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尼瑪兩個字已經偕同於“nima”!但是你可能並不知道,尼瑪藏語意為“太陽”,更是一種姓。更有意思如下:
尼,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瑪,瑪瑙,一種寶石。
在西藏,無論是姓氏還是人名,都與藏傳佛教有著莫大的關系!他們出生之時便尋高僧喇嘛賜名,而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以信仰為重要規范。
藏族人名的意義十分豐富,包括很多方面的內涵,最主要的還是具有深刻的佛教意義。在佛教未傳入藏區以前,藏族人大多都是一人一名,名字古樸簡明。佛教傳入後,尤其是後弘期以來,藏族人名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大多富含了佛教寓意,還漸漸形成了由僧人取名的例規。
藏族人名有借取佛陀名如松傑,菩薩名如绛央,本尊名如羌多,護法名如貢布,仙女名如卓瑪,佛經名如多德、杜娃……這些名字都代表了佛的智慧、慈悲、能力、佛法等;
藏族人名還有弘揚佛教或佛教術語名的:如土登尼瑪(意為佛法和太陽)、丹巴達傑(弘揚佛教)、衮秋(三寶)、桑登(禅定)、西饒(智慧)、次稱(持戒)、金巴(布施)、追珠(精進)、索巴(忍辱)等等。
由於藏族群眾普遍信仰佛教,所以,藏族人名的內涵蘊含了極豐富的佛教文化色彩,這也是藏族獨特的民俗民風和民族習慣。
大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藏族人名乃是藏族祖先世代積累起來的極寶貴的財富。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一個民族,最早信原始宗教,藏王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傳入藏區,在與本教的斗爭、融合中,逐漸形成幾乎是全民信奉的藏傳佛教。
在外來文化中,佛教文化對藏族文化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遍及哲學、宗教、語言、音樂、美術、建築等各個方面,甚至在藏族人名上,更是綿延至今。
古今姓氏藏語稱姓氏“銳”、“日”。“銳”為骨血意,日為族系意,合之為姓,為家族系統之稱號。藏族祖先有四姓氏、六姓氏、十八姓氏等不同說法。這些氏族後與其他部落融合,相繼派生出諸多姓氏。這些姓氏僅僅表明家族關系,並不意味社會地位的不同。
古代藏族姓氏不下100余種,其中戈烏、喾、瓊、界、擦、俄、向、青、年、朱、勒、噶、崩、波、鐘、鄂、涅、董、努、熱、扒、瞞、冉、色、洛等為最具代表性之單姓,基角、格星、吾曲、古沙、兄江、基麥、嘎娃等為極常見的復姓。
這些姓氏的准確含義今天已很難考見,不過從其讀音還能確知為古藏語的發語詞。用漢字記錄下來後,原義漸至湮沒。
後弘期後,藏傳佛教到了鼎盛時期,藏族姓名的構成開始復雜化,出現了以貴族家的家族名為姓,部落首領、巨商、頭人、大戶的家族名為姓,寺廟、拉章的名稱為姓,喇嘛、活佛的封號、尊號為姓,一般群眾則以籍貫、房名等為姓等。
這類姓名的組成,一般為古代姓氏+家族名+本名,如噶倫東贊宇松、娘羅益西旋努、戈烏尕居卻吉益西等,其中的“噶”、“娘”、“戈烏”是古代家族姓氏,而“倫”意為大臣,“羅”意為譯師,“示居”指西藏佛學院必修五部經典及其釋本已經初通的學位名稱,後面的附加成分是本名。
姓氏,古方言,代表古代藏族的方言文化;家族名,代表統治勢力的地方色彩文化;本名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佛教內涵。
藏族小孩的名字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資料圖)
藏族對小孩命名的含義沒有特別的限定,更沒有平民百姓與貴族乳名的區別。只要擇定吉日後,父母把小孩抱到喇嘛或活佛的座前,請求給孩子命名。取名者根據孩子的屬相、性別,男孩多取象征權力、勇猛和具有陽剛之氣的名字,女孩取名則多含有美麗溫柔之意。
無論是男孩或女孩,名字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通常都有取名者所系教派的創始人或此派繼承者名字的一部分。如取名者系本教,則所賜名多含“擁忠”,噶舉派則多賜“噶瑪”,寧瑪派多賜“白瑪”,薩迦派為“貢噶”,格魯派則多為“洛松”等。
少數父母在孩子未出生前,就會請喇嘛、活佛給孩子取名,由取名者按一定格式,用正楷字寫在紙條上,卷成卷用護線系著掛在母親身上,絕不向任何人公開,直到嬰兒出生後才拆開。
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一般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另外一種方式是由長年近親或村中有威望的人取名,他們可按孩子出生的時間命名,如“米瑪”(星期二)、“次居”(初十)等;或以自然界物體取名,如“達瓦”(月亮)、“梅朵”(花)、“僧格”(獅子)等;有願寄托榮耀的,如“次仁”(長壽)、“齊美”(無死)等。無論是哪種方式取乳名,除因多病或與附近死人重名的外,俗人一般不願更換自己的名字。
藏傳佛教對僧尼有嚴格的戒條,如果一個人出家,不管其年歲多大,必須經寺院活佛、經師剃度、授出家戒並重新取名。這個名字就是僧名,通稱法名,原來的乳名從此不用。
另外,僧人在顯乘中受戒,傳經和講經時會由上師賜名;在密乘中灌頂、講授密法和傳授密訣時上師賜密諱;學習聲明時師尊賜名等習俗。因此藏傳佛教的僧尼常常有多種名號。