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你一門深入,兩個法門全都包括。你修淨的,本身就是個禅。禅就是一心不亂,淨呢,還是一心不亂,是不是?無一切相就是淨土。那禅、淨不都是一回事嘛。禅淨雙修這個說法有各種不同,而且解釋方法也不一樣。有的說“禅淨雙修”,可能指的是方法問題了。比如說這面打坐,打坐我就打坐,我去參話頭;參完話頭,然後我又去念佛。這樣的話呢,如果你成就了,不是不可以。
比如說剛開始我就念佛,念“阿彌陀佛”,都念到什麼程度了?念到做夢也能念佛了。這時候師父指導你,告訴:“你得參‘念佛是誰’?”你得找,光說能念不行,我們說的“念佛是誰”往往都是在口裡念。等到我們念到自己不知道還念佛的時候——自己不念了,那個念佛聲音還有,我們就要找這個念佛的是誰了,這時候才是參話頭的機會。念佛是誰?既不是你,那是誰?你不念了,要是你,你不念怎麼還有個念佛的呢?就要找這個,所以說這時候開始參“念佛是誰”?如果這樣去行的話,就是禅淨雙修——先修的淨,後修的禅。
還有一種修法,有人修禅,參“念佛是誰”,開悟了。開悟了以後,他為了保養聖胎,每天就專門念佛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天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保養聖胎。這就是剛開始修的禅,開悟了以後又修淨去了,來保養聖胎。這都是完全可以的。
這方法都可以互用,怎麼適合自己,怎麼能修出來,就怎麼修。所以說這個呢,我是這麼看,所謂的“禅淨雙修”,只要是你把這個妄想能控制住,能夠如法去修,都可以。但是你要說“上午我修禅,參‘念佛是誰’,下午我就專門去念佛”,這樣修不深入,而且容易雜了,這樣並不好。你可以先這步、後那步,怎麼樣都可以,或是先那步、後這步,這都是完全可以的。或是你一門深入,這都可以。比如說禅宗,參“念佛是誰”,首先想參這個話頭,剛開始就得先念幾句“阿彌陀佛”,完了回頭再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參“念佛是誰?”這麼參。或是達到一定的層次。就是層次不同,禅淨雙修的方式也就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我的看法就是這兩個沒有什麼區別。你叫我說出區別,我實在說不出來它們的區別在哪塊兒。無非就是把心裡的妄想控制住了,不要起妄想,不思善不思惡。最後都是那一條路,是吧?都是一條路。自性是什麼呢?自性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它們有什麼區別呢?是不是?它們沒有啥區別。
主要是入門方法不一樣,有時候說法不一樣,產生的理論不一樣,但最後的結果都是放下,別打妄想就完事了。掌握這個方法,你怎麼修都行。甚至你就成天什麼都不念,你要能不打妄想,我看你就是念阿彌陀佛,就是修禅。如果你打妄想,你修什麼、嘴裡念什麼,它也不行。主要在不打妄想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