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師父解釋一下「四偈三選」。
答:法然上人《選擇集》最後說: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這四首偈,等於是《選擇集》的一個總結,《選擇集》各章的含義都在裡面。
第一首:
「欲速離生死」:就是發心想快速離開六道生死輪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業,彼此結怨仇。
「二種勝法中」:他必須依靠佛法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離開六道生死輪回,在這個宇宙當中,在這個世間當中,宗教雖多,只有佛法才能達到我們離開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談到六道生死輪回的因果,以及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的因果。佛教裡面又有聖道與淨土,所以說「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
「且擱聖道門」:我們要把聖道門暫時擱在一邊,不要去修聖道門,因為聖道門是難行道。
「選入淨土門」:因為淨土門是易行道,因此我們要捨難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首: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也就是說,現在進入淨土門裡邊了,專求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淨土的法門也有兩種,一種是五正行,一種是五雜行,那麼,就要拋種種的雜行(五雜行,就是種種的雜行),「選應歸正行」,要選擇歸入五種正行。
「五種正行」就是: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念正行、供養贊歎正行。
第一,讀誦正行: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讀各種經論,不是。是只讀誦淨土三經,這叫做讀誦正行。離開淨土三經,就是讀誦雜行。不過,這也有廣義的解釋,就是讀誦淨土祖師的論著,能夠了解淨土三經,這也算是讀誦正行;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備起碼的因果觀念,這也可以納歸於讀誦正行裡面。
第二,觀察正行:你若想像,只可想像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們未來的歸宿,我們想像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產生欣慕之心,這就是觀察正行。
第三,禮拜正行:我們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我們不禮拜,這個就是禮拜正行。為了求生極樂世界,如果其他的諸佛菩薩都禮拜的話,豈不是禮拜雜行嗎?
第四,稱念正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稱念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稱念其他諸佛菩薩。
第五,贊歎供養正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只是贊歎供養阿彌陀佛,不贊歎供養其他諸佛菩薩。
這是五種正行,其他的是雜行。要拋雜行、修正行。
至於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順、友愛,這些到底是正行還是雜行?這些是我們理所當然要做的,敦倫盡分的善事,本應該做的,並不屬於什麼雜行不雜行。只是說雖然這樣做了,我們並不以這些善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曉得:我們即使這樣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執著的心,做這些都不圓滿,也不是百分之百,我們要了解到這一點。
第三段: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那麼,已經進入這五種正行、專修這五種正行了,可是五種正行有四種是助成的,是引導作用的,另外一種是最主要的。那麼,我們就暫時把那四種放在旁邊,而專依那個最根本、最主要的,那個就是稱名。意思就是說:你之所以讀淨土三部經,目的不在讀誦,目的為了了解經義,明了這部經的目的所在,我們依教奉行。那麼,淨土三部經,乃至剛剛講的《往生論注》,都在教導我們:依靠彌陀的願力,念佛必定往生,我們依教奉行之後,就一輩子地稱名念佛,這是正定之業。
所以,五種正行都是為了了解正定業,為了歸入正定業。如果懂得這一點,四種助業就融化在正定業裡面了。怎麼講呢?以前有時間就是讀經,現在曉得經義,目的就是要我們念佛,所以我們現在就來念佛;觀察正行——想像極樂世界莊嚴也是一樣;禮拜正行——禮拜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都把它們融入在稱名當中,轉成為稱名了;贊歎供養也都是這樣。因為稱名最容易,二六時中都可以稱名,不管你到哪個地方,都可以稱名。不然的話,你要供養,只能在大殿裡邊了;你要禮拜,只能在有佛像的地方,那沒有佛像怎麼供養禮拜呢?可是稱名就不是這樣了,沒有佛像,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念佛,所以要專於稱名正定之業。
第四段: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同時,這個稱名正定之業就是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其他的都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善導大師說: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其中只有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與阿彌陀佛沒有離開的,所以說「最為親」。同時又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只有稱名念佛才蒙受彌陀光明的保護、攝取,為什麼?因為這是祂的本願(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是一切因緣當中最有力、最能夠救度我們的一個強緣,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
我們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願裡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就是「稱名」。善導大師說,唯有這個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攝、保護。因為名號就是光明,名號離不開光明,光明離不開名號。所以,現在我們以心、口來稱念這句名號,我們的心、口與彌陀的名號結合為一體,就在彌陀的光明裡邊了。
善導大師又說: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拜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所以,念佛的人與阿彌陀佛三業都在一起,不相捨離。
那我們是要與彌陀親近呢,還是要與彌陀疏遠?當然與彌陀親近啦,與彌陀親近,現在就已經具足往生的身份了;與彌陀疏遠,就要繼續輪回。
這四首偈子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要稱名,因為這合乎阿彌陀佛的因中誓願。
其中有「三重廢立」:
第一重,「內外廢立」。所謂「內」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們要離開生死的話,要捨外道入佛教,這是第一重的「內外廢立」。
第二重,「聖淨廢立」。雖然選擇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略講有八宗,那我們就要捨掉其他的修行法門而選擇淨土法門,這就是「聖淨廢立」。
第三重,「正雜廢立」,也稱為「信疑廢立」。淨土法門也有其他雜行的,也有專稱名號的,我們就要捨其他雜行而進入專稱名號,所以,這個也可以說是「正雜廢立」,也可以說是「信疑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