點,比他方世界還差得遠!遇到這個問題,這怎麼辦?還得要用《華嚴》教義來解釋:
鈔【答:彼鈔釋雲,三身既融,三壽無礙。】
《華嚴經》疏跟鈔都是清涼大師作的。清涼大師為我們解釋這個問題,他說得好,『三身既融』,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華嚴經》講三身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實在講,我們現在這個肉身確實與虛空法界相融相即。如果不融,我們眼睛怎麼能見?如果說身只有這麼一點點大,你眼睛為什麼會看到那麼遠?你眼睛能看到的,就是你身量達到的;你耳朵能聽到的范圍,也就你身量的范圍。但是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六根能力很有限。真正覺悟了,像《楞嚴經》講的六根互用,《無量壽經》講的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都能看得清楚。我們坐在這裡不動,看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在面前一樣,我們的身豈不是跟整個虛空法界合而為一!這就是法身與我們肉身相融,一樣大,沒有大小!這時候才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是這個境界。實在講這個境界就在我們眼前,是我們自己迷而不覺,自己把自己拘束了,因為我們心量這麼小,身這麼小,自己把自己局限了。
要知道,佛三身相融,我們三身還是相融的,絕對不是到成佛時我們三身才相融,不是的。一切諸佛成佛的時候,不增不減,成佛沒有增加一點點,在凡夫位上沒有減少一點點,就是覺與迷不一樣。佛是覺悟,發覺了,我這個身心跟法界確實合而為一,迷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與法界合而為一;其實是合而為一的,迷時不覺,覺時就不迷,關鍵就在此地。既然三身相融,三壽就無礙。我們說無量之無量,法身壽;說有量之無量,應身壽,怎麼講都通,都沒有障礙了。
鈔【即長能短,即短恆長,無長無短,長短存焉。】
說長說短是凡夫的分別執著,諸位想一想,如果真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哪裡還有長短?說個長,妄想;說個短,還是妄想,都變成妄想。只要到一心,清淨心現前,長短沒有了。到一心不亂的時候才告訴你,你看這三藏十二部,聽釋迦牟尼佛給眾生說法,你在那邊聽,釋迦牟尼佛是騙小孩、哄小孩,會覺得確實他在那裡哄小孩,黃葉止啼。所說一切法是皆無實義!有沒有真的意思?沒有。為什麼?真的意思說不出,真的意思不能想;真的意思,「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給我們講真話:凡所言說皆無實義。實義是要你自己悟的,說不出來,實義真有,無量無邊,是真實的,就是說不出來,也不能想像。幾時你心清淨了,實相就在面前。你能夠體會到實義,你能夠見到實相,你就成佛了,至少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分證位佛,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偏偏還要在他的言語、經典裡面去找,這是很冤枉的事情。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都喊冤枉!把哄小孩的當真,冤枉!所以壽命長短是自在的,是隨念而現的相。
鈔【一一圓融,言思斯絕。】
這跟你講真話。『一一圓融』就是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融,所以法界是一真法界。迷了,這叫十法界,「十」不是一個定數,「十」代表無量。迷了,一真就變成無量法界;悟了,無量法界是一真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妄,就不是真的。一從哪去證?心,一心就是真的,二心就是虛妄的。我們用一心,盡虛空遍法界是真實的;我們用二心,那統統是虛妄的,你決定見不了真實。我們今天的心不止二心,不曉得有多少心,你怎麼能見到一真法界?
鈔【其義自明,不勞更辯。】
了解這個意思,不需要再辯了。
演【即長能短,即報即應也。】
這是講報身、應身。
演【即短恆長,即應即報也。】
應身就是報身,應身短、報身長,應身跟報身是一,當然長短就自在了。
演【無長無短,報應即法也。】
報身、應身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
演【長短存焉,法即報應也。】
法身就是報身、應身,一而三、三而一。
演【一一圓融,言思斯絕者,即長能短,不可以報言。】
「不可以報言」,就是不會執著有個報身,說報、說法、說應身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清淨心裡頭沒有這三個字,如果佛心裡還有法身、報身、應身,那佛的心被染污了。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他怎麼無一物?他還有報身、還有法身,那就有不少物在裡頭。本來無一物是清淨心!雖然給你說了這麼多,佛一句話也沒說,佛心永遠清淨,他說是隨眾生念頭而說,不是隨他,他沒說。隨眾生,有說;隨自己,無說。「說而無說」,對他有說,自己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深,我們怎麼會懂得?我們以為佛跟我們一樣,說就是有說,無說就是無說,哪裡曉得佛菩薩跟我們完全不一樣。
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也要學個「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修行,乃至我們身體「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吃飯的時候「吃而無吃,無吃而吃」。從生活上,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修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麼修的,叫「歷事煉心」,歷事是有;煉心,心清淨,無論在什麼事情是不離清淨心。在一切事裡面鍛煉得心更清淨,他成就了。一心不亂,他從哪裡修的?從五十三參成就的。離開一切境緣,你怎麼曉得你一心不亂?沒經過考驗!這裡面叫真正的功夫,希望大家要留意,這個意思非常的深。
演【即短恆長,不可以應言,乃至長短存焉,不可以法言,以言例思,亦復如是。】
這個好懂。這一段把壽命介紹完,底下再講光明,因為他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